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建筑特点.docx
- 文档编号:5537115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28.64KB
土楼建筑特点.docx
《土楼建筑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楼建筑特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楼建筑特点
建筑工艺
一、择址
中国传统建房择址都讲究"风水",永定土楼也不例外。
土楼宅址要选择在避风聚气的地方,即地势高爽,四周有青山拱卫,前方开阔有溪流,阳光充足之处。
永定客家人还讲究在后山、水口立风水林,使得居宅(村庄)周围绿荫环抱,四季常青,赏心悦目,空气清新,从而构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环境。
故此,永定土楼大都坐北朝南,也有一些根据地形坐东向西或坐西向东的。
坐南朝北的土楼,一般是受地形所限,不得已而为之,为数较少。
选择宅址还讲究"避煞",就是要避开不宜人居住的地理位置,如低洼、阴湿、狭长的山谷(谓为"窠煞")等。
二、设计
永定土楼的建筑设计,先由主人拟定土楼形状(方形、圆形或五凤楼)和规模(大小、间数、层数),确定土楼的整体框架,形成粗略的建筑设计构想。
在此基础上,楼主还要请来风水先生、木匠、泥水匠,谋划相关的具体事项,对要建造的土楼作出更加详细的规划设计。
(一)整体布局
对土楼的坐向,楼大门、小门、中(正)厅的位置、方向、大小、高低,楼内水的排放方向及出口(俗称"放水")、楼外道路的安排等涉及"风水"的事项作出规划。
同时对楼的大小、层数、圈数,主楼、横屋、天井等的布置,屋顶瓦面的式样,底层开间数及间份的大小等作出安排。
(二)局部设计
设计土墙时,都注重防御功能,其厚度根据楼的大小、层数而定。
3层以上的土楼,底层墙厚都在1米以上,由下而上逐层作台阶式收减。
石基的高度,根据楼的层数、地势的高低以及土质情况综合考察而定,一般要露出地面50厘米以上。
石基的顶宽与墙的厚度相同。
楼层高度,常以1枋墙的高度(约36厘米)为计算单位,一般底层9枋,顶层7枋半,其他各层7枋。
屋檐出檐的长度一般为楼高的四分之一;屋顶瓦面的坡度也有定制,俗称"放几分水",一般扛梁长度一半与脊柱高度的比为1:
0.45。
子墙厚度通常为48厘米或54厘米。
各类不同用途的房间大小不同,门厅、后厅比普通房间宽,后厅又比门厅大。
楼梯间比普通的房间小。
圆楼的门厅、后厅取方正位置,不按扇形布置。
楼内二层以上走廊的宽度,一般为80~120厘米。
对于土楼建筑的每个细节,主人在动工之前必须了解得一清二楚。
然后,再由木匠和泥水匠分别根据各种用料的大小、长短等规格开出木料及石材等的用料清单。
(三)设计方法
文化观念的影响。
永定土楼的建筑风格,深深铭刻着中原建筑文化的烙印。
平面布局的中轴线对称、结构体系的院落组合、屋面造型的悬山或歇山屋顶等诸方面的设计,都保持着中原古建筑的共同特征。
永定客家人素有慎终追远、重教崇文、勤劳俭朴之风,永定土楼建筑设计明显地打下客家文化的印记。
土楼设置厅堂、庭院、天井、水井、浴室、门坪、晒坪、学堂、书斋、作坊、禽畜栏舍设施等,是客家文化、风俗习惯在建筑上的反映。
集思广益。
在土楼施工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地基的土质变化、周边的干预等,这时要对原来的设计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改,使之更加完美,因而常常需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因地制宜。
