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利益的两次重大错失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docx
- 文档编号:547960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50.45KB
中国国家利益的两次重大错失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docx
《中国国家利益的两次重大错失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家利益的两次重大错失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国家利益的两次重大错失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
中国国家利益的两次重大“错失”—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
开篇明义:
本文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来论述核心内容,而是完全抛开党派政治利益、完全站在最为至高无上的中国国家利益、完全站在最为至高无上的中华民族利益,来客观论述;无论对于任何“党派”·无论对于任何“人”来说——“人无完人”这是客观真理、这是客观事实——本文“就事论事”而已。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军队有三次非常著名的大规模跨国“出兵作战”:
一是在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国远征军”、二是在朝鲜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三是在中印边境大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世界屋脊出击”——这三次大规模跨国“出兵作战”,中国军队总体战果都很“辉煌光荣”——这三次跨国大战中,中国军人都表现出与“回归”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男子汉的“真实血性气概”——既“忠勇热血·视死如归·傲视一切·誓不低头”——这是真真正正的男子汉气概、真真正正的中华民族之魂(可惜的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男子汉的这种“血性气概”,在数千年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中,被太长·太长、被太久·太久的残酷压制)!
三者相比,客观的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体战果与军威则更加“显赫与荣耀”;至于为什么说志愿军的总体战果与军威则更加“显赫与荣耀”——本文主要还是从最终战争实际战果“考虑”的,尽管最终中国并没有在“朝鲜”留驻“任何军事力量”,但是毕竟有实际的战果——就是“缓冲区”,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中国远征军”和“中国军队世界屋脊出击”的最终战争战果,对于中国具体实际利益来说其“实际战果”很“差强人意”;而“中国远征军”和“中国军队世界屋脊出击”,直接与本文的核心论述有关——
回述正文:
自人类步入现代工业文明后,无论是在民生上、或是在军事上(尤其是在军事上),有一种特殊珍稀的物质立刻就变得“至关紧要·珍贵无比”——它就是“石油”!
众所周知中东的石油储量为全球之最——占全球65%,共约有900亿桶(这还是目前探明的估测量,尚未探明的不算)。
目前中国的大部资源正在快速枯竭——尤其是战略物质“石油”;2010年中国的石油产量约2亿吨,占中国全年石油消耗量的45%,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5%,中国新增石油可采储量不足当年消耗量的50%。
大家都知道中国每年从中东买进巨量的石油,而这些石油基本上都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海运到中国,其运输航线有上万公里之遥;因此,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无疑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
而国际局势绝不总是“风平浪静”的、相反其是相当复杂多变·变幻莫测的;中国上万公里之遥的海上石油运输生命线,有两大最为潜在致命的“危险”:
其一就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其二就是印度洋中的印度半岛海岸线,如果世界一旦动荡·中国被迫卷入其中,则这两处海域将对战时中国的海上运输构成极其致命的“危险”——在战时,一旦中国的敌对国占领(或者说控制住)新加坡·苏门答腊岛及马来半岛(此三者既构成了马六甲海峡),则中国的海上运输生命线将被即刻“掐断”、在战时,一旦中国的敌对国以印度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为进攻中国海上运输生命线的“基地”,则中国的海上运输生命线同样也将被即刻“掐断”;因此,中国一旦处于战时,则中国海军必须动用大量军力来同时保卫“马六甲航线”与“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如要做到如此——即使是对于拥有当今世界头号海军实力的美国来说,也是非常“费劲困难”的,而对于海军实力相对更加严重不足的中国海军来说则无异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对于中国具体地域·海域来说,中国如能获取到“印度洋出海口”则是“事半功倍”、战略意义极大·现实意义极大——因为中国一旦拥有在印度洋的出海口:
其一是中国的石油运输能躲开两大潜在致命威胁之一的“马六甲海峡”、其二是中国的石油运输距离将大大缩短(将近一半的航程)、其三是在战时可使中国海军相当大程度的减轻护航负担、其四是中国海军可以集中有限的力量在印度洋“一心经营”,从而大大增强了战时中国石油运输的“相对安全性”——这对战时中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国如能获取到“印度洋出海口”,则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尤其是在军事上),其战略意义是“极大”的、其现实意义是“极大”的!
