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3课朋党论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
- 文档编号:5512425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97.26KB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3课朋党论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3课朋党论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3课朋党论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3课朋党论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
第3课 朋党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
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
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
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酣畅淋漓;叙事简约明快,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
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起了示范作用。
1.芦荻画地与欧阳文忠
欧阳修4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贫困。
因买不起纸笔,母亲便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
小时候的欧阳修知甘识苦、人穷志大,从贤惠的母亲那里受到了诗书传统的熏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参加进士考试3次名列第一,24岁中殿试甲科第14名进士。
66岁去世,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史称欧阳文忠公。
2.名联
安徽滁州醉翁亭有副对联: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即欧阳修,“亭”本无名,因“醉翁”在此宴饮宾客,兴之所至,命曰“醉翁亭”。
3.六一居士
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六一”具体指什么?
欧阳修曾作《六一居士传》自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一代文豪,爱好广泛,志趣高洁,俨然杰出史家之风范。
《朋党论》是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任谏官时所作。
当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锐意改革政治,受到保守派的反对,蓝元震且有“朋党”之说,诬陷范、韩、富等革新派为“朋党”。
“朋党”,是中国古代政治术语,简单地说,是指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帮派。
就中国古代政治特点和性质而论,“朋党”是贬义词,因为它不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的得失而结成的政治派别,并且在政治斗争中互相倾轧,乃至左右朝廷的政治,凌驾于皇帝之上。
就中国历代政治历史而言,朋党之争败坏政治,贻害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典型的例子就是晚唐的牛党李党之争。
因此,保守派称范仲淹、韩琦等改革派为“朋党”,是置之于死地的诛心之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发现欧阳修写此文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欧阳修支持改革派,当时曾上疏救护,并且针对“朋党”之说,再次上疏。
因此,本文不能仅仅当做一篇论说文来看,而应看到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及其仗义执言的公正立场。
虽然不是就事论事,仿佛与现实中的那场政治斗争完全不涉及,但这正是本文的一种写作策略。
因为不涉及现实中的人事斗争,专就历史事实而言治国策略,也就仿佛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立论,而没有卷入现实中政治派别之争的嫌疑。
也就是说,这样更使这篇文章超乎具体的人事而论政治大义,更容易从思想道理上打动皇帝,也符合谏官论事的公正立场与口吻。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虽然是针对保守派的“朋党”之说,但不在批驳上做文章,而是正面立论,以达到使所要批驳的论点不攻自破的目的。
这样,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就可能对本文的写作艺术,有深一层的理解,更准确地认识到本文的立论和论述中所隐含的深意。
1.读准字音
(1)
兜(huān)
(2)稷(jì)
(3)不诮(qiào)(4)诛戮(l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不过;幸,希望
(2)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结为私党,互相援引
(3)尽解党人而释之:
赦免
(4)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安定
(5)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讥诮,责备
(6)目为党人:
看、视
(7)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同“餍”,满足
(8)夫兴亡治乱之迹:
史迹,历史事实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治
(2)亡
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古义:
成为。
今义:
认为。
(2)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古义:
同时列位。
今义:
并排平列,不分主次。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然纣以亡国:
使动用法,使……灭亡
(2)然皆乱亡其国:
使动用法,使……动乱灭亡
(3)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
(4)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名词用作动词,看做是
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此自然之理也:
判断句
(2)此君子之朋也:
判断句
(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被动句
(4)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省略句
1.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是什么?
请从性质、表现和作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
答:
答案 性质: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
表现:
君子之朋守道义,行忠信,惜名节;小人之朋好禄利,贪财货,见利争先,利尽交疏相害。
作用:
君子之朋修身则相益,事国则同心共济。
2.文章在第三、四两段大量列举史实,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文章广泛列举史实,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
与上文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文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
所列举的史实,正或反,正反对比,反复论证君子、小人之朋的进退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亡,使得本文举证多样,说服力更强。
1.课文后选录的吕祖谦评语说:
“议论出人意表。
大凡作文,妙处须出意外。
”如果从本文的构思角度看,哪两处议论最“出人意表”?
答:
答案 第一处:
“朋党”是贬义词,一般人认为君子无朋,而作者则说君子有朋,赋予“朋党”以褒义。
第二处:
一般认为小人有党,而作者却说小人之朋是“伪朋”,是“无朋”。
2.本文在对比论证中善于使用转折句式,请找出文中的转折句,并说说这些转折句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在对比论证中使用的转折句式有:
(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3)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4)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5)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6)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7)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8)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表达效果:
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而耐人寻味。
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
(读史有感之十一)
——结拜盟兄弟要慎行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快,一种结拜“盟兄弟”(俗称拜把子)的社会现象悄然风行,在社会各个层面比比皆是。
在农村、在城市,无论私企老板,还是公务员,不同身份、不论年龄,(更多形成于年轻人)凭一时激情,即焚香叩头,结为“桃园”之好,即所谓的盟兄弟、干哥们、干姐们。
或两三人或三五人,多的有二十几人一起结拜,一个人可以有几套盟兄弟。
当然,还有认干女儿、干儿子的。
盟兄弟的组织比同乡会、同学会、战友会更紧密,聚会也多。
一般不公开,有时,社会交往中你不知道谁跟谁铁,背后议论人是非,可能第二天那人就知道了。
这种社会现象的兴盛确实值得研究。
存在就是合理的吗?
