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发言稿.docx
- 文档编号:5474905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72KB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发言稿.docx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发言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发言稿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发言稿
每次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我都会谈一个重点问题。
前几次谈的主要是思想问题,像党性修养、感情、能力建设、群众观等,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风问题。
这几年很多工作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就是因为我们有坚强的作风保障、制度保障,有一批作风扎实、锐意开拓的干部。
今天我想重点谈一下建设“幸福”的问题。
这既是一个思想问题,体现了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觉悟;又是一个工作问题,有具体的任务、具体的要求,是更高的目标追求。
(一)什么是“幸福”
第一,什么是幸福?
是不是有钱就幸福?
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调查结果显示,低收入到中高收入这一阶层,幸福感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而到了高收入这个阶层,幸福感开始下降。
幸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很难说出准确的答案。
有人讲,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
还有人讲,幸福感是人的现实状态除以心理预期。
对幸福的理解,我想归纳起来至少有三个层面:
从心理学来说,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
从社会学来说,幸福不仅与个人有关,还与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密切相关。
从哲学来说,幸福是相对的、辩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因人因时因事不同而不同,而且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演变。
尽管有不同观点、各种争论,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大家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是终极性、永恒性的。
我想,幸福最简单地表述可能就是“满足+希望”。
一方面,幸福是心理上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个人对过去和现在状态的满足,正所谓知足者常乐;另一方面,幸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表现为始终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第二,什么样的城市是幸福城市?
是不是大都市就幸福,小城市就不幸福?
是不是现代城市就幸福,传统城市就不幸福?
这很难判断。
像一些大都市,现代化程度很高,但交通拥挤、市民工作压力大,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并不一定幸福。
中国幸福感城市评选,排在第三名,很多大城市都排在我们后面。
当然,现在我们还是低层次的幸福。
不同的人、不同历史阶段对幸福城市有不同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认为:
幸福城市能让人诗意般地栖居,可以过上称心如意、有成就感、有满足感的生活。
在儒家思想里,把幸福的最高境界理解为“大同”和“小康”,“大同”是天下为公、大一统的理想社会,体现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反映了人们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平等生活的向往,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乌托邦”。
古人理解的“小康”比“大同”低一个层次,是天下为家、和而不同的亲情社会,建立在小农生产基础上,寄托了普通百姓对生活稳定、治理有方、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党又与时俱进提出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目标,体现了党对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
历史发展表明,对幸福城市的理解在不断深化和提升。
现阶段理解幸福城市,必须理清几个关系。
一是幸福城市与抓民生的关系。
有的地方提出,建设幸福城市就是抓民生。
民生改善是幸福城市的重要内容,但这只强调了客观条件的改善,还反映不出群众主观感受的变化,建设幸福城市不能简单等同于抓民生。
二是幸福城市与幸福感的关系。
有的地方提出,幸福城市就是以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
百姓的幸福感是主观感受,是衡量幸福城市的重要指标,但并不能涵盖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等客观要素,因而建设幸福城市也不能简单以幸福感为唯一指标。
三是幸福城市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不断提升的过程,幸福城市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内涵,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高的追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亲民感性和科学理性有机结合、幸福指数和发展指数同步提升的境界。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幸福城市?
我想,幸福城市应该是以实现人的幸福追求为终极目标的城市发展问题,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物质层面,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收入提高、保障健全、安居乐业等;二是精神层面,包括文化生活、精神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等;三是环境层面,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等。
某种程度上来讲,建设幸福城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和体现,说到底就是明确城市主体是谁、城市发展是为了谁。
现在有一些城市,设计得很漂亮,但只有从空中俯视才能看出来;还有一些城市马路修得很宽,但公交体系不完善,老百姓出行很不方便;甚至有的城市为城市管理者而建,贪大求洋,脱离地方实际。
城市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不是一个概念,企业主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城市不仅要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还要追求幸福的最大化。
这几年,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民生有不同的描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幸福”的内容。
像“六个好”:
人人有个好工作、家家有个好住所、处处有个好环境、时时有个好心情、年年有个好收成、一生有个好身体;像“八个一点”:
岗位更多一点、学费更低一点、看病更省一点、住房更舒适一点、物价更稳一点、空气更净一点、事故更少一点、治安更好一点等。
建设“幸福”,就是用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胸怀、新的境界,去实现人民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
(二)为什么要建设“幸福”
有人说,是欠发达地区、资源枯竭城市,基础条件差,现在提出建设“幸福”,是不是超前了?
