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清淤工程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54441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187.08KB
水库清淤工程实施方案.docx
《水库清淤工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清淤工程实施方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综合说明
1.1 绪言
东干渠是某某某河东灌区四条干渠之一,承担着某某某吴忠利通区、某某市和银川灵武市13个乡镇、7个大中型国营农林场的农业灌溉,同时担负着盐环定扬水、扁担沟扬水等大中型扬水的供水任务。
在牛首山山麓有14条较大山洪沟,每当汛期,沟道洪水严重威胁东干渠的安全。
为了减轻和消除洪水危害,保护东干渠的安全,自1971年—1979年期间,先后在扁担沟、黄羊沟、涝池子、小洪沟和双吉沟上建成了5座拦洪库,其防洪标准均按照平原海滨区标准确定,校核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库区下游修建了多条公路,进驻了许多企业,拦洪库保护对象增加,拦洪库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但拦洪库防洪标准较低,一旦发生超标准洪水,将会对下游防护对象造成很大损失。
因此,为了下游防护对象的安全,对拦洪库进行清淤,增大库容,抵御超标准洪水,是非常必要的。
2013年8月受秦汉渠管理处的委托,我院开始编制扁担沟、涝池子和小洪沟3座拦洪库清淤工程实施方案,参照相关规范、规程,于2013年9月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任务。
2013年10月29日,水利厅组织相关专家对该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我院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最后形成了本次上报的实施方案。
1.2水文
河东灌区深居内陆,属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大沙多。
年均降水量205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
年均蒸发量1283mm,相当于降水量的六倍,以5、6、7三个月蒸发量最大。
干旱指数4.8~8.5,是典型的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生产的地区。
年均气温8.9℃,一月份平均气温-8.3℃,七月份平均气温23.8℃,最高气温41.4℃(1953年7月8日),最低气温-28(1954年12月28日)。
灌区气候干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1~56%,年内以四月份最小,八月份最大,并呈现冬春干燥,夏秋稍湿的趋势。
土壤冻结期在120天以上,冻土深度50~90cm,最深112cm(1968年),无霜期150~170天,日照年3000小时左右。
1.3地质
该地区属牛首山东麓山前洪积~冲积地貌区。
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暂时水流在牛首山前堆积了大量的洪积物,这些洪积物和山坡上面流所携带下来的坡积物汇合起来,形成了宽广平坦的山前倾斜平原。
由于山前倾斜平原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洪积扇所组成,因而形成高低起伏的波状地形。
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面高程1120m-1259m。
场地范围主要为耕地及丘陵残丘。
该地区地层以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为主,岩性如下:
(1)第三系(E3q)砂岩,砂质泥岩。
主要出露在黄河东侧残积丘陵上。
强风化,棕褐色,中密-密实,水平层理发育,坚硬。
(2)第四系上更新统 (Q3apl)
主要出露在110国道附近至贺兰山东麓之间。
岩性以壤土、粗砂、角砾、碎石等为主。
属冲洪积物。
