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
- 文档编号:5488163
- 上传时间:2022-12-17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4.59KB
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
《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复习
第一章
一、行政管理的定义(掌握)
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
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掌握)
四、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熟悉)
一、行政管理的定义
行政的一般含义
行政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自身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1)行政的主体:
政府
(2)行政的客体:
国家事务、自身事务和社会事务
(3)行政权力的来源:
国家法律授权
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
该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Ø管理的载体:
组织。
Ø管理的对象:
组织的人、财、物等资源;
Ø管理的本质:
资源合理配置
Ø管理的目的:
实现组织目标
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政现象和行政规律。
行政管理学旨在通过研究行政现象,探索和揭示行政规律,进而指导行政实践,以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
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1行政管理的权力主体
2行政管理过程和内容
3行政效率和行政改革
四、行政管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1行政学与政治学
行政管理学:
研究政府体制和政府行为等行政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政治学:
研究国家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如国家的起源、国体、政体、民族、宗教等。
2行政学与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和规定公共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合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
3行政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学科;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章
一、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掌握)
二中国公共行政理论得的发展(了解)
一、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
2、工业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
3、城市膨胀、政府职能扩大,管理内容增加,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激增;
4、管理科学的产生为行政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5、英国文官制度(meritsystem)、美国三权分立制公共管理实践
(二)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
11865年,德国学者冯.史坦因:
《行政学》,最早使用¡°行政学¡±一词,主要是在行政法的意义上使用;
21887年,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
《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行政学作为一个行政管理学的概念,标志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学在西方的产生;
3、1900年,美国学者F.J.古德诺(FrancJ.Goodnow):
《政治与行政:
对政府的研究》一书,提出应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主张,促成了行政学从政治学母体中的分离;
(三)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传统管理时期(1900-1930):
科学管理(ScientificManagement)
(1).F.W.泰勒:
美国工程师,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把管理的理论和原则、方法移植到行政理论中
A任务管理:
B.标准化管理:
C.管理阶层的出现:
2、行为科学时期(1930-1960)
(1)E.梅奥(EltonMayo):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ª¡ª人际关系学
A.行为科学的由来:
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福特基金会资助该校¡°个人行为与人群关系¡±研究计划
B.行为科学的发端:
1927-1932年:
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实验¡±HawthorneExperiments
霍桑实验的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
继电器装配室和云母剥离室实验
b.第二阶段:
访谈实验
c.第三阶段:
绕线机组实验,
3系统理论(多元化发展)时期(1960-至今)
1政策学的兴起
2¡°新公共行政学¡±
3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
4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二、中国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的行政理论
1.孙中山:
¡°五权分立¡±:
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2.毛泽东: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3.邓小平:
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理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理论、依法行政理论等;
4.1935年:
张金鉴,《行政学的理论和实际》,我国第一部行政学专著问世;
51988年:
中国行政学会在北京成立,会刊《中国行政管理》;
6.1995年:
国家行政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各省市相继成立
第三章
♦一、行政职能的概念(掌握)
♦二、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掌握)
♦三、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掌握)
♦四、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掌握)
行政职能----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作用,是政府通过实施行政活动实现国家的行政权的过程。
一、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
行政具有明显的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是一种执行性职能,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
(2)多样性:
行政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因而其职能具有多样性。
(3)动态性:
行政职能随社会生活和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政府的基本职能
(一)政治职能:
即维护国家统治的基本职能,包括民主与专政职能,如国防、外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健全民主参政、民主监督等。
(二)经济职能:
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A、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减少经济周期的波动,保证市场主体正常运作。
