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食物》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468011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57.57KB
第三单元《食物》教案.docx
《第三单元《食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食物》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食物》教案
食物
一、单元概述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食物为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小时候他们是靠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随着自己越长越大,活动越来越多时,乳汁已经不能够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学生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
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学生们对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有的甚至是片面的。
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进人本单元的学习,让他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第1课“一天的食物”。
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让学生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完成一次全班性的调查活动,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到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而且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这也是在向学生表明,食物的丰富体现着人类饮食的特征一“杂食”。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
当学生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时,本课的活动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的问题引人到“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上来。
从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生活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
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3课“营养要均衡”。
丰富的食物与营养是否就能保证我们健康的生活和成长呢?
这一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均衡膳食宝塔的活动,引出了营养要均衡的概念。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用自己一天的食物与营养均衡标准做比对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尝试做出改进。
本单元前三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自身需求与食物、营养之间的关系。
从第4课开始,学生将继续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关注食物的不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第4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本课涉及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食物的食用方式,向学生表明有的食物可以生食,有的食物则需要熟食;二是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人体消化吸收是有帮助的。
除了食物生熟的变化之外,食物的另一种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也将会让学生看到食物变化的另一面,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减慢这种变化的方法。
第5课“面包发霉了”。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物变质后的情况,并通过实验活动来研究面包发霉所需要的条件。
第6课“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食物的变质需要适宜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减缓食物变质的速度就成了食物保存中需要注意的事情。
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不同食品保鲜方式的了解,提出对减慢食物变质速度的看法。
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当前,食品包装上的信息非常丰富,能够找到食品的成分、保存方法等多种信息。
从包装上获取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人地了解食物的原料组成、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与健康的关系,为我们科学合理地膳食提供帮助。
通过“食物”单元的教学,学生们将获得很多有关食物的分类、营养、营养搭配、储存方法等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观察研究,鼓励他们去亲身实践。
当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另外,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日的,这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生长与活动需要营养,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食物也会发生多种变化,有的变化有利于人体生长,有的变化对人体有害。
.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了解食品,从包装上可获取不少信息。
过程与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
.通过讨论,参照教科书的提示,完成面包发霉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对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做出分析。
.在完成食物变质的研究活动中,注意实验活动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在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参与集体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验活动中,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一天的食物
(一)背景和目标
观察、研究食物的活动是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的。
通过记录一天吃过的食物,指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一日三餐以外所吃的各种各样的食物,从而发现食物的多样和主要种类。
这是本单元教学指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日标,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目标。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希望学生在完成小组内同学一天中所吃食物的统计后,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这会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陆续发现原来一天中我们能够获得的营养也是那样的丰富,最后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在食物的选择、营养的获取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为帮助学生建立健康饮食的意识,本节课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研究态度,而不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进行沉重的反思。
科学概念
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参考教科书第42页)和分类记录单(参考教科书第43页)。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
记录一天中的食物
“吃”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种类也越来
越多。
我们的学生在吃些什么呢?
教科书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
活动前首先要解决“怎样记录”的问题。
凭学生们已有的经验,记录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记录的方法、记录的内容、记录的范围等,如果学生们能提出这方面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讨论就变得有意思了。
作为记录方法的提示,教科书提供了一种方式,即使用活动卡片进行记录。
这种方法也将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延续使用(让学生在上面陆续补充相关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记录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是它能帮助学生将本课建立的认识延续到后面的学习中去,将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记录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果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记录,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记录与后面的学习建立起联系。
作为对学生思考的提示,教科书中设计了一幅五个孩子讨论的画面。
讨论的内容是孩子们在调查记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炒三丝’算几种食物?
”“吃过的零食和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下来?
”等。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以帮助学生确定记录的标准以及进行更全面的回忆和记录。
“小组汇集卡片并根据记录卡片讨论,一天中我们吃了多少种食物?
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这一问题的日的是提示学生“一天中的食物”统计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并不是单一的统计一个人所吃过的食物;二是要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一天会吃很多的食物;三是指向下一课的学习日标,我们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食物?
