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考试习题论述题.docx
- 文档编号:5536190
- 上传时间:2022-12-19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57.10KB
《农业经济学》考试习题论述题.docx
《《农业经济学》考试习题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考试习题论述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经济学》考试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答: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况且我国是人口大国。
解决好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社会不稳定何谈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何谈现代化建设。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只有拥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己的繁荣和强大。
2、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快;反之,农业生产出现倒退,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坏。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尤其是转移到第三产业,以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所以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但不会制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反而会促进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将来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降低,那只是相对数的降低,绝对数不但不会降低,还会提高。
农业对中国的重要性、它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被淡化的。
2、为什么说农业问题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性?
答:
一,我国的国情:
我国农业的国情是[九多六少]:
农民多、农民文盲多、农民进城多、农民穷人多、山区丘陵多、养猪业多、饲料加工业多、化肥多、农药多。
土[土地]少、草[林草]少、肥[有机肥]少、水少、农业资源少、农业科技少。
我国有13亿人,9亿农民,7亿农民劳动力。
耕地20亿亩,林地43亿亩,沙地8亿亩,湿地6亿亩。
山区、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
农民穷主要集中在山区、丘陵地区。
中国人均资源少。
我国是缺水的国家,水资源利用低的国家,水污染严重的国家。
我国占国土面积的1/2以上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是极端气象灾害、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灾害出现多的国家。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持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西部大部、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农牧交错带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正确认识西部大部、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就能彻底解决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
山区是平原的上风上水,应成为平原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农牧交错带地区是我国北方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及上游地段涵养中下游数亿亩良田,同时是褐制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
农牧交错带地区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主要源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的重要区域。
西部大部、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生态功能是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前提和保障。
生态、有机农业符合我国国情.生态、有机农业也是彻底解决我国现在存在的问题、矛盾、三农问题的唯一办法。
二,农业的重要性:
1,农业是第一产业:
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重工业、轻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加工业]是第三产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是13亿人民的生活、生产、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
3,农业是母亲产业。
民以食为天。
4,农业是人类实现最终目标的唯一产业:
生态、有机农业是人类实现天蓝、水清、地绿,吃上绿色有机食品,人与自然和谐的唯一的产业。
5,农业是解决农民就业的产业:
农民就业是天大的事。
生态、有机农业能解决7亿农民的就业问题。
6,农业是道德产业:
食品安全大如天。
生态、有机农业是解决食品安全的关键、核心。
7,生态、有机农业是农民富起来的唯一产业。
农业[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第一产业]就应该是国民经济第一战略支柱产业。
三,我国现在存在的问题:
有生态脆弱、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水土流失、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面积16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造成了,加剧骨坡崩塌,泥石流,洪涝,沙尘爆等自然灾害的频项发生,造成了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粮食减产。
我国受酸雨影响面积己占国土面积的1/2。
土壤退化,沙化,酸化,盐渍化,石漠化速度惊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减,外来物种入侵等等,已经危及着国家生态安全。
现在我国的空气、水、土地、噪音、光、污染问题严重。
四,小草的数量多:
我国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天然草地面积达4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7%,相当于耕地面积的4倍、森林面积的3.6倍。
世界草地面积的15%。
其中可利用面积3.1亿公顷,其中牧区草原3亿公顷,南北方草山草坡0.8亿公顷,滩涂草地0.13亿多公顷,零星草地0.07亿多公顷。
我国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资源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北方。
这里的环境特点可概括为高(地势高)、旱(气候干旱)、寒(气温低)。
小草植被既是生态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社会资源。
小草的数量多又是大发展的基础。
3、论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形成的原因
答:
产生形成原因:
1三农问题是指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民困苦的状况长时间难以转移的问题。
2三农问题的成因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制度性因素。
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从制度设计上过多的强调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快过的提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源,从而加剧了三代过程中农民的痛苦。
3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大制度因素。
一个是计划经济使其所形成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另一个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背景下形成的土地福利性配给制度。
①由于长期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隔离,城乡分沽政策,在经济崛起时,人口流动与集中遭遇制度束缚,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分散分布在农村,既降低了经济活力的整体效益,又致使我国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②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就业极不充分的基本国情背景下,农村土地按人口承包实行土地福利配给制度,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加之农民被排除在国际啊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导致土地的经济要素功能、产业功能弱化,生活保障功能增强,农民别束缚于土地,变成土地的奴隶。
③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一个政策问题、制度问题。
解决思路: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城乡统筹方略,在继续推进三代的同时,消除制度和结构的双重扭曲,更多的承认,保护和资助农民权利,逐步解决过多过快提取农业和农村发展资源的问题,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用三代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加强三农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架构,进而建立和谐发展的城乡关系。
