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
- 文档编号:5561915
- 上传时间:2022-12-26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5.57KB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我区历年小麦病虫发生情况、作物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等因素以及今年天气趋势预测综合分析研判,预计我区小麦病虫害发生程度为3级,预计发生面积**万亩(次)左右。
为做好小麦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综合防控”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协调,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重要时段,实施科学防控,推进绿色防控,确保粮食安全和品质安全。
三、防控对象
以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等一类病害为主,兼顾小麦纹枯病、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等病虫。
四、防控技术措施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明确主攻对象,兼顾次要病虫,统筹兼顾,综合防控。
小麦返青拔节期应以防治小麦条锈病、小麦纹枯病为重点,挑治苗期蚜虫、小麦白粉病;抽穗扬花期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兼顾小麦白粉病;后期加强麦蚜防控,实施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防。
小麦生长全过程,严密监测和及时防控小麦条锈病,防止菌源扩散造成大面积流行危害。
(一)小麦条锈病
采取“加强监测、及时防控,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施,要前移防治关口,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减少菌源外传扩散。
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
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高效低用量、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
(二)小麦赤霉病
在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坚持“见花打药,主动预防”策略,遏制病害流行。
对高感品种,如果天气预报小麦抽穗扬花期有连续阴雨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
优先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化学药剂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羟胺、氰烯菌酯、戊唑醇、福美双、甲基硫菌灵、肟菌·戊唑醇、咪铜·氟环唑等。
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如遇病害严重流行,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喷药1~2次,以确保控制效果。
提倡小孔径喷头喷雾,注意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
(三)小麦纹枯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
优先选用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化学药剂可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等。
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四)小麦白粉病
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
优先选用蛇床子素等生物农药;化学药剂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等化学农药。
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
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五)小麦蚜虫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
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
蚜虫)低于1:
150时,优先选用苦参碱、耳霉菌;化学药剂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联苯·噻虫胺等药剂喷雾防治。
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穗期综合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进行生物控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麦 主要 病虫害 技术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