XX市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
- 文档编号:5563694
- 上传时间:2022-12-26
- 格式:DOCX
- 页数:91
- 大小:101.82KB
XX市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
《XX市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7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7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15
三、远景目标··············································17
四、总体要求··············································18
五、主要目标··············································20
第二章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4
一、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4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6
三、集中力量做优创新平台··································27
四、营造更具活力双创环境··································28
第三章 坚持速度质量双提升,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30
一、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30
二、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和空港经济····························31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34
四、布局发展数字经济······································38
第四章 落实需求侧管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抓竞争新优势······40
一、积极构建现代物流枢纽城市······························40
二、精准扩大有效投资······································41
三、大力促进消费升级······································43
第五章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机制············45
一、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45
二、完善地方财税金融体制··································46
三、提升区域经济服务能力··································47
第六章 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49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49
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50
三、深入推进乡村振兴······································51
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53
第七章 切实做好文化“大文章”,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新发展····55
一、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55
二、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56
三、全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57
第八章 践行“两山”理念,迈上生态文明建设新台阶················59
一、持续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59
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60
三、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62
四、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2
第九章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64
一、加快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64
二、全面提升资源集聚能力··································65
三、打造更高能级开放平台··································67
第十章 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69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69
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70
三、提升社会保障水平······································73
四、加快健康XX建设······································76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77
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77
第十一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平安XX建设达到新高度··········80
一、坚定维护国家安全······································80
二、全面加强经济安全······································80
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81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82
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83
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83
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84
三、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84
专栏目录
专栏1: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13
专栏2:
“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22
专栏3:
人才集聚暨创新发展工程····························25
专栏4:
“一新一轻一重”产业重点项目······················33
专栏5: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38
专栏6:
“两新一重”重点项目································43
专栏7:
乡村振兴重点项目···································54
专栏8:
社会事业重点项目···································79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XX市XX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XX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有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开辟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特别是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圆梦撤县设区,置县千年的XX县以安徽高质量发展第一县的姿态,奋力开启了“一区三城”建设发展新纪元。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96.5亿元增长到330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5万元,人均核心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县域第一方阵。
财政收入50.6亿元,年均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4亿元,年均增长12.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5%。
外贸进出口总额由4.1亿美元增长到4.5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由2.1亿美元增长到3.3亿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9.4:
59.9:
30.7调整为6.8:
52:
41.2,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
荣获中国创新百强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电商百佳县、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
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坚持质量强区,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平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家、高新技术企业155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突破40%。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9.2件增长到32.1件。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加到61个。
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
新芜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创新创业升级试点开发区,XX县荣获中国创新百强县;坚定不移发展航空等战新产业,第一架安徽造飞机在XX县翱翔蓝天,航空产业成为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产业发展考察点,获批“一区两基地”。
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城乡统筹,县域一体,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7483元增长到4186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774元增长到26508万元。
城市发展板块脉络清晰,功能逐渐完善,品质不断提升,大润发、永辉、太平洋百货等一批品牌商业综合体抢滩登陆,繁荣城市经济。
成功打造殷港艺创小镇、航空小镇、荷花小镇、汽车休闲运动小镇四个省级特色小镇,智能托盘小镇通过省级培育待批,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省级(创建、试验)特色小镇全覆盖的县区。
获批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创建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省级示范农场23家。
创建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重点示范村2个。
农村公路路网已基本形成,通过省公交示范城市验收。
打造年经营收入50万以上的经济强村11个。
桃园、官巷、后沙、珩琅、九十殿等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频出,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绿色发展达到新高度。
持之以恒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四城同创”,坚持保护环境、生态优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95天增长到330天。
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由70%增长到87.5%。
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由92%增长到100%。
森林覆盖率由16%增长到25%。
森林蓄积量由42万立方米增长到71万立方米。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78万亩。
获批县城排水防涝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水系试点县。
重点流域水环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连续4年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
疏通城区道路管网55千米,新建改造污水管道85.26千米。
获批全国河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县、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称号。
赵家河通过省级美丽河湖创建试点验收。
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显著。
水利建设获得省政府表彰。
获批省城市“双修”“宜居县城”试点县。
实现工业发展二十年,依然青山绿水间,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国家生态环境领域荣誉“大满贯”。
开放发展实现新进步。
坚持交通先行、互联互通,芜宣民航机场即将起航,商合杭高铁连南接北,三条高速穿境而过,芜申运河直达上海,空铁公水多式联运蓄势待发;连续九年举办安徽省装备制造产品(XX)产需对接会。
举办首届中国(XX)通用航空设计制造发展大会。
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深刻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2020年成员大会。
新芜经济开发区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临港奉贤园区实现共建。
设立“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6941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接入国家平台。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市场主体总数超4万户。
弘扬“四千万”精神,打造营商的高地,引资的洼地,2017—2020年连续四年在全市招商引资考核中位列第一,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06个,协议总投资1426亿元。
“承诺制”“标准地”等改革率先破冰,荣获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
共享发展取得新突破。