但是,令人非常扼腕叹息的是,中国在近现代史上,白白丧失了两次能使中国在印度洋获得至关重要出海口“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白白丧失“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年德·意·日三国结盟后,希特勒第三帝国希望日本能在即将到来的“灭苏战争”中,在东线出兵进攻牵制“苏俄巨人”;但是日本最终并没有对“苏俄”开战,有两大因素:
一个是日本在前期的“张鼓峰”·“诺门坎”两次边界战争失败后,对强大的“苏俄巨人”产生了相当的心里“畏惧”、另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石油”:
原因之一是日本自身被当时美国石油禁运之后,日本(特别是日本军方)顿感什么叫“如锁咽喉·窒息难忍”之滋味,而苏俄虽是世界产油大国,可当时苏俄的大油田都在“高加索”地区,与日本有万里之遥,远水不解近渴;原因之二是离日本相对而言·近在咫尺的东南亚大油田,对日本的吸引力更为巨大·尤其是令日本军方垂涎三尺,且西方虽在东南亚驻有相当数量的军队,但其武备相对比较松懈。
因此,在综合平衡后,日本军方并没有配合第三帝国参加“灭苏战争”,而是在横扫中国大陆·占领中国大半重要地域之后,随即又发动了规模更加空前浩大的“太平洋战争”;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以空前凶霸的攻势,横扫了法属印度支那(既越南·柬埔寨·老挝)、横扫了英属缅甸·马来亚(及香港·新加坡)、横扫了荷属东印度(既印度尼西亚)、横扫了美属菲律宾、爆袭珍珠港、进逼澳大利亚、兵临印度次大陆、席卷大半个太平洋——日军在东南亚打败了英国·法国·美国·荷兰的数十万陆海空大军(超过日军自身进攻兵力的近一倍)。
当年东南亚的重要产油区:
一是在“英属缅甸”、二是在“荷属东印度”,而其中缅甸的产油区更为重要;因此日军在打败英军占领香港·新加坡·马来亚、特别是日军航空兵在炸沉丘吉尔火速从英国本土派来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耀武扬威的“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两艘巨型战列舰队后,迅速成立了“日本缅甸方面军”大力向“英属缅甸”展开强攻,英国军队惨败·缅甸陷落,随即对当时中国抗战极其重要的运输线“滇缅公路”也被日军掐断;日军凶猛的兵锋直指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大本营“印度次大陆”;为此丘吉尔“窝火至极·坐卧不宁”,连忙向中华民国政府、向蒋介石求援,于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跨国作战——“中国远征军”诞生——而与此同时也是中国在对中国国家利益、在对中华民族利益至关重要的“中国印度洋出海口”,第一次丧失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在至关重要的中国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方面上,战略目光极为短视·战略胆魄极为懦弱·政治智慧极为低下——可能有网友会提出,“中国印度洋出海口”是从中东发现石油之后,才凸显出其极其重要性,而那时中东并没有发现超大规模的石油资源,为什么要责怪“蒋介石”,难道要“蒋介石”成为“半仙”之体吗——这种疑问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要知道自清末以来,中国有两大具有“致命威胁”的“凶狠恶邻”——俄国·日本,而当时的日本对中国更加狠毒;当年中国的国力·军力与日本相比天地之差,而中国当年海军实力更加无法与日本相比,因此中·日两国开战,日军占领与封锁中国沿海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这就意味着中国通过西太平洋海上获得物质支援在战时是根本不可能的——飞机·坦克·大炮·弹药·石油···这些重要战争物质,当年中国无法自制生产·全赖外援。
这里简介一下中日两国1937年之综合国力比较:
一、中国:
1、国土面积:
约1140多万平方公里(当时外蒙古还未独立)
2、人口总数:
约4.6亿
3、工业总量:
约13.6亿美元(占GDP10%)
4、钢铁产量:
约4万吨
5、煤炭产量:
约800万吨
6、石油产量:
约1.31万吨
7、铜产量:
约0.07万吨
8、飞机产量:
约无
9、火炮产量:
约无(大口径)
10、坦克产量:
约无
11、汽车产量:
约无
12、造船能力:
约无(较大型)
13、造舰能力:
约无
中国军力概况:
中国陆军步兵182个师又6个旅,骑兵9个师又6个旅,炮兵4个旅又二十个独立团及其他少量特种部队(其中40个师是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生为军官而组建的部队,训练与装备较其它部队为好)。
陆军总兵力约200万人。
兵役制度不完善,军需补给与人员补充能力薄弱。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遭日本海军歼灭性打击以后就一直未能恢复元气。
至1937年,全中国所有的舰队加起来只有大小舰艇120余艘,总排水量约11万吨。
但实际作战的舰艇仅60余艘,排水量约6万吨,且多为超龄旧舰。
无论从装甲,火力,射程,航速上讲,抗战时的中国海军都远逊于日本海军。
中国空军1937年时尚处于初建阶段,作战飞机300多架。
大部分飞机分别购自美,意,德,英,法等国,机种复杂,维修不便。
至全面抗战爆发时,能参加起飞战斗的飞机仅200多架。
二、日本:
1、国土面积:
约70万平方公里(日本本土+琉球+台湾+南萨哈林岛+整个千岛群岛+朝鲜+日控中太平洋诸岛)
2、人口总数:
约1亿
3、工业总量:
约60亿美元(占GDP80%)
4、钢铁产量:
约380万吨
5、煤炭产量:
约5070万吨
6、石油产量:
约169万吨
7、铜产量:
约8.7万吨
8、飞机产量:
约1600架
9、火炮产量:
约800门(大口径)
10、坦克产量:
约400辆
11、汽车产量:
约15000辆
12、造船能力:
约50万吨
13、造舰能力:
约8万吨
1937年中国抗战爆发前,日本常备兵力只有不到30万人;在中国抗战爆发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既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日本军力猛增;日本军力部署概况:
本土为陆军240万(为三等丙种师团)·海军130万(大部为附属岸防兵力);驻外陆军310万(分为一等甲种师团·装备及战斗力最为强悍、二等乙种师团装备及战斗力比较很强)·海军40万(为海军精锐主力);合计720万人。
日本“中国派遣军”同日军驻外军队对比,陆军105万(主要为二等乙种师团),占日本海外陆军310万的34%;海军6万,占海外海军40万的15%;日本“中国派遣军”合计111万,占海外日军350万的32%。
日本海军自甲午战争中大败大清北洋舰队之后,一跃冲天而起。
日本海军军舰种类齐全,全部可以自主设计制造。
至1937年,日海军共拥有大小舰艇近300艘,总排水量近120万吨,其中战列舰9艘(近30万吨),航空母舰4艘(近10万吨),巡洋舰33艘(22万吨)···,实力仅次于英·美海军,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属陆海两军。
日航空兵机种齐全,飞机设计制造能力完善,年产量达1600架。
日本当时的零式战斗机曾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战斗机。
至1937年,日航空兵(陆海两军)总共有作战飞机1600架,此外还有运输机,训练机及试验机数百架。
所以中国要想进行顶住日军疯狂的攻势·坚持持久战争,就必须开辟其它有效的渠道——那么当年中国就只有两条出路:
一是开辟中苏边境战略通道、二是开辟中国西南边境战略通道,别无它路;而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与苏俄政府关系“交恶”,另外当时斯大林为极力避免两线作战·苏俄政府与日本政府正式签署了“日苏互不侵犯中立条约”,苏俄政府当时也不可能公开撇开日本·向中国大规模提供作战物质,因此中苏边境战略通道对于中国抗战·其实际作用意义不是很重大;那么就只剩了中国西南边境战略通道,考虑到美国·英国等在东南亚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都拥有大规模的军事基地·都屯有大量的战略物质,因此唯有西南边境战略通道对中国的抗战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意义。
当时西南边境战略通道只有“滇缅公路”一条,美国当时援华大量战略物质都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直抵缅甸·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然而滇缅公路其主要大部分还在缅甸境内,为英国·缅甸殖民当局所掌控,中国根本没有“话语权·决定权”,完全受制于人;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即使日军已攻入缅甸·逼近“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生命线要被掐断,但中国因为没有“话语权·决定权”,不经英国政府同意,中国军队是不可能被允许进入缅甸的——可见中国在印度洋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出海口”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当年日军大败英军·攻陷缅甸·兵锋直逼印度,这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当时最为睿智的战略目光·战略胆魄·政治智慧就是:
不管丘吉尔如何火烧眉毛、不管滇缅公路如何被掐断——宁死抗住·宁死挺住·绝不出兵援英·绝不出兵入缅,中国不但如此而且还要在中国大陆停止一切对日军的“反击”·甚至再主动适当放弃一些“不太重要之地域”,以更加减轻日军在中国大陆上的军事“负担”,从而促使日军更加放心大胆的狂攻英国——到这里,可能有网友会说“这不疯了吗”·中国自身还“要不要命”了——
告诉你没有事的,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在日军攻陷美属菲律宾·特别是在日军攻入缅甸·直逼滇缅公路之时,美国军方就已与中国·英国紧急研究制定了“应急方案”这就是极为著名的“驼峰航线”——既美国大量的战略物资不到缅甸·而直接海运到印度基地·再由印度基地装上飞机·飞跃喜马拉雅山脉·最终空运到中国云南基地;所以即使滇缅公路被掐断,但通过著名的“驼峰航线”,美国大量的战略物资仍可源源不断的安全运到中国·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中国抗战的最低需求,因此中国可以果断抛开“滇缅公路”;另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中国抗战已熬过了最为“危险”之关头,中日之间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虽然中国大陆所有沿海及大部重要地域被日军占领,但是中国当时毕竟还保有了重要的“大西南”和其它一定的主要地域(中国当时所完全掌控和仍占有大部分地域的省份是:
云·贵·川·桂·粤·闽·湘·鄂·赣·豫·陕·甘等),所以当时中国是还仍有相当可以“本钱”的,因此中国在当时再即使主动放弃一些“不太重要之地域”,也不影响“大局”。
(另外补充一下:
熟知中国抗战史的网友知道,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既1941年年末至1942年期间,英·美等国被日军凶猛的攻势打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霉运当头”;可是此期间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战运”相对而言是相当不错的——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决定再次发动对长江以南中国军队的猛攻,借以牵制阻止中国军队支援东南亚英军等;为此日军集结了数个师团的精锐兵力首先向“长沙”发起猛攻,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中国军队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进行了顽强的积极防御作战;日军屡攻长沙不下,周围中国军队又不断顽强反击压缩包围圈,日军弹药将尽而补给线已被切断,只能空投补给,于是被迫退却;中国军队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此役,日军遭重创,被毙伤5万余人。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美英等国军队于太平洋战场接连严重失败形势下,“长沙会战”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获得英·美等国政府和舆论给予积极赞扬和评价——因此,上文才能提出——“中国军队应在中国大陆停止一切对日军的“反击”·甚至再主动适当放弃一些“不太重要之地域”,以更加减轻日军在中国大陆上的军事“负担”,从而促使日军更加放心大胆的狂攻英国”一说)
当年中国一旦如此(既找借口坚决不出兵入缅援英·减轻日军在中国战场“负担”·从而促使日军更加放心大胆的狂攻英国),则日军无疑将更加集中力量展开对英国的空前攻势,日军就将有极大可能强势攻入印度——如果当时中国军队在中国大陆战场立即停止一切对日军的“反击”·同时再适当主动放弃一些不太重要之地域·收缩战线,让日军能再从中国战场抽出6-8个师团(哪怕是再少点,4个师团也“将就”)的兵力,则日军必将以虎狼之势乘胜大举攻入印度,而大英帝国当时守卫东南亚殖民地的英国本土军队,其大部分早已被日军所强势围歼,大英帝国当时能守卫印度次大陆的部队,仅剩由印度裔士兵组成的殖民地军队和少量残存的大英帝国本土军队来防卫,而这其中除少部分英勇善战的“廓尔喀战士”外,大部分印度裔士兵其战斗力是“很让人不放心”的——换句话说,就是:
对日军这样凶霸强悍的战斗力来讲,完全可以形容为“虎入羊群”,6-8个师团左右的日军是完全有能力横扫大半个印度的(对于幅员辽阔的印度·4个师团左右的日军兵力·相对来说比较太勉强);如是这样的话,这就无疑将极大增加了大英帝国在南亚次大陆空前的“危机”、丘吉尔无疑将更加“心急如焚·火烧眉毛”——可能有网友担心,如是这样的话,英国有没有可能与日本单独“媾和”,一旦“媾和”的话——这岂不更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危险”——告诉你,绝无此可能:
一是在二战初期丘吉尔面对比日本强大数倍“无敌的第三帝国”,都敢单独对抗德国而绝不“投降”;二是太平洋战争把美国拉下水,这是丘吉尔做梦都想要的最佳“结果”,在此之前,丘吉尔百般劝诱美国参战,美国当时就是“不肯”,如今美国被强拉下水参战,丘吉尔更加“底气十足”;三是当时的印度是英国最为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当时被誉为英国女王王冠上一颗“最为璀璨的钻石”;四是日本“不敢”同英国单独“媾和”,因为德·意·日三国有同盟条约限制;五是当时日军的攻势如虹,日军恨不得把印度次大陆“一锅端”,所以日本也绝无可能同英国单独“媾和”。
因此,中国当时就应极其坚决·毫不动摇的坐等日军占领缅甸之后·乘胜进攻印度,一直等到日军攻入印度,使大英帝国当时既面临德国在北非的巨大攻势·又面临日本在南亚次大陆的空前威胁,从而逼使大英帝国·逼使丘吉尔弯下“大不列颠尊贵的腰”·低下“大不列颠傲气的头”,“苦求中国”出兵相助为止——只有这样,中国才可以以“极为弱势之国力”,在局部地域·在有限时刻变为“相对极为有利之态势”,掌握主动权·掌控“话语权·决定权”——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有“资本”·有“条件”向狂傲的“大英帝国”开出中国出兵的“条件价码”,如要这样当年中国就可以很强势的向英国开出以下“价码·条件”:
第一是英国无条件交还“香港”;
第二是英国必须割让缅甸(与印度)的大片区域给中国,以作为中国在印度洋必须的出海口;
第三是英国必须放弃所谓中缅边界的“麦克马洪线”,按大清帝国时期的版图划分中缅边界线,夺回大清帝国时期被英国强硬欺诈割走的近8万平方公里土地(绝大多数的网友认为只在中印之间存在“麦克马洪线”,其实在英国殖民时期,缅甸·印度次大陆均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单方面的“麦克马洪线”贯穿整个中印·中缅边界);
第四是要求新加坡享有高度自治(因为新加坡华人人口为其主导人口),中国享有战后在新加坡的“特殊权益”,如驻军及拥有独立的港口设施等;
第五是要求马来亚当地的百万华人享有高度自治,并在战后单独划出大片地域供当地华人集中居住(为以后当地华人独立建国做准备),中国享有战后在马来亚的“特殊权益”,如驻军及拥有独立的港口设施等。
上述这些价码当中都是涉及到中国自身具体利益及中国海外华人自身具体利益的,是完全有“正当理由”的;不过上述条件当中,是分轻重缓急与讨价还价的:
“香港”的无条件收回、割让缅甸(与印度)的大片区域作为中国在印度洋的出海口、按大清帝国时期的版图划分中缅边界线·夺回大清帝国时期被英国强硬欺诈割走的近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三点是中国必须绝对坚持的“价码底线”,其它两点可以讨价还价——如果中国能极其坚决·毫不动摇的坐等日军占领缅甸之后·乘胜进攻印度,一直等到日军攻入印度,使大英帝国当时既面临德国在北非的巨大攻势·又面临日本在南亚次大陆的空前威胁,从而逼使大英帝国·逼使丘吉尔弯下“大不列颠尊贵的腰”·低下“大不列颠傲气的头”,“苦求中国”出兵相助为止——则“英国·丘吉尔”将有极重大可能“强咽苦果”同意绝大部分中国要求条件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对这些至关重要的国家民族利益,连想都没想过。
“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军队中,装备最好(清一色美式装备)·训练最佳·素质最好(远征军中青年学生占大部比例,实事求是的说,中华民国尽管腐败无能透顶,但唯有其综合教育水平质量是现今中国大陆的综合教育水平质量,所根本无法相比的)·战斗力最强的,“国民党·中国远征军”前后组建了约30万精锐部队;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在英国没有开出任何“价码”条件下,如“白痴·冤大头”般的被日军表面的疯狂所吓的胆战心惊,紧急匆忙的派出了“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