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
- 文档编号:5498184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73.25KB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万物有灵”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和略读课文《珍珠鸟》。
这些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白鹭》通过对白鹭诗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落花生》借助花生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要做有用的人”的感悟;《桂花雨》叙述了作者关于桂花的童年回忆,把思乡怀旧之情倾注其中;《珍珠鸟》通过对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现了作者与珍珠鸟的美好情谊。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
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引导学生品味表现事物特点的语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本单元课文描述的不同事物的特点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习作的主题是“我的心爱之物”,重在引导学生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这是在把内容写清楚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学生习作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本单元时需要注意,学生刚刚升人五年级,处于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期,在阅读和表达目标上不要拔高要求。
第一,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并从课文学习中受到启发,发现事物的特征与抒发的感情之间的关联。
教学时不宜提太高要求,不要硬性灌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概念,也不要让学生刻意区分某篇文章是借物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第二,让学生“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重在引导学生能叙述清楚事物与相关事件,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不要求大段地写感受或发表议论。
要提示学生平时注意留心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表达对身边事物的情感,为习作积累素材和经验。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白鹭
2
1.认识2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29个字,会写2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白鹭》。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5.体会、积累蕴含作者感情的句子。
6.能仿照课文,写出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落花生
2
桂花雨
2
珍珠鸟
1-2
口语交际
制定班级公约
1
1.学会合理控制发言时间。
2.能尊重不同见解,梳理总结大家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
习作
我的心爱之物
2
1.能把自己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写清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乐于分享习作。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2
1.总结交流本单元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结合具体语境,了解对比的方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3.比较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并能恰当运用。
4.背诵《蝉》。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2-13
1白鹭
教材解析
《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
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白鹭》行文简洁,结构严谨,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句,以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白鹭的美。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
第一层(第2——5自然段)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外形之美;第二层(第6——8自然段)借助“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三幅画面,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抒写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美的赞叹。
课文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
白鹭之美,在于它“一切都很适宜”。
如,第3自然段将白鹭同白鹤、朱鹭和苍鹭对比,突出白鹭身段的精致玲珑;第5自然段,作者先是描述了白鹭蓑毛、身型、长喙、脚,又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绝代佳人的描写“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地用到白鹭身上,排比式的短语,整齐匀称,突出了白鹭“色素”和“身段”的适宜。
白鹭之美,在于它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出的美。
如,看见清水田中的白鹭觅食捕鱼,作者凭借丰富的联想,用拟人的写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
一个“钓”字用得极其形象传神,使白鹭捕食时的悠然自得,与清水田的宁静澄澈浑然一体。
作者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和谐自然,韵味十足。
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的白鹭淡然脱俗。
喜欢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这也是白鹭的一种生活习性。
作者运用拟人和对比的写法,表现了白鹭的优雅矜持。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肯定句后面紧接着加上一个疑问句,引人遐想。
低飞在黄昏的空中的白鹭灵动而富有生命力。
白鹭在黄昏的空中低飞,这本是乡村偶见的情景,在作者眼里却是清澄的形象化,突出了画面清纯美丽的特点。
黄昏的空中,白鹭低飞的画面把人们所向往的安定、纯洁、恬美的境界形象地展现出来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享受,因此说这“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课文插图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图文相得益彰,意蕴隽永,再现了白鹭钓鱼时的闲适、闲立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空灵,展现了白鹭如诗如画的美。
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意境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鹭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5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人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白鹭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白鹭。
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难度,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作者对白鹭的欣赏和赞美。
可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以此为主线展开学习。
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课文语言凝练含蓄,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如“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等。
教学时不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分析,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白鹭的美精致小巧、如诗如画;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易理解,如“蓑毛、镜匣”等,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大意。
一、理解运用
初读课文时,先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本课的字词比较生涩,可以根据学情,让学生重点认读一些生字词,如“嗜好”;读通课文之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鹭的语句,即“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1.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白鹭外形美。
学习第2、5自然段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白鹭的外形特点一色素搭配及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白鹭外形美的,交流体会。
如,学习第3自然段时,提示学生关注白鹤“太大而嫌生硬”、朱鹭和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了”,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白鹭身段美;学习第5自然段时,提示学生关注“雪白、铁色、青色”等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白鹭颜色的美;学习“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大意,从而体会白鹭“适宜”的程度无可挑剔,感受白鹭的外形之美。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积累。
可以让学生个别读,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借助画面尝试背诵。
2.想象画面,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
课文第6——8自然段描摹了三个不同场景中白鹭的美。
教学时可让学生想象画面,交流感受。
