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
- 文档编号:5448238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3.35KB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江苏扬州记叙文阅读13篇(2003—2018)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
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
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
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
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
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
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
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
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
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
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
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
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
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
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这时我的泪又来了。
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
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
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
这还是父亲吗?
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
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20.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1.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22.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23.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20.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1.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22.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23.不矛盾。
“”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2018江苏扬州)
后生可畏
刘斌立
(1)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
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
(2)我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
“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
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
其实我们啥事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天天待着呢。
”
(3)“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我随口应和道。
(4)“老实!
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
”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5)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也是经常应景似得挺朋克,一会夹克上带钉,一会头发颜色又变了。
(6)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那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
问道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
“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
他爹差点没气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
(7)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8)一年以后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乐的男孩吗?
他又回来了!
这次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打杂看书。
我也是服了!
“
(9)“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
”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10)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
(11)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头条新闻。
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
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12)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
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13)我立刻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
(14)“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
”我问道。
(15)“还真不是。
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
”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
听常远的爸说,常远在那生活的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
(16)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
“后生可畏啊!
”
(17)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
“后生可畏!
”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
请按顺序补充完整
﹣﹣﹣被迫备考律师﹣﹣﹣﹣﹣ ﹣﹣﹣﹣ ﹣﹣﹣﹣帮助穷人打官司
(2)读文中划线句子,完成题目
①简析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②第十二段中划线句子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
(3)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4)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内容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想当摇滚乐手继续备考律师承揽死难矿工索赔
(2)①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看书备考的常远心不在焉,为下文“我”和老李对年轻人的感慨作铺垫;
②因为在报上看到常远的名字与事迹之前,我对他的爱好及经历已有所了解,所以说“熟悉”;但我所知道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与父母反叛,不愿作律师的青年,现在他不仅当上了律师,还自愿免费为穷苦人打官司,让我惊讶,所以说“陌生”.
(3)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4)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2017江苏扬州)
孙子的麦收
王旭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了!
”孙子高兴地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
好玩着呢!
”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地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了。
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
“这不是
旅游吗?
”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
这一问难住
大老刘了,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
他想着。
“猜不到吧。
我割了二百六十棵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
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计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一点也不辛苦啊!
我把麦棵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来源:
学#科#网Z#X#X#K]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
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
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者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8.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方框中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4分)
接到孙子电话时 ——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 ——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 ——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
19.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写作意图。
(4分)
答:
20.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5分)[来源:
学§科§网Z§X§X§K]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1)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1分)
(2)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呆住了:
(2分)
脸红了:
(2分)
21.《月迹》中的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月亮,发现美,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界。
文中的“大老刘”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了“孙子”。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他们这种教育方式的认识。
(80-100字,5分)
【参考答案】
18.(4分)欣喜;吃惊;沉重(伤心、郁闷);欣慰。
【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空1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可。
19.(4分)写字出了麦收的辛苦;与下文孙子愉快的农家乐劳动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孙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埋下伏笔。
【评分要点及说明】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20.
(1)(1分)神态描写。
【评分要点及说明】神态描写,得1分。
(2)(4分)呆住了,写出孙子的诧异,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开始重新思考“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评分要点及说明】写出诧异,得1分,同义词,近义词也可;写出“劳动的辛苦”或“重新思考”,得1分,意思对即可。
脸红了,为自己教育子女方式不当,使得孩子把劳动当成娱乐而羞愧;为自己溺爱孩子而羞愧;为自己没有帮父亲收麦而羞愧。
【评分要点及说明】1点得1分,答出任意2点得2分。
21.(5分)示例一:
他们用引导的方式启发孩子,我很赞成。
这种方式鼓励孩子积极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如,我想了解手表结构,爸爸就让我拆开他手表,教我组装,让我认识手表的机械构造。
示例二:
大老刘不用说教,而用实践让孙子明白道理纠正偏差,我很赞成。
我父母也是这样。
我一直认为没有父母在身边,我会生活得更快乐,那次父母故意出差残余分子天,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我终于认识到我错了。
【评分要点及说明】观点正确2分,联系生活2分,表达清晰,言辞得当,1分。
字数不足或者超出,酌情扣分。
(2016江苏扬州)
木刻猴子
林文义
⑴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
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⑵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
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
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
没什么好玩嘛!
