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简答修改.docx
- 文档编号:5512475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46KB
金融学简答修改.docx
《金融学简答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简答修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简答修改
第二章
1、货币的形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1、
(1)货币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
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总在不断增加,导致货币的价值总是赶不上商品总价值的需要。
从而导致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发生变化,以适应这种实际的需求。
(2)货币形式经历的演进过程大体是: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2、阐述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2、
(1)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
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
(2)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4、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4、
(1)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2)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为: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
第三章
1.何为信誉的基础要素,如何理解其在信用活动中的基础作用
1.信用的基础要素:
品德、能力和资本。
品德能体现货反映借款人过去旅行偿债承诺的记录及个人声誉的所有信息和有关资料。
能力主要是借款人通过对所借资金的有效使用,善加管理,获取利益,一边能按时偿付本息的能力。
资本是指债务人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值。
1、简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1、
(1)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
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含着两个同时发生的行为:
买卖行为与借贷行为。
商业信用属于直接信用。
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具有局限性。
(2)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属于间接信用。
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的局限性。
2、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2、
(1)商业信用的作用:
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加速资本周转等;
(2)局限性:
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具有局限性。
6、简述信用工具的特性.
6、
(1)信用工具的特性主要有偿还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
偿还性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人或债务人按期归还全部本金和利息的特性。
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在不受或少受经济损失的条件下随时变现的能力。
安全性是指信用工具的持有者收回本金及其预期收益的保障程度。
收益性是指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入。
论述题:
1、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
(1)信用的经济含义。
现代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
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2)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
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有限制。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可以用来调节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3)我国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各种信用形式有重点、有管理地加以引导和运用:
规范商业信用,发展直接融资;加强对银行信用的风险管理,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适度发展消费信用,配合住房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注意防范盲目消费和信用膨胀;安排好国家信用的规模和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
第四章
1、简述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1、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1)社会平均利润率:
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2)资金供求状况:
在资金市场上,资金供给超过对资本的需求时,利率便会下跌反之,利率就会上升。
(3)通货膨胀预期:
如果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会上升,那么市场的利率也会跟着上升;反之,市场的利率下降。
(4)货币政策:
一国的中央银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会对利率有重要的影响。
(5)财政政策:
一国政府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也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6)国际利率水平:
国际市场利率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来体现的。
(7)其他:
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主要有是经济周期、接待期限和风险、国际资金的流动关系、政治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等。
2、简述货币供求利率论。
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凯恩斯从个人的行为动机出发来分析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并将他们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需求与收入成正比,投机动机形成的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货币总需求等于交易需求与投机需求之和,即L=L1(y)+L2(i)。
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
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和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
3、简述利率的一般经济功能。
3、利率的一般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
(1)利率的分配导向功能
①通过货币所有权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②调节和引导资金流量与流向。
(2)利率的调节功能。
通过利率的灵活变动,促进资金运动符合客观规律,促进各种比例关系得到合理调整。
(3)利率的信息反馈功能
①利率的变化能标明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变化状况。
②利率变化本身能传递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信息。
③利率变化可以观测和衡量资金使用效益的变化。
七、论述题:
1、谈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
(1)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其内涵是指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双方自由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资金供求和利率总水平进行间接调控。
(2)改革开发以前的利率管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体制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这一时期利率的特点是:
利率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以及利率机制不灵活。
利率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几十年不变。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初步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利率运作机制。
表现为:
①改变了利率长期不动的做法,1979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21次调整存贷款利率。
②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适时地多次调整利率。
③取消了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和优惠利率的范围。
④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
(4)目前利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利率管理体制仍以政府管理为主。
②利率水平的确定还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③存贷利差小。
④利率水平和结构不尽合理。
(5)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目标是三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先外币后本币、先大额后小额、先贷款后存款。
总体思路是:
①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②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使其略高于利率。
③根据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政策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
④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利率。
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设立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上下线。
⑤取消利率限制全面放开利率。
第五章
3、1979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行了哪些改革?
