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练习综合检测试题.docx
- 文档编号:546105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34.59KB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练习综合检测试题.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练习综合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练习综合检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练习综合检测试题
综合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781年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据此完成第1~2题。
1.火山喷发( )。
A.不属于自然灾害B.属于孕灾环境
C.属于致灾因子D.不属于自然异变
2.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D.人口年龄结构不同
答案:
1.C 2.D
解析: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其形成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火山喷发属于自然异变,但不一定有受灾体,所以不一定属于自然灾害,但属于致灾因子和自然异变。
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程度与致灾因子强度、人口密度、抗灾救灾投入有很大关系,题干中所提到的三个地区,虽然年代相差较大,但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差别不大。
2011年8月20日,热带风暴“艾琳”生成。
8月22日,加强成为飓风,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以上。
受其影响的总人口达到6500万人,损失估计超过100亿美元。
下图为北美飓风“艾琳”影响时的地面天气系统图。
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飓风“艾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会诱发地震和海啸
B.中心最大风力在6级以上
C.形成于太平洋附近洋面上
D.“艾琳”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气流
4.该飓风登陆后,造成美国严重的财产损失。
其直接原因是( )。
①强风 ②风暴潮 ③特大暴雨 ④严重干旱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飓风是中心的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影响美国东部的飓风形成于大西洋,热带气旋可能会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会引发地震和海啸。
第4题,飓风的危害主要是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引起的。
中央气象台2012年2月4日18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受较强冷空气影响,5日夜间至7日我国中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将先后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
预计,5日20时至6日20时,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东北地区大部、华北、黄淮北部等地将出现6~8℃降温。
据此完成第5~7题。
5.寒潮暴发最有利的条件是( )。
A.强大的气压梯度
B.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
C.单一广阔的陆地表面
D.广阔的高纬度洋面
6.寒潮若在春秋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尘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7.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 )。
①青藏高原 ②滇南各地 ③海南岛 ④塔里木盆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5.B 6.A 7.A
解析:
第5题,A、B选项都有利于冷空气的活动,但一般寒潮的暴发更与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有联系,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更有利于寒潮的暴发。
而C、D选项只是有利于冷空气的聚集,不一定是暴发寒潮。
第6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暴发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春秋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很少,又有沙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不可能产生暴雨现象,干旱是降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产生的。
第7题,寒潮暴发在南下的时候,受到山脉的层层阻挡及地表摩擦力的影响,势力逐渐减弱,加上滇南各地和海南岛的纬度位置低,所以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而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四周有高大山脉阻挡,所以也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塔里木盆地距寒潮的源地较近,易受影响。
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北京时间)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93.1°E,2.3°N)突发里氏8.6级强震。
下图为某地该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的破坏程度)分布图,结合下表完成第8~12题。
烈度
破坏程度
Ⅵ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
房屋轻微损坏,板房、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砂冒水
Ⅷ
房屋多有损坏,干硬土上亦有裂缝,地下管道破裂
Ⅸ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8.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9.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等震距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0.图中③处可能为( )。
A.一个村庄B.一座城市
C.一洼池塘D.一座小山
11.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其他灾害是( )。
A.泥石流B.瘟疫
C.海啸D.火山喷发
12.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
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答案:
8.C 9.A 10.B 11.C 12.D
解析:
第8题,此次地震发生的海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第9题,震中位于图中烈度最大的区域附近,因而①处等震距最大。
第10题,③处比周边地区所受的破坏程度都大,因而推测其可能为一座城市。
第11题,此次地震发生在临海地区,若震源在海底,可能诱发海啸;图中区域城市比较密集,可判断该地为平原地形,不会发生泥石流。
第12题,只要是分布在地震带上的国家都可能发生地震,由于地震很难预报,地震强度大,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很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其经济密度有关,如果发生相同强度的地震,发达国家经济密度大,往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于发展中国家。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利于防震,减轻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012年5月10日傍晚,一场大范围冰雹和强降雨袭击甘肃南部岷县、漳县、渭源等地。
其中以岷县受灾最为严重,截至5月15日,本次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全县45人死亡,14人失踪,18个乡镇35.8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8亿元。
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甘肃泥石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①连日的暴雨 ②植被的破坏 ③没有预警系统 ④火山的喷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下列地区属于我国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区的是( )。
A.云贵高原B.东南丘陵
C.东北平原D.华北平原
答案:
13.A 14.A
解析:
泥石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连日的暴雨和地表植被的破坏;我国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是云贵高原。
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分布图,完成第15~16题。
15.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
A.副热带高气压B.信风
C.西风D.季风
16.图示沙尘扩散,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墨西哥湾沿岸诸国年降水量减少
B.亚马孙河含沙量剧增
C.美国东南部大气悬浮颗粒物增加
D.巴西高原干旱程度加剧
答案:
15.B 16.C
解析:
第1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沙尘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扩散方向由东向西,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及风向,可以判断该区域沙尘的扩散主要是由信风引起的。
第16题,沙尘扩散到墨西哥、巴西等地,带来了水汽凝结需要的凝结核,降水量会有所增加;因沙尘漂浮在空气中,会使所受影响地区大气中悬浮颗粒增加,河流含沙量的增加不明显。
读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图,完成第17~18题。
17.图中所示地区春季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
A.干旱、寒潮、沙尘暴
B.蝗灾、干旱、洪涝
C.寒潮、干旱、地面沉降
D.土壤次生盐渍化、寒潮、蝗灾
18.图中所示河流,其上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B.地震
C.干旱D.凌汛
答案:
17.A 18.D
解析:
第17题,图中所在地区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一带,春季易发生干旱、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
洪涝属于水文灾害,地面沉降属于地质灾害,土壤次生盐渍化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不是自然灾害。
第18题,图中的黄河在内蒙古河口以上为上游,在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地区,因河道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且有结冰期,易发生凌汛灾害。
我国淮河流域频发洪水,每年都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洪救灾。
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
①支流多 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流域内落差小 ④气候异常 ⑤暴雨频繁 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 ⑦河道弯曲狭窄 ⑧湖泊淤积
A.②③④⑥⑦B.①③⑤⑥⑦⑧
C.①③④⑤⑥D.②③④⑦⑧
20.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
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
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答案:
19.B 20.D
解析:
第19题,淮河多发洪涝的原因主要与其支流多、流域内落差、所在区域的气候、河道状况、湖泊淤积以及没有天然入海河道等因素有关。
第20题,治理淮河洪涝灾害的措施主要是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第21~23题。
2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B.台风
C.洪涝D.寒潮
2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7、8月B.甲—3、4、5月
C.乙—5、6月D.乙—12、1、2月
23.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喀斯特地貌的影响D.气温高,蒸发量大
答案:
21.A 22.B 23.C
解析:
第2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灾害在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频次高。
华北地区春季容易形成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形成伏旱,所以该自然灾害为干旱。
第22题,华北地区的旱灾是春旱,主要发生于春季(3、4、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是伏旱,主要发生于夏季(7、8月)。
第23题,丙地区因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地表水相对缺乏,容易导致旱灾的出现。
读2010年6月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完成第24~25题。
24.图示区域多水灾的原因有( )。
A.南北支流与干流同时进入雨季,而长江流域特别狭小,易造成水灾
B.上中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泥沙淤塞严重
C.围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增强
D.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措施欠缺
25.图示区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是( )。
①进行人工干预,减少流域内的降水总量 ②大规模地迁移人口和城镇 ③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④加强长江上中游造林建设,加强和完善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24.B 25.B
解析:
第24题,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原因,导致河床抬高,排水不畅,造成洪涝灾害频发。
长江流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且干支流来洪时间常常是错开的。
第25题,根治长江水患,一方面要加固堤防,另一方面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多方并举,共同治理。
读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完成第26~28题。
26.图例中数字3和4所代表的主要灾害类型分别是( )。
A.荒漠化和水土流失B.干旱和台风
C.地震和岩溶塌陷D.风暴潮和泥石流
27.下列图例所代表的主要灾害类型的主要成因对应不正确的是( )。
A.2—气候、地形因素B.4—人类活动
C.5—地表崎岖D.1—自然原因
28.各种灾害在形成、发展、致灾上彼此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下列灾害存在着关联性的是( )。
A.台风—暴雨洪涝—干热风
B.地震—滑坡、泥石流—疫病流行
C.暴雨—海啸—火灾
D.寒潮—霜冻—干旱—火灾
答案:
26.A 27.C 28.B
解析:
第26题,由图中可以看出3所代表的区域为我国的西北地区,易发生荒漠化,4所代表的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第27题,5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主要与当地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不稳定及夏季多暴雨的等因素有关。
第28题,台风带来大量的降水,不会引发干热风;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者海底崩塌等因素引起的,暴雨不会引发海啸;霜冻灾害不会引发干旱。
2011年6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洪灾。
在了解灾情和抗灾中,先进科技手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此完成第29~30题。
29.在这次洪灾中,对水位进行准确快速监测,采用的是( )。
A.遥感技术B.多媒体技术
C.水上监测站人工监测D.航空目测
30.在这次洪灾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监测网有( )。
①气象监测网 ②地震监测网 ③水文监测网 ④海洋监测网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29.A 30.C
解析:
第29题,在这次洪灾中,防汛部门利用卫星遥感进行跟踪监测。
第30题,这次洪灾是由长时间特大暴雨造成河流水文要素变化而形成的。
所以发挥监测作用的监测网为气象监测网和水文监测网。
二、综合题(共40分)
31.(8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
水土流失不但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加剧洪涝灾害,而且还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
材料二:
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分布示意图。
(1)指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的特征,并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2)简要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
