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读书笔记范文.docx
- 文档编号:5532849
- 上传时间:2022-12-18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56KB
美术读书笔记范文.docx
《美术读书笔记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读书笔记范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读书笔记范文
美术,读书笔记范文
《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很幸运这个学期选修了美术欣赏这门课程,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美术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美术,我阅读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通过学习与阅读,使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与心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远古美术的产生是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的结合,当时人们劳动的工具、生活的工具都是劳动的产物,可以说是劳动的。
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便进入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在商代最为鼎盛,青铜器的用途大致是:
乐器、武器、煮饮工具还有是礼器。
礼器是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它象征着皇权,所以当时有成语“一言九鼎”等。
最著名的有《司母戊大方鼎》其重875公斤,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属帛画最为著名,当时的绘画主要是引魂升天,作品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秦朝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就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
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出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
在平列式构图中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人的情思及精神状态,其画法与画理均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烈女传》《史女箴图》。
隋唐朝时期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也出现了吴道子、曹不兴、西域的慰迟已僧等画家。
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
格的出现。
在仕女画的画家有张萱周肪,其历史画家有阎立本。
五代十国周文矩,顾宏中等。
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是文人画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形式是诗书画印,诗情并茂。
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
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
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
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传统中,临摹是主要手段。
《芥子园画谱》便是把各种物体做了最为主观最为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号化。
关于色,中国画没有应用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讲究主观壅塞,大多数就是单色黑白关系。
但是这种黑白关系有着很强的新联诗,“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
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关于标准中国画强调纯艺术的、合乎法则的、生机勃勃的美,而不是所谓逼真的美。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原是魏、晋词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气关笔力,韵关墨彩”。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我们常常为中国悠久的文明、精湛的艺术感到骄傲。
诚然,祖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禁锢。
宋人为躲开唐诗这座高峰的阴影,独辟蹊径——作词;元代文人更抛开诗律与词牌——制曲。
循规蹈矩或许不功不过,但久而久之,便会使原本鲜活的艺术僵化。
“创”,是艺术领域里永恒的话题。
《中国古代美术》读书笔记
我国的古代的美术教育,在普通学校的教育中始终没能占一席之地。
宫廷画家和在野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习画大都临摹入手,选择优秀的临本进行临摹,掌握笔法、墨法、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北宋设立画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在招收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已趋于完善,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版画得到空前发展,画家传授画法的“画谱”大量出现,成为我国古代习画的教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一些组织和机构,形成了信息传播和反馈的完整系统。
环环相连的各级艺术教育组织,在传达贯彻上级精神、反映基层艺术教育情况、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曾在1956年5月颁发中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一个图画教学大纲。
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目的任务是:
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材编写方面有所突破:
(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性方面有所突破;(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5)在研究成果向实验现实的转换方面有所突破。
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
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中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
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思想的进一步端正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学校艺术教育逐步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美术课
读了这本书,感悟很深,对美术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对认识美术的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对美术教学有了非常好的作用。
《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读书笔记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曹晓娇最近看了一本是一个美国教育学家科汉盖纳著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一书。
虽然这本书我只读了一半,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趣的教育方法已经让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了新的认识。
边读边想,触发了许多感想,并记录了下来,限于我本人学力,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非常妥帖,好在有感而发,对于严密的逻辑关系也就不讲究深入细致的推敲了。