B、制订和执行产业政策,弥补由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造成的市场失灵。
C、弥补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
D、制订和实施市场规则,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E、进行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抑制两极分化,保障社会公正。
F、保证适度就业
由于我国正处于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因而目前主要的经济职能包括:
A、培育和健全市场机制。
B、国有经济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C、发展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D、缩小地区经济的差距。
E、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F、对若干重要的短缺资源如土地、矿产、森林、海洋、河流,继续实行垄断控制。
G、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文化职能:
包括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电、文学艺术事业的管理。
(四)社会职能:
主要指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与社会保障等,如环保、城市规划、失业救济、各种保险等。
三、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
1、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重点在于维护政治统治,因而较多采取军事、暴力的手段行使职能,社会管理、经济职能很少。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政府职能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当时政府以保障财产自由、平等、权利为目的,奉行“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政府职能
由于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需要,政治统治职能强化,行政权力和职能不断扩大;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使得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得到扩大和加强。
4、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
主张政府有选择地干预市场活动。
理由是,认为政府也存在失败,市场缺陷并不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要使政府在改善市场中发挥作用,同时要利用市场改善政府的功能。
四、转轨时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
(1)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
(2)是实现行政职能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3)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
1、由运用行政手段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如运用价格、财政、税收、利率、信贷等经济杠杆影响经济活动,制订经济法规等。
♦2、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间接的管理为主。
♦3、由重计划、轻市场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结合计划手段转变。
♦(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必须在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关系。
♦中央政府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提供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同时承担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
♦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国家在地方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地方局部利益的代表,承担着中央宏观政策的执行职能和对本地区的管理职能,提供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要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必须实行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
♦2、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基本原则是向企业放权,政企分开。
包括:
♦A、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B、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分开;
♦C、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度。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原则是:
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由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现为:
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作用结合起来。
市场是基础,政府调控起补充作用。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管理范围上,改变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向社会提供合理的“公共物品”;
♦管理模式上,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
♦管理方法上,从传统的以行政方法为主转变为间接的法律方法为主。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要对政府各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的弊端。
♦6改革和简化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和简化行政审批制度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和紧迫任务,也是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根本措施。
♦7加强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第四章
•一、行政组织概述(重点)
•二、行政组织体制(重点)
•三、行政组织理论与行政组织原则(了解)
•四、行政组织的改革与编制管理(熟悉)
行政组织概述
1、什么是行政组织?
动态上,指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
静态上指为了推行政务,依法建立的国家行政机构体系。
•2、行政组织的机构类型
(1)领导机关
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决策核心,是行政组织的中枢、指挥机关。
(2)职能机关
负责和管理某一专业方面事务的执行机关。
3)监督机关:
对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的行政机关。
(4)辅助机关:
承担辅助性工作任务的行政机关。
(5)咨询参谋机关
(6)派出机关
3、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一)组织目标
(二)职能范围(三)机构设置(四)权责体系
(五)职位设置(六)人员构成(七)运行程序(八)规章制度
二、行政组织体制
(一)行政组织体制
1、行政组织体制的涵义
是指一级政府内部的领导关系和组织结构方式。
2、行政组织的领导体制
根据行政组织内部决策权行使的人数,分为首长负责制、委员会制(合议制)和混合制。
3、行政组织的权力体制
根据行政权力在上、下级之间的分配关系分为集权制、分权制。
三、行政组织理论及行政组织原则
1、西方行政组织理论
(1)古典行政组织理论
(2)新古典组织理论(或行为科学组织理论)(3)现代组织理论
2、马克思主义行政组织理论
(1)马恩的组织理论:
民主参与、廉价政府、议行合一、政府负责制和监督制。
(2)列宁的组织理论:
精简机构、民主管理、强调政府效率、实行机构改革。
