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543019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63KB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docx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五章学前教育的社会教育
1、教育目标
1.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2.理解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3.掌握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4.学会组织和实施、观察和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
2、教学重点
1.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2.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和评价。
3、教学难点
1.幼儿园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2.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
4、教学过程
(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具体来讲,它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如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如依恋心、自信心、自尊心、信任感、同情心、内疚感、公正感、爱憎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如轮流、分享、合作、谦让、助人)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便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2.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
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5.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
幼儿园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任务比较复杂,且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教育要求。
这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
一般包括:
(1)关于社会风俗习惯、礼仪信仰等方面的知识;
(2)关于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知识;
(3)关于社会分工、职业角色、买与卖、生产与消费方面的知识;
(4)关于学习、工作、生活、娱乐设施方面的知识;
(5)关于家乡、祖国、世界方面的知识等。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2、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3、激发幼儿的兴趣
2.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
主要包括:
(1)自理的能力(如:
自己做事的能力、自管物品的能力、照顾自己的能力)
(2)学习的能力(如:
看地图的能力、收集材料的能力)
(3)思考的能力(如:
比较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
(4)交往的能力(如:
了解别人的能力、设计能力、控制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5)表达的能力(如:
语言表达能力、动作表达能力)
(6)遵守规则的能力(如:
遵守生活规则能力、遵守教学规则能力、遵守游戏规则能力)
(7)完成任务的能力(如:
完成生活任务能力、完成劳动任务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能力)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广泛开展游戏活动2、充分发挥语言作用。
3.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主要包括:
(1)对自己的态度(如:
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如何做才有利于社会)
(2)对群体的态度(如:
小组、班级、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
(3)对知识的态度(如:
旺盛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
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树立模仿范例2、重视情感感染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
(2)使幼儿萌发热爱集体的情感:
能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与别人交往。
(集体感)
(3)使幼儿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学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关心同伴,与同伴共同活动,一起解决问题,能妥善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
(社会交往能力)
(4)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则:
培养幼儿团结友爱、诚实、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
(遵守行为规则)
(5)使幼儿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发展独立评价、自我评价、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评价的能力。
(道德判断水平)
(6)使幼儿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
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还必须依赖于其他人——不同职业的人从事不同的社会工作;社会分工不同,各种工作都很光荣;焕发热爱周围人的情感。
(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
职业、与他人关系)
(7)使幼儿具有积极的文化意识:
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文化,为之感到骄傲、自豪,热爱家乡和祖国;了解、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热爱世界和平。
(文化意识:
如爱家乡、爱祖国等)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过程(容易出分析)
幼儿园社会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幼儿社会教育任务和内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
1.创设隐蔽性环境:
在环境上注重德育化、儿童化
2.落实重复性任务:
对社会教育过程需要螺旋式上升,有反复有提高
3.运用实践性方法:
除解释说服外,练习训练等也重要。
如观察学习、品行模仿、行为练习等。
4.利用社会性资源:
如家长园地、家长会、社会外出参观等等。
(六)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1.幼儿社会化的涵义
(1)幼儿社会化的界定
幼儿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渐了解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长幼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是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幼儿社会化的意义(略)
幼儿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节,对未来的继续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幼儿社会化也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使每个人发展成为该社会所需要的人。
2.幼儿社会化的理论
(1)统一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幼儿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与社会是统一的,通过教育传授道德观念、集体意识,使年幼儿童社会化并个性化,以便维持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班级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地,传递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与幼儿。