一、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本书主要观点摘要。
综观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里德与罗恩非德的工具论与纳艾斯与克里的本质论成为了两种主要派别。
持本质论观点者,强调科目中心,注重通过严谨的美术学科内容的设置来实现美术教育价值,工具论观点者则更强调美术的教育功能,如创造力的培养,他们重视教育过程,但忽视创作效果。
通览全书,我个人以为《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这一本书的观点从属于工具论,即主张通过美术实现教育价值。
这种观点我们很清楚地可以从书中探讨的主要内容上看出。
本人当然认同这种观点,引用“让你的指尖对你说,你并非总是需要语言”这句话也是再次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该书分三章,主要内容主要有: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涉及课堂中的美术活动与儿童美术的本质两个课题,主要探讨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为什么是学生在发展、个性、情绪、交流上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二章美术与学习,主要探讨美术能否有助于以及如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观察以及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感。
第三章美术与学校,主要探讨美术与其他课程结合的可能性,有利于美术学习的学校环境如何布置,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家长交流的方法以及美术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儿童、非语言儿童、富裕儿童、天才儿童、障碍儿童发展上的作用。
如果再作具体一些的阐述话,又可细化为以下内容。
(一)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艺术提供了理解儿童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法。
它能使儿童自身与他们的思想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
”“当儿童开始懂得他们有力量改变和重构他们创造的形状时,他们就发展了自信和对自己能力和果敢的欣赏力。
以
上是书中的两段话,足以印证作者的:
“通过美术教育能更好了解儿童,也能促使学生理解自己,发展自信”的观点
(二)儿童美术的特点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获得自我肯定。
“儿童的美术表达思想,探索美术媒体,并使自我得以肯定。
”“他们更多地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被如何评价”分析儿童美术时,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对儿童及其自发性的探寻。
能够说明的是,作者认为儿童美术具有自发性与原生态性(这一点我国儿童美术研究者杨景芝持同等态度)
(三)美术教育不仅关心儿童的自我表现,也要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矿框架来发展儿童这种观点在证明了我们美术教学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学的指向。
以下是作者的原文片断,大家可以品读出一二。
“美术教育关心早期儿童美术作品和他们更年长时的美术作品,前者通过提供合适的材料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来推进,后者则通过技术指导和扩展参照框架,即了解人类经验的范围和个人拥有的可能性来发展”
美术能发展儿童形象思维、阅读能力等一系列思维品质与能力对于美术能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这一点我们早已认同,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有详细的阐述,现实中,儿童为一张画取名就是最好的表征。
提高阅读能力则是一种我们以前较忽视的观点,不过随着“视觉文化时代(指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王大根.xx)”的到来,阅读图像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课题,美术能提高阅读能力也就成了铁板丁丁的事了。
(四)美术是一种交流,情绪宣泄的手段,是儿童个性品质的表征,是儿童了解自我的手段,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的样子,多数绘画时(除非强迫)他们都是在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表达中,通过绘画(美术)儿童也能进一步展示自我了解自我。
(五)美术教育帮助儿童了解自我的活动建议
作者认为美术教育应帮助儿童了解自我非常重要,并建议设计以下一些活动,玩一种关于我的游戏,装扮望远镜,做画夹子写出兴趣爱好,画自己,全班相集,用粘泥表示对自我的想法,化妆戏剧游戏。
美术促进观察能力的活动建议。
作者认为每个人的观察具有差异,学习观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色彩意识、形状和形式、质地。
促进观察的活动有:
在色彩方面,设计一个顶板投射器、玩彩色胶片、在形式方面,闭眼泥塑、塑造扭动动物、在家里欣赏自然形式,在质地方面,做质地簿、碎布拼贴。
美术促进情感发展的活动建议。
美术有效释放儿童个人烦恼,能发展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周围人的情感的理解力。
有关活动:
薄纸拼贴、情感泥塑、做面具、做木偶。
在阅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是作者的一种课程综合的思想。
作者认为美术完全可以综合社会学习、科学学习、语言艺术学习、数学学习一起进行教学。
并提出了以下活动建议:
从信号、符号到设计,做块故事布,动物行为的视觉记录。
另外,作者还花了一些篇幅阐述了自己对智力、创造性和智商测验看法,分析了美术与少数民族儿童(强调了民族自身文化教学)、贫困儿童(依靠美术弥补与社会分离的裂痕)、非语言儿童(美术是非常好的交流方法)、富裕儿童(发展健康的自我表现)、天才儿童(建立课后兴趣小组)、障碍儿童(发展障碍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敏感性)等各类特殊儿童的关系。
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
——本书对当前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启迪。
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
这句话这本书的“目的说明”里。
原意是陶工在制作陶壶的时候不仅造就了陶壶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
运用在这里,说明我阅读了本书不仅了解了作者的观点也对新课程美术教学实践有了一些粗浅想法。
以下择要阐述一二。
(一)教学要注重审美
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理念是我们美术教师一直推崇的,在该书中也倡导这样一种观念。
(二)教师教学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我个人一直赞同在美术学科(其它学科)开展探究学习,但是坚决反对将探究学习视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不论是从知识的快速有效传承角度还是能力的培养角度,两者的相互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
从这一点看,作者的观点存在一些片面的地方。
(三)确定有意义的目标,技术只是手段
作者认为“在美术中,儿童必须在有意义的目标确定后,技术才能被决定.”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导言中一再强调“技术不应是一堂课的唯一目的,技术掌握应为个人表现服务。
”的确,美术是个人的、是生活的,作为技能应该为美化生活、转达情感服务。
(四)评价要在集体与个人两方面进行
从某种角度审视,集体评价注重群体意识的培养,个体评价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评价时我们使用的有效方法是“只能以儿童自己的年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背景”。
具体操作方法很多,比如:
将学生代表作品保留在文件夹内。
(五)注重差异教学
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术 读书笔记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