(3)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理论:
党的领导、人民管政府、民主集中制、政府改革等。
3、行政组织原则
(1)法治行政原则
(2)职能目标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
(4)管理幅度与层次适度原则(5)职、责、权一致原则(6)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四、行政组织的改革和编制管理
(一)行政组织改革
1、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消除行政组织的弊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我国行政组织体制的弊端(有些已经改革):
政企不分,政府干预市场,市场难以发挥基础作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政府机构庞大、官僚主义严重。
•二)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1编制管理的意义
编制管理就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为有效控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人员定额和结构比例进行的管理。
编制管理一般包括机构设置的管理、机构内部人员数额的管理、人员结构和比例的管理(规定各类人员的百分比和数额)。
编制管理的意义:
建立高效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的政府;
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精简原则、统一原则、编制立法原则
第五章
⏹一、行政领导的一般概念(掌握)
⏹二、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责任(掌握)
⏹三、行政领导体制(掌握)
⏹四、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理解)
⏹五、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了解)
一、行政领导的一般概念
⏹1、领导的概念与特点
领导:
是通过影响力使别人实现一定目标的管理活动。
特点:
(1)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2)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是高层次的管理。
(4)具有权威性。
⏹2、行政领导的含义与特点
行政领导——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活动。
行政领导的特点:
(1)只是对“行政”的领导。
(2)行政领导的活动方式具有执行性。
(3)行政领导具有政治性。
⏹3、行政领导的地位和作用
(1)是行政管理活动协调统一的保证。
(2)行政领导活动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4、领导管理工作与具体业务管理工作的区别:
A、工作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人,后者的对象是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B、工作的方式上,前者组织指挥别人去实施计划,后者靠自己完成工作。
C、工作范围上,领导管理工作是总揽全局,具体业务工作是微观执行活动。
D、思维方式上,前者是定性判断,后者是定量计算。
⏹5、行政领导工作的专业化的意义:
(1)有利于领导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科学选才用人的需要;
(3)有利于领导者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
⏹1、行政领导者的职位
行政领导者的职位——国家权力机关或人事行政部门依法定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和赋予其责任。
职务和责任是行政领导者职位的两大要素。
行政领导者职位的特点:
(1)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定的。
(2)职位的设置有数量的规定性。
(3)职位本身有相对稳定性
⏹2、行政领导者的职权与职位的关系
(1)职权是由职位衍生出来,职位的性质决定职权的性质,职权和职位均与个人因素无关。
(2)职权与职位有对称关系,职权的大小与职位高低、责任轻重相适应。
(3)职权是法律认可和确认的权力。
(4)从职权范围来看,行政职权是有限的权力,行政领导必须在权限范围内用好权。
行政领导者的职权权限包括事务决策权、人事权、物权、财权、组织权。
⏹3、行政领导者的责任
即行政领导者违反法定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主要包括政治责任(即领导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4、行政领导的权威
即建立在法定规范或领导者自身人格魅力基础上的对领导对象的影响力。
维护行政领导权威的原则:
(1)维护领导者权威首先决定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
(2)必须加强组织纪律
(3)必须在各层次领导集体内部加强团结,形成一个领导核心;
(4)必须与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统一起来;
(5)必须建立科学有序的权力分配体系,合理放权。
三、行政领导体制
⏹1、民主集中制
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或着讲是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指导原则。
⏹2、行政首长负责制
是我国行政组织内部的领导制度,即通常讲的领导制度。
——即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作出最终决定,并对此全面负责的领导制度。
是我国法律规定的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
在现实行政活动中,还有一种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
即重大问题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决策,一般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
同时,行政领导集体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一种领导制度。
四、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1、行政领导的方法
(1)实事求是的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2)群众路线的方法:
向群众学习,将群众的智慧、经验和意见集中起来;
与广大群众相结合,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3)矛盾分析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清主次,抓住关键;要创造条件,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
⏹2、行政领导的方式
(1)从行政领导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分为重人式、重事式与人事并重式领导方式。
⏹
(2)从领导者作用于行政人员的方式,分为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
⏹3、行政领导的艺术
(1)授权艺术。
授权——领导者授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职能,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有处理问题的自主权。
授权应当注意的原则:
(1)授权留责
(2)适度放权(3)视能授权(4)逐级授权(5)授权追踪
⏹2)用人艺术: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3)处事艺术
(4)运时艺术
五、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1、领导者的个人素质
(1)政治素质
(2)知识素质(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业务知识、领导与管理知识)
(3)能力素质(创新能力、综合能力)
(4)心理素质
⏹2、行政领导者集体素质结构
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等。
3、衡量领导团体素质高低的标准:
团结合作能力、决策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动员和统御能力、开拓进取能力。
第六章
⏹一、行政决策概述(掌握)
⏹二、行政决策体制(掌握)
⏹三、(集体)行政决策的方式(掌握)
⏹四、行政决策的程序(理解)
⏹一、行政决策概述
⏹1、什么是决策?
