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60244.docx
- 文档编号:54446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48.47KB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60244.docx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6024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60244.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60244
课时题目
格尔尼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欣赏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补充、反思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空袭格尔尼卡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是什么声音?
看到了什么?
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场面?
提问学生回答:
(飞机轰炸声、人惨叫声、建筑倒塌声、战争场面等)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画和战争有关的美术作品,这幅画出自一位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杰出、最富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手,谁能猜猜看,这位艺术家是谁?
播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毕加索的照片和名字。
教师提问:
仔细观察《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乱 怕 繁 灰 美 丑等)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格尔尼卡》
教师抓住“乱”提问:
画面是因为什么显的“乱”呢?
“看不懂”又是因为什么看不懂呢?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主要是黑白灰来表现的,画家为什么创作了一幅这样的作品?
引入下一个环节。
2、介绍作品背景
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呢?
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
(1937年4月26日下午,在西班牙内战的高潮时期,德国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
这次空袭是针对平民的恐怖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
毕加索感到非常愤怒,在这种背景下,他拿起画笔在短短的六周内完成了这幅作品)。
3、深入欣赏分析《格尔尼卡》:
画家仅用了6周时间便创作了长7.8米,高3.5米的作品,用艺术方式记录了这场战争,那么画中有哪些形象?
他们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这些形象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出示课件:
(分析作品局部)灯:
在混乱中这只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痛的气愤。
牛:
象征残暴的法西斯。
马代表痛苦的人民。
抱已死孩子的女人:
她的两只眼睛已化为两滴眼泪,象征受苦受难的人民。
战士:
手握一把断剑的剑柄,肢体残缺,死不瞑目。
引导学生完成表格1:
形象
表情动作
象征意义
抱孩子母亲
仰天痛苦
受苦的人民
举灯女人
举着灯
坠楼的人
坠楼惊恐
战士
断剑死不瞑目
灯
锯齿状白光
马
仰头哀鸣
牛
咧嘴冷漠
法西斯残暴
小结:
这些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
整件作品充满了悲伤、痛苦、恐惧,控诉了法西斯的冷酷和残暴。
4、毕加索生平、作品、风格。
出示课件:
了解毕加索生平和艺术成就。
----立体主义表现手法。
表2:
形式
手法
风格
象征
黑白灰抽象
象征
立体主义
抗议暴行倡导和平
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作品和风格。
(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三、小结评价,谈欣赏感受
引导学生谈感受。
(作品形象、内涵、背景谈。
可以看出毕加索是一个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
)今后我们欣赏抽象作品时不能用像不像来评定了,要结合作品背景及绘画风格来理解作品内涵。
四、知识拓展
毕加索一生都致力于艺术风格的创新,那么他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什么有关呢?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资料或上网查询。
五、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象征性
毕加索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立体主义
渴望和平
课时题目
艺术源于生而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而高于生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补充、反思
一、导入。
影视欣赏:
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
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二、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
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
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
图例:
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
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
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三、其他艺术作品赏析。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的实例。
提示1:
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
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四、课堂总结: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五、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六、作业:
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2、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3、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七、板书设计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齐白石《虾》
二、董希文《开国大典》
课时题目
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手绘线条表现物象的立体形态。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3、用自己的双手表达所见、所闻、所感俩激发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
教学重点
对三维空间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恰当运用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补充、反思
一、引课:
课件呈现图像(方形和方块)
提问:
每组图像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
生:
一个是平面的图像,一个是立体的图像
提问:
如何区分?
生:
平面的图像有长、宽、立体的图像有长、宽、高。
师:
对,也就是说一个是二维的平面空间表达,一个是三维的立体空间表达,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就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达即立体图像的表达,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像。
呈现立体图像的概念---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三维立体形象,请同学们一起来观赏。
课件呈现图片---生活中的立体形象:
建筑物、小车、礼品盒、蛋糕等等
师:
同学们也常常会看到生活中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课件呈现用立体图像表达的形象:
楼房、车辆、物品等等
提问:
同学们看了这些立体图像的表达有什么感觉
生:
形象生动、逼真
师:
说的好,运用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能最直观、最形象地体现出物体的形状、结构与特征,因此立体图像的表达也同样具有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
比如课本上的图例:
“吸尘器产品说明书”“多用柜的设计”等,那么,怎样来表达所看到的立体形象呢?
有什么方法可学吗?
展示手绘线描平面和立体的作品,请学生分析二者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提问、讨论)
二、新课:
(一)平面——立体
正方体为例,物体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1、立体:
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物体。
2、什么是立体图像?
立体图像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美版七 年级 下册 美术 教案 6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