(3)第四系全新统(Q41al)
主要出露在黄河阶地中。
岩性以壤土、粉质粘土、粉细砂等为主。
属河湖相沉积。
1.4工程任务和规模
本工程位于某某市峡口镇南侧的牛首山洪积扇上扁担沟水库、小洪沟水库、涝池子水库。
主要任务为三座水库清淤,确保水库安全运行,保护该工程范围内的耕地及公路。
本工程从各水库上游延伸至库区,结合水库两岸地形现状,进行清淤。
清淤土方暂时堆放在水库下游台地处作为河道整治等工程的备用土方。
1.6工程布置
本次清淤的各中心线基本沿原有库区中心线进行布置,局部进行调整,工程终点均为水库大坝坡脚外200m处,桩号为0+200,扁担沟水库、涝池子水库、小洪沟水库起始点桩号分别为0+725、0+540、0+600。
清淤比降及边坡坡比的确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尽量贴近原库区比降,不改变水库天然特性,同时使施工开挖回填工程量最小;二是根据实际地形现状设计清淤比降。
具体布置见清淤工程平面布置图。
1.7工程管理
工程建成后,由秦汉渠管理处管理与维护,维护人员由秦汉渠管理处内部调剂解决。
工程管理范围包括工程和设施的建筑场地和管理用地。
1.8施工组织设计
本工程位于某某市峡口镇南侧的牛首山洪积扇上,三座水库均有乡级道路通过,主要材料设备可由公路运输,交通便利,施工用水、用电可由附近解决。
1.9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有:
废气、噪声、固体废物、废水。
从总体来看,工程建成后对环境无不利影响。
本工程的环境影响结论是利大弊小,有利影响将长期发挥作用,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暂时问题,通过施工控制,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全可以减免。
1.10水土保持
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损坏地表植被,扰动表土结构,产生部分临时弃土,可能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
编制本水土保持设计的目的,针对建设期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部位和时段,因害设防,采取各种预防和治理措施,预防、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保障项目建设的安全。
施工期产生的弃渣和粉尘、噪音对附近居民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采用设备尽量减少噪音,对施工场地洒水减少粉尘,做到文明施工,并将废土及弃渣运送至指定区域,杜绝随意堆放。
1.11投资概算
扁担沟清淤工程总投资235.56万元。
其中:
建筑工程193.81万元;临时工程2.91万元;独立费用29.72万元。
涝池子清淤工程总投资102.69万元。
其中:
建筑工程84.49万元;临时工程 1.27万元;独立费用12.96万元。
小洪沟清淤工程总投资163.33万元。
其中:
建筑工程134.38万元;临时工程2.02万元;独立费用20.61万元。
2 水文
2.1区域概况
2.1.1地理位置
扁担沟、涝池子和小洪沟三座水库位于某某市峡口镇南侧的牛首山洪积扇上,属牛首山麓山前洪积~冲积地貌区。
扁担沟拦洪库地理坐标北纬37°46′05.32″东经106°09′10.86″,位于101省道东侧,距离101省道2.5km,地面高程为1230.00m,距离东干渠直线距离5.9km。
涝池子拦洪库地理坐标北纬37°48′04.29″东经106°05′45.75″,坝址距离东干渠5.85km,地面高程1120.00m~1259.00m。
小洪沟拦洪库地理坐标北纬37°48′26.70″东经106°05′11.03″,坝址距离东干渠5.85km,地面高程1120.00m~1259.00m。
2.1.2气象、水文
项目区深居内陆,属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干旱少雨,蒸发强烈,风大沙多。
年均降水量205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
年均蒸发量1283mm,相当于降水量的六倍,以5、6、7三个月蒸发量最大。