我们能从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认真调查、如实记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小组记录进行简单的统计。
可以设计一张大统计表,将学生们记录的食物情况进行汇总,引领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寻找规律。
第二部分:
给食物分类
通过讨论、记录、统计,学生们会惊讶地发现:
原来我们吃的食物那么丰富。
这就引出了给食物分类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
给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
教科书中通过一组孩子们的讨论引导学生尽量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小男孩说:
“这里有主食,还有副食”,小女孩说:
“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分类可能会更多,分类的依据也并不十分科学。
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注意,这部分内容不在于具体的分类名称,只要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分类的理由就可以了。
当然,科学课重视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分类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科学的分类方法,如:
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肉类、奶制品、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等。
教科书也给出了两种分类方法,并制成了统计图表,可以参考和使用。
我们还可以在教科书的右上角看到一名学生说:
“给食物分类会方便我们的研究。
”这句话很重要,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科学研究中,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要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明确自己每一步所做事情的意义,建立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
1.要从人与食物的关系来看待本单元教学的发展。
在本单元中,学生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建立“食物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营养全面合理,才能使身体健康”的认识,而这个认识不是通过说教给予学生的,是需要学生在了解人体生命活动需要营养的基础上,来建立营养和均衡膳食的概念的。
作为科学课的教学,学生在建立一个科学概念的过程中,要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以此展开对事物以及相关因素之间联系的研究。
由此可见,在这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来表现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展开教学结构的设计是一个重点。
教学活动从一天中的食物开始,要表现人与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
从人的生物属性来看,作为一种生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熟知的“食性”。
人的食性是“杂食”。
作为一种杂食动物,他的食物构成必然是“丰富的”,例如我们每天都在进食各种不同的食物。
如果只看一个人的食物构成,可能由于所谓的“偏食”而不明显,但是当加大调查的样本数量,调查多个人的食物构成后,就会很明显地看出人的食物结构是多样和丰富的。
从“食性”的角度看这个教学活动,我们会很容易理解活动的意图,教科书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组或者全班学生进行一天中吃进食物的统计以及分类活动,表现出人的食物结构的丰富性。
摄食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的食物结构的特征。
2.用灵活的记录方式,帮助学生在发展中建构科学概念。
一天中的食物记录是本节课的主要活动,同时也是后面几个教学活动发展的基础。
我们来看看卡片记录方式的应用,以及预期发展情况。
(1)卡片纸的准备。
卡片纸可以裁成17厘米X10厘米大小的矩形,也可以视学生写字大小而定。
一张纸上应该能够写上约10个文字,正反面都可以使用。
每张卡片上只记一种食物。
卡片的数量应该足够将学生一天的食物都记录下来。
(2)数量统计中的应用。
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当遇到“炒三丝”是几种食物这类问题的时候,可以以这张卡片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一次直观的分析。
例如让学生在讨论中用几张卡片分别将“炒三丝”这种食物的成分分解,并在桌面上拼摆,组成一张可以灵活组合的“泡泡图”。
学生可以在上面根据自己的想法完善对“炒三丝”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对“丰富的食物”的感性认识。
在“一天中我们吃了多少种食物?
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的讨论中,活动的卡片是很好的思维工具。
学生们可以快速地将对问题的理解拼摆出来,直观地将他们的思维活动呈现出来,实现本活动的日标。
(3)分类中的应用。
像前面使用方法的说明一样,在进行分类的活动中,记录卡片可以根据学生的分类标准,灵活地进行类别的组合与拆分。
教科书中最后的两个综合分类图,完全可以使用这些卡片完成图的拼摆,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思维活动表像化。
这对学生尚在发展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促进。
卡片记录的应用实际上是泡泡图操作流程的一部分,教师们可以进一步发挥它的功效。
在后面几节课中,这种记录方式也还在延续使用,以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教学中,如果教师们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希望大家积极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并使这种发展更容易被我们发现和捕捉。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
(一)背景和目标
在学生们吃食物的时候,会产生许多问题。
例如,这种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哪种食物最有营养?
既然这种食物有很多的营养成分,我们为什么还要吃别的食物呢?
这些问题集中指向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的均衡搭配,是一些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当学生进人到这节课的学习后,他们将会把一天中食用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认识推进到一天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物获取丰富的营养上。
这对于学生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会寻求上面那些问题的解释,更深人地了解食物、食物的营养,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科学概念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
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
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
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米饭等)。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的开始是三名小学生在讨论,讨论的话题是“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
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这是学生在开始关注食物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可能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思考,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
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就像那三名小学生一样,也能够侃侃而谈。
第一部分:
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
以讲述的形式主要介绍了六种营养成分: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和水。
对于这些营养成分的学习,教师要把握两点,一是要对这些词进行解释,
但又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定义;二是认识一些富含该种营养成分的食物。
关于蛋白质,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它是人体肌肉、皮肤的主要成分,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解释。
如果说不出来也没关系,教科书提供了这方面的小资料,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蛋白质对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其次是了解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教科书插图中出示的鸡蛋、肉、鱼、豆等,对学生理解蛋白质会有所帮助。
关于糖类,学生们已有的经验可能局限于白糖、水果糖之类,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区别。
脂肪是什么呢?
是油、是肥肉,这是学生们的解释。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允许这种通俗的解释。
关于维生素,学生们可能知道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而维生素的种类远远不止这些,仅维生素B就有许多种,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不少,许多蔬菜、水果中都含有维生素,这是希望学生们进一步了解的。
关于矿物质,学生们经过交流要能和平时所说的“矿物”区别开来,它们是组成人体的重要化学物质,缺少了人就会生病。
例如“缺钙会得软骨病”。
矿泉水中有矿物质,这一点很多学生都知道,其实它所含有的矿物质是极少的;而我们每餐都吃的盐,才是一种矿物质极其丰富的食物。
水也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教学中要提醒学生们不要忽视它。
对于上述营养成分的认识,学生们可以分组交流,也可以查阅资料。
建议
教师安排充足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们说说食物营养成分的名称,体会这些营养
成分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健康生活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第二部分:
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当学生了解到食物中的营养种类后,在面对上一课中对一天中食物的记录时,就会产生要知道吃下的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的愿望。
活动进展到这一步,
学生将要开始完善自己的统计记录了。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完善自己的记录,当然也可以在课前让学
生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工作和记录完善工作。
我们希望学生明白,在面对一
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尽管这是同学们一天中的食
物与营养的总合,但是它却表示着我们人体的需求,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
在完善了记录之后,教科书要求学生根据营养成分的不同再一次进行分类。
这个活动一方面是要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
衡膳食作铺垫;另一方面承接着前面对食物营养分类的了解,并为下一个活动
“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做准备。
第三部分:
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营养成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幸好他们身边
有许多具体的食物,那就让他们动手去探究一番吧!