其实并不超前,而是到了不得不提的时候了。
首先,建设“幸福”,是党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
党的执政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让人民幸福。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幸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就是人民幸福的实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就是指公民,执政就是要为“民”谋利。
公民的利益得到了满足,也就实现了幸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建设,就是要满足人的幸福追求,提高人的幸福感,建设幸福城市。
其次,建设“幸福”,是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小康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主要解决了物质小康问题,现在全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人们更加渴望精神上的幸福,到了更加重视解决文化小康、精神小康的时候了。
很多人在工作之余,追求休闲放松,享受精神愉悦。
这几年台儿庄古城的红火、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转变。
满足人民群众对主动维权的要求。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需要化解的社会矛盾比较多。
过去政府主要是充当“灭火员”,哪里出现火情就到哪里灭火,疲于应付,维稳的压力和成本很高,群众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现在我们提出建设“幸福”,就是要让各级政府从群众合理诉求出发,主动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群众幸福感,这也是从被动维稳向主动维权转变的现实选择。
满足人民群众对富民强市的要求。
只有发展才能富民,只有以富民为目标的发展才有意义。
一味追求gdp增长,而老百姓的收入不能增加,强市而不富民,不能算是科学发展,群众也不会感到幸福。
我们提出建设“幸福”,从过去重视强市,转到更加重视富民,是发展目的的回归。
过去我们设置的发展指标,都是经济发展等客观指标,接下来要设置更多反映幸福程度的主观指标,衡量发展的成效。
第三,建设“幸福”,是城市转型的终极目标。
城市转型是建设“幸福”的基础,“幸福”是城市转型的更高要求和努力方向。
围绕城市转型,我们提出打好“三大战役”。
第一大战役,发展煤化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二大战役,发展文化旅游,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第三大战役,加快城市建设,解决“民生怎么保”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人民更幸福。
现在到了重点打第三大战役的时候了,越来越触及到民生改善、生活环境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工作理念,不断丰富工作内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标准。
如果不按照“幸福”的要求来做,就棚改搞棚改、就城市建设抓城市建设,群众的幸福感就很难有较大提升,城市转型就会留下很多遗憾。
总之,无论从党执政理念的根本要求、从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来看,还是从城市转型的终极目标来看,都到了该提建设“幸福”的时候了。
现在我们如果不启动“幸福”建设,就将错过历史性的机遇,愧对的百姓。
(三)怎样建设“幸福”
一要不断提升理念。
理念问题,实质上也是胸怀问题、境界问题、觉悟问题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
决策者和领导者的理念,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对“幸福”的关注,其实就是对城市过去发展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发展的理念提升。
第一,在改善民生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理念。
我们发展煤化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要更好地改善民生,还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尤其是困难群众最突出的问题入手,解决好民生“短板”。
像棚户区改造,棚户区面积546万平方米,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加上旧城改造,拆迁量达到1100万平方米,需要建设3000万平方米,是当前最大的民生“短板”。
一些城市实施棚户区改造,只是简单地把旧房变新房,这本身也是改善了民生。
但棚户区居民收入并没有增加,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
虽然解决了“住进去”的问题,却带来“住不起”的问题,甚至出现有的人不舍得用家里的抽水马桶,下楼去公共厕所的情况。
按照建设“幸福”的要求,棚改的理念就要进一步提升,不仅要把实施棚户区改造和促进群众就业联系在一起,还要把“旧区”变“新区”、“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
在棚户区改造中,植入“市”的种子,建设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邻里中心、交易市场、文化创意园区等,不仅让老百姓能“住进去”,还能增加就业,解决“住得起”的问题,这样棚户区的老百姓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第二,在城乡统筹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理念。
现阶段的社会差距,主要体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的区域差距不大,主要是城乡差距。
没有农民的幸福,就没有“幸福”,必须从更高层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我们要在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做好两件事:
一件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是自然经济,农民以农业生产为本。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单纯地建新楼房,把农民“搬上楼”、“圈起来”,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与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特点结合起来。
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所安排在离土地很远的地方,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这既不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更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
另一件事是推进小城镇建设。
富裕农民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农民,但是让农民全部进城是不现实的,统筹城乡的节点就是小城镇。
没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没有动力。
这就要求我们,一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更多的合作社,创办更多的企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让农民在小城镇有工作、有收入;二要规划好、建设好小城镇的基础配套和公共设施,让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幸福地生活,像城里人一样有尊严。
第三,在打造城市家园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理念。
