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家禽生理doc.docx
- 文档编号:552146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88.95KB
第十四章家禽生理doc.docx
《第十四章家禽生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家禽生理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章家禽生理doc
第十四章禽类生理
第一节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状
(一)血液组成
家禽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
其血细胞比容值在28%~35%之间,而血浆中除水分外,还有血浆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氨基酸、糖、脂类、维生素、激素、酶、尿素、肌酸、肌酐、有机酸及其他有机成分。
无机成分有钠、钾、钙、镁、氯、重碳酸盐和无机磷等。
(二)血液性状
禽类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
与哺乳动物相近。
在正常情况下,禽类血液酸碱保持相对稳定。
血液酸碱度的稳定性取决于血液中多种缓冲物质的缓冲功能和肺、肾的排泄功能。
禽类血液的黏滞性较大,为蒸馏水的3~5倍。
公鸡全血黏滞性为3.67kPa,母鸡为3.08kPa,鹅4.6kPa,鸭4.0kPa,体温升高时血液黏滞性下降。
由于家禽血浆中白蛋白的含量较少,其形成的胶体渗透压也较低,如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仅有1.51kPa。
禽类血液总渗透压相当于0.93%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
禽类全血的相对密度变动范围在1.045~1.060之间,公鸡1.054,母鸡1.043,鹅1.056,鸭1.056。
(三)血量
公鸡血量为其体重的9%,母鸡为7%;鸭为10.2%;鸽为9.2%。
二、血细胞
(一)红细胞
家禽血液中的红细胞呈卵圆形,体积较大而且有核,大小为10.7×6.1~15.8×10.2μm(鸡为12.2×7.3μm,鸭为12.8×6.6μm),数量较哺乳动物少,红细胞比容也较低。
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约为130~150g/L。
禽类血液若干指标可见表14-1。
家禽红细胞的存活期较短,鸡为28~35d,鸭为42d,鸽为35~45d。
(二)凝血细胞
家禽血液中含有凝血细胞(thrombocyte),它由骨髓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细胞呈卵圆形,大小为(3.9~5.9)μm×(8.1~10.0)μm,其数量鸡为2.6×1010/L,鸭3.07×1010/L,幼年禽高于成年禽。
细胞中央有一圆形核。
在胞内两极或一极有一个或几个着色鲜红的酸性颗粒。
凝血细胞内含有较多的5-羟色胺(5-HT),其功能与哺乳动物的血小板相似。
当组织受损时,5-HT就引起损伤部位的血管收缩。
凝血细胞也可粘聚于破损的血管壁处,形成栓塞,防止出血。
(三)白细胞
家禽的白细胞有异嗜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种。
其中以淋巴细胞最多,异嗜性细胞次之,嗜碱性细胞最少(表14-1)。
当鸡患白痢、伤寒时,白细胞总量增多;患白血病时淋巴细胞增加。
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异嗜性细胞增加和淋巴细胞减少。
组织胺可引起淋巴细胞增多和嗜碱性细胞减少。
家禽的淋巴样细胞产自骨髓,它迁移到胸腺后可分化生成T细胞(胸腺诱导淋巴细胞);迁移到泄殖腔背侧的法氏囊后,可分化产生B细胞。
T细胞和B细胞再转移到淋巴结,分为两群易与抗原结合的抗原敏感细胞。
当抗原侵入淋巴结,与T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时,能使T细胞分裂,产生特异性效应细胞(免疫小淋巴细胞),后者含有免疫活性物质,具有免疫功能。
当抗原侵入淋巴结,与B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时,能使B细胞增殖,分化出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亦具有免疫功能。
