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脑卒中康复护理.docx
- 文档编号:5469262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1.56KB
第五章脑卒中康复护理.docx
《第五章脑卒中康复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脑卒中康复护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脑卒中康复护理
吉林医药学院教案
(章节部分)
章节、课题
第五章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
第一节脑卒中
学时
2
日期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
脑卒中概念、运动功能评定、护理措施
熟悉:
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运动障碍、康复治疗目标、康复教育
了解:
脑卒中概述、分类、发病情况、常见病因、其它功能障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护理措施
难点:
脑卒中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了解内容采用互动式的方式授课;讲述法,举例法,对比法
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片,插入图片来演示课程内容。
教学中的创新点:
与生动的事例结合授课,减少纯理论知识的枯燥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思考题和课后作业:
脑卒中康复护理措施
备注:
吉林医药学院教案
(讲稿部分)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课前回顾学习(上次课内容提问)
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具体伤病的康复护理,首先学习脑卒中
的康复护理
第五章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
第一节脑卒中
一、概述
脑卒中(cerebralapoplexy)又称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两大类。
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成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重要疾病。
在美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73万,脑卒中存活者高达400万,其中70%~85%为缺血性脑卒中;据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182/l0万,年死亡率为89/10万,致残率约为86.5%,复发率约为4l%。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还有增加趋势。
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类。
一类为不可控因素,如年龄、种族、性别、遗传等;另一类是可控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这些诱发脑卒中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通过有效干预来预防其发生。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起病较急,有头痛、呕吐、血压变化、体温变化等一般症状及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临床表现。
由于脑实质神经细胞的损伤,使患者运动、感觉、言语和认知等功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最终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生活及工作能力,需要依赖他人而生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负担。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介入,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主要功能障碍及评估
(一)康复护理评估
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的运动功能,平衡、协调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精神意识、心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根据这些评定结果拟定个体的康复治疗计划。
早期评定多采用量表法;中后期可借助仪器评定,以确定下一步康复计划。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多表现为偏侧肢体瘫痪,是致残的重要原因。
评定常采用Bobath,上田敏、Fugl-Meyer(表5-1)评估等方法。
运动功能评估主要是对运动模式、肌张力、肌肉协调能力进行评估(评估量表见有关章节)。
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按照脑卒中后各期(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状况,采用Brunnstrom6阶段评估法,可以简单分为:
1期--弛缓阶段,2期--出现痉挛和联合反应阶段,3期--联带运动达到高峰阶段,4期--异常运动模式阶段,5期--出现分离运动阶段,6期--正常运动状态。
(二)感觉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具体方法请参考本书第三章第三节。
(三)认知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对事物的注意、识别、记忆、理解和思维有否出现障碍。
例如:
1.意识障碍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4个等级程度。
临床上通过患者的言语反应,对针刺的痛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