坚持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收入两手抓,鼓励支持城乡居民在开发区和城区安居乐业,扶持引导发展“四带一圈”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升。
城镇调查失业率小于4%。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强力推动,初步实现了“同水源、同管网、同水价、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任务。
建立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道保障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17.86万人增长到25.35万人。
实施141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6.42亿元。
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710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到923元/月。
坚持大办教育、办大教育,从幼教到高教一应俱全,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百花齐放,现代职业教育大放异彩。
新建、改建公办学校10所,建成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全省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
坚持整合资源、靠大联强,深入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发展,区域医疗服务水平逐年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立区总医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和医联体建设。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100%。
荣获“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创建体育强县示范县”称号。
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数字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累计改造棚户区7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119.4万平方米。
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抓并举,2017年、2019年两次获省政府表彰。
五年来,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先后实施项目布局年、攻坚突破年、创新发展年、质量效益年、巩固提升年行动,积极推动思想解放和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协调发展机制日益完善、绿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开放发展优势巩固拓展、共享发展成果更加丰富。
五年来,全区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区域发展大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摆在压倒性位置,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G60科创走廊建设,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展现了担当作为。
五年来,全区围绕“四区”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国民经济量质齐升,民生保障日趋完善,生态文明特色彰显,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奋力建设安徽高质量发展第一县”成为全区上下砥砺奋进的共同目标。
五年来,全区扎实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强化自主谋划、把握战略机遇、战胜困难挑战,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形成了新路径,全区干部大力弘扬“四千万精神”,展现干部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致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区上下接续奋斗的共同追求。
五年来,全区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全面落实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首创“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在司法、医疗卫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形成了改革亮点和品牌。
深入推进“标准地”“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多样。
五年来,全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抢抓机遇、创新实干,拼搏奋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迈上了新台阶,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基础,凝聚了力量。
“十三五”规划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实现完美收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建设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 标
2020年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属性
经济建设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30
330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9.3
9.5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50
50.6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500
(五年累计)
指标调整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8
89.4
预期性
结构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215
指标调整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3
41.2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0
指标调整
预期性
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2.5
预期性
高技术企业数(个)
70
155
预期性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
32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40
40
预期性
绿色发展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05
330
约束性
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
80
87.5
约束性
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100
约束性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20
25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50
71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
39.78
39.78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上级下达
完成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上级下达
完成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
上级下达
完成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上级下达
完成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上级下达
完成
约束性
氨氮
上级下达
完成
二氧化硫
上级下达
完成
氮氧化物
上级下达
完成
开放发展
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
700
700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3.3
3.3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4.5
4.5
预期性
共享发展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0
40
预期性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1000
41867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6288
26508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4
3.5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5
13.5
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9.72
25.35
约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0.42
(五年累计)
0.68
约束性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
从XX区来看,新阶段孕育新机遇,进入了大有可为的窗口期。
新发展阶段带来重大机遇。
新发展阶段更强调消费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注重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
新发展阶段,实施更为深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鼓励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相结合。
目前我区已构建了“一新一轻一重”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一新”即航空临空产业、“一轻”即电子电器暨健康生活家电产业、“一重”即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其中航空产业作为万亿级新兴产业,是带动知识、科技和资金高度集聚的重要力量;健康生活家电产业,市场越来越走俏,契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汽车零部件正在推进转型升级,配套新能源汽车,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新”以及转型升级的“一重”契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一轻”契合国家需求侧管理方向,这些都更有利于进一步乘势而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
XX区位条件优越,高铁、机场、高速、运河集于一身,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形成了1.5小时经济圈,加之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支持我们建设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这更有利于我们加快构建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有利于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新发展平台带来重大机遇。
XX区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安徽自贸区XX片区等多个重要发展板块,政策红利累积叠加的乘数效应更加明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宏观条件优越。
聚焦XX全域发展来看,撤县设区后,XX区定位为XX市东南滨水园林城区和东南新兴发展极,等高站位市一级层面,必将进一步形成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汇聚的洼地,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
新发展理念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后,XX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在创新发展中厚实了产业基础,在协调发展中推动了城乡统筹,在绿色发展中结下了累累硕果,在开放发展中促进了合作共赢,在共享发展中提高了幸福指数。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未来抢抓新机遇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面对新阶段新格局对发展的新要求,XX区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较于长三角先进县区,我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现代服务业规模不大,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尚需补短板、强弱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特别是撤县设区后,干部的发展思维等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改革进入攻坚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需破解,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任务依然艰巨。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区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人民必须坚定信心,更加奋发有为,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三、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XX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较2025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继续位居全省县区前列,建成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稳居长三角县区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健康XX、平安XX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人民生活殷实富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 四个 规划 2035 远景 目标 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