因此,淋巴细胞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免疫能力。
三、血液凝固
家禽血浆中几乎不含有促凝血酶原激酶(因子Ⅸ、即抗血友病因子B)、接触因子(因子Ⅻ)、因子Ⅴ和因子Ⅶ,因而不能形成促凝血酶原激酶和凝血酶,也就不易发生内源性凝血。
家禽的凝血主要靠组织释放的促凝血酶原激酶,促进凝血酶的形成,而发生外源性凝血。
此外,凝血时还需有充足的维生素K。
维生素K能在肝内参与凝血酶原的形成,故有促进凝血的作用。
若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鸡皮下和肌肉出血。
家禽的凝血时间为2~10min。
表14-1家禽血液的若干指标
家禽
红细胞量/1012·L-1
白细胞量/109·L-1
血红蛋白
/g·L-1
白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
异嗜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鸡
♂
3.8
16.6
117.6
64.0
25.8
1.4
2.4
6.4
♀
3.0
29.4
91.1
76.1
13.3
2.5
2.4
5.7
北京鸭
♂
2.7
24.0
142.0
31.0
52.0
9.9
3.1
3.7
♀
2.5
26.0
127.0
47.0
32.0
10.2
3.3
6.9
鹅
2.7
18.2
149.0
36.0
50.0
4.0
2.2
8.0
鸽
♂
4.0
13.0
159.7
65.5
23.0
2.2
2.6
6.6
♀
2.2
-
147.2
火鸡
♂
2.2
-
125.0-140.1
-
-
-
-
-
♀
2.4
132.0
鹌鹑
♂
-
19.7
-
73.6
20.8
2.5
0.4
2.7
♀
3.8
23.1
146.0
71.6
21.8
4.3
0.2
2.7
第二节血液循环
一、心脏生理
禽类的心肌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等,与哺乳动物相近。
禽类的心率与个体大小有关,个体愈大,心率愈慢;个体愈小,心率愈快。
在同种禽类,心率因性别、日龄和其他生理状况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公禽的心率通常较母禽为慢。
日龄亦可影响心率,以鸡为例,一日龄至一周龄心率增加极快,以后增加稍慢,至3~4周龄时心率达最高峰,其后又逐渐减慢,至17周龄时达成年鸡的心率水平。
禽类在活动时的心率较静止时快,处在冷环境中较在温热的环境中为快。
笼饲的鸡较非笼饲的鸡心率显著增加。
采用肢体导联描记出的家禽心电图中有P波、S波、T波和小而不全的R波,但无Q波。
其中P波代表心房肌去极化,S波代表心室肌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肌复极化。
P-S间期表明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S-T间期表明整个心室均处于兴奋状态。
心电图异常的2~4周龄雏鸡,死亡率可高达100%。
缺K+可使心电图发生异常,所以家禽对K+的需求较为迫切。
禽类心输出量与机体新陈代谢的强度相适应。
静息状态下,其组织对血液的需要减少,心输出量也就较小,而当机体活动时,组织对血液的需要增加,心输出量也就增加。
此外,它还与年龄、性别、生理状态有关(表14-2)。
表14-2家禽的心输出量、血压及心率
种别
年龄及性别
体重
(kg)
每分输出量(ml)
平均血压
(Pa)*
心率
(次/min)
每只家禽
每千克体重
鸡
(来航)
16月龄,公,饥饿
2.39
340±18
143±7
22131.5
307
16月龄,母,饥饿
1.79
308±17
173±7
18931.7
378
12-14月龄,公,冬季
2.59
444±22
173±9
24131.3
303
12-14月龄,公,夏季
2.95
359±11
135±7
23598.0
289
18月龄,母,冬季
1.95
345±15
181±12
20398.3
336
18月龄,母,夏季
1.96
234±7
121±5
19598.3
347
鸭
公,成年
2.2
-
190
24264.6
276
母,成年**
1.6
430
269
-
-
公
3.3
-
286.8
21491.5
175
母
3.0
-
253.4
19625.0
185
对照
2.1
393.9
187.5
-
186.2
潜水
2.1
25.9
-
-
21.1
火鸡
公**
14.5
161.5
111.3
