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docx
- 文档编号:5494314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4.50KB
高中语文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时训练粤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时训练粤教版必修3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萤火虫/荧光屏 腊肉/石蜡 锻炼/干练
B.醋栗/粟米 分馏/留念 细胞/孢子
C.强大/倔强 摄氏度/蹑足 惰性/伴随
D.清脆/翡翠 韧性/烹饪 脾气/啤酒
解析:
A项,yínɡ,là,liàn;B项,lì/sù,liú,bāo;C项,qiánɡ/jiànɡ,shè/niè,duò/suí;D项,cuì,rèn,pí。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超导现象的 ,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如今,他们正在努力 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 出超导现象。
如果能够 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 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A.发现 寻找 显示 找到 引起
B.出现 找到 展现 寻到 引发
C.研究 找寻 出现 研制 引导
D.发明 研究 呈现 制造 引爆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超低温在医学领域更是发挥了作用,采用冷冻疗法,成功地为许多肿瘤患者医治了恶性肿瘤。
B.这种放大器是现在世界上最灵敏的放大器,可以避免分子热骚动而带来的杂音,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的作用。
C.如果让金鱼的温度慢慢降低,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它就再也无法复活,而快速地让它降低温度,也能够复活。
D.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解析:
A项,“采用冷冻疗法”前面缺少主语。
B项,“得到”与“作用”动宾搭配不当,删去“的作用”。
C项,“也能够复活”应该用转折连词,把“也”改成“却”。
答案:
D
4.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里,会像萤火虫似的射出荧光。
②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一摆动,便叮当叮当直响。
③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空气竟变成了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
④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
⑤鸡蛋射出的荧光是浅蓝色的,石蜡射出的荧光是浅绿色的。
A.④③①⑤② B.④③②①⑤
C.③②①⑤④D.③④①⑤②
解析:
语句连贯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此题文段来自课内,可以确定的是②应该紧连着③,由此可排除A项和D项,然后通读文段可知④是总结性语句。
答案:
C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①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用五个字概括——“泥”“形”“工”“款”“功”。
前四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
②紫砂壶得名于世,根本原因在于制作原料紫砂泥的优越。
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他泥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
需要注意的是,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
而紫砂壶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需要不断摩挲,以使手感舒服,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为重要。
③紫砂壶之“形”,与存世各类器皿相比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誉。
如何评价这些造型,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
从笔者角度出发,古拙应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又次之,趣味再次之。
紫砂壶属茶文化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
④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紫砂壶成型技法,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同工异曲,同样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
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代清楚。
点,需方则方,需圆则圆;线,需直则直,需曲则曲;面需光则光,需毛则毛,来不得半点含糊。
要使紫砂壶身造型规整、浑成整体,壶体“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楚。
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在一直线上,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紧、严。
这也是“工”的要求。
⑤“款”即壶的款识。
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
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一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
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功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⑥“功”指壶的功能。
近年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的现象,随处可见。
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它的“艺”是在“用”中去“品”的,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5.下列与紫砂壶成型工艺在风格上差别相对较大的一项是( )
A.唐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善画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
其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从画面中猫眼的“竖线”可知,其画为中午牡丹。
B.商代青铜四羊方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各据一隅,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
C.xx年APEC会议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器形为天坛祈年殿等比例缩小,瓶身通体碧蓝,水波荡漾,瓶颈细长,瓶型典雅优美,工艺精湛。
D.唐代汉族舞蹈“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解析:
D项,第④段“紫砂壶成型技法,……是十分严谨的”说明紫砂壶成形工艺要求精细,不能用“写意”手法。
答案:
D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紫砂壶的器形与存世器皿相比最为丰富,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可概括为“泥”“形”“工”“款”“功”,前四字与艺术性有关,后一字与功用性有关。
B.据现代科学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与其他泥不同;即便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大不相同,因此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大不相同。
C.制作紫砂壶,点的方、圆,线的直、曲,面的光、毛,一点不能含糊,且要符合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这些与京剧唱段、国画技法异曲同工。
D.鉴赏紫砂壶要从泥色、造型、制作功夫外,看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方面。
要鉴别壶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印款。
解析:
B项,“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大不相同”错误,原文“不尽相同”是“不完全相同”的意思;C项,“与……国画技法异曲同工”错误,应为“与国画工笔技法异曲同工”;D项,“从泥色、造型、制作功夫外”错误,应为“除泥色、造型、制作功夫以外,还有……”,而不是不看这些方面。
答案:
A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关,说明好看的泥色不一定有良好的功用和手感。
在作者看来观感、功能、手感一个比一个更重要。
B.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对壶体不断摩挲的过程,令人身心愉悦,因为紫砂壶可吸收茶香、散发光泽、手感舒服。
这是爱壶人对壶的美不断发现、欣赏的过程。
C.紫砂壶成型技法十分严谨,是说这是一个精加工的过程。
这样,才能达到造型规整、浑成整体的要求,取得“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效果。
D.紫砂壶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忽视功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制作艺术品首先要考虑实用性,这是包括紫砂壶制作在内的现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主流。
解析:
D项,“而制作艺术品首先要考虑实用性”分析不当,原文中“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实用性”,说明别的艺术品并不一定首先考虑实用性。