土楼的设计有极大的灵活性,许多土楼根据实际地形因势造形,灵活应用。
如土楼的形状、大小、圈数、层数(高度),要依据楼址的地理条件来决定。
在土楼群中建楼,还要考虑到与前后左右邻里的关系和影响。
不用图纸。
土楼建筑的设计方案大都没有图纸,最多只在纸上记下一些相关的数据。
这是因为主人和木匠、泥水匠对设计方案了然于心。
尤其是木匠、泥水匠,对于土楼建筑的各种图形了如指掌,只要建楼主人确定了建筑的规模,他们就能够轻车熟路地进行施工。
三、备料与请工
(一)备料
建造土楼需要的材料主要有生土、石料、木料、竹料、砖瓦、石灰等。
这些材料有的要在未开工之前备好,有的可以边施工边进料。
生土夯墙的泥土一般用粘性黄土或田骨泥(农田熟土之下的土层),以田骨泥为佳。
石料大墙石基一般用山石或河石砌成,无需加工。
用小石块作石基的填料。
石门框一般用青花岗石打造。
石柱础一般用青花岗石打造成方柱形、圆柱形、鼓形。
有的土楼底层干脆用石柱替代木柱。
有些土楼的窗框也用石条,许多土楼的底层内外走廊檐边镶石板。
木料建楼的大构件有梁、柱、桁、桷、梯等,一般用杉木。
地基不实的,还要准备大松木,用来打桩和作基础枕木。
还有一些辅助性材料,如夯墙时埋入墙中的"门排"、"窗排"、"墙骨"等。
房间装修时作间面、楼板、门、窗等的木料有枋材、板材,大都用杉木,也有用松木做楼梯和楼板的。
竹料用作挑土上墙的畚箕,遮盖土墙的竹墙笪及埋入墙中的"拖骨"。
还有以老竹头做成竹钉,用砂炒微黄后钉桷板。
砖瓦建楼者一般请来砖瓦师傅开窑烧制砖瓦。
不同用途的砖瓦,其规格不一样。
另有一种印制的泥砖,用来砌矮墙及楼内房间的隔墙,晒后阴干备用,无须煅烧。
石灰有的土楼夯墙的泥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沙和石灰,使墙体更加坚固及有防水性能。
装修时也可用来粉刷墙壁,铺盖地板。
(二)请工
建造土楼要请的工人主要有打石、砌石、木工、泥水、夯墙、烧砖瓦等师傅。
小工以及勤杂工等一般都不用雇请,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会抽出人力帮忙。
四、基础
(一)地基处理
基沟的宽度与深度视楼的高度及地基土质情况而定。
楼越高,地基荷载越大,基沟也需更深更大。
土质松软的地基,必须深挖到实土;如遇烂泥田或河边沙滩,必须在石基坑内密密地打上松木桩,桩与桩之间纵横交叉叠二三层粗大的老松木作枕。
俗话说"风吹千年杉,水浸万年松",老松木饱含油脂,耐水浸泡。
(二)干砌石基
石基大都采用干砌法,不用任何粘连的材料。
高明的砌石师傅,不但能把石基砌得坚固,而且石基表面还呈现出有规则的图案。
石基高度根据地基状况而异,即使同一座楼,因不同位置的土质不一样,地基高度也有差别。
石基露出地面部分一般在50~100厘米之间。
易受洪水危害的地方,露出的石基砌得更高,以抵御洪水侵袭。
五、墙体
土墙是永定土楼的结构主体,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土楼外墙一般为夯筑土墙。
楼内分隔房间或低矮楼房的外墙,大多为泥砖土墙,也有采用夯筑土墙的。
(一)夯墙工具
墙枋("狮头"和墙板卡)、舂杵、长短墙拍、墙铲、竹墙钉、铅垂等。
(二)夯墙前必须备好的材料
做熟一批墙土,备足墙骨、"门排"、"窗排",准备遮墙的竹笪、草毡或其他挡雨的材料。
(三)夯墙技术
夯法一枋土墙要分数次上土夯筑,一般底层一枋墙要"六覆六夯",顶层墙至少必须"四覆四夯"。
所谓"几覆几夯",是指夯满一枋墙,覆几次泥,每覆一次泥夯几遍。
