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米的认识.docx
- 文档编号:5448933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0.83KB
课题米的认识.docx
《课题米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米的认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米的认识
课题: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64页例题和65页想想做做1-6。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培养。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会恰当地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生活中实际物体的长度。
学具准备
米尺、10厘米的小棒。
上课时间
11月25日
前置性学习
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内容及安排
1、看书第64页。
2、例题导学:
(1)张开两臂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2)米还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
(3)从米尺上看,1米有多少个1厘米?
1米=()厘米
(4)结合米尺,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我学会了什么
我的疑问
评价
自我评价
☆☆☆☆☆☆☆☆☆☆
组内评价
☆☆☆☆☆☆☆☆☆☆
教师评价
☆☆☆☆☆☆☆☆☆☆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自主性学习内容及安排
一、复习旧知:
师: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有谁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
2、例题导学:
师:
现在老师想知道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你们又有什么办法?
师:
那你估计得要多少把尺子?
(让学生猜测)
师:
经过刚才这番折腾,我们终于量出了黑板长大约为400厘米。
(请学生操作)现在说说你们在量和计算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师:
如果,现在老师要同学们去量学校操场有多长,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师:
用学生尺去量黑板、操场这些较长物体,确实很麻烦。
二、认识长度单位“米”,感知1米的长度。
1.认识“米”。
师:
今天,老师带来一把长尺,你觉得如果用这把尺来量黑板,会怎么样?
师:
这把长尺叫“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
(板书:
米,并画出1米长的线段)
师:
厘米是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量像黑板、操场等这样比较长的物体长度时。
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2.感知1米。
师:
我们已经知道一食指的宽度是1厘米,那么1米又是多长?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体验一下1米的长度。
3.寻找1米。
师:
刚才同学们都初步感知了1米的长度,找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课桌的长就是大约1米)
4.量一量。
(1)量出黑板的长大约是几米,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
师:
刚才同学们说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比较方便,那你估计一下黑板有几米长?
教师测量
(2)量身高。
师:
同学们刚才都能很好的估计1米,那么你能估计自己的身高有多高吗?
师:
那同学们究竟有多高呢?
我们来量一量他们的身高。
师:
量身高,同学们你们觉得是用哪种尺子?
为什么?
三、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
现在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里会有几个厘米?
谁来猜想一下?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1米,那我们怎么去证实呢?
师:
那我们一起来证实一下吧。
我们每10厘米就标明一下,可以吗?
师:
1米是多少厘米?
那100厘米又等于几米?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那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比划1厘米的长度
预测学生会说:
把我们的尺全拼起来量
学生会说:
尺子太短不好量。
(学生操作,用尺子拼接测量,感受到不方便就可以停止)
1、全体起立,一一起用双臂触碰米尺的长度,保持这样的姿势10秒。
2、同桌相互比划1米的长度。
)
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用米尺与之对比,肯定或纠正他们的判断。
学生会说:
用小尺子量一量;用10厘米的小棒量
基础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
1.1米=()厘米2米=()厘米
400厘米=()米800厘米=()米
2,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1)床长2()
(2)粉笔盒高8()
(3)铅笔长20()
(4)旗杆高15()
3.想想做做5.6.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米(M)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6~67页练习十第1~7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含义,及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能判断测量长短不同物体所用的单位;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进一步强化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提高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初步感受长方形的相关特征,培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初步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体验。
3.主动参与与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应用知识和发现规律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尺、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谈话:
认识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以后,小明用米和厘米写了一篇日记。
我们全班一起来读读。
(全班齐读)
早上6时30分,小明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5米长的牙刷,挤上1厘米长的牙膏,开始刷牙。
刷牙洗脸后坐到50米高的凳子上开始吃早餐,吃完后把15米的铅笔放进文具盒,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校...
(2)你们发现了什么?
(3)看来,小明是个学以致用的孩子,却因为粗心闹了笑话。
该怎么改正?
(学生说,同时课件演示改正)
(4)根据你们的意思,侧量较长的物体用()作单位合适,侧量较短的物体用()作单位合适。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进行米和厘米的练习。
(板书:
练习十)
(6)你还记得关于米和厘米的什么知识?
二、知识再现
1、再现长度单位。
请小朋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1米呢?
你能举例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或1米吗?