答案:
D
三、语言运用
8.下面四处画线部分中至少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①在科学家做了超低温下快速冷冻动物然后使之又活过来的试验后,有人设想,把因病而无法医治的人迅速冷冻起来,等将来医疗技术能够医治时,再把人体解冻,治好他们的疾病。
②超低温技术已经广泛在工业上应用,低温液化空气的技术已发展成为制氧工业,飞向太空的火箭用低温制得的液氢做燃料,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超导技术也离不了液氦。
利用超低温,还可以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③如有的种子本来很怕寒冷,在温度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时刻之际,它们就会被冻死。
④科学家采用逐渐降低温度的办法,使这些怕冷种子的耐寒本领大大增强,经受住零下200多摄氏度的超低温。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简洁、准确的能力。
这种题型要求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
①处是介词“在”位置不对,导致主语缺失;②处是语序不当;③处是“在……的时刻”与“……之际”句式杂糅;④处无语病。
参考答案:
①处“在”调至“科学家”之后;②处“广泛”调至“应用”之前;③处删除“之际”。
9.xx年上海自贸区首次大学生招聘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
在招聘现场,工作人员向毕业生介绍自贸区的情况。
请根据以下资料,选出信息要点,写一段简明扼要的介绍词。
要求:
不超过65字。
(1)上海自贸区,即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经济特区。
政府对该特区的买卖活动不过多地干预且对外运入的货物不收或优惠关税。
(2)该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正式挂牌开张。
首批入驻自贸区的有25家优质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
(3)该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4)它地处上海浦东新区。
这里有上海的两大机场——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这里的火车站有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
(5)它侧重于金融改革试点。
这里将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功能、扩大保税船舶登记试点规模、研究建立具有离岸特点的国际账户等十项功能的先行先试。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概括与筛选能力。
参考答案:
上海自贸区属于区域性经济特区,规模(面积)大、交通发达(方便)、对多项金融改革先行先试(多项金融改革具有首创性),已有多家优质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是求职者优质(很好)的就业平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5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五册
●说课
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
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
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
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
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
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
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
课文论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从时间说,从远古到清末;从范围说,小说发展的规律,头绪纷繁。
因此,必须下功夫贯通起来理解,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内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
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两个关键。
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
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
例如第二条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
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启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
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
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
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
2.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形成对中国古代小说完整的印象。
3.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4.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5.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
●教学重点
1.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系统归纳整理,复习巩固古代小说知识,这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具有实际的意义。
3.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课文中第1、3、10等自然段的准确理解和语义整合是教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研究学习法。
采取自读归纳、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通过课前自学探究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文章内容提出疑难问题,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与交流解决重点难点,并适当向课外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
●教学用具
相关资料讲义
布置学生预习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开头至“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了解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并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填写。
2.理解文中引用语句的含义,解决重点字词。
3.理清结构层次。
(本文论述的是比较专门化的知识,内容比较多,时间跨度大,让学生预习,了解大概,既能节省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4.课前提供一些古代小说的书目和文章篇目(可视学生读书的背景情况而定),让学生进行自学探究,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写成微型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文学评论文章,这篇文章的评论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与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相比,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
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上下数千年。
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全文共16个自然段,以“发展”与“规律”为界分作两大部分。
“发展”以时间演进为线逐步展开,每一阶段均把握特征,重点介绍;“规律”按主次排列,逐点阐明。
加上语言洗练、简要,因此篇章不长,容量巨大;内涵丰富,框架明晰。
下面我想联系课外阅读的情况,请大家来谈谈自己在课外看过哪些古代小说?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把学生列举的作品一一写在黑板上):
《西游记》《水浒传》《镜花缘》《西厢记》《七侠五义》《红楼梦》《三国志》《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老人与海》《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老师不需马上纠正,照样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处理)
师:
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作品,说明大家在课外看了很多书,阅读面很广泛,非常好。
但是,在你们列举的作品中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
明确:
《老人与海》不是中国小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
《西厢记》是戏剧,不是小说。
《三国志》,它不是小说,是历史著作。
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则不是。
那么,你能说说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有什么区别吗?
(是关键,要重点问)
[弄清文学和历史著作的区别,才能理解课文所论的小说前后期的发展,它是本文的一个关键。
学生把《三国志》误认为小说,这给老师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应该抓住不放,深入追问]
二、整体初读,直逼课文的重点
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
分几个阶段?