杵法以"四覆六夯"48厘米厚的子墙为例,下杵方法如下:
第一遍"点窟"横夯,先在墙中间下杵,每"窟"连下两杵,先轻后重。
第二遍"层杵"横夯,对着前一遍四个夯点的中缝下杵,每个夯点也是连下两杵,先轻后重。
第三遍直夯,对着第二遍的四个夯点的中缝下杵。
第四遍再横夯,对着第三遍的四个夯点的中缝下杵。
最后一遍要留下杵迹,夯成凹凸不平的毛面,增强上下层的吻合力。
夯墙时,两个夯墙者下杵一先一后,姿势也有讲究,双脚站直不屈膝,提杵伸腰,落杵弯腰,舂杵直起直落,每杵用力均匀。
放墙骨夯墙时,每夯完一"覆"都要放墙骨。
其数量视墙的厚度而定,墙骨水平间隔一般是20厘米左右,大墙要放4~5排,子墙至少也放2排。
墙骨的长度与所夯墙的长度相同。
墙骨放下后压上一覆墙泥,一并夯实。
在上下两枋墙之间放长竹片做墙筋,俗称"拖骨"。
"拖骨"至少要超出下层墙二枋以上的长度。
方楼转角处还要放1~2个交叉的墙骨,俗称"交骨"。
层墙相邻的上下两枋墙的接缝要错开,就像砌砖时砖缝要错开一样。
方楼的墙角上下相邻的两枋墙体要交错搭压。
夯筑子墙分隔房间的土楼,子墙与大墙交接处也要上下交错搭压。
修墙补墙墙夯好后,刚打开墙枋,最容易看出夯墙的效果。
质量好的,两边墙壁的泥土夯得紧密、光洁,上下两覆墙土之间不脱层,整体均匀一致。
质量差的,打开墙枋立即可以发现墙面粗糙和不均匀。
夯完二三圈墙后,须及时修墙补墙。
修墙补墙,一是使墙体保持垂直或按预先设计的"收分"升高,不致偏离;二是使墙壁表面平整光洁。
修墙时还要区分墙的阴阳面,墙的向阳面比背阴面干得快,因而墙体易朝背阴面倾斜,俗称"日推墙"。
因此,在修墙时得留有余地,即有意让土墙微向阳面倾斜,待墙干后就能自动调节至垂直。
建筑土楼不搭脚手架,因此修墙补墙要随着墙体升高及时完成。
放置门排、窗排土墙夯筑至安放门、窗的高度时,要在准备作门、窗的顶端处放置门排、窗排,以承托门、窗上方的墙体。
门的位置留着口,不夯土墙;窗户处不留口,待迁入居住时再把土墙凿开。
夯墙进度夯筑完一圈土墙,要再夯筑上一枋墙时,必须看夯好的墙是否已经"行水"。
所谓"行水",即指土墙已经干燥到一定的硬度,能承受住上一枋墙的压力。
建筑墙厚1米以上的大土楼,须分段夯筑。
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能较好地安排劳力。
墙体收减土楼大墙的厚度从第二层起由下而上逐层递减。
一般每层减少9~18厘米。
大墙顶层一般不少于54厘米,子墙不收减。
遮墙每天收工时,夯墙师傅和挑土上墙的小工要把土墙遮盖好,做土小工要把墙土盖好,以防雾、防雨、防霜冻。
土楼
六、立柱架梁
土墙夯筑至一层楼高时,便要立柱架梁(俗称"企柱")。
方楼架梁,按事先设计的房间尺寸,在大墙上挖好放置挑梁的小槽,在楼内相应的房间分隔线上定出房间深度的点,即为底层房间间面柱(俗称"金柱")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安放石柱础,立柱。
两根间面柱间的横梁(俗称"扛身")架于木柱上端槽中,其上架挑梁(俗称"龙骨")。
"棚盛"(承托楼板的横梁)放在"扛身"上。
这种结构方式简称"龙骨起"。
放置"龙骨"与"棚盛",埋入大墙一端要适当抬高(俗称"让水"),土墙干透收缩后,"龙骨"和"棚盛"才能保持水平。
二层以上立柱,在下一层挑梁头上还要立一根廊柱(俗称"步柱")。
圆楼架梁的技术则比较复杂。
由于圆楼各间的"扛身"长度要实地测量才准确,并且"扛身"不是直线连接,因此,木匠师傅要按照放样时定出的"金柱"位置,用"丈高"和"活尺"等工具一一测定每一根"金柱"上的"扛身"连接的角度,以及每一根"扛身"的长度,再据此下料。