城市是市民的家园,我们提出建设“幸福”,就是让人在城市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
在城市发展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文明,让市民生活得更幸福。
是组团式城市,同城化是几代老百姓的梦想。
我们要通过发展brt,让80%以上的无车族享受到更多的的公共交通资源,在实现同城化的同时享受公平。
现在有人说brt很“牛”,其实是老百姓“牛”了。
同时要把brt上升为一种城市精神、城市规范,市民的素质提高了,城市家园认同感形成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就会大大增强。
又比如长期忽视的城市配套问题,像幼儿园、中小学合理布局、社区医院、廉租房公租房配套、文化设施、公共设施、城市功能等,都需要从建设幸福城市家园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进一步从调整完善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上来提升。
邮政公司的老总看了我们的棚户区改造后说,的邮政设施是全国功能最完善的。
这也就意味着,从邮政这个角度来看,的老百姓是全国最幸福城市之一。
又如生态环境,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要把“绿色发展”理念更自觉地融入到城市转型中,让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每条河流都有鱼儿生长,让城里的孩子经常看到星星和月亮。
第四,在增强城市活力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理念。
一座城市的活力不仅来自于悠久的历史文化、高水平的城市建设,还要有充满活力的经济、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样市民才会有信心、有希望,感受到幸福。
我们建设台儿庄古城,最初是为了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就业富民。
按照这个理念,把古城建设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此,而要把它建成休闲度假胜地,引入了丰富的业态,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现在我们从建设“幸福”的高度来定位,把古城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之城。
在古城内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在古城周边建设10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人口聚集向人才聚集转变、产业规模向产业升级转变。
如果古城能聚集1万名文化创意人才,加上10万名文化产业人才,这个城市远比100万人口的城市有活力。
二要加强能力建设。
理念的提升,必然对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幸福”,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
主要是提高谋划力和执行力。
提高谋划力,就是要胸怀全局,有战略思维。
对自己所处的具体形势、群众的幸福需求有深入的把握,既要谋一时,更要谋长远;既要谋发展,更要谋幸福。
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找到过河的“桥”和“船”,破解“幸福”建设中的难题。
像城市建设。
如何处理好市民、市场和市长这“三市”之间的关系?
城市是为市民而建的,市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市场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没有市场主体进来,城市发展就没有动力;“市长”,是广义上的概念,指的是政府,是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和领带者。
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需要有三个能力:
第一,要有控制力。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像的新老城区距离较远,城市经济会在市场趋利作用推动下沿光明大道发展,但这种“线性”城市形态不经济、不科学、不合理。
我们要按照功能分区进行控建,建立绿色屏障让产业要素“块状”集聚,形成组团式发展的科学格局。
第二,要有协调力。
市场有市场的逐利性,市民有市民的功利性,这时候政府应该怎么办?
像垃圾处理场,任何一个地方的市民都希望建在其他地方,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们要对城市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协调好市场、市民之间的关系。
第三,要有引导力。
作为一个领导者、决策者,不仅要跟上时代步伐,还要引领发展,引领企业和群众的思想观念。
像台儿庄古城的周边有一块地,最初企业想建房地产,针对本地销售搞成欧式别墅,与古城风貌严重不协调。
由于古城要定位休闲会议度假胜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我们提出会展功能会更有前景,新中式风格更受京沪等地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青睐。
他们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最终规划建设成一座新中式的五星级国际会议度假酒店及配套产权酒店,与古城的风格相得益彰。
通过这个项目,企业获得了更好的收益,地方的就业也增加了1200人,同时增强了古城的休闲度假功能。
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提高能力?
就是要加强学习、调研和思考。
特别是新的形势下,要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像今年6月中下旬京沪高铁将通车,对沿线城市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铁能够形成“吸管效应”,沿线城市哪里的功能更完善、环境更好、竞争力更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流向那里。
像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导致很大一部分资本要寻找新出路,商业地产和文化旅游地产是他们的首选,等等。
面对这些新情况我们怎么办?
必须要进行认真研究,化挑战为机遇,提高建设“幸福”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完善制度保障。
一个人干成事是偶然,一群人干成事就不是偶然;干成一件事是偶然,干成一大批事就不是偶然;一时干成事是偶然,长期干成事就不是偶然。
靠的就是制度。
建设“幸福”必须有体制机制保障,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第一,要通过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动“幸福”建设。
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衡量各级干部工作成效的“政绩尺”,让党员干部在造福人民的行动中体现先进性。
第二,要围绕“幸福”建体系。
认真研究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幸福”,各个指标之间是什么关系,让幸福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同时,运用这些指标,查找薄弱环节,确定工作努力的方向。
第三,要围绕“幸福”抓落实。
要继续完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加强对指标的考核,严格奖惩,把建设“幸福”的措施落到实处。
总之,要把“幸福”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找清工作理念和“幸福”的理念还有多少差距,工作内涵与“幸福”的内涵还有多少差距,工作标准和“幸福”的要求还有多少差距,从而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提高 人民 幸福 指数 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