1推荐农业的现代化改造2推荐村庄的现代化改造3推荐农民的现代化改造。
总之,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不和谐景象。
只有完成三农改造,实现“三农”现代化,才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才有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4、论述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有良好的精耕细作经验,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耕地和自然资源数量较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合理安排;地区间自然经济条件差别大,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应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一、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二、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结合。
必须使两者结合,取长补短。
三、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
坚持两者的结合,在大力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成就,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强调劳动集约和资金集约结合。
坚持两者结合,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
五、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六、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5、结合实际,论述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
目前,我国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范围和程度还十分有限。
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也比较落后。
因此,在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必须把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若使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重视基础科学.科学技术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
探讨一般性和普遍性科学规律及理论和现象的是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或把基础理论转化为实用技术,是应用科学研究,农业科学作为探索农业生物繁殖的规律和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农业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以达到提高农业产品质量的科学,属于应用科学.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或借助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和生物学等这些基础科学的成果。
1基础科学理论是农业科学形成发展的前提在各个自然科学的门类中,农业科学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比较晚的。
农业虽然是人类最早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一,但直到19世纪以前,人们对农业活动的认识还基本处于直观描述和经验总结上,还未形成一门由表及里进行系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
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
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
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
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
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
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6、论述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实现途径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国现有人口近13亿,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达到16亿。
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本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引言部分,对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该文章的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阐述了我国农业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阐述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一是生态价值观,二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结合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提出,进一步阐述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说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第四章则对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我国农业水资源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及主要对策。
7、结合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论述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意义和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在我国市场结构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从农村市场的现状及特点出发,探讨了中国农村市场开拓的主要途径。
其中,针对构建流通体系与营销策略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农村市场开拓途径措施
引言
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此,要分析探讨农村市场的目前状况,采取切实有效开拓途径和措施,最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村市场的现状
农村市场有8亿人口,有2.38亿个家庭,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
农民的收入每年不断增加,具有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能力。
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5元,五年平均递增7.6%;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2%。
近来,随着国家农村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将会进一步提高。
但同时,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自1995年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人增长率都在下降,但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增长率下降速度大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速度,使1995至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增长率高于同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到了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增长率开始低于同时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而正是由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增长率连续多年的大幅度下降,使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增幅减缓,从而导致农村有效需求不足。
农村市场有以下特点:
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供求脱节;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市场信息不充分;流通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及时。
二、开拓农村市场主要途径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现实购买力。
在农村一些原有收入增长点的优势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必须开辟农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方针;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等。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网络,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三)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