2.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定向力、计算力、观察力等思维能力的减退。
3.记忆障碍可表现为短期记忆障碍或长期记忆障碍。
4.失用症常见的有结构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运动性失用和步行失用。
5.失认症可表现为视觉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躯体忽略和体像障碍。
(四)言语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的发音情况及各种语言形式的表达能力,包括说、听、读、写和手势表达。
脑卒中患者常有以下言语障碍表现:
1.构音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言语运动控制障碍(无力、缓慢或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发音含糊不清,语调及速率、节奏异常,鼻音过重等言语听觉特性的改变。
2.失语症是由于大脑皮质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受损害所致,是优势大脑半球损害的重要症状之一。
常见的失语类型有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传导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完全性失语等。
(五)摄食和吞咽功能评估
1.临床评估对患者吞咽障碍的描述:
吞咽障碍发生的时间、频率;在吞咽过程发生的阶段;症状加重的因素(食物的性状,一口量等);吞咽时的伴随症状(梗阻感、咽喉痛、鼻腔、返流、误咽等而不同)。
2.实验室评定视频荧光造影检查(video-fluorography,VFG):
即吞钡试验。
它可以精确地显示吞咽速度和误吸的存在,以了解吞咽过程中是否存在食物残留或误吸,并找出与误吸有关的潜在危险因素,帮助设计治疗饮食.确定安全进食体位。
资料可以用录像保存,所得信息对于吞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3.咽部敏感试验用柔软纤维导管中的空气流刺激喉上神经支配区的粘膜,根据感受到的气流压力来确定感觉障碍的阈值和程度。
脑卒中患者咽部感觉障碍程度与误咽有关。
(六)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估
脑卒中患者由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等多种功能障碍并存,常导致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基本动作和技巧能力的下降或丧失。
常采用PULSES评估法、Barthel指数评估法或功能独立性评估法(FIM)。
具体请参考本书第三章。
(七)心理评估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与环境适应能力,了解有无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健全有效。
(八)社会活动参与能力评估
采用社会活动与参与量表评定。
该量表分为理解与交流、身体移动、生活自理、与人相处、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等六个方面,共三十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功能障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极重度”,相应分值为1、2、3、4分。
社会活动与参与量表立足于残存的功能与环境社会之间综合因素的关系,反映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脑卒中患者残疾的程度与回归社会的程度,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整体客观的分析,进行量化性的分值评定,该方法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三、康复护理措施
(一)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软瘫期是指发病1-3周内(脑出血2-3周,脑梗死1周左右),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但患肢肌力、肌张力均很低,腱反射也低。
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不造成病情恶化为前提。
目的是预防并发症以及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一般每天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保持良姿位,以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痉挛模式的发生。
1.软瘫期的良姿位摆放早期抗痉挛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种良姿位(又称抗痉挛体位)能预防和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
(1)健侧卧位:
健侧在下,患侧在上。
患者头部垫枕,胸前放一枕头,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另一枕上。
健侧肢体自然放置。
(2)患侧卧位:
患侧在下,健侧在上,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
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张开,掌心向上。
患腿髋关节略后伸,膝关节略屈曲,放置舒适位。
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避免放在身前。
以免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
健腿屈髋、屈膝向前,腿下放一枕头支撑。
患侧卧位可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
(3)仰卧位:
该体位易引起压疮及增强异常反射活动,应尽量少用。
或与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交替使用。