这样"金柱"上端的槽与"扛身"咬接才能准确密切。
4层以上的大楼,一般一二层、三四层的"金柱"分别上下垂直连接,而三层的"金柱"比二层的向房间一侧内移一定的尺寸,以增强稳固性。
有的土楼夯筑"子墙"分隔房间,这种结构方式简称"子墙起"。
其第一层无须"企柱",只是墙夯至6枋高时要"牵墙",即在两扇"子墙"头上用竹竿连接,以防子墙倾斜。
墙够一层楼高度(一般为8枋高)时,在"子墙"上埋入挑梁。
"子墙起"的"棚盛"架放在"子墙"内的挑梁身上。
二层以上才在挑梁头立廊柱。
"子墙起"预放土墙缩水,是在廊柱下端楔入两个楔子,随着土墙逐渐干燥收缩,将楔子渐渐退出,使墙缩水后的高度与柱高相同。
有少数土楼"子墙起"又立间面柱的。
还有一些土楼从底层开始就砌砖柱作廊柱,挑梁的一头架在砖柱上。
七、献架出水
夯筑土墙是建造土楼最主要的工程,因此夯筑完土墙,被当作完成土楼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俗称"下墙枋"。
接下来是架屋顶,俗称"献架出水"。
(一)架构屋顶
顶层土墙达到必要高度后,即开始架大梁(俗称"扛梁")。
大梁架在土墙这一端,上面至少还要夯两圈墙压梁。
大梁伸出墙外的长度为1米左右,要盖过底层的走廊。
大梁在楼内一端做成"梁舌",从"金柱"、"步柱"的梁孔中穿出,"梁舌"之下有辅梁斗拱托护。
方土楼的四角,为保持檐口的水平线,侧向的"角挑"得用"翘头挑"。
安装屋顶木构架,先在楼的厅堂间架上扛梁,立脊柱,架栋桁,俗称"安梁"、"献架"。
一般土楼民居屋顶坡度"放四分半水",屋顶坡面还要凹进一定尺寸,通常"让三分水"。
扛梁与柱的木构架采用"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方式,形成9圈(或11圈)瓦桁的屋顶构架。
瓦桁上封望板或桷板。
方土楼歇山顶与悬山顶的木构架除四个角间外,基本相同。
悬山顶为等高的屋脊在四角成直角连接。
楼外坡的瓦桁交接处连成斜脊(俗称"鹞婆角"),内坡的瓦桁交接处连成垂沟(俗称"天沟")。
歇山屋顶多见于五凤楼,其屋脊在四角连接处高低错落,一般是土楼坐向(前后)的屋脊较高,两侧(左右)的屋脊较低,四角朝楼外处的屋面形成平面相交的立体连接。
夯筑子墙的土楼,其屋顶的荷载大部分着力于子墙。
子墙内埋前后挑梁(俗称"出水挑")以架桁。
子墙上修出屋顶坡度,俗称"修笔子岽"。
圆楼屋顶的木构架更为复杂。
圆楼一个房间内的每一根瓦桁的长度不同,间与间的瓦桁又不是直线连接,而所有的瓦桁两端都要用勾榫连接。
因此,必须用"丈高"和"活尺"精确测量出每一根瓦桁的长度及其相邻两根瓦桁交接的角度,画出草图,这样下料才准确无误。
(二)钉桷板
桷板多用杉木做成。
一种为长桷板,与屋顶斜坡的长度相同,称为"透桷";另一种为可拼接的较短桷板。
桷板一般厚3厘米,一头宽12厘米,另一头宽13.5厘米,钉时大的一头朝下。
桷板从楼的正厅屋顶或门厅屋顶起钉,起钉的前后4块"透桷"钉在门、厅中线的两边,俗称"合桷"。
其他房间的4块"透桷"分别钉在屋顶内外坡瓦桁的两端,起较好的固定作用。
其余的桷板则可拼接,或二接,或三接。
桷板的下端,钉上"刀口",用来挡住"张槽"下端的第一块瓦。
在歇山式屋顶瓦桁露出的一端和桷板的下口,钉上经油漆、宽约18厘米的薄木板,用来保护瓦桁和桷板的端口,避免日晒雨淋。
钉在瓦桁端口的,俗称"幕封";钉在桷板下口的,俗称"滴水"。
圆楼房间为扇形。
为使门厅、后厅显得端正美观,在设计时将门厅、后厅的间份取方正布局。
圆楼的屋顶内坡与外坡屋面的曲面不同,内外瓦口与脊顶的周长内小外大,因此其内外坡的桷板钉法不同。
一般直径大的圆楼,内外坡都不分岔槽,内坡的桷板大头朝上,外坡的则小头朝上。