年均气温8.9℃,一月份平均气温-8.3℃,七月份平均气温23.8℃,最高气温41.4℃(1953年7月8日),最低气温-28(1954年12月28日)土壤冻结期在120天以上,冻土深度50~90cm,最深105cm(1968年),无霜期150~170天。
2.2工程水文
2.2.1洪水特征
⑴产流
洪水特性与暴雨特性相应,即年际变化大,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
产流方式以超渗产流为主。
由于地处干旱区,土壤经常处于干旱状态,一次降水使流域达到饱和的机率极少,当雨强超过损失率,超过部分即可变为地面径流汇成洪水。
工程所在地区的山洪沟道,属中低土石山,年平均雨量仅有200mm,降水除去径流,不够树林蒸腾,降雨入渗损失率大,产流形式同黄土丘陵区。
⑵汇流
产流区属于牛头山东麓缓坡丘陵区和鄂尔多斯台地缓坡丘陵区,土质疏散,下渗量较大,地面坡度1/30~1/1000,水土侵蚀严重,产流方式以超渗产流为主。
产流后即泻,汇流快,造峰历时短,洪水陡涨陡落,过程较短。
⑶洪峰
一般洪峰为单峰,复式峰较少。
与产流面积小、暴雨集中、历时短有关,峰型尖瘦,陡张陡落,一般从开始起涨到峰落约6小时左右。
流域面积较大的沟道洪水历时可达10小时左右。
洪峰流量随流域面积增大而缓慢增加,反映出干旱地区暴雨洪水不均匀的特性。
据《秦汉渠管理处志》记载,东干渠自1975年建成以来,全线范围内因牛首山山洪而使东干渠发生决口的事件共有16起,其中主要分别是:
1976年8月12日,扁担沟的山洪与双吉沟的山洪一起冲毁东干渠南堤,造成干渠决口8处。
1978年7月27日,牛首山的山洪和庙梁子沟山洪将东干渠材机厂桥(桩号43+123)附近的渠堤冲毁,造成决口2处,淤平渠道4.4km。
1978年8月7日,牛首山的山洪和庙梁子沟山洪将东干渠42号口(桩号42+500)附近的渠堤冲毁,造成决口2处,42号口被冲走,淤平渠道300m。
1989年7月16日,牛首山的山洪和庙梁子沟山洪将桩号45+500附近的渠堤冲毁,造成决口4处,淤平渠道3.9km。
2002年6月8日,牛首山的山洪将126涵洞(桩号24+530)附近的渠堤冲毁,造成决口2处,冲毁126涵洞。
2006年7月14日,长流水沟(青)洪水将长流水沟溢流堰(桩号5+450)处冲毁,造成渠道漫堤3处,淤积5km。
2.2.2暴雨特点
项目区属缓坡丘陵地貌,具有干旱区降雨的一般特性,降雨一般集中在每年的6~9月。
降雨一般为短历时暴雨,而且笼罩面积不大,点面折减快。
项目区的山洪主要集中在东干渠右岸的牛首山和鄂尔多斯台地的山洪沟上,具有干旱、半干旱暴雨洪水的一般特点:
⑴年际变化:
各年发生暴雨次数不等,最多一年4次,最少0次,多年平均≥50mm暴雨每年发生1次,≥100暴雨每年0.4次。
⑵季节特点:
暴雨一般集中在每年的6~9月,但主要集中在7、8两月,H24≥50mm暴雨7、8两月发生次数占全年的80.5%,H24≥100mm暴雨7、8两月发生次数占全年的82.3%。
⑶暴雨分布:
暴雨中心分布情况,牛首山各山洪沟道出山口处(海拔1200~1500m),占60%,距山脊线不远,高程在2000m以上可占40%。
⑷次暴雨时空特征
①暴雨历时不长,大强度暴雨持续时间短。
②笼罩面积不大,点面折减快。
2.2.3 设计洪水
2.2.3.1计算方法
拦洪库所在区域的洪水特性与暴雨特性相应,即年际变化大,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
产流方式以超渗产流为主。
由于地处干旱区,土壤经常处于干旱状态,一次降水使流域达到饱和的机率极少,当雨强超过损失率,超过部分即可变为地面径流汇成洪水。
暴雨多为短历时暴雨,暴雨笼罩面积不大,点面折减较快。
由于项目区属无实测资料地区,本次设计洪水计算依据《某某某暴雨洪水图集》和重新修订的某某某不同历时暴雨参数等值线图,采用设计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集水面积小于50km2的沟道,根据《某某某干旱半干旱区小流域暴雨洪水泥沙研究》(某某某水文局编)计算设计洪水,产流汇流历时采用1小时。
(1)产流计算
工程区所在流域洪水多为超渗产流,历时短,洪峰高。
根据该区暴雨特性及下垫面条件采用扣损法计算产流过程。
产流公式:
式中:
-产流期某时段净雨(mm);
-产流期某时段面雨量(mm);
-产流期某时段损失水量(mm);
根据《某某某暴雨洪水图集》产流分区,工程区以上流域属于黄土丘陵Ⅱ1区,平均损失率fi公式如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库 清淤 工程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