仰卧位时,患者头部垫枕,患侧肩胛下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前挺。
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
患侧髋下放一枕头。
使髋向内旋位,患侧臀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
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
足底不放任何东西,以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2.软瘫期的被动活动如病情较稳定,在病后第3—4日起患肢所有的关节都应做全范围的关节被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
每日2~3次,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熳进行,切忌粗暴。
直到主动运动恢复。
3.软瘫期的按摩对患肢进行按摩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和减轻浮肿,同时又是一种运动感觉刺激,有利于运动功能恢复。
按摩轻柔、缓慢、有节律进行,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
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予以擦摩和揉捏。
4.软瘫期的主动活动软瘫期的所有主动训练都是在床上进行的。
主要原则是利用躯干肌的活动以及各种手段,促使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恢复。
(1)翻身训练:
尽早使患者学会向两侧翻身,以免长期固定于一种姿势,出现继发压疮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1)向健侧翻身:
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患侧拇指置于健侧拇指之上(Bobath式握手)屈膝,健腿插入患腿下方。
交叉的双手伸直举向上方,做左右侧方摆动,借助摆动的惯性,让双上肢和躯干一起翻向健侧。
康复护理人员可协助或帮助其转动骨盆或肩胛。
2)向患侧翻身:
患者仰卧位,双手呈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健侧下肢屈曲。
双上肢左右侧方摆动,当摆向患侧时,顺势将身体翻向患侧。
(2)桥式运动:
在床上进行翻身训练的同时,必须加强患侧伸髋屈膝肌的练习.这对避免患者今后行走时出现偏瘫步态十分重要。
1)双侧桥式运动:
帮助患者经两腿屈膝,双足在臀下平踏床面,
让患者伸髋将臀抬离床面。
如果髋外旋外展不能支持时,则帮助将患膝稳定。
2)单侧桥式运动:
当患者能完成双侧桥式运动后,可让患者伸
展健腿,患腿完成屈膝、伸髋、抬臀的动作。
3)动态桥式运动:
为了获得下肢内收、外展的控制能力,患者
仰卧屈膝,双足踏住床面,双膝平行并拢,健腿保持不动,患腿做交替的幅度较小的内收和外展运动,并学会控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
然后患腿保持中立位,健腿做内收、外展练习。
(二)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一般在软瘫期2~3周开始,肢体开始出现痉挛并逐渐加重。
这是疾病发展的规律,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
此期的康复护理目标是通过抗痉挛的姿势体位来预防痉挛模式和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1.抗痉挛训练大部分患者患侧上肢以屈肌痉挛占优势,下肢
以伸肌痉挛占优势表现为肩胛骨后缩,肩带下垂,肩内收、内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屈曲伴一定的尺侧偏,手指屈曲内收;骨盆旋后并上提,髋伸、内收、内旋,膝伸,足趾旋内翻。
(1)卧位抗痉挛训练:
采用Bobath式握手上举上肢,使患侧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
仰卧位时双腿屈曲,Bobath式握手抱住双膝,将头抬起,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
此外,还可以进行桥式运动,也有利于控制下肢伸肌痉挛。
(2)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
患者仰卧,以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伸直和加压患臂。
可帮助上肢运动功能的回复,也可预防肩痛和肩关节痉挛。
(3)下肢控制能力训练:
卧床期间进行下肢训练可以改善下肢控制能力,为以后行走训练做准备。
1)髋、膝屈曲训练:
患者仰卧位,护士用手握住其患足,使之背屈旋外,腿屈曲,并保持髋关节不外展、外旋。
待对此动作阻力消失后再指导患者慢慢的伸展下肢,伸腿时应防止内收、内旋。
在下肢完全伸展的过程中,患足始终不离开床面,保持屈膝而髋关节适度微屈。
以后可将患肢摆放成屈髋、屈膝、足支撑在床上,并让患者保持这一体位。
随着控制能力的改善,指导患者将患肢从健侧膝旁移开,并保持稳定。
2)踝背屈训练:
当患者可以控制一定角度的屈膝动作后,以脚踏住支撑面,进行踝背屈训练。
护士握住患者的踝部,自足跟向后、向下加压,另一只手抬起脚趾使之背屈保持足外翻位,当被动踝背屈抵抗逐渐消失后,要求患者主动保持该姿势。
随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踝背屈练习。
3)下肢内收、外展控制训练:
方法见动态桥式运动。
2.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尽早让患者坐起,能防止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并发症,开阔视野,减少不良情绪。
(1)坐位耐力训练:
对部分长期卧床患者为避免其突发坐起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首先应进行坐位耐力训练。
先从半坐位(约30°)开始,如患者能坚持30min并无明显性体位性低血压,则可逐渐增大角度(45°、60°、90°)、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
如患者能在90°坐位30min,则可进行从床边坐起训练。
(2)卧位到从床边坐起训练:
患者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入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于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
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
必要时护士可以一手放在患者健侧肩部,另一手放于其臀部帮助坐起,注意千万不能拉患肩。
(三)恢复期康复护理和训练
恢复期早期患者侧肢体和躯干肌还没有足够的平衡能力,因此,坐起后常不能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
帮助患者坐稳的关键是先进行平衡训练。
1.平衡训练静态平衡为一级平衡;自动动态平衡为二级平衡;他动动态平衡为三级平衡。
平衡训练包括左右和前后平衡训练。
一般静态平衡完成后,进行自动动态平衡训练,即要求患者的躯干能做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不同摆幅的摆动运动。
最后进行他动动态平衡训练,即在他人一定的外力推动下仍保持平衡。
(1)坐位左右平衡训练:
让患者取坐位,护士坐于其患侧,一手放在患者腋下,一手放在其健侧腰部,嘱其头部保持正直,将重心移向患侧,再逐渐将重心移向健侧,反复进行。
(2)坐位前后平衡训练:
患者在护士的协助下身体向前或向后倾斜,然后慢慢恢复中立位,反复训练。
静态平衡(一级平衡)完成后,进行自动动态平衡(二级平衡)训练,即要求患者的躯干能做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不同摆幅的摆动运动。
最后进行他动动态平衡。
(三级平衡)训练,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平衡。
(3)坐到站起平衡训练:
指导患者双手交叉,让患者屈髋、身体前倾,重心移至双腿,然后做抬臀站起动作。
患者负重能力加强后,可让患者独立做双手交叉、屈髋、身体前倾,然后自行站立。
(4)站立平衡训练:
完成坐到站起动作后,可对患者依次进行扶站、平行杠内站立、独自站立以及单足交替站立的三级平衡训练。
尤其作好迈步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的重心转移的平衡训练。
2.步行训练学习平行杠内患腿向前迈步时,要求患者躯干伸直,用健手扶栏杆;重心移至健腿,膝关节轻度屈曲。
护士扶住其骨盆,帮助患侧骨盆向前下方运动,防止患腿在迈步时外旋。
当健腿向前迈步时,患者躯干伸直,健手扶栏杆.重心前移,护士站在患者侧后方,一手放置于患腿膝部,防止患者健腿迈步时膝关节突然屈曲以及发生膝反张;另一手放置于患侧骨盆部,以防其后缩。
健腿开始只迈至与患腿平齐位,随着患腿负重能力的提高,健腿可适当超过患腿。
指导患者利用助行器和手杖等帮助练习。
3.上下楼梯训练原则为上楼时健足先上,患足后上;下楼时患足先下,健足后下。
上楼时,健足先放在上级台阶,伸直健腿,把患腿提到同一台阶;下楼时,患足先下到下一级台阶,然后健足迈下到同一级台阶。
在进行训练前应给予充分的说明和示范,以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步态逐渐稳定后,指导患者用双手扶楼梯栏杆独自上下楼梯。
4.上肢控制能力训练包括臂、肘、腕、手的训练。
(1)前臂的旋前、旋后训练:
指导患者坐于桌前,用患手翻动桌上的扑克牌。
亦可在任何体位让患者转动手中的一件小物。
(2)肘的控制训练:
重点在于再伸展动作上。
患者仰卧,患臂上举,尽量伸直肘关节,然后缓慢屈肘,用手触摸自己的口、对侧耳和肩。
(3)腕指伸展训练:
双手交叉,手掌朝前,手背朝胸,然后伸肘.举手过头,掌面向上,返回胸前.再向左、右各方向伸肘。
5.改善手功能训练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品训练。
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1)作业性手功能训练:
通过编织、绘画、陶瓷工艺、橡皮泥塑等训练两手协同操作能力。
(2)手的精细动作训练:
打字、搭积木、拧螺丝、拾小钢珠等及进行与日常生活动作有关训练,加强和提高患者手的综合能力。
(3)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训练:
早期即可开始,通过持之以恒的.ADL训练,争取患者能自理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训练内容包括进食方法、个人卫生、穿脱衣裤鞋袜、床椅转移、洗澡等。
为完成ADL训练,可选用一些适用的装置,如便于进食的特殊器皿、改装的牙刷、各种形式的器具及便于穿脱的衣服。
(四)后遗症期的康复护理
一般病程经过大约1年左右,患者经过治疗或未经积极康复,患者可以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痉挛、关节挛缩畸形、运动姿势异常等。
此期康复护理目的是指导患者继续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此外,训练患者使用健侧肢体代偿部分患侧的功能,同时指导家属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周围环境,以便于争取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1.进行维持功能的各项训练。
2.加强健侧的训练,以增强其代偿能力。
3.指导正确使用辅助器,如手杖、步行器、轮椅、支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4.改善步态训练,主要是加强站立平衡、屈膝和踝背屈训练,同时进一步完善下肢的负重能力,提高步行效率。
5.对家庭环境做必要的改造,如门槛和台阶改成斜坡,蹲式便器改成坐式便器,厕所、浴室、走廊加扶手等。
(五)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语言为了交流沟通,发病后应尽早开始语言训练。
虽然失语,但仍需与患者进行语言或非语言交流,通过交谈和观察,全面评价语言障碍的程度,并列举语言功能恢复良好者进行实例宣教,同时还应注意心理疏导,增强其语言训练的信心。
失语症患者首先可进行听理解训练和阅读理解训练,以后逐渐同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书写训练。
构音障碍患者应先进行松弛训练和呼吸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音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和语音训练等。
