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详解.docx
- 文档编号:5548995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165.22KB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详解.docx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详解.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详解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与详解详析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材第2页
问题探讨
1.通过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可以了解东北豹的生存状态和濒危程度,从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全面禁猎、禁止商业性采伐林木、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对于濒危动物的拯救和种群恢复有重要意义。
2.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教材第3页
旁栏思考
东北豹一年只生一胎,每胎2~3仔,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小鼠。
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教材第4页
思考·讨论
1.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
(1)A为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2)C为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3)B为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会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少,但是也不排除由食物充足、缺乏天敌、迁入率提高等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3.24年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减少,这说明我们应该关注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教材第5页
探究·实践
1.随机取样不会掺入任何主观因素,可以减少误差,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2.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
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3.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5%以内。
如果超出了正常波动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结果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考虑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可根据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教材第6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1)×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
(2)√ [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
(3)× [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除出生率外,还有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种群密度与出生率不成正比。
]
2.D [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根据五点取样法,样方数量适当,草本植物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m2,样方面积适当,A、B错误;样方法是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目,然后再取平均值,故种群密度可以为整数,也可以为非整数,C错误;实验组中的杂草株数少于对照组,说明除草剂效果明显,D错误。
]
二、拓展应用
1.386 提示:
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即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个体总数=重捕到的标记个体数/重捕到的个体总数,得个体总数=(106×91)/25=386(条)。
2.B [据题图可判断,A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所以B国家未来人口增长率高。
]
3.提示:
[避免因性别比例失调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材第7页
问题探讨
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第n代”。
2.N=2216。
3.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照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长。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教材第8页
旁栏思考
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不够精确。
教材第8页
思考·讨论
1.这两个资料中,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都大致呈“J”形。
2.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这种种群增长趋势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因为食物等资源和空间不可能是无限的。
教材第9页
旁栏思考
近代以来,世界人口呈现“J”形增长;我国人口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呈现出“J”形增长,在1979年之后则基本稳定在较低的增长率水平上。
教材第10页
思考·讨论
1.从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作答。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教材第11页
探究·实践
1.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2.酵母菌开始一段时间内,在培养液中数量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数量开始减少。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生存空间足够大,环境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曲线如下图所示。
3.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可能有养料、温度、pH、生存空间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教材第12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1)× [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这个生物种群才会出现“J”形增长。
]
(2)× [在自然界,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
]
(3)× [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
如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氧气含量等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达到K值后,由于营养物质减少、氧气含量降低、代谢废物积累等,酵母菌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
2.B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大小会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对甲乙两地的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A错误;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接近0,死亡率升高时,出生率也升高,C错误;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
二、拓展应用
1.提示:
在没有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J”形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形增长。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降低,种群的数量一般会出现较快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
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种群呈“S”形增长,例如,自然条件下,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数量常常呈“S”形增长。
2.提示:
这是个涉及最大持续捕捞量的问题。
关于最大持续捕捞量,可以查阅生态学专著,还可以请教有经验的人或访问相关网站,了解单位面积水面应投放的鱼苗数量。
一般认为,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可使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较快。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教材第13页
问题探讨
1.导致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出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等。
2.春夏时节植物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当地动物有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出生率升高,死亡率降低,同时食物来源丰富,动物间的竞争程度减小也降低了死亡率。
秋冬时节则相反,植物种群密度降低,动物食物匮乏,动物种群会出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的现象。
教材第14页
思考·讨论
1.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主要为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2.刺儿菜较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
3.种群数量变化还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例如,鹿种群对严寒的冬季气候极为敏感,如果连续出现几个严冬天气,鹿种群数量就会急剧下降。
在沙漠地区,某些啮齿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与降雨量有着直接关系。
更格卢鼠栖居在沙漠的低地处,虽然它们具有贮存水分和长期忍受干旱的生理适应能力,但它们栖居的环境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湿度。
如果雨量不足,食料植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更格卢鼠的生殖力就会很低。
教材第14页
旁栏思考
例如,种群的数量变化除受阳光、温度、水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影响?
教材第15页
思考·讨论
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都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增加,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因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源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猞猁以雪兔为食,当雪兔数量增加时,猞猁食物充足,数量也就不断增加;但当猞猁数量过多时,雪兔数量急剧下降,猞猁会因食物缺乏而饥饿或病死,造成数量下降;同时,这也给雪兔提供了一个繁衍恢复的机会。
雪兔的数量增多了,猞猁又随之增多,通过这种捕食关系,使雪兔和猞猁的数量出现了同步周期性的波动。
3.猞猁数量的周期性变化是在雪兔周期性变化之后。
但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4.除猞猁对雪兔有影响外,雪兔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雪兔所吃的植物也影响这个周期。
当雪兔数量增加时,植物数量降低,当降低到不足以养活雪兔时,雪兔与其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会成为决定种群动态的关键因素。
教材第16页
旁栏思考
利用网目过大的渔网捕鱼时,年龄较大、个头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使之数量减少,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使幼龄个体比例上升,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反之,网目过小,幼龄个体都被捕捉,鱼出生率降低,年龄结构改变,鱼产量降低。
教材第17页
思维训练
1.