提醒学生注意,不仅要关注作者描述的景物,还可以借助想象丰富画面,如清水田中白鹭的倒影、小树绝顶白鹭的神态、夕阳映射下白鹭飞翔的姿态……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在小组内谈谈感受,用简洁的语言为每幅画起名字。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看谁起的名字既合理,又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
小组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这样起名字的理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的画面。
如,给第一幅画起名字时,学生可能会由白鹭“钓鱼”展开想象:
一只白鹭站在水田里,不急不躁,静静地等鱼儿过来,像一个有经验的渔翁,悠然地在水中“垂钓”,所以给画面起名“白鹭垂钓图”。
给第二幅画起名字时,学生可能会由“望哨”展开想象:
白鹭或许在期待远方的风景,或许在思念久别的朋友,或许在等待觅食的同伴”……所以给画面起名”白鹭瞭望图”。
给第三幅画起名字时,学生可能会由“白鹭的低飞”展开想象:
黄昏的空中,白鹭翩翩起舞,清纯美丽,宛若仙子,所以,给画面起名“白鹭起舞图”。
学生的每一种想象都是有价值的,所起的名字言之有理即可。
在想象画面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
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这些本是白鹭的生活习性,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美的独特感受。
指导学生练习背诵时,可以提醒学生关注第6——8自然段都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白鹭在做什么来写的,句与句之间联结紧密、自然、清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背诵打基础。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朗读第9——11自然段,说说在别人和作者眼中,白鹭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
作者先否定别人认为白鹭“美中不足”的观点,紧接着又进一步否定自己觉得“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的观点,强调“白鹭是一首诗”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注意读好这三个自然段的语气。
最后一段中,读出强调、定的语气,突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试着带这种感受朗读全文。
朗读前,让学生先交流课文每一部分怎么读。
比如一开始娓娓道来介绍白鹭,读到第5自然段的长句子时,要读得连贯而有气势。
读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展现的美时,总体要读得轻柔缓慢,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
最后一部分则情感要强烈一些,突出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4.梳理思路,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可让学生读整篇课文,借助画面练习背诵相关段落,还可让学生通过列结构图形式建立起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梳理课文整体思路,为背诵整篇课文打基础,落实课后第三题的要求。
{
身段
{
外形美
色素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
水田钓鱼
不同场景中的美
枝头闲立
空中低飞
二、识字写字
学生进人五年级,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时,可以提示学生借助识字学习经验自主识字,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读、借助熟字识字等。
对生僻的、不容易读准确的字,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都是形声字,可以按照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识记生字。
“鹭”是鸟类的一科,常见的有课文中所写的白鹭、朱鹭、苍鹭等;“匣”是装东西的较小的方形器具,有盖儿。
这两个字都可以借助图片或联系生活来识记。
“嵌”本义是山谷深的样子,现指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
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句子或联系生活如“戒指上嵌着钻石”来理解和识记。
“嗜”是“特别爱好”的意思,可通过组词“嗜酒、嗜学”等来识记。
“嫌”可以通过熟字换偏旁来识记,如“谦、歉、赚”等。
从五年级开始,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例字,是直接写在方格中的。
没有田字格定位,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写字前先目测一下方格的中心点,再观察字的结构和笔画,根据字的特点确定起笔位置,安排间架结构。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鹤、嫌、框、哨、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鹤、韵”要写得宽窄相当,注意“鹤”字第三笔是长撇;“哨”字中“肖”上面的部分不要写成“小”“嫌、框”要写得左窄右宽,“框”写时要注意右边的笔顺先写横,再写“王”,最后写竖折;“匣”是三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横,再写里面的“甲”,最后写竖折。
“宜、嵌、恩”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恩”要写得上窄下宽,上面是“因”,不要写成“田”,注意框内的“大”末笔捺变点。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嵌:
上部”山”要写的扁小一些,“甘”上面的横要向左探出去,“欠”的捺一定要舒展,注意“甘”中间是一横,不要写成两横。
嫌:
注意左部“女”的撇点和右部“兼”的撇形成避让。
教学资源
《登徒子好色赋》片段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关于“忽”和“分”。
“忽”和“分”是古代计量单位,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
课文中的“分、忽”强调极其微小,小到极致。
2落花生
教材解析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课文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共巧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一家人一起尝花生、议花生,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详写了父亲和我们的对话,父亲对于花生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课文中父亲的话给了作者很多启示。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
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
他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事活动,所以第3自然段中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
从课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哥哥姐姐都很尊敬父亲,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课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通过选取落花生这一平凡事物,围绕全家聚会这件小事展开叙述,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以小见大,引人深思;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略写种花生和收花生,主要篇幅写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对话,没有雕琢和修饰,通俗易懂,父亲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亲切自然,平易质朴。
课文插图清淡质朴。
画面展现的是在朦胧的月光下,低矮的花生丛中,一家人聚在茅亭中过收获节的情景。
令人感觉到一家人言欢惬意、温馨和美的生活情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9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建议
课前,可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和有关常识。
课上,学生先初读课文,思考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再读课文重点段落(第3、15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认识落花生的特点,明白父亲借助落花生所讲的做人的道理,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第三题,由事物的特点联想身边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一、理解运用
本课篇幅比较简短,内容明晰,可以让学生先读正确,读通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课文主要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大致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道理。
1.初步了解花生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父亲和孩子们关于花生的对话。
教学时,让学生先说说花生具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
从”我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花生”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从”父亲”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花生”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不好看”“很有用”。
初步了解花生的这些特点之后,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时要注意,人物语言前面没有出现角色说话时的心情、神态、动作等提示语。
可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种花生”的过程,读出大家分享成果的喜悦,再揣摩父亲说话的语气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在读中体会大家对花生的喜爱。
2.研读重点语段,理解作者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第一次议花生的内容时,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父亲所说的几种事物不同的特点:
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是“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花生的特点是“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
然后,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引导学生理解: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它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教学第二次议花生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质疑:
做人一定要像花生才好吗?