每次训练应注意合适的训练环境及训练时间,要考虑患者的注意力、耐力及兴趣,可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选择训练内容。
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整体康复。
(六)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症状,患者可因舌和喉头等运动控制障碍导致吞咽障碍;患者引起误吸、误咽和窒息,甚至引起坠积性肺炎和呼吸困难等;也可因进食困难而引起营养物质摄人不足,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从而影响患者整体康复。
1.摄食训练
(1)体位:
因人因病情而异。
1)仰卧位30°~60°,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护士于患者健侧。
2)侧卧位采用健侧卧位,利用重力的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了食物在偏瘫侧的残留。
3)坐位头稍前屈,或颈部向患侧旋转,躯干直立,患侧手放于桌上。
(2)食物的选择: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
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而不易松散、易变形、不易在粘膜上残留的食物。
如果冻、蛋羹及糊状食物等。
以偏凉食物为宜,因为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
(3)喂食方法:
每次喂食前再次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在喂食前先用冰盐水对咽部进行冷刺激、按摩,诱发吞咽反射,确定吞咽成功。
可试喂少量水,观察患者是否有呛咳,然后掌握一口量,先以3~4ml开始,酌情增加至1汤匙大小为宜。
成人每次进食量不宜超过300ml,进食30min内不宜翻身、叩背、吸痰等操作(特殊情况例外),并采取半卧位或30°仰卧位,尽量减少刺激,否则易出现返流现象,造成肺炎、窒息等并发症发生。
对昏睡及嗜睡患者,应边进食边鼓励,给予一定的刺激,保持其在清醒状态下进食。
对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护士要掌握其平日进食量,进行耐心的开导和启发,设法把预定量的食物在协助下全部摄人。
(4)喂食工具的选择:
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
不能张口患者,可以选择50ml注射器作为喂食工具,易控制注入量,但仅限于喂全流食的患者。
2.呼吸肌训练
(1)呼吸训练:
深吸气--憋气--咳嗽,对患者进行早期呼吸训练是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
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
(2)咳嗽训练:
努力咳嗽,提高呼吸系统的反应性,建立器官排除异物的各种防御反射。
3.颈部旋转训练训练患者咽下时头部向麻痹侧旋转,因为头向麻痹侧旋转能使咽腔的麻痹侧变小,健侧的食道口扩大,能使食团无障碍的通过梨状窝。
4.防止误咽训练
(1)颈部的活动度训练:
活动颈部,增强颈部肌力、增强呼吸辅助肌的肌力。
(2)代偿方法:
针对吞咽障碍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训练。
1)口唇闭合训练:
模仿吸吮动作,指尖、冰块叩打唇周围,短暂的肌肉牵拉和抗阻力运动都可以增加肌张力;小口呼吸,吸管吸气运动。
2)颊肌功能训练:
颈、颊部的冰块刺激、刷子等的被动按摩;闭口作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
代偿方法是把食物放入健侧颊部,推患侧的口唇及颊部。
3)舌肌运动训练:
①舌不同方向的被动牵拉运动和主动运动;②抗阻运动:
指导患者将舌抵向颊后部,治疗人员用手指指其面颊某一部位,患者用舌顶推,以增强舌肌的力量。
代偿方法是把食物直接放在舌根部。
4)吞咽反射的强化:
①对咽部进行冷刺激:
使用棉签蘸少许冰盐水,轻轻刺激并按摩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②发声训练:
重音放在“k”上。
5)鼻咽喉闭锁不全的训练:
①患者头前伸,使颌下肌伸展2~3s,嘱患者低头,然后在颌下给予阻力,其目的是改善喉人口的闭合能力;②加强唇、颊肌抗阻力运动训练及吹、吸动作训练,其目的是改善咽部闭合功能;③经鼻腔练习深吸气,鼓励患者做清嗓动作,练习发元音“a’’,尽量发长音,屏气5s后咳嗽,其目的是通过声带内收训练来改善屏气时声带闭锁功能;④Mendelsohn手法:
当咽喉上提时,用手握住咽喉部使它在上提位置保持数秒,其目的是使环状咽喉肌松弛;⑤Pushing手法:
用两手推墙壁或桌子的同时.做发音训练,其目的是诱发声门闭锁。
代偿方法是颈部向患侧旋转;⑥咽下模式训练:
停止呼吸咽下和咳出,获得停止呼吸时的咽下动作模式,防止停止呼吸时误咽后咳出误咽物。
6)吞咽医疗操:
患者端坐在椅子或床上,双手放在腹前,鼻子吸气、口呼气各3次;鼓腮、缩腮各3次;舌外伸左右活动各3次;舌前伸及后退运动各3次;发“啪啪”声;向两侧转颈及左右倾斜各3次;上提双肩、双肩下垂各3次;双上肢上举提升躯干及向两侧弯曲各3次。
动作应轻柔。
(七)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认知功能障碍常常给患者的生活和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所以认知训练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训练要与患者的功能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配合(图5-19)。
详细请参照颅脑损伤认知康复训练章节。
(八)心理和情感障碍的康复护理
1.心理和情感障碍产生的原因
(1)对疾病的认识异常:
患者往往在脑卒中早期表现出对疾病的否认和不理解,尤其是在患者有半身忽略式体象障碍时,患者自觉四肢仍能活动,完全否认有偏瘫。
在护理体象障碍和半身忽略患者时,要不断给予言语信息,口头述说患侧是患者的一部分,同时以各种方式提醒患者,不能操之过急,以免使患者产生抑郁、失望等严重心理障碍。
(2)抑郁状态:
脑卒中急性期过后,由于躯体残废的挫折,对其后果的担心,不甘成为残疾者和依赖他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脑卒中康复护理 第五 脑卒中 康复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