2.
3.
教材第17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1)× [林下光照较弱会使喜阳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喜阴植物的种群数量升高。
]
(2)× [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
]
2.
(1)D [分析题图可知,二者的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说明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
(2)C [猎物与捕食者是共同进化的,猎物逃避捕食者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会提高,符合该模型。
]
二、拓展应用
1.提示:
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等生态学问题,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而有效指导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
2.提示:
(1)以年份为横轴,驼鹿种群数量为纵轴,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曲线图。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短缺;气温和干旱等气候
教材第20页
复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C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
2.A [分析题干信息“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可知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出生率下降。
]
3.B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4.C [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这个生物种群才会出现“J”形增长,A错误;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在K值附近波动,B错误;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不一定会在K值保持稳定,D错误。
]
5.C [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段时间,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个体大量繁殖,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
二、非选择题
1.
(1)提示:
林下凋落物厚度、温度、林木郁闭度(或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了大树杜鹃的种群数量。
(2)提示:
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多种,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能促进种子萌发,但是大树杜鹃为高大乔木,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死亡率也随之升高,故仅仅靠清除林下的凋落物提高发芽率很难达到增加种群数量的目的。
(3)提示:
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保护。
2.
(1)提示:
普氏原羚种群被隔离后,不利于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对种群基因的多样性产生影响,从而不利于该物种的延续与发展。
(2)提示:
不赞同,大量捕杀狼等天敌会使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另外,普氏原羚的天敌大都捕食老弱病残个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普氏原羚种群的发展。
(3)提示:
可以通过政府补贴、转变放牧或经营模式等增加牧民收入。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教材第22页
问题探讨
1.河蟹以底栖动物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
2.提高稻田中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的底栖动物因天敌增加,种群数量会减少。
教材第23页
旁栏思考
调查当地实际情况后作答。
教材第25页
思考·讨论
1.两个种群竞争食物和栖息空间,造成两种群逐渐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以提高对资源、空间的利用能力。
2.由于去除了海星,捕食者数量减少,被捕食者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的数量会增多,这四种动物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可以看出,捕食与种间竞争在群落中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3.阳光、温度、水分等都会对群落的特征产生影响。
教材第26页
想象空间
提示:
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象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垂直分层的过程。
教材第28页
思考·讨论
1.这4种鸟的觅食生境表现出多样化。
不同鸟类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不同。
青脚鹬在三种觅食生境中出现的频率都较高,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2.不一定。
判断二者生态位是否一样不仅要看它们的栖息地,也要看它们主要的食物种类等。
3.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为杂食鸟类,主要以小坚果、茎类、螺类、贝类等为食。
绿头鸭、鹤鹬、青脚鹬均与之有种间竞争关系。
4.绿头鸭主要生活在崇明东滩低潮盐沼—光滩带,主要以植物为食,也食用部分螺类、贝类等,与当地的绿翅鸭、鹤鹬、青脚鹬等鸟类有种间竞争关系。
教材第29页
思维训练
以上四种解释都有道理。
最可能的原因是B。
可以进一步调查该湖泊是否存在以鲈鱼为食的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
教材第29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1)√
(2)×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
2.C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出该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
3.提示:
河蟹喜欢潜伏在水草或底泥中,而青鱼也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二者的食性又相似,都以螺、蚌和水生昆虫等为食。
河蟹和青鱼的生态位相似,一起混养,二者竞争激烈,不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生产实践中,不利于增加二者的产量。
二、拓展应用
1.捕食
2.提示:
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资源短缺时发生竞争,竞争优势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即竞争排除原理);资源丰富时,共同利用资源而彼此不给对方造成伤害。
若生态位部分重叠,两个物种在无竞争的生态空间实现共存,重叠的生态位空间被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占有。
生态位相似的两个物种,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减少生态位的重叠和避免竞争。
例如,由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特化引起的空间分离,可使每一个物种都限定于生态环境的一定部位活动,并利用特定部位的资源,从而减少了生态位重叠并减弱了物种间的竞争。
3.提示:
捕食现象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捕食者的存在也促进了不同种生物的共同进化。
教材第31页
探究·实践
1.各组提交各组的研究报告,然后对研究的方法、过程及结论进行讨论,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解答。
2.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
根据所调查的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教材第33页
问题探讨
1.森林群落中树木繁茂,动植物多样性高,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垂直分层明显。
草原群落中草本植物数量多,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群落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垂直结构不明显但水平结构很明显。