3、1979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进行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2)形成中央银行体制。
(3)国有银行之外,组建成立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
(4)组建政策性银行。
(5)建立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引进大批外国金融机构。
(6)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
5、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5、金融市场作为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从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它提供如下几种经济功能:
(1)转储蓄为投资的功能
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转储蓄为投资,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
(2)配置功能
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的配置,二是财富的再分配,三是风险的再分配。
(3)调节功能
金融市场的存在及发展,为政府实施对宏观经济活动的间接调控创造了条件。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都以金融市场的存在为前提。
(4)反映功能
①金融市场是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
②金融市场所反馈的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③金融市场有着广泛而及时的收集和传播信息的通讯网络,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七、论述题
1、试述考察和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1、一般来讲,考察和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主要是:
(1)金融机构体系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体现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个科学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并能够很好地体现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
(2)金融机构体系能否灵活地融通社会资金,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个科学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必须是能够有效地促进资金的融通,并能够对本国的经济活动发挥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金融机构体系是否有利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制衡,是否有利于国家对整个金融事业有效地进行调控。
一个科学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不仅要能够使各金融机构之间互相协调,而且要使之能够互相制衡,同时还必须有利于国家对整个金融事业的有效调控,以保证整个金融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也就是说,一个科学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应该具备协调性、可控性、效益性、开放性和竞争性等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对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
第六章
1、商业银行的性质是什么?
1、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存款为其资金来源,通过贷款、投资及其他业务获取经济利益的特殊企业。
(1)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也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
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于经营对象的差异。
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
(2)与专业银行相比,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门市服务)和“批发业务”(大额信贷业务)。
2、商业银行的职能是什么?
2、
(1)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
(3)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满足客户要求,不但开拓金融服务领域,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
(4)信用创造,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派生为存款。
(5)调节经济,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短缺,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实现经济结构,消费比例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
5、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概念及两者有什么关系?
5、
(1)中间业务:
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中间业务不占用或很少占用银行资产,除结算、租赁等极少数业务之外,也不直接涉及银行自身资产负债金额的变化,但能为银行增加收益。
包括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同业往来、带客户买卖、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以及其他中间业务。
(2)表外业务:
是指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3)关系:
中间业务都是表外业务,但表外业务不一定是中间业务,关键看是否涉及但银行本身。
表外业务可以涉及银行本身,但是根据会计准则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而中间业务则不涉及银行,银行只起到中间人的作用。
七、论述题:
1、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原则之间的关系。
(1)流动性,指银行具有随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随时满足存款人提取存款和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及其他融资需求的能力。
从资产方面来说,银行应持有一定比例可随时变现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从负债方面来说,银行应保持较强的融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从中选择期限与成本较合理、符合银行流动性需求的资金来源。
在实际运作中,商业银行应该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并根据本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流动性管理。
(2)安全性,指避免和控制经营风险,保证银行资金安全的要求。
安全性经营原则要求银行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严格的内控制度,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质量,运用各种法律和监管机构所允许的策略和措施来分散和控制风险,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
(3)盈利性,指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力求获得最大利润,以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盈利性原则要求银行从总体上把握提高收益和控制成本两方面的工作。
从本质意义上讲,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是统一的。
只有在安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银行才能广泛开展负债业务获得资金;只有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银行才能获得公众认可,才能增加资本积累,增强抵御风险和履行付款责任的能力。
但不可否认,安全性和流动性在统一的同时与盈利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盈利性高的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相对较差;而安全性、流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也有限。
因此,银行必须在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间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第七章
1、阐述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
1、
(1)发行的银行。
垄断货币发行特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既作为政府的代表监督管理金融业及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又作为服务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为政府提供信用、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发行、持有和经营国际储备等。
(3)银行的银行。
其职能为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办理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业务。
2、中央银行的业务主要有哪些?
2、中央银行的业务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代理国库业务、货币发行业务、存款业务。
①中央银行的代理国库业务:
是指代理国库款项的收入和支出
②货币发行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货币的活动。
中央银行实现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有三个:
第一,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货款;第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商业票据再贴现;第三,中央银行收购金银和外汇。
③存款业务:
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金融机构,二是来自政府和公共部门。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再贷款、再贴现、有价证券买卖和金银外汇占款。
①再贷款业务:
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业务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这种贷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短期资金周转的困难
②再贴现业务:
中央银行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从而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行为。
③有价证券买卖业务:
很多国家中央银行的一部分资金占用在有价证券上,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家债券,包括国库券和公债券,其中尤其以国库券为主。
因为国库券流动性强、发行数量大、便于市场操作。
④金银外汇占款:
中央银行所拥有的黄金、白银和外汇储备对外作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内可作为国内货币发行的准备,保持国内货币流通稳定。
(3)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资金清算业务,其业务主要有:
一是集中办理票据交换,结清交换差额;二是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7、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
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是什么?
