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docx
- 文档编号:5503679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68KB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docx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本章学习思路: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①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②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③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注:
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2)地形、土壤条件:
①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②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③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④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注: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
①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
②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交通条件:
①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②与周边国家相比,东北地区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③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3)人口状况:
①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
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
②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补充: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①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
②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
①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
②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
试分别举例说明。
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
②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
③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4.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临近港、澳、台地区;
②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5.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①南疆光照充足;
②土地资源广阔;
③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④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
⑤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6.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①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②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7.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①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②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3)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三大生产区图表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平原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种类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特殊分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
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
③延边盛产苹果梨。
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
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
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
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表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 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补充: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
栏棚可使牲
畜免受到寒冻。
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
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地理2》中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
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4)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简介: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表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
主要分布区
水稻
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以春小麦为主)
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玉米
松嫩平原,这里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注: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知识延伸——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1.概念:
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
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补充: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①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
量居全国首列;
②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
为什么?
①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
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
②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
③耕地资源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
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
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①东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
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
然灾害频繁,因此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普遍低而不闻。
②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稻作历史悠久,
田间管理经验丰富,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4.东北地区中部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相同点:
①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
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②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
玉米生长;
③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
②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③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5)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1)原则: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目标:
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补充:
珠三角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
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①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
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②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③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④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
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
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
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
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
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
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
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
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什么?
点拨:
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
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
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
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
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
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
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
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
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4、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1.产业结构调整
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 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
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
(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补充: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
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
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
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
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
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
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
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2.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
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
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
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 区域经济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