此理论要求幼教工作者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方式,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如:
针对“午睡睡是不睡”的问题,征求大家意见,对不睡的幼儿约法三章。
)
(2)冲突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与社会并非和谐统一,而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班级内的师幼关系,是一种制度化了的支配与从属关系,幼儿并不能个性化。
这一理论要求教师广泛采用集体活动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
重视集体教育,轻视其它。
)
(3)互动论
此种理论认为,在幼儿社会化的历程中,交往活动尤其重要。
交往的模式包括:
①前喻文化:
幼儿向教师、父母等年长者学习,这是交往的主要形式。
②并喻文化:
幼儿和成人各自向同辈人学习,这是交往的重要形式。
③后喻文化:
教师、父母等年长者向幼儿学习,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交往形式。
笃信这一理论的教师特别注重在幼教实践中,与幼儿进行广泛、深入的相互作用。
(如:
在活动区,教师观察儿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变换活动区,增减材料。
)
(4)主体论
该理论指出,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中,幼儿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特别重要,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看问题,多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安排教育活动。
(如:
教师发现儿童对“结婚”感兴趣时,就以此为主题,开展各类活动。
)
3.幼儿社会化的成因(影响因素P120)
幼儿社会化是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受制于多种因素,教师和同伴是影响幼儿社会化进程和质量的两个最为活跃的教育因素。
(1)教师及其教育行为
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积极的社会强化、模仿与辨认、期望和要求、特性分类等因素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
①积极的社会强化
这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幼儿获取各种新的社会交往的技能,巩固已形成的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师对问题儿童应给予更多关注、表扬和鼓励,杜绝奖励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偏见。
为了充分发挥积极的社会强化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应轻易使用奖赏。
(幼儿极其简单完成任务也得表扬,奖赏对幼儿进一步努力就不起作用了)
不宜多用外部强化。
(幼儿对某项活动有很高积极性,活动结束后就没必要进行物质强化了)
广泛使用认知与非认知的强化。
(对待问题儿童,要像对待正常儿童那样,传递愉快)
②模仿与辨认
幼儿喜欢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榜样作用,既简单又明显。
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时候,引进一个榜样,能大大推动幼儿对一定行为方式的掌握。
这个榜样只有当它具备三个特征时,才能刺激幼儿的模仿:
能力。
(教师控制自己需要、情感冲动和对幼儿施加影响的一种力量)
教育。
(教师真诚关心、帮助、指导幼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情感起重要作用)
知觉的类似性。
(男孩模仿男老师,女孩模仿女老师,强壮的模仿运动员似的老师等)
辨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把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的参照系。
幼儿的辨认主要有三种,每一种辨认都包含了及其不同的内容,因而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禁令学习。
(幼儿服从教师或其他榜样所制定的规则或发出的命令)
辨认侵犯者。
(幼儿运用有威信的榜样行为,去削减对侵犯者的恐惧感)
分享体验。
(幼儿通过分享体验,对自己爱戴尊敬的教师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做出反应)
③期望和要求
教师本应以友好、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对他们抱有诚挚的期望。
但调查却表明,在幼儿园教育中存有一些错误的倾向,严重地阻碍了幼儿的社会化:
教师对待“好孩子”和“差孩子”的看法和做法不同。
教师对待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也不同。
④特性分类(积极评价)
特性分类有积极与消极之别。
积极的特性分类主要是指,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时,教师能从正面看待幼儿,对幼儿做出肯定评价。
(如:
教师告诉幼儿,你们长大了,懂事了,能宽容别人,帮助别人了)
消极的特性分类则是指,当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时,教师从反面看待幼儿,对幼儿做出否定的评价。
(如:
教师把幼儿说成是顽皮的孩子、笨蛋、无责任心等)
教师对幼儿特性的分类,对幼儿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之所以不同于教师的奖励或期望所产生的效应,是因为它能迅速的改变幼儿的自我意向。
(如:
当教师告诉幼儿“你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时,就能诱导幼儿把自己看作是这样的一个人)
教师要正确使用特性分类,不论是积极的特性分类,还是消极的特性分类均如此。
(2)同伴及其相互交往
在幼儿的相互作用中,朋友、互助、冲突、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显得格外重要。
①朋友
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技能与态度,他们拥有与同伴相处、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的愿望。
在幼儿期,朋友圈开始出现。
幼儿喜欢寻求支持、保护自己,并把与自己一起活动的同伴作为朋友。
当幼儿同伴关系转化为朋友时,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变得更加频繁、亲密、复杂、多样。
在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幼儿必须判断、理解别人的观点、情感、态度和需要,遵守幼儿园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如:
不能拿别人的东西,材料共享,不能逃避责任)
②互助
幼儿具有同情心,能在同伴遇到困难或身体处于危险时给予帮助,拥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利他主义行为;能够认识和思考别人的需要,彼此尊敬,相互给予支持和帮助。
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努力唤醒幼儿考虑他人需要的意识,培养幼儿帮助他人的行为习惯。
(如:
给病中小伙伴寄慰问卡)
③冲突
儿童在冲突中成长。
幼儿,尤其是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争论已逐渐取代身体侵略;较大儿童比较小儿童之间的冲突,更多出现在引证规则、提出要求、说服同伴,与同伴谈判上,直至意见统一。
争论迫使幼儿迅速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以社会为中心。
当幼儿彼此发生冲突时,教师不应急于处理问题,而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对幼儿的社会化是大有裨益的。
④社会地位(明星儿童、中间儿童)
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对其社会化也有影响。
“受欢迎”的幼儿在同伴中获得更多的认可,拥有更大的社会影响,更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成为其他同班的良好模仿对象,是其他同伴学习社礼仪、行为方式的重要信息源。
教师要帮助“受欢迎”的幼儿,使他们继续公正对待同伴,考虑同班的情感和态度,不把班级规则强加给同伴,迫使同伴听从自己的摆布。
另外,即使不能忽视“中间”幼儿。
教师对这部分幼儿应给予高度重视,关心他们社会参与的需要,并交给他们正确的参与方式和方法。
4.幼儿社会化的内容
(1)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即幼儿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既有继承性,又有相对独立性,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范畴。