用实验的方法到食物中去
找一找营养成分吧!
实验,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事。
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实验。
一个是用
食用油、一块肥肉和一粒花生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观察白纸上有没有留
下油迹,这是检验脂肪的实验。
另一个是在许多食物上滴碘酒,观察食物会不
会变成蓝色,这是检验淀粉的方法。
应尽量让学生们去做这些实验,学生们能
发现肥肉中含有很多脂肪,花生、芝麻等食物中也含有较多脂肪。
有些食物含
有淀粉,有些食物却不含淀粉。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训练
和指导。
如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
找食物中的
蛋白质相对困难一些,教科书给出的提示是看看食物包装盒上的标签,这是适
合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
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检验食物成分的方法和技巧以后,他们会在课外继续探究,会自己去找许多食物来进行研究,这正是食物单元教学所期望的。
(四)教学建议
1.抓住“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联系。
当感受到了一天中食物种类的丰富后,学生头脑中有关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概念的建构已经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形成“均衡膳食”的认识做好了准备。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营养来自于食物是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当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同时,借助资料中对各种食物营养的说明,学生会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丰富的食物中所蕴涵的营养是十分丰富的。
在丰富的营养面前,学生也会提出问题:
“是不是我们每天都要进食大量的食物,才能获得大量的营养呢?
”在健康教育较好的学生群体中,这个问题也会与他们所了解的“均衡膳食”产生冲突,这构成了继续发展的认识基础。
为了保持教学中的这种联系,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好记录,拉近食物与营养之间的距离。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会利用卡片(或者其他记录形式)记录下一天中的食物。
这节课,需要学生根据食物名称,将这种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记录下来(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这样食物与营养成分一一对应,直观的表现食物与营养之间的联系。
(2)利用好食物的分类,将认识引向食物的均衡。
当食物名称的记录上留下了这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后,如果按照上一课比较科学的食物分类,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在每餐都会吃的米饭、馒头等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淀粉(一种糖),而这类营养是提供人体能量的;学生可能还会发现,许多蔬菜、水果中都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但他们的含量并不像淀粉那样多。
在这些发现中,如果稍加分析学生们就会发现,这里面有食物获取量的问题,有营养获取与人体需要的问题。
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做着准备。
在这些问题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稍加讨论,争取一些共识。
2.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善于应用信息。
在本单元中,有多次活动都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向学生提供这些资料呢?
(1)教师搜集并印发给学生。
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资料的选择要有目的、有策略,资料在丰富的同时不宜烦琐。
食物相关营养的描述要简洁,不必要的信息可以删除,以降低学生的处理难度,突出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分析。
(2)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时,要对资料做出初步的处理。
例如,标出所需资料在文献中的页码、做出重点资料的标识、摘抄所需的资料。
尽量避免出现学生只是带来一擦书,在课堂上一页页查找的情况,毕竟只有40分钟的教学时间。
(3)教师讲述资料内容。
讲述法在教学中并没有被抛弃,这仍旧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得来结果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讲述会得到一定的结果。
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述不能平平淡淡,要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
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量的信息。
第3课营养要均衡
(一)背景和目标
当进人本节教学活动后,我们会发觉前面两节教学活动都是在为本节课做准备。
一天中的食物种类和食物带来的丰富营养成分,都在说明人的基本饮食结构以及营养成分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
我们希望学生了解到,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
但这些活动还不能够解释一个问题:
“既然人体需要丰富的食物和营养,我们怎样吃才能获得必要的营养成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对均衡膳食的理解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日标。
科学概念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通过对均衡膳食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
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参照教科书第48页)。
教师准备:
均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
营养均衡的标准
学生对营养均衡搭配的理解难度并不大。
尽管在进行集体的食物统计中,会发现类似均衡膳食宝塔那样具有一定规律的搭配形式,但是对于学生已有的分析与归纳能力来看,要想将这个发现转化成自己的分析,还有较大的距离。
为此教科书在安排上首先把能够表现营养均衡标准的“膳食宝塔”提供给学生,协助他
们完善已有的统计信息。
教科书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均衡膳食宝塔中哪类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
哪类食物能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
”“均
衡膳食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两个问题为
学生理解膳食宝塔以及比对自己一天中的膳食情况提供了帮助。
首先,学生在
读图的过程中会发现,提供能量的食物占有量是最多的,这可能与他们的统计
比较一致,而其他的食物占有量也有着一些规律的表现,但不见得非常明显。
其次,在第二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看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物 第三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