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荆圪道学校.docx
- 文档编号:5421220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47KB
校本教材荆圪道学校.docx
《校本教材荆圪道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荆圪道学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教材荆圪道学校
《校本课本》
家乡的人文知识
荆
圪
道
学
校
目录
一、全国文明村---荆圪道·····························1
2、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农业·······················2
3、万里荫城铁府之都································2
4、上党名吃荫城猪汤································4
五、德育基地西陕惨案·································5
六、雄山“八景”·······································6
七、异姓祭祖··········································7
八、荆圪道学校校徽内涵································8
全国文明村---荆圪道
山西省长治县荆圪道村位于上党盆地南缘长治县荫城镇,因地处天然山沟而得名。
全村不足300户,1000余口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
集体企业有洁思养殖有限公司。
荆圪道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山西省和谐文明村、山西省卫生先进村、山西省生态文明村、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山西省十佳魅力新农村、长治市红旗党支部、长治县先进集体等荣誉。
近年来,荆圪道村委在党支部书记赵国祥的带领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众志成城,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在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围绕产业兴村发展目标,投资8600余万元,以洁思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建设有规模达2万头猪的现代化养猪场、大型沼气站和生物有机肥料厂、高效智能蔬菜大棚和百座连栋绿色蔬菜日光大棚。
荆圪道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按照就地取势、依山傍山、因地制宜的建筑模式,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
新建了村办小学,村委办公楼、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体育运动场、生活休闲广场;改造了通村公路,新打了吃水井,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解决了农村“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打造出一个现代化文明与田园风光相融合、现代建筑与山村特色相结合、公共设施与人居环境相和谐的独特魅力和韵味的山区新农村。
与此同时,帮扶邻村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沼气。
满院关不住,绿满田畴花满坡。
作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荆圪道村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呵护。
展望未来,荆圪道村将围绕县委、县政府“四个发展”宏伟蓝图,立足长远,保持先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决心毫不动摇。
美丽和谐的荆圪道村,勤劳善良的荆圪道人民,时刻欢迎您!
荆圪道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持续发展的幸福新农村
在下一阶段,首先,计划继续扩大绿色养殖种植规模,在十二五期间新建温室大棚500个,注册品牌,实施打造荆圪道洁思企业产品品牌战略,实现果蔬产品从无公害到有机的转变。
届时可实现收入4000万元。
二是开发耕地五百亩。
现已完成150亩的开发整理,用于发展核桃经济林,并在林间再自然放养20万只山鸡,可实现收入2000万元。
并把养殖场的发酵水引上浇灌,做好水利建设,确保旱涝保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是利用规模效应,积极带动一定区域内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精细化、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创新管理,立足大农业发展思路,跳出县域发展界限,实现农业不断提效,农民持续增收。
可持续发展的荆圪道,明天会更美好!
--1--
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农业
荆圪道村位于长治县东南山区,与壶关县,陵川县毗邻。
全村280户,900口人,耕地面积621亩,地域面积1.1平方公里。
近年来,荆圪道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抓住近年来煤炭市场走高的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2010年全村总产值达到4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上元。
为了实现由地下资源开采到地面产业开发的转变,进一步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农业,达到养殖规模化、产业生态化、产品无害化,2005年经村委会多方考察,注册成立了洁思养殖有限公司。
公司总投资2212万元,占地面积80亩,现有员工80名,其中生产技术人员6名。
我们在筹建猪场时特聘山西省农业大学专家进行了科学设计,建设有现代化万头养殖场一座,种猪测定站、饲料加工厂及配套沼气站、日光温室大棚。
年可生产二元种猪3000头,优质瘦肉型商品猪20000头,年产沼气25.9万立方米。
猪场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养猪业先进管理模式,建设有门窗封闭式、空气净化排放式猪舍,采用床上产仔、网上育仔、自由采食、自动饮水,粪便自然排放,回用生产沼气,分点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等先进生产工艺流程。
猪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微机全程监控、人畜分离。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管理和种猪售后服务,已达到规范化养殖要求。
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对猪粪尿进行回用生产沼气,采用干清粪工艺,先由人工收集大部分固体粪便进入集肥池,分离后转入混全型沼气池加温发酵,对猪场的污水进行厌氧处理,日生产沼气600M3,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水、脱杂净化后进入贮气柜,实行集中罐装,供应村民炊用,沼液进入蓄液池贮存供日光温室大棚使用,沼渣压缩后装袋回用农田。
我们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了养殖废物的循环利用,做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增加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解决了资源紧缺的问题。
我们今后的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县“四个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的养殖规模、规范养殖业健康发展,力争年内出栏二元种猪3000头,优质商品猪20000头,与此同时发展一座占地30亩的集种植、养殖观赏为一体的绿色蔬菜大棚;继续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条,加工生产绿色有机肥20000吨;开发复垦土地600亩;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坚持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促进村民增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有新突破,促进工业发展,在推进以工补农、以工哺农上有新突破。
万里荫城铁府之都
荫城镇地处长治县东南边缘的雄山脚下,距古县城(长治市)三十公里,离新县城(韩店)不足其距市的一半,与壶关、陵川、高平接壤。
古老的荫城镇,远在春秋时期,就是上党名城。
长平之战中,韩国太守冯亭,以十七城献赵,就包括它在内。
然而“万里荫城”的美称,主要赖于它的铁业生
--2--
产。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左传》记载:
公元前五一三年的春秋时期,荫城的人民就开始了简易的铁货制作。
《长治县志》记载:
“汉朝在上党设有铁管,荫城住有铁商。
”一九七八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壶关(今长治)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一把铁剑,它说明了荫城镇制铁业自汉朝就进入了《国语·齐语》中所说的“美金(铜)用来制造武器,恶金(铁)用来制作农具”的时代。
唐代,潞州一带由于铁业生产不断发展,铁货交易也频繁起