2.退化的草地环境适合耐旱的植物生长,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生长。
教材第35页
思考·讨论
1.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能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例如:
植物多有肥厚的肉质茎或发达的根系。
动物往往具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它们体温是变化的,它们在干旱季节不是进入夏眠就是进入冬眠来避开干旱。
草原群落中生活的生物耐寒、耐旱。
例如,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抵抗干旱;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2.对调后这些种群均难以适应新环境,草原植物不能给攀缘生活的动物提供适宜的庇护和食物,森林中的高大乔木等也不适宜善于奔跑的动物生活。
3.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利用不同的食物和其他资源来减少生态位的重叠,减少和避免种间竞争。
这样会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一个群落能够容纳尽可能多的物种,物种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
4.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可能受温度、水分、地形等因素影响。
这两种形式的分布都是有规律的,无论哪种形式的分布,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教材第36页
思考·讨论
1.在物种组成上,与落叶阔叶林相比,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多样性高。
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两类群落的动植物种类及优势物种不同。
落叶阔叶林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致使林下植物发育较弱,森林层次性及生物多样性均较热带雨林低,导致垂直结构较热带雨林简单。
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随季节变化明显。
2.热带雨林中乔木的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芽无鳞片;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结果的植物,适应全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落叶阔叶林夏季枝繁叶茂,冬季树叶枯落,芽有鳞片,树皮厚,以利于度过严冬;林下植物在春秋季节迅速开花结果,适应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的气候。
3.热带雨林全年光照充足,树下长期缺少阳光,林中空气流通不畅;林下植物有的长有巨大叶片,充分利用有限阳光。
风媒花很少,虫媒花很多,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结果的植物。
落叶阔叶林阳光、通风等条件随季节变化明显。
夏季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冬季林下阳光、通风较好,但较为寒冷;林下很多植物在春季树叶未展开前开花,且多为风媒花,在春秋开花、结果。
教材第37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1)× [某些生活在草原的动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如兔子、狼。
]
(2)√
2.B [狼和貂熊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貂熊主要分布在寒温带针叶林中,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适应环境,C错误;仅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貂熊、猞猁和狼占有的生态位是否相同,D错误。
]
二、拓展应用
提示:
农田中除农作物外还有田间杂草等植物、昆虫和土壤小动物等多种动物以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以它是群落。
农田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离不开人的管理,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农田生物群落就不能长期保持农田的特征,将会演变为草原或森林等生物群落。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教材第38页
问题探讨
1.一般情况下,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侵入。
群落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教材第40页
思考·讨论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苔藓生长,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逐渐取代了地衣的优势地位。
苔藓取代了地衣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取而代之”。
3.能找到。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教材第41页
思考·讨论
1.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起点是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裸岩,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起点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多、时间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少、时间短。
2.这两种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不一定。
主要由演替地的气候条件决定,如水、温度等。
教材第41页
旁栏思考
演替并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物种和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利用率高。
教材第42页
思考·讨论
1.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减少、结构简单的方向演替。
2.由于移民屯垦和大量砍伐森林,大片森林和草原消失;大规模围湖造田,造成湖水面积大面积缩减,水生生物丰富度下降。
人类活动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3.如果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这些群落会向森林群落的方向演替。
教材第44页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1)×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
(2)√
2.D [乔木较为高大,获得阳光等资源较多,而灌木相对来说获得的光照不足,光合作用较弱,在种间竞争中失去优势而逐渐被取代。
]
3.B
4.
(1)快 慢
(2)复杂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比较明显,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二、拓展应用
1.提示:
一个湖泊形成后,在浅水区域,有无根的水生植物,近岸处有挺水植物,岸边也有一些喜湿植物,渐渐地湖泊由深变浅,由大变小,最终淤塞成沼泽、湿地,进而完全干涸,成为真正的陆地。
此时水生动物消失,而蝗虫、蚯蚓、啮齿动物及鸟类在这里繁衍,构成草原生物群落,最后灌木、乔木繁盛,最终演变为森林生物群落。
这就是从湖泊演替到森林的大致过程,这一演变过程可总结为水生生物阶段→沼泽生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2.提示:
通过对收集地图分析,从当地人口变化情况及当地人在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方面的行为来分析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变化的原因。
3.提示:
可以实地考查或调查当地物种的变化情况,比较是否有外来物种入侵现象。
如果有,分析入侵物种对当地造成的危害及危害程度;如果没有,可以上网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写成一篇科普文章即可。
教材第46页
复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D [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常呈镶嵌分布,D项错误。
]
2.A [甲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项错误。
]
3.D [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捕食者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高中生物 选择性 必修 教材 答案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