具体内容有:
①培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②自理能力和独立性③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行为④授给幼儿道德规则、风土人情、待人接物礼节等方面的知识(例:
《欢迎你到新疆来》,了解新疆,培养热情好客的品质)
(2)认知社会化
认知社会化即幼儿在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步获得认知方式,提高认知能力。
内容包括:
①幼儿怎样认识自我、他人、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我和社会的关系②怎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例:
“幼儿攀比谁的妈妈最漂亮”)
(3)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即幼儿将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标准内化,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
其标准主要不是幼儿的生理特征,而是特定的社会交往。
家庭、幼儿园、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少年宫等社会组织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例:
《谁说女子不如男》,让孩子明白女孩和男孩是一样的勇敢将强)
(4)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即幼儿获得被一定社会制度所认可或倡导的政治观点、信念、价值观、责任感和行为。
重要内容包括:
①社会主义②爱国主义③集体主义(例:
坐地铁、观高架路等,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职业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即幼儿获得与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规范、价值观。
主要内容有:
①认知学习,包括知识、技能、技巧、能力的培养②职业规范的内化:
了解社会对所从事工作的期望、限制和要求,并体现在工作实践中。
(例:
参观图书馆、百货大楼等,有利于幼儿形成对管理员、售货员等职业的印象)
5.幼儿社会化的特点
(1)能动性
社会化是幼儿和社会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具有主观能动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幼儿之间的交往:
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相似,心理发展水平相近,所以,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相互影响。
(2)师幼之间的交往:
与教师交往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要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保教措施。
(如:
“漏嘴吧大大公鸡”,帮助幼儿克服掉饭粒的毛病)
(2)强制性
幼儿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时,还要按照社会要求采取相应的行动,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如:
爱劳动是中华传统美德,幼儿要学会自我服务、集体服务技能)
(3)连续性
幼儿社会化是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社会环境、个体发生变化时,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也会相应产生变化;个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如:
大班比小班各方面都成熟,可延长课时,减少游戏时间,为进小学作准备)
6.幼儿社会化的策略(举例说明)
(1)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幼儿园)
①生活活动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入园、就餐、盥洗、睡眠、离园等都可以成为幼儿社会化的手段。
(如:
晨间接待打招呼、离园谢谢对自己有帮助的人)
②交往活动
社会化起源于交往。
教师应指导幼儿通过不同形式(如大组交往、小组交往、个别交往、班内交往、板外交往、同性交往、异性交往),采用不同方式(如言语性交往和非言语性交往),广泛进行交往活动,扩大朋友圈,提高社交能力。
③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成长发展的一剂良药。
教师应通过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如:
体育游戏中,教师让幼儿自由结伴,一人投球,另一人接球)
④教学活动
教学具有教育性,幼儿园各科教学都能加速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如:
语言课,诵读散文《吸尘器和大扫把》,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
(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幼儿社会化的首任教师,尤其是“双休日”的实行,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在家中度过,所以,家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幼儿园可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另外,许多家长都有自己的职业专长,幼儿园应加以利用。
(3)注意挖掘社区潜力(社会)
社区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三课堂。
社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从事各种行业和职业的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各种专门技艺)和环境资源(如人文资源与物产资源),教师都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促进加快幼儿社会化进程。
(七)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1.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幼儿是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必须把重心放在幼儿身上,重视幼儿的年龄特征。
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低的特点,选择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教育内容,采取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幼儿。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并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
(如:
“爱插嘴的小八哥”故事,让幼儿明白认真听讲,不能随便插嘴)
2.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今日幼儿,明日栋梁。
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要侧重于培养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活泼愉快的情绪、坚持性、自制力、合作性、勇敢、顽强的品质。
(如:
少灌输“竞争”,多灌输“合作”)
3.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相比,实施周期更长,过程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教师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安排一些活动。
(如:
“滚球”游戏活动,孩子一人滚球,一人接球,同时说自己的名字,能很快认识新同伴)。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通过一些非专门化的活动,进行随机教育,来强化幼儿社会教育的效果。
(如:
晨间活动,孩子穿着上有很大变化,教师就可以让孩子们互相观察,赞美,增进友谊)
4.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
小组、班级、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时,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的效益。
(如:
分组活动中,可自由结伴)
同一幼儿园的不同班级也是教师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加以利用。
(如:
定期安排大班小朋友到中班、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看书)