答案:
(1)特征:
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交界处的过渡地带。
原因:
①这里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④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⑤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等。
(2)①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②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降低防洪标准。
解析:
第
(1)题,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特征可从图中读出,据图判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阶梯交界处。
这些地区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之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和工矿建设等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
(2)题,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水土流失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河床和湖泊,影响泄洪能力和湖泊的调蓄能力,加剧洪涝灾害。
32.(6分)《南方周末》2011年2月12日报道,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续袭击了我国15个省(市、区),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0.087亿公顷耕地受灾,几乎占我国冬麦种植面积的一半。
图甲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乙为我国人均水资源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我国华北地区易受旱灾袭击的原因。
(2)河南、山西等地为抗旱保苗,大打机井抽取地下水。
分析长期过度抽取地下水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3)你认为,为保证华北地区的供水安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夏季风强弱年际变化大。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污染等。
(2)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及道路、建筑物沉降;土壤盐渍化。
(3)跨流域调水;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用水技术;依法治水;合理调配使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抗旱应急预案与机制。
解析:
第
(1)题,我国华北地区旱灾频发的原因主要与当地降水变率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利设施老化等问题有关。
第
(2)题,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引起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大水漫灌有可能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
第(3)题,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问题,应采取开源和节流的方式。
33.(6分)读堰塞湖形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图中堰塞湖形成的可能直接原因。
(2)堰塞湖形成后,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应该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
(3)在抗震救灾中将遥感技术(RS)广泛运用到对地震滑坡、堰塞湖的动态监测上,请说明这样做的意义。
答案:
(1)西坡由于坡度陡,可能出现滑坡,导致滑坡体阻塞河道。
(2)危害:
容易诱发新的滑坡、泥石流;淹没湖区村镇;堰塞体可能被破坏,存在潜在的洪涝危害。
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
(3)遥感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可以为地震滑坡、堰塞湖的处置与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解析:
第
(1)题,设问强调“直接”,由河形成湖的原因在于河水不能外泄,即存在“堰塞体”。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变化,推断出因西侧山坡陡峻,发生滑坡,致使滑坡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第
(2)题,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等特点,所以在抗震救灾中可以为地震滑坡、堰塞湖的处置与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
第(3)题,根据两幅图的对比可知堰塞湖的形成会淹没周边村镇和坡地,山坡受到水的浸泡后,可能会导致新的滑坡、泥石流等;堰塞湖蓄积了大量河水,一旦堰塞体出现崩溃、崩塌,河(湖)水将在下游形成洪涝灾害。
治理堰塞湖的措施主要是要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及时疏通河道、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等。
34.(10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
图1 全国1996~2004年农业各类受灾面积所占比重图
图2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图
(1)说出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构成的特点。
(2)分析2004年以后灾损面积大小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
(1)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样,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地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其中以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最为严重。
(2)变化趋势:
2004年以来,灾损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下降。
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
解析:
第
(1)题,“构成”即比重,除了要求描述各组成部分外,还需重点突出比重大的组成部分。
判读图1可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风雹、冷冻、其他气象灾害等,推断出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样;其中以干旱、洪涝灾害比重最大。
第
(2)题,首先描述灾损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性,即灾损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力在减小;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
3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的洪灾,受灾最严重的昆士兰州已有多达23个城镇为洪水所困。
材料二:
2011年1月12日,澳大利亚西澳州的珀斯南部发生森林火灾,有多处居民住宅被烧毁,数百名居民被迫撤离家园,暂居亲戚朋友家,或到当地设立的疏散中心住宿。
(1)试分析澳大利亚洪灾和火灾在1月份同时发生的原因。
(2)洪水灾害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答案:
(1)东北部洪灾的成因:
澳大利亚东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1月份,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南移,北部受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更加集中。
西南森林火灾的原因:
澳大利亚西南地区为地中海气候,1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南部受其控制,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2)洪水发生时,要保持镇定,尽量逃往高处,登上坚固的屋顶、大树、高坡等,以获得逃生机会;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解析:
第
(1)题,澳大利亚东北部洪灾的原因与气候和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有关;澳大利亚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1月份炎热干燥。
第
(2)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修 练习 综合 检测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