决策就是指人们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行为确定目标、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2、什么是行政决策?
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机关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法律,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有效的推行行政管理,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
3、行政决策的特点:
(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工作人员。
(2)行政决策的内容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3)行政决策是国家公共意志的体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4、行政决策的类型
(1)根据决策对行政管理的重要程度为标准,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
具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决策。
策略决策:
局部性或阶段性的决策。
战术决策:
有关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的决策。
(2)根据决策主体在行政组织中体系中的地位,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3)根据决策条件与决策对象所处状态的不同,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确定性决策:
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中,每一种方案均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故可选出最佳的方案。
风险性决策:
在几种方案中,每一种方案均有几种结果,当这些结果的概率可以预测,即决策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不确定性决策:
在几种方案中,每一种方案均有几种结果,且这些结果因过去无经验而不可预测,完全根据主观推断进行决策。
(4)以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为标准,分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经验决策:
根据决策者个人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和工作经验进行的决策。
科学决策:
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按照科学程序、采用现代决策技术进行决策。
(5)以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为标准,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或常规决策):
以解决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常规可循的问题,是可按程序化步骤行事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
在偶然、突发的情况下对出现的问题作出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决策。
5、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1)信息最大化原则。
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基础,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往往与信息成正比。
(2)预测原则。
决策是对未来所作出的安排,必须正确预测决策对象的发展趋势,避免决策失误。
(3)系统原则。
运用系统的思维来对决策对象作出安排。
(4)可行原则。
要求对决策实施的条件方面予以保证。
(5)择优原则。
在几种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6)动态原则。
决策要注意信息反馈,灵活应变,及时调整。
6、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作用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其它管理职能的基础。
(2)是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能和重要技能要求。
(3)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二、行政决策体制
⏹1、行政决策系统
(1)行政信息系统
收集、加工信息,是决断子系统的辅助机构。
(2)行政咨询系统
即为决断系统提供咨询、参谋的子系统。
可以协助决断系统界定问题、提供方案、进行跟踪等。
(3)行政决断系统
具有决策权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政策活动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过程。
(4)行政监控系统
对行政决策行为及决策内容、实施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2、行政决策体制
按照决策权行使的人数,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即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按照决策权使用的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思考题:
试比较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优缺点?
(可以从决策的速度、决策的创造性、决策的正确性和决策的风险性等方面来考虑。
)
三、(集体)行政决策的方式
1全体一致原则:
即决策方案的通过需要全体决策投票者一致投赞成票,若有一人投反对票,该决策方案就不能通过。
优点:
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即每个投票者均获得满意,或至少无人受损。
缺点:
决策成本过高;决策结果有利于部分人。
2多数原则:
多数原则即投票者支持最多的一种方案获得通过的决策方式。
优点:
大大降低了决策成本。
缺点:
可能造成决策不科学、不民主。
多数原则可能的变异举例:
现有方案A、B、C,共有10人参加投票。
ABC
433
其中A方案获得通过,但只有4人选择A,占全部人数中的40%。
3过半数原则:
过半数原则是指至少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投票支持的方案才获得通过。
优点:
这一方式比全体一致原则决策成本低,比多数原则更民主。
不足:
从效率上看,当多数人的净收益小于少数人的损失时,社会整体收益为负;易产生多数人强制现象。
四、行政决策的程序
一般程序:
1问题界定2目标确立3方案拟定4后果预测5方案抉择
第七章人事行政
▪一、人事行政概述(重点)
▪二、人事行政的基本功能和主要制度(理解)
▪三、西方公务员制度(重点)
▪四、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理解)
一、人事与人事行政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人事?
人事管理中的人——具有一定管理关系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人事管理中的事——包括职务、职责、职位,通常指工作。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 管理学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