27197.7
149
-
14.5
161.5
200.0
*1毫米汞柱=133.322帕
**用同位素稀释法测得的结果,其余均为染料稀释法测得
二、血管生理
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虽因种类、年龄、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变动,但变动范围较小,表现相对稳定,保证机体各器官组织正常的血液供应和机能。
禽类的血压见表14-2。
禽类器官血流量与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
代谢水平较低时,血流量较少;代谢水平升高时,血流量增加,例如,当卵在蛋壳腺内沉积钙质时,蛋壳腺的血流量比无卵时增加一倍以上。
以鸡为例各器官的血流量见表14-3。
表14-3鸡的器官血流量
器官
重量(g)
占心输出量的百分比(%)
各器官血流量(ml/min)
肾
15.03
9.96
38.1
心
5.93
5.78
16.6
肝
47.50
7.05
28.9
十二指肠
5.06
4.81
15.9
结肠
1.52
0.40
1.6
胰
3.49
0.70
3.0
脾
1.95
3.37
10.3
股
16.80
4.08
12.4
胫
19.66
2.62
8.2
甲状腺
0.12
0.04
0.25
甲状旁腺
1.015
0.06
0.23
肾上腺
0.11
0.03
0.08
子宫
16.03
8.58
35.4
输卵管,峡部*
6.05
1.06
3.6
输卵管,膨大部
27.48
5.70
19.7
*子宫内有硬壳蛋14h内测得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家禽延髓有心抑制中枢(迷走中枢)、心加速中枢(交感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交感性兴奋和抑制)。
因此,延髓是禽类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禽类心脏的活动与哺乳动物相似,受植物性神经支配。
比较特殊的是,在安静状态下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禽心脏的调节作用较为均衡,不像哺乳动物那样呈现迷走紧张。
禽类多数内脏血管管壁平滑肌与哺乳动物相似,均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激素对心血管活动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儿茶酚胺类激素可使禽类血压升高,加压素对鸡有舒血管作用,表现为减压效应,与哺乳动物不同。
禽类血液中5-HT与组胺的含量要高于哺乳动物,具有降压效应。
此外,家禽的心血管功能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适应高温环境中生活的鸡,其血压水平低于冷适应性的鸡。
环境温度骤升时,可引起体温上升,使血管舒张,产生降压反应。
环境温度下降时,也产生降压反应,降压程度与低温成比例。
若改变了低气温条件,随着体温的恢复,血压也趋于正常。
第三节呼吸
一、呼吸运动
(一)功能与结构
家禽每侧支气管入肺前,为肺外一级支气管;进肺后的支气管,为肺内一级支气管。
后者又发出背内侧和腹内侧二级支气管,向肋面分布,并分出副支气管互相连接,形成原肺;背外侧附加的副支气管网形成新肺。
鸡的新肺较发达,通过其表面的小孔与各气囊(颈气囊除外)相通。
而颈气囊、锁骨气囊(不成对)和前胸气囊又与腹内侧二级支气管相通;后胸气囊则又与腹外侧二级支气管相通;腹气囊则直接与肺内一级支气管末端相通(图14-1)。
总之,它们形成特殊的气体循环通道,使气囊内的气体在呼气时,可再次回肺,进行二次气体交换。
家禽的肺无肺泡,只有发自副支气管的毛细气管。
每一副支气管可发出多条盲端毛细气管,与肺内毛细血管相贴而行,形成气体交换的有效区。
(二)呼吸机理
家禽呼吸全靠肋骨运动,肋骨的椎肋与胸肋相连,胸肋与胸骨连接。
吸气肌(主要为肋间外肌)收缩时,使椎肋前移,增大了椎肋与胸肋间的角度,胸骨移向前下方,胸廓扩大,体腔内压降低,于是外界气体随之进入肺和气囊,产生吸气。
呼气肌(主要为肋间内肌)收缩时,使椎肋后移,减小了胸肋与椎肋间的角度,胸骨上移,胸廓缩小,体腔内压升高,气体由气囊经肺排出,产生呼气。
在每一呼吸周期中,吸气时气囊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四 家禽 生理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