《宋史·欧阳修传》中,欧阳修有一段“朋党论”,他老人家对这一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的解读,甚为透彻,很是高见。
他说: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
”
欧阳修的宏论切中时弊,令人警醒。
结拜现象,有其历史渊源,桃园三结义传为美谈,那是为恢复汉室,肝胆相照君子之交的典范。
解放前结拜是非常普遍的,连蒋介石都不能免俗,毛泽东将其作为四旧予以清除。
老辈人于解放前的结拜,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使他们都不敢再声言,再有聚会行动。
最近的死灰复燃,也就二十年的历史,笔者也在其中。
结拜的目的大多像欧阳修所分析的,属“小人以同利为朋”,求得发挥各自优势,相互照应。
这种异姓兄弟始于年轻时的激情,出于志同道合,这种志同道合阶段性、时间性极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身份的不断变化,大多走向淡化。
有的因为共事分利不均,或借债失信,或因情闹翻等等,反目成仇,自然消亡,有始无终的亦不在少数。
因此,年轻人要理性看待结拜问题,人惧孤独,需要相互帮助,需要朋友,特别是志同道合的真心朋友,这毋庸置疑。
但是,要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同道为朋,此为上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目为党人
B.然皆乱亡其国
C.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
D.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答案 D
解析 A项“目”,名词用作动词,看做是。
B项“乱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乱灭亡”。
C项“退”“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使……进”。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
凡:
总共
B.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用:
任用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
讥诮,责备
D.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元:
最好的人
答案 B
解析 用:
因此。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 ②及其所之既倦 ③然纣以亡国 ④而周用以兴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答案 C
解析 ①②及:
等到。
③④以:
因此。
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B.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C.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D.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答案 A
解析 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省略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虽其兄弟亲戚
B.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C.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
D.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B项古义:
可以作为。
今义:
副词,表示肯定、赞许。
C项古义:
同时列位。
今义:
并排平列,不分主次。
D项古今同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
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
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书》曰: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前一个表顺承,后一个表递进。
B项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C项前一个表原因,后一个表目的。
7.下列句子中与“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 A
解析 其余三项与例句同为被动句。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在《朋党论》一文中引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国家的兴亡治乱和朋党的真实关系。
文章一方面否认朋党的存在,另一方面着重申说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写得尖锐犀利、文情奔放、有理有据。
B.欧阳修认为,“道”和“利”是区分朋党、邪正和君子、小人之别的要素,并从政治角度阐明君主辨清朋党真伪的重要性。
C.文章的第三段,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或比喻论证,反复论述君子之朋、小人之朋的进退关系与国家的治乱兴亡,举证多样,剖析精当。
D.最后一段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既揭示题旨,又与开头遥相呼应,作者借古说今的用意得到充分的强调,具有令人心折的说服力。
答案 B
解析 A项“否认朋党的存在”错误。
C项没有比喻论证。
D项最后一段不是中心论点。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译文:
(2)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译文:
(3)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
译文:
答案
(1)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2)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3)互相赞美,彼此推举谦让而不怀疑自己,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
“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
登录于册
B.纵使还家纵:
释放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贼:
残害
D.不逆情以干誉干:
求取
答案 C
解析 贼:
揣测,揣摩。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B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均为副词,表反问,难道。
D项连词,并且/连词,但是。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B.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C.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
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答案 C
解析 君子与小人做此事有难易之分,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译文:
(2)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译文:
答案
(1)这是拿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
(2)但是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放他们的呢?
参考译文
信用和礼义在君子间通行,而对小人则要施加刑罚和诛戮。
被判处死刑的人,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
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挑选了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
这是拿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
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
这难道合乎人之常情吗?
有人说:
“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对待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
这是因为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这样的事出现。
”我说:
“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
但是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放他们的呢?
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
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窥测到囚犯的心思;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囚犯窥测到皇帝的意图。
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揣测来成全个人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
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
”
“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
”我说:
“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
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
如果放他们回去,他们回来后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为之。
如果多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
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
所以尧、舜、三王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3课朋党论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 第一 专题 朋党 论学案 苏教版 唐宋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