中小型的圆楼,有的房间桷板则采用"剪桷"的钉法,外坡钉"人"字桷,内坡钉倒"人"字桷。
每间(尤其是门、厅)钉桷板的块数也有讲究,要"合字"。
钉桷板用炒制的竹钉。
(三)瓦面
由于土楼屋顶木构架方式不同,瓦面呈现出多种风格,常见的有悬山顶、歇山顶两种。
盖瓦分"张槽"与"覆槽","张槽"瓦凹面向上,小头朝下;"覆槽"瓦凹面向下,大头朝下。
屋瓦层迭的密度,瓦与瓦之间至少要搭压一半以上,盖得密的甚至压三分之二或更多。
有的在"张槽"底部加放一层"套瓦"。
屋瓦面上还用青砖压牢。
近瓦口处,往往并排压上二至三列砖块,以防风掀瓦。
压屋脊则用特制的青砖,其一面制成与瓦一样的纵向弧形曲面,使之与覆盖在屋脊上的瓦吻合紧密。
许多土楼还用石灰沙浆将屋脊和瓦口的砖瓦粘结固定,俗称"作岽"。
(四)半棚
半棚是指土楼顶层大梁之上、屋瓦之下的空间,也称为"暗棚子"、"顶棚子"。
半棚能为顶层的房间起调节温度的作用,还常用来搁置杂物。
八、装修
合建的土楼装修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公共部分,如大门、中厅、天井、水井、楼梯、楼内外排水沟、门坪、后坎,以及各种装饰工艺如雕塑、油漆、绘画、楹柱雕刻对联等。
二是各户独立的部分,主要是居住房间的内部装修。
新楼的内部装修俗称"完间(建)"。
装修工程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木作,如安装楼门、楼梯、房间间面、门窗户扇、走廊栏杆、楼板及楼内各种雕刻等;二是泥水工,如铺设底层房间地板,开挖外墙窗口,砌房间的泥砖隔墙及底层内外走廊(檐塍),粉刷墙壁,作灶等;三是打造石材,大户人家讲究气派,安装石门框、石柱、石板天井、石檐边、石雕饰等。
土楼的主体(外壳)竣工后,待土墙干透后(大墙厚的,要经过二三年;墙比较薄的,至少要经过一年的时间)才能进行内部装修。
建筑特色
永定土楼是中国生土建筑的一个奇迹,无论整体布局,还是细节设计,都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追求建筑物的艺术性。
土楼
一、与自然融为一体
永定乡村间数量众多、千姿百态的土楼和土楼群,与秀美的山川构成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画卷。
永定客家人在构筑土楼时,充分利用建筑位置上的自然空间,合理安排房屋的布局,或依山傍水,或田边地头,使土楼与自然融为一体。
无论是永定河、汀江流域比较宽阔的河谷盆地,还是金丰溪流域的山间坡地,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方圆相间的土楼群,错落在山川田野之间,阡陌纵横,楼宇相接,蔚为大观。
土楼之间,道路、桥梁、绿树、围墙,布置巧妙。
不论是单体的设计,还是群体的布局,土楼与自然完美结合,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土楼建设者巧妙利用当地环境特点,把山、水、田、林、路纳入土楼建筑的统一规划之中,创造出优美自然的生活空间,形成许多"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居宅或村落。
这样的居所,无论从外部观看,还是身处其中,都能让人得到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
湖坑下南溪的振福楼,称得上将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创造优雅舒适居所的范例。
除了环境优雅的单体土楼,还有掩映在树木花丛之间的土楼村落,身临其中如入诗画之境,令人流连忘返。