提示:
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
分五个阶段:
神话传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
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填表:
3.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
是怎样阐释的?
提示:
四条规律,即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
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4.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提示:
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
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起争议的。
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
5.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
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提示:
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6.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三、回扣课文,突破难点
1.小说是属于文学作品的,历史著作则不是。
那么,你能说说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有何不同,文学讲求文采。
文学作品不仅要虚构想像,还要讲求文采。
而历史著作要忠实于史实,不虚夸,不溢美。
结合课文给文学下定义。
课文第3自然节,萧统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
明确:
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
指的是虚构、想像。
商榷:
由于吴组缃这篇短文中提到“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
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课本编选者竟然向高三学生(当然也包括教师)又提出这样一连串问题:
(1)萧统下这个定义的出发点是什么?
(2)这个定义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3)这个对文学的定义,小说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除了具有这些普遍的特征外,还有哪些独特之处?
如果你不查阅“教参”,哪怕你是文学理论家,而且对《文选》也作过研究,我也敢断言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像“教参”里说的那么简单而“正确”!
我倒是从中悟出点编选者的思路特点:
把一些复杂、甚至很复杂的问题都简单化,把课文中的某些说法当作金科玉律。
如萧统说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原是一大段文章中的两句,其含义,自来学者解释不一,朱自清说:
“事出于沉思的事,应当解作事义、事类的事,专指引事而言,并非泛说。
”即为不同解释之一。
如果将这两句看做文学的“定义”,可能更有争议。
而“教参”对此“定义”的“正确解释”更简单得惊人:
“文学……应该有想像与虚构,同时要有文采。
”)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作者引用《史通》的这句话目的是什么?
提示:
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处。
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
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作者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
课文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四、探究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比较多的,老师要作一个梳理、归类和筛选,并将有关问题公布出来。
公布出来之后,组织学生作进一步学习研究,切不可由老师包办代替,将每一道题目的答案讲给学生。
直接给答案,一来剥夺了学生阅读学习研究的自我实践权利;二来老师讲的答案也很难为学生所真正消化接受,且这些答案也不一定是全面的、正确的。
这里提供学生在学习讨论与探究过程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材料。
1.第l自然段中,“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为什么?
2.第10自然段说,“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请问《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
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
3.第1~6自然段中,几乎是每段解说古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时期及特点,为什么第3自然段要插进来写文学的定义问题?
文中用两个“正是”对这个文学定义作了解释,这个解释正确吗?
4.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条规律到底是第9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还是第二句话?
关于题1:
思考1.神话的写作对象是神,传说的写作对象是人,本来是可以分开的,但作者偏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小说起源问题上,作者的认识是“只有一个”,他不同意“很多起源”的说法,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其实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
因此,作者只能将神话与传说合而为一,硬说是“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是认识上的固执导致了行文上的牵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思考2.其实作者这样说,正是对前文的“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的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可能有的读者读到此会产生疑问:
既然是“神话传说”,怎么能说是“一个”呢?
当读了“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之后,这个疑问也就冰释了。
当然这句话,更是作者对神话和传说的独到见解。
神话是把人类一时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社会现象形象化、人格化,使之亦神亦人;而传说呢,则是把人世间的一些英雄人物和事件虚化、神化,使之亦人亦神。
最终给读者的感受总是“亦神亦人”或“亦人亦神”难以区分。
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神话传说的研究与认识。
关于题2:
思考1.关于封建的理解问题,人们往往认为,封建就是封建社会,其实它还指封国土、建诸侯的政治制度。
君主把土地分赐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分封的土地上建国,作为中央政权的屏障。
西周时期就像这样。
封建社会是从战国开始的,乐府是统治阶级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在汉代,当时的朝廷的音乐官署叫乐府,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
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神话传说,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是小说的源头,又怎么能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由统治者从民间搜集来的呢?
思考2.神话传说这种文学样式,虽然作者说它是小说的起源,而且是惟一的源头,但这并不否认这种源头的文学样式在封建制度上升时期就一定会消失,尤其是它的叙人、叙事的传统,丰富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永远会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强调的是“政府在封建制度上升时期”为了了解民风民情,从民间搜集的,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或其他需要作参考。
统治者可以通过搜集民歌民曲来了解民情,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搜集神话传说等文学样式来了解民风民俗民情呢?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今天之所以能读到《诗经》、“乐府”和许多优秀的神话传说,除少数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更多的还是官方搜集而流传下来的。
如文中所说的《穆天子传》这样的神话传说,记录的是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及其言行,统治者的正史上就是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你说这不是政府搜集之后的行为吗?
《山海经》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 奇妙 超低温 世界 课时 训练 粤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