美国军队·英国军队与“日本缅甸方面军”,在缅甸一望无际的热带丛林中·在缅甸异常艰苦卓绝险象环生的恶劣条件下,双方展开了长期持久的空前厮杀,双方军队都很英勇顽强·都毅力超凡,而中国远征军为主力·承担了在缅甸大部分的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的热血青年浴血奋战·不畏牺牲·誓不低头,在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之后(中国远征军共伤亡达十数万之众),终于和盟军一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最终消灭了“大日本帝国·缅甸方面军”陆海空近30万精锐部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中华民族有力的“贡献”!
然而,非常可惜痛心的是,尽管光荣的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尽管光荣的中国远征军取得了令英美交口称赞的“光辉战绩”,可是中国最终一无所获,在缅甸白白付出了中华民族十数万之巨·热血青年的牺牲与鲜血——在太平洋战争胜利后,大英帝国立刻翻脸极其强硬的一口拒绝了“香港的回归”及中缅边界“争议区”的重新划分;至于对中国更加至关重要的“中国印度洋出海口”——“中华民国”根本就一丝一毫也未想到;由于中华民国政府·蒋介石在至关重要的中国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方面上,战略目光极为短视·战略胆魄极为懦弱·政治智慧极为低下,致使中国第一次彻底丧失了这一“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华民国·蒋介石虽然在国内征伐众多“军阀”过程中·展现了相当强的“魄力”、在与“布尔什维克”的争斗中·体现了一定的“能力”,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内斗”·都是“窝里斗”;其在对外方面很是非常“懦弱”,其在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方面·更是如同“弱智”;中华民国·蒋介石完全没有立刻判断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中国意味着“多么重大难得的机遇”,就中国的抗战而言,在表面形式上是1945年取得最后胜利,其在实质上·理论上来说,中国抗战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就已完全注定了中国抗战必将最终胜利——举例解释一下:
绝大多数网友都知道——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偷袭美国“珍珠港”而一战扬名世界,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山本大将在与美国开战前,曾力主“北进”进攻苏俄(与德国东西两线同时全面夹击)、强烈反对与美国开战,因为山本大将曾做过日本驻美大使馆武官——期间他曾详细考察了美国工业·尤其是军事重工业,他对美国超强大的工业·超强大的军事重工业惊骇不已,他在详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
日·美的军事实力差距巨大,为1:
10以上、日·美的综合国力·则差距更为巨大,为1:
15以上;在当时日本空前狂热的氛围之下,山本大将非常清醒的指出——面对如此之大的差距,日本就是有“大和魂”相助、“武士道”勇猛也必将惨败无疑——此言一出,山本大将遭到日本各界·尤其是军界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愤怒——幸亏当时的日本首相采取了坚决保护措施,山本大将躲过了日本少壮派军人对其的数次暗杀;最后由“裕仁天皇”最终决断——对美宣战,“旨意”定下——山本大将无奈,转而仔细研究对美作战方案,缜密比照分析后——“珍珠港”作战计划最终确定“出炉”。
正是这个“珍珠港”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美国拖入战争,也从而拉响了“大日本帝国”丧钟的开始,结果就是“大日本帝国”的陆海空精锐被强大的美军摧毁殆尽——日本的海军·空军基本上都为美军所强势消灭、日本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一等甲种师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国家利益 两次 重大 错失 印度洋 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