7、
(1)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含义:
现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国家权力机构或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即相对独立性。
(2)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原因
①中央银行与政府关心问题的重点存在差异。
政府偏重于通过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这种做法往往造成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则更关心币值稳定,维护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遏制过高的通货膨胀。
②政策家往往从政治需要出发,而中央银行是负有社会性责任的机构,它的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它应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受党派和政治的干扰。
③由于中央银行可能被用来通过购买财政债券从而为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提供方便,因此,中央银行须保持独立,以避免中央银行无限购买财政债券而导致货币基数以致货币供给的扩大
④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有效、及时和统一地实施货币政策,避免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防止政府为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破坏整个经济大局。
第十章
2、什么是货币市场,其主要功能有哪些?
2、
(1)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交易市场,主要由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借贷市场等子市场构成。
(2)货币市场的功能:
①融通短期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②显示资金供求状况,实施宏观金融调控
③合理引导资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6、货币市场的特点有哪些?
6、
(1)交易期限短。
货币市场是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的偿还期限短的只有1天,长的也不超过1年,其中以3~6个月的居多。
(2)流动性强、风险性低。
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货币市场由于期限比较短,价格波动范围较小,因此投资者受损失的可能性较少,获取收益也较低。
(3)参与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货币市场的交易额既大且频繁,很多交易具有批发资金的性质,因而市场参与主体以机构为主。
机构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非金融性企业。
7.简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特点
7.大额可转让存单具有自由流通的能力,可以自由转让流通,有活跃的二级市场;NCDs存款面额固定且一般金额较大;存单不记名,便于流通;存款期限为3~12个月不等,以3个月居多,最短的14天。
第十一章
2.试述资本市场的功能。
2、资本市场的功能可以界定为筹资投资、定价、资本配置和产权四个方面。
(1)筹资投资功能
资本市场的融资投资功能是指通过资本市场,资金需求者发行证券可以筹集到所需资金,同时为资金供给者提供了投资对象。
(2)定价功能
资本市场提供了资本的定价机制。
证券的价格是证券市场上证券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3)资本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是指通过证券价格引导资本的流动从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4)产权功能
产权功能是资本市场对市场主体的产权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
3.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股票的转让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上的股票供过于求时,股票价格必然下跌;当市场上的股票供不应求时,股票价格必然上涨。
主要有以下方面:
(1)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即市场平均收益率,市场利率是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
当货币市场利率上升时,由于资金流入货币市场,股票投资会减少,于是股票价格下跌;当货币市场利率下降时,流入资本市场资金增多,投资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会上涨。
(2)经济增长
一般来讲,经济增长加速,国民收入整体增加,带动投资的增长,从而使股票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经济持续增长时,社会大众对未来经济预期向好,这也对资本市场的价格走势起到积极作用。
(3)物价水平
物价的变动一般用通货膨胀解释。
通货膨胀会导致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实物资产价值上升。
由此,资金会流出资本市场,股票供过于求,从而引起股票流通价格的下跌。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一方面使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增多,需求增加,因而股票价格会上升。
另一方面也会使利率下降,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销售增加,企业利润增加,这些因素都会促进股票价格的上涨。
(5)汇率
当预期本币贬值,人们会进入外汇市场,将本币换为外币,资金会从资本市场流向外汇市场,资本市场需求减弱,股票价格就会下跌。
反之,资金会从外汇市场流入资本市场,引起股票价格的上升。
(6)投机操纵
在股票交易中进行人为的投机操纵,会造成股票行情的较大变动。
4.证券承销有哪几种具体方式?
4.
(1)包销
包销是指承销商以低于发行定价的价格把公司发行的股票全部买进,再转卖给投资者,这样承销商就承担了在销售过程中股票价格下跌的全部风险,包括卖不出去的风险。
(2)代销
代销,是指在发行期内承销商尽量销售股票,发行期满,没有售出的股票退给发行公司的方式。
发行风险由发行公司承担,承销商按销售额赚取佣金,发行费用比较低。
(3)助销
助销,也叫余额包销,备用包销,是指在发行期内承销商尽量销售股票,发行期满,没有售出的股票再由承销商包销的方式。
承销商赚取佣金和买卖差价。
第十四章
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
(1)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3)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4)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5)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Md/P=f(i,Y)
(6)凯恩斯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将货币通过利率与投资、就业以及国民收入等经济因素联系起来的。
(7)通过变动货币供应而控制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也是无效的。
提出了流动性陷阱与古典区域的理论。
2.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
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
(1)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
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
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
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
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论述题:
1.费雪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何在?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现金交易说重视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功能;现金余额说重视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和贮藏的功能,把货币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
(2)现金交易说的研究对象为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流量;现金余额说强调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
(3)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
现金交易说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金融体制等客观因素,忽略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的主观意志;现金余额说强调人们主观的资产选择行为、人的意志、预期、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为以后的货币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学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