2、回忆进率。
提问:
还记得米和厘米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练习提高
1、做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第一题的结果,让学生结合说说是怎样想的。
(可以让填写错误的孩子,具体比划2米和2厘米的长度,两种单位比较一下再订正)
说明:
一般米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
交流第二题的结果,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估计哪一条线段长一些,交流自己的估计、判断。
请小朋友量一量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看看你的估计对不对。
提问:
你觉得什么原因让你估计错了呢?
说明:
表示端点的不同方法,骗了我们的眼睛。
通过测量,知道这两条线段一样长。
(所以今后同学们可以先认真测量,才能有科学的判断)
3、做练习十第5题。
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的结果,再交流。
结合交流让学生说说求明明的身高是怎样想的。
(答案不唯一,可以是93、94、95、96、97中的任何一个数)
4、做练习十第6题
让学生看题,交流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要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完成填空。
交流填写的高度,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口头列式)
5、估计、测量。
(1)做练习十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说明:
估计时,一般以1厘米为标准,看看大约有几个1厘米,估计大约几厘米。
(比一比谁估计最精准)
(2)比划。
小朋友,你能用手指比划出大约3厘米吗?
5厘米呢?
10厘米呢?
四、学生“动手做”
1、量一量。
测量长方形的边长,记录下来。
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的两边相等)
2、折一折。
折出不同的折痕,量一量。
思考:
怎样折,折痕最长?
学生交流。
(对角线折痕最长)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各身体尺的长度,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
2.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的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3.学生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的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教学准备】
(每两人1把米尺,学校没有,请学生准备1米的线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激活经验
谈话:
小朋友,如果不让你用尺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量出数学书长大约几厘米?
我们知道自己手掌的宽、一拃的长等这些身体上长度,就可以用手掌、一拃等方法来量一量,估计出大约几厘米。
2.导入课题
谈话:
最近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不能随身带着尺,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
二、活动一:
认识“身体尺”
1.提出问题
引导:
我们知道身体上一些长度,就能测量物体大约多长,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穿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根据实际情况,相机介绍一拃、一庹的含义)
(注意:
一拃是拇指到中指之间的尽可能大的长度,不是食指。
一庹的含义已经在练习十中接触,请学生记住)
一步是指:
后脚的脚尖到前脚的脚后跟的长度
一脚长最好是后脚跟齐线,前脚尖也齐线,测量两根线之间的长度。
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身体上的这些长度,记录下来。
2.谈论测量方法
提问:
小朋友们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说明:
自己的一拃可以用尺这样测量,(教师示范)其余的需要同桌合作!
测量步长时,要按照正常的步伐走走,随机停下来再测量两脚脚尖(或脚跟)之间的距离,测量脚长时,可以先站直,按书上那样量出两条线之间的距离。
3.实际测量
让学生两人一小组,互相测量,然后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注意测量方法及一庹长度填写的指导)
说明:
在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穿鞋后)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
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交流:
你知道了身体上的哪些尺?
他们各有多长?
4.初步运用
引导:
根据小朋友的测量,身体上的“尺”除了一庹的长度超过了1米,其余都没有超过1米。
那你知道1米大约几拃,大约走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
说明:
其实,要知道用身体上的这些“尺”多少是1米,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你会这样做吗?
测量活动:
现在两人一小组,按这样的方法合作完成,每个小朋友测量时,一定要记住:
你大约几拃是1米,大约几步是1米。
集体交流;把自己表示的1米的“身体尺”说一说。
小结:
通过大家努力,虽然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根据绝大部分小朋友的结果,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小朋友,大约7拃长是1米,大约走两步是1米,大约5个脚长也是1米。
(班级个子悬殊的孩子,帮助他们弄清自己的尺)
三、获得二:
用“身体尺”量
1.合理安排
引导:
认识了四种“身体尺”,还知道1米大约可以用几拃、几步、几脚来量,我们就可以选用“身体尺”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那测量要选用哪种“身体尺”呢,比如:
量课桌的长;教室的长;黑板的长;自己想一想,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明确:
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小结: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灵活选择恰当的“身体尺”测量。
2.实际测量
要求:
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在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
小组讨论,选择测量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
(教室内,大家先测量,时间来得及可以集体测量篮球场)
3.交流汇报
请小组长汇报测量了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测量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四、回顾反思
现在我们知道在没有尺或是不需要测量的很准确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你对自己身体上的“尺”有哪些了解?
请小朋友们回顾找“身体尺”和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想想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本周剩余的课时给学生完成《补充习题》《儿童乐学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题 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