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
⑶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
“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
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
⑷隔了一年,祖父死了。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⑸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
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
“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
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
⑹时间流水般逝去。
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
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
“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
“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
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⑺我说:
“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
”
⑻父亲苦笑,淡淡地说:
“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
⑼又是几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了父亲。
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但我发现,虽不甘愿,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时时处在自我的撕裂中。
⑽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
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
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⑾点起一把火,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有改动)
18.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5分)
人物
对待“木刻猴子”的
行为
情感
观念
“祖父”
▲
▲
顺从传统
“父亲”
摆上神案
纠结
▲
“我”
▲
不满
▲
19.第⑻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矛盾心理?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分)
▲
▲
20.细读第⑼段,分析加点的“撕裂”一词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3分)
▲
▲
2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
(80—100字,5分)
100
【参考答案】
18.(5分)行为:
常常把玩(抚摩),烧成灰烬(付之一炬);情感:
钟爱(怜爱);观念:
屈从传统(向世俗妥协),否定传统(不顺从传统、抛弃传统、反抗传统)。
【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空1分,意对即可。
19.(4分)示例:
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既想以自己的经历提醒儿子谨言慎行,又不愿强行扭曲儿子的矛盾心理。
【评分要点及说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各1分;结合文意分析父亲矛盾心理的两个方面,各1分,意对即可。
20.(3分)内涵:
是向世俗妥协,还是保持纯真的自我?
表达效果:
强烈表现出“我”内心的痛苦,形象有力。
【评分要点及说明】“内涵”:
两个方面,各1分;表达效果:
体现“痛苦”,1分。
21.(5分)示例一:
“有耳无嘴”的弊端,在于国人对任何不合理现象保持沉默和妥协的习惯,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有开诚布公的交流。
大街上围观暴行、会议中不分是非地鼓掌通过都是实例。
它理应遭到抛弃。
示例二:
在特定的场合下,“有耳无嘴”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日常交往中,家人朋友难免会说出一些不得当的话,无关原则,就可以一笑了之。
不必句句在意,事事耿耿于怀。
适时沉默,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评分要点及说明】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2分;联系生活,有理有据,2分;表达清晰,言辞得当,1分。
字数不足或者超出,酌情扣分。
(2015江苏扬州)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
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
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
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
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
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
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
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
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
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
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
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闻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
皮挑儿嘿嘿笑:
“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
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
“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
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
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小镇人叹息:
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四村八乡人惋惜:
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
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
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
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有人问皮挑儿:
“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
皮挑儿说:
“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
皮挑儿说:
“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
人们无不称道:
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
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
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
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3》)
【注】道行(héng):
僧道修炼的功夫。
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8.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用两个词概括,2分)
▲
19.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2分)
▲
(2)“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
”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竟然”的理解。
(2分)
20.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6分)
▲
21.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
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6分)
▲
▲
【参考答案】
18.(2分)①肯定。
(因皮挑儿高超的技艺)(1分)②尊重。
(;在皮挑儿美好的德行)(1分)【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点1分,括号中的内容(为判断理由)不用回答,意对即可。
19.
(1)
(2)皮挑儿的笑表现出他的随和与憨厚;(1分)于先生的笑表现出他的自豪与自信(1分)【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点1分,意对即可。
(2)(2分)①表明事物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1分)②表达了人们对皮挑儿高超技艺的惊叹。
(1分)【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点1分,意对即可。
20.(6分)①表演技艺高超。
演啥像啥,栩栩如生。
②皮影技术全面,设计、雕刻、操纵、说唱均一人完成。
③为人淳朴善良。
一回到小镇,就免费犒劳乡里乡亲。
④热爱皮影表演且极为自信。
认为超拔绝妙的技艺来自心灵中的悟性。
【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点2分,“概括”和“简析”各占一分,答出任意3点就给6分,表达清晰,意对即可。
21.(6分)主要人物:
皮挑儿。
(2分)判断理由:
(4分):
①从小说标题看。
“道行”指人的涵养、本领,所谓“涵养”,就是待人处世方面的修养。
小说表现于先生时只侧重表现了他的本领,而表现皮挑儿时,既表现了其涵养,又表现了其本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扬州 历年 中考 语文 现代文 记叙文 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