像桃子、石榴、苹果不也很好?
可以先让学生把花生的特点,特别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贵的那一点理解到位,然后再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
父亲并没有否定桃子、石榴、苹果等使人倾心的水果,而是对比突出花生因为默默无闻而不容易被发现(必须挖出来才知道),让学生思考和认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容易被那些光鲜的人或者事物所吸引,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更令人敬佩。
父亲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本义,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把握分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教学时,还可组织学生交流“我”的感悟,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3.体会课文借落花生抒发感悟的方法,尝试小练笔。
在充分交流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借助落花生讲出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不空洞说教,可以使要表达的感情有依附,生动形象,容易引发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提示学生说清楚所写之物的特点,找到它与人的品质的相似之处,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亩”可以联系数学中“亩”和“平方米”的单位换算,步测感受“半亩”的面积;也可以根据教室的面积,估算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体会后园中种花生的空地的大小。
“吩”可以结合课文中“吩咐”一词的意思帮助记忆。
“矮”可联系生活识记。
“榨”可通过组词“榨油、榨果汁、榨菜”等来理解和记忆。
“便”在这里读“pian”(二声),文中“便宜''一词表示价钱低。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播、浇、榨、矮”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播”的右上方是撇加“米”字,注意不要写成“采字头+木”。
“浇”右边的“尧”右上角不要加上点。
“吩、咐”书写时注意口字旁要写小,且位置偏上。
“亩、慕”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慕”时注意下面不是“小”,比“小”多一点。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亭:
中间的“冖”要写得宽扁,上下两部分写窄,“口”写的扁小一些。
矮:
左部“矢”最后一笔变成点和右下部“女”的撇形成避让。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1941)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192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
回国后在燕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前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
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
3桂花雨
教材解析
《桂花雨》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一句“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直接点出了桂花的突出特点,说明了桂花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有关的记忆,主要写了作者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摇桂花的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如,“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两个“浸”字,韵味悠长,把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它的香,已不受四季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再如,写“摇花乐”的情景时,“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展现了又香又美的桂花,像雨一样纷纷扬扬落在人们身上的唯美画面,渲染了摇桂花时的热烈气氛,表达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
一句“好香的雨呀!
”纯朴自然,桂花的香气呼之欲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写了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这部分中,以母亲的话引起的乡情作结,点明了主题:
月是故乡明,桂花当然是故乡的最香、最好,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寄托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她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本文插图描绘的是“摇花乐”的情景。
一棵老树,一个竹匾,一树浓密的叶子,一簇簇小巧精致的桂花,有纷扬的“桂花”中摇花的慈母和欢呼的稚童,将故乡老院子里“摇花乐”的情景象再现到读者面前,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说说桂花给作者来了哪些美好回忆,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然后以“桂花”为线索,结合具体语句,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体会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最后品读母亲说的话和结尾部分,体会文中的思乡之情,初步了解作者借助“桂花”抒发感情的方法。
一、理解运用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初读感受和印象最深的段落,再让学生根据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要素找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进一步梳理课文内容:
儿时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故乡院子里,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感受摇花的乐趣;迁居杭州,给母亲带桂花,忆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桂花雨。
1.借助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了解课文大意后,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现作者对桂花喜爱之情的语句,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借助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在交流第一部分内容时,注意在第2自然段中,第四至六句话组成了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句群,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误认为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喜欢桂花树笨笨的样子、满树的叶子、小不易见的花。
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这组句子,抓住“可是”一词,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一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这更加突出桂花的香气,写出了作者独爱桂花的原因,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在交流第二部分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关注“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盛开时,香气都飘到了哪里。
让学生交流后理解:
桂花的香气能飘满整个村子,还可能更远,从而感受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已沁人小村的角角落落和每个人心中,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学生可能会从“使劲地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年级 上册 教师 教学 参考 第一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