园内外的教育只有保持一致,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调动幼儿家长参与幼儿社会教育的积极性,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
(如:
“献爱心”,需要家长广收废旧材料,和幼儿一起制作出物品,再一起拍卖)
5.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相互统一的原则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不同层面,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社会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情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效果体现。
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应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注意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
(如:
诗歌《玩具的家》活动,不仅让儿童认知要把玩具放回原处,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儿童为乱丢玩具的行为感到羞耻,另,游戏中注意培养幼儿整理玩具的好习惯)
6.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原则
每个幼儿都有接受社会教育的权利,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应面向全体幼儿,做到一切为了幼儿,为了一切幼儿,为了幼儿的一切。
同一年龄、同一班级的幼儿,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的遗传素质和环境影响也就不同,在众多方面表现出个体的差异。
教师在安排社会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如:
有些幼儿不爱惜图书,但愿意做老师的小助手,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让他们帮助修补图书,培养爱护公物的精神)
(八)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实施可通过设计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利用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来进行。
1.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记)P138
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即公开的、显在的社会教育活动。
它包括教师为实现教育任务、完成教育内容而精心设计的一切社会教育活动。
这种活动具有几种特点:
①根据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求
②反映幼儿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
③说明幼儿园、社区、城市、国家、世界的特征
④让幼儿认识到人类的知识宝库来源于各种文化资源,并从中得到发展
(1)主题教育活动
以社会教育某一方面内容为主题,安排一系列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教育。
如“我们的社区”,包括社区地位、人们、环境、活动、安全、健康、食物和交往。
让幼儿认识社会,热爱社会,长大后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2)节日娱乐活动
寓教于乐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如“贺圣诞”、“迎新年”,使幼儿了解中西文化异同点;“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等,发展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参观浏览活动
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为幼儿的社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如“春游”、“远足”,焕发幼儿对自然美的认识,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热爱生活。
参观名胜古迹,社会建筑,萌发幼儿对社会美的认识。
(4)情景表演
为了对幼儿进行某一方面的社会教育,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特定的情节,再现某种社会现象,以此对幼儿进行教育。
如“勇敢”,教师让一名幼儿合作,表演大雪天孩子不用妈妈背自己走的情景。
(5)实践活动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其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会情感能力的增强,而且更依赖于社会行为的形成,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强化幼儿的社会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如“擦窗”、“拖地”、“锄草”,使幼儿养成劳动的习惯。
2.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记)
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即隐蔽的、潜在的社会教育活动。
它是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幼儿获取关于社会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
特点:
潜在性、非预期性
(1)日常生活活动
包括晨间接待、就餐、盥洗、整理、散步、午睡起床等。
教师可把社会教育要求渗透进去,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独立生活能力、集体服务精神,且还能对幼儿进行交通法则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如:
午餐马路散步,懂得“红灯停,绿灯行”;晨间听国歌,爱国。
(2)各科教育活动
幼儿园语言、科学、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教师都要注意挖掘和利用。
如:
语言课,儿歌《给姥姥》,教育儿童热爱长辈、尊敬老人;音乐课,蒙古舞,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感受我国多民族国家。
(3)角色游戏活动
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教师可以角色身份、游戏口吻适时介入,从中干预,来达到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目的。
如:
“银行”活动,建立“存款处”、“取款处”,幼儿都在取款处的时候,教师扮演“保安人员”,让幼儿按顺序排队,学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
(4)交往活动
同伴之间交往活动对幼儿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注意观察,善于把握时机,来激发幼儿交往、合作的需要。
如:
自由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结伴开展小组活动;一个幼儿出谜语,一个幼儿猜谜语等,使幼儿感受到与同伴一起活动的乐趣,珍惜友谊。
(5)随机教育
教师善于抓住偶发事件,捕捉时机,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
利用提问、谈话、赞叹、表情、动作等方式、启发、暗示幼儿应该如何去做,引导幼儿对事件进行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已达到强化良好行为,削弱不良行为的目的。
如:
两个小朋友抬箱子时,老师可以启示其他小朋友做事情可以互相帮助。
(6)环境影响
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方面幼儿园的物质条件如房屋、设备、器材、材料等制约着幼儿的发展,为此,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器材,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塑造良好的个性。
如:
在“挖土机这能干”活动,可以用笔画,用泥捏,用积木搭,木材料做挖土机。
另一方面,幼儿园的文化条件如活动室的布置、幼师关系、同伴关系等也制约着幼儿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注意安排好活动室的立体空间和平面空间,可根据季节、主题教育活动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布置和调整,增加幼儿对集体的归属感。
如:
收集易拉罐,粘贴出“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墙饰,塔尖教师负责,塔基幼儿自己粘。
其次,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教育学 学前 教育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