如高头梅花石村的雷打石、石窠两个自然村,坐落在金银山南脉的山坡上,村中土楼建筑,因地制宜,根据地形灵活安排,自由变化,不拘一格,富有生气。
楼前屋后,种上桃、李、梅、柿、梨、柚、杨梅、枇杷等各种果树,花开时节,漫山遍野都是花的世界。
二、高墙大楼慑人心魄
永定土楼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大多在3层以上,最高的达6层,如永隆昌楼群、承启楼等。
用生土夯筑成这样高大的民居建筑,世所罕见。
粗壮的石基,高大的土墙,配比适当的出檐瓦顶,加上楼中紧密相连的庞大木构架,让人震撼。
原本松散的泥土夯筑出了整体性、坚固性极强的高厚土墙,经历几百年风雨剥蚀,地震摇曳,仍巍然屹立,如日应楼、环极楼,那古朴粗犷雄奇之美一览无遗,见证了永定土楼建筑顽强的生命力。
有的土楼因年久失修或遭遇灾祸,仅剩下断垣残壁,但其风骨仍不失沧桑之美,扣人心弦。
独具魅力的圆楼,上接苍穹,浑然天成;大圆楼楼中有楼,深邃奥妙,充满神奇。
下洋初溪土楼群、高头高北土楼群,圆楼荟萃在青山绿水之间,其拙朴雄浑的气势,慑人心魄。
三、结构造型千姿百态
土楼在方楼和圆楼的基础上,产生出许多变异形态,外观造型丰富多彩。
如高头高东村的顺源楼,依临溪地形和水流,,方向设计建造,坐东朝西,平面为不规则五角形;南向临溪略呈弧形,显得美观大方。
南溪南江村的东成楼,建楼时与邻居发生纠纷,楼主请大溪翰林巫宜福出面调解,巫突发奇想,将四角楼裁去四角变为八角楼,造型独特,双方皆大欢喜。
还有古竹陂子角村的半月楼,前方后圆;湖坑南江村的永宁楼则是前圆后方;日字形、目字形的土楼就更多了。
最为奇特的是下洋中川村的富紫楼,其平面按"富"字形状设计,高处鸟瞰,就像一个巨大的"富"字浮雕镶嵌在中川的土楼群中,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永定每一座土楼的结构都有其独特之处。
以对称布局为特征的五凤楼,凤城镇的明谟第却不对称。
五凤楼"三堂"的后堂结构,也各有特色。
高陂裕隆楼的后堂8间1厅,一道楼梯在厅中,各房间门向着厅。
坎市业兴楼的后堂10间1厅,前后房间相对;中间是宽阔的走廊,走廊两端架设楼梯;前向中间开门设厅,占2间的位置。
坎市燕诒楼的后堂是四角楼,但与一般的四角楼又有明显不同:
间面夯筑子墙,楼梯架在大门和后厅的两旁;二层以上,东西向的走廊挑在子墙外,南北向的走廊藏于子墙内。
圆形土楼内部结构变化也十分丰富。
最著名的承启楼、振成楼按八卦布局,前者以先天八卦之图排列顺序,后者以后天八卦方位安置房间,同中有异。
下洋霞村永康楼、湖坑新南村衍香楼都在圆楼之中建筑方厅,豪华美观,寓意深刻。
大溪太联村的五福楼,楼主有5个儿子,建成5个单元,别具一格。
而下洋初溪村的集庆楼,则是每户1个单元,各成独立院落,这为其他圆楼所未见。
土楼结构的千变万化,使得每一座土楼都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永定的村落都由土楼汇集而成,各有特色。
有的高楼连着高楼,气势磅礴,如抚市永隆昌楼群、下洋月流村方楼群;有的五凤楼、方楼成群成片,气势非凡,如湖雷石坑村土楼群;有的方楼圆楼相间,错落有致,如高头土楼群、古竹土楼群、南溪土楼群;有的圆楼密布,环环相依,珍奇异常,如下洋初溪土楼群、古竹彭坑土楼群;有的单座土楼独立于山野,洒脱飘逸,如岐岭乡横甲山顶的福裕楼。
土楼
四、内部空间丰富有序
(一)富有变化的对称结构
土楼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不仅外形雄伟壮观,而且内部结构也显得严谨、有序。
