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1.docx
- 文档编号:5432363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60KB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1.docx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1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 )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第2题: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第3题:
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 )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第4题:
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 )。
A.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B.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情感学习
C.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
D.认知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第5题:
学生在学习一套体操时,当他们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时,他们进入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这一阶段,各个动作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第6题:
婴儿打过几次针,看见白衣人就会有躲避或啼哭的反应,这是一种( )。
A.非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生来的反射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条件反射”,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婴儿依据事物信号进行应变的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第7题: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
A.行为疗法
B.认知疗法
C.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
D.运动改变法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第8题: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方面是( )。
A.授受关系
B.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相互制约关系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第9题:
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茨基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
第10题:
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的课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第11题:
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
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
B.活动课时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第12题:
范例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
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其中范例性是针对( )而言的。
A.教学内容
B.学生
C.教学活动
D.学生主体状况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具有范例性特点。
第13题:
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C.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口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这说明情绪的一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另一极的。
第14题: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 )
A.记忆能力
B.创造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等,
第15题: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第16题:
魏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多次,明知道没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至于影响学习和生活。
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怖症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强迫症的表现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已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题目中的症状是强迫观念。
第17题:
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
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更鲜明的机体表现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更鲜明的机体表现。
第18题:
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由此引起的反应为无条件反应。
第19题: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沛西·能
C.达尔文
D.赫尔巴特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基本观点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为孟禄。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
“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发展。
”故正确答案为A。
第20题:
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
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
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
由赵毅不能坚持己见可以看出,赵毅容易受外界影响,属于场依存型的认知方式。
第21题:
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
说明该测验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题干中说明该测验区分度较高。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第22题:
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
此说法是正确的。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
详细解答:
第23题:
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参考答案:
错误。
理由:
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二者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详细解答:
第24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
参考答案:
错误。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心理学后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革新掉。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在不同的情境下知识是不同的。
所以,知识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和情境性。
详细解答:
第25题:
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的批判了就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参考答案:
正确。
杜威的重要教育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年,他在此书中首次提出了传统教育的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他继承和弘扬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提出了五步教学法;,还系统阐述了新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
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为现代教育
详细解答:
简答题
第26题:
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参考答案: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
(1)设置教学目标:
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达、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分析;
(2)组织教学过程:
包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3)选择教学策略;(4)实施教学评价。
详细解答:
第27题: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____
参考答案:
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详细解答:
第28题: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的学生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详细解答:
第29题:
教师应如何备课?
参考答案:
(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详细解答:
材料分析题
第30题:
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
甲:
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
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
乙:
教师安排4节课。
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
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8分钟。
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
最后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
最后每人以《观×××组表演“XXX”片断》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
(1)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参考答案:
(1)从特点看。
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及前苏联文学课教学过程的影响较大,教师努力从字、词、句,讲到语法、修辞、人物、写作方法等等,特别突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
乙教师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体验型教学,它综合了活动课、讨论课、研究课等多种课型,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感悟。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
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
理由主要有五个:
①甲教师的处理过程机械,形式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②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结果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予引导者。
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
通过活动的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甲教师只注重知性(理性)知识分析传授,学生接受性差,即使接受了。
也不可能达到内化的程度;乙教师则注重对学生感性或直觉的培养,通过感性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丰富情感,获得对对象的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
④甲教师的处理,只将课堂教学停留在书本中,只要求学生带耳朵听讲。
导致学生眼界狭窄,能力匮乏;乙教师则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自己去研究判断,组织协调,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天地。
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⑤甲教师的教学处理缺乏师生沟通的基础,乙教师的处理则能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融合。
详细解答:
第31题: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义耳定律”。
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
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恒量(恒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
他边举例边板书:
如果P=2个大气压,且恒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
2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
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8。
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
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
“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
”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豉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
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义耳定律”。
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
(1)此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案例中,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了解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对于小妮,老师说,你可以想象。
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
而对于小刚,老师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
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详细解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之中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模拟 答案 解析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