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激发农民通过勤苦致富,换取生活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领略新的消费时尚,拓宽消费领域。
同时,要着重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非商品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四)改进改良消费环境。
推进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是启动农村市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要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运用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化、民营化、市场化的办法,多方位筹措资金,大力改造农村电网,建设自来水供应系统,改善交通条件,提高电视接收覆盖面,发展农村电话网,加强售后服务,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村消费的环境条件。
(五)运用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
如能充分重视农村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结合其特点与企业自身实力,对农村市场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选准目标市场,这对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获得全新发展的契机。
三、开拓农村市场具体措施
下面从构建流通体系和营销策略两方面讨论一下开拓农村市场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1.加快发展农村连锁农家店。
综合利用中央、省、市、县有关财政资金,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试点流通企业通过直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加快整合供销、农技、邮政、粮食、农垦、新华发行等现有流通资源,在乡村发展经营规范的消费品和农资连锁农家店。
2.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科学规划,培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的产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对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或贴息;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绿色批发市场,按照省级现代流通发展资金、中部贸易发展资金和其他有关省专项资金规定给予补助或贴息;各市、县也要安排相应资金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充分发挥城市消费品批发市场聚集、辐射的功能,为农村市场供应适销对路的日用消费品,满足农村市场需求。
3.加强农村连锁配送中心建设。
加强规划,引导试点流通企业根据连锁网点布局、商品配送半径等情况,做好配送中心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对符合规划和建设标准的日用消费品、农资配送中心,给予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或补助,或给予配送车辆等实物支持,配送中心的建设用地参照仓储用地政策执行。
鼓励大型物流中心在满足本企业商品配送需求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引导专业物流公司参与农村市场建设,为连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推动现有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促进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着力培育大型流通企业。
支持大型消费品和农资流通企业通过吸引中小流通企业加盟、收购、兼并中小流通企业农村连锁网点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
鼓励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设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冷链系统,扩大农产品连锁销售规模和比例。
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农产品直接向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
支持大型区域农产品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
5.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充分发挥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加快供销社体制和机制创新,通过改革、改制、调整、重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
6.大力开拓农产品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
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名牌农产品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展览展销会,大力开拓全国市场。
依托和利用各省农业资源,支持发展外向型农业,鼓励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
7.优化农村流通发展环境。
加大农村交通、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市场商品流通成本,为家用电器和电信等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创建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加大对农村流通项目的信贷支持,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流通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尤其要加强对农村连锁农家店的小额贷款支持。
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
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营销策略
1.市场调研、市场细分
要开拓农村市场,首先要了解其市场结构。
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差异巨大,用开拓城市的办法去开拓农村,自然是行不通的。
农村市场调研主要要弄清农村的消费缺口,消费环境,消费水平和消费心理。
2.新产品开发策略
①产品开发方面。
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消费心理,新产品开发应该增强基本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功能,适应农民实际需要的同时也大大降低成本。
如康佳集团就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功能简单、价格低廉的“福临门”系列彩电。
它省去了丽音系统、画中画、超重低音、环绕立体声等在农村并不太适用的功能。
②包装方面。
产品的包装设计不要太过时尚,外观可采用农民熟悉的形象,采用品牌延伸策略发展已为农民认同的产品品牌,这样成本低,认可度高。
同时企业设计的包装应该符合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农村的习俗。
3.价格策略
①薄利多销的策略。
价格是农民购买商品时最敏感的因素,企业应以低价投放产品,广泛渗透,尽快为市场所接受,并借助于农村巨大的市场容量与需求潜力的优势,大批量销售,不断降低成本,薄利多销,以多取胜,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在农民心目中牢固树立起品牌形象。
②价格差异化策略。
农村市场前景广阔,但消费水平各有不同,有的甚至悬殊很大,企业应根据各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
农民温饱型及过渡型是农村市场的主体,对价格敏感,应取低价策略。
小康型的,其收入较高,在购买过程中考虑的就可能不仅仅是商品的价格,更多的是品牌、质量或时尚、潮流,这一部分群体,可使用中高价位的价格策略,满足其特定的需要。
4.销售渠道的选择
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难点和重点。
分销渠道长度影响到农民的购买成本。
分销渠道宽度影响到农民的选择性。
分销渠道的单调、低效是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努力改变这一局面。
①提倡城市商业组织向乡镇发展。
应调整竞争、经营策略,向乡镇发展,可以到乡镇建立中档的零售企业,可以以连锁的形式出现。
就目前的情况看,连锁形式以特许连锁为宜。
这样既可以减少企业的投资,降低了风险。
又有利于利用乡镇的已有设施,而这并不会影响把大商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商品带到乡镇连锁店。
②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的优势。
供销社长期扎根、服务于农村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在新的形势下,供销社要根据服务大农业,开拓大市场,参与大流通的要求,克服面临的一些内在困难,充分发挥其优势,到乡镇开办中档综合商场,利用基层社的场地和部分员工,立足中档,做到新颖、品种丰富和质量可靠。
③举办乡镇集市,动员大中城市企业参与展销。
乡镇政府应充分发挥能动性,与大中城市的生产、商业企业进行合作,根据当地农民收入和消费需求状况,根据农时需要,给予城市生产、商业企业提供指导性参考意见,以便让厂商组织产品到乡镇集市定期举行产品展销会。
④收集购买意向,集中定向送货上门。
大中城市商业企业可与当地各部门如政府、消费者协会或乡镇商店联合,向它们提供自己所经营的产品目录,由它们负责向农民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业经济学 农业 经济学 考试 习题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