有的大土楼为了增加从大门到后厅递进的层次,在天井中间建中厅,在中轴对称的基础上,把递进的各层门道的方向和位置安放得稍有变动,显得规整而不僵化,严谨而不单调。
五凤楼的对称结构最为严谨,其中轴线上的"三堂",由门厅、前天井、中厅、内厅、后天井、正楼等建筑组成,依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
进入大门,就见楼中廊柱林立,屏风掩映,门道勾连,隐秘深邃。
主楼两边"两落"组成的院落,左右对称,层次分明,整齐一律。
这种对称的布局,不管从哪一个部位观看,都会感受到土楼整体的完美和局部的严谨。
(二)外闭内敞的内向空间
土楼高大且外部封闭,外墙十分坚实,一二层不开窗,大都只开一个大门出入,因而被称为"小城堡"。
土楼的内部是完全畅通的空间,其内向开放的结构艺术张扬着客家人亲密无间、团结互助的精神。
门厅、天井、大厅、楼梯等是全楼的公共部分,各层走廊相通,楼内住户往来便利。
所有的房间朝向楼内,各个房间都从楼内天井采光,在层层迭迭的瓦檐、接续密布的廊柱、整齐一致的间面包围之中形成的内向氛围,显露出力量的积蓄与安全的保障。
南溪南中村环极楼外闭内敞的结构最有特色,更为奇特的是,天井正中的圆心处,有十分明显的扩音效果,类似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这是外闭内敞严谨结构产生的特殊现象,在土楼中绝无仅有。
(三)中心明确的内部布局
土楼的厅堂宽敞高大,无论从视觉感受、心理体验,还是实际使用,明确标志着它的中心地位。
尤其是圆楼,结构艺术将向心性的创意推向极致,有的厅堂建在天井中间,楼内所有房间都向着它,中心地位更是一目了然。
土楼建筑把客家人团结一致以战胜困难的生活经验融进居宅的布局之中,表达出客家人对家族团结的珍视与传承。
湖坑洪坑村奎聚楼,就是一个范例。
(四)规范严谨的立体造型
无论是方楼还是圆楼,楼内各户居民的房间都以竖向为单元结构,即一户占一两个地面开间及其以上各层房间。
楼内同一种类型的房间相同,一个连着一个紧密排列着,组合成一个整体,规范而整齐。
五凤楼内各户房间也大体上以竖向为单元,其结构相同或者相似。
一座土楼内,特别是圆楼,房间的结构形式表现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形成土楼内部独特的结构艺术。
这种构造方式造成了十分奇特的视觉效果。
置身于天井中,头顶上的屋檐划出或方或圆的天空,简洁而明快,显示出它的边界和范围。
腰檐、屋檐的布置,方楼的跌宕有致,圆楼的水平接续,上下平行,各有特色。
排排房间纵横相连,房间前面矗立的廊柱,与平行的栏杆、腰檐构成方楼中硕大的多层立体图案,或圆楼中巨大弧形立体曲面向着两端延续,规范严谨,气势恢宏。
五、装饰工艺精湛高超
永定土楼内部装饰华丽、精致、细腻。
这些装饰,一般都在土楼的公共部位或显眼的地方,显示主人的文化涵养与身份地位,美化土楼的环境,展现豪华的气派。
(一)门窗、屏风
土楼内门窗屏风精湛的雕刻,大都见于中厅的屏门及镂窗上。
许多土楼的屏门木雕各具特色。
硬木制作的屏门上,有的浮雕,有的镂空,还镀金镶边。
雕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花鸟虫鱼,有山水楼台,更多的是人物活动,刀工流畅细腻,人物栩栩如生。
下洋霞村永康楼中厅等处雕刻的屏门共有30多块,中厅的6块最为华丽精彩,都是镂空镀金双面浮雕。
抚市新民村永豪楼大厅前的石屏雕刻,用一块约1米见方的花岗石雕成,前向为动物花鸟浮雕,后向为"福"、"禄"两个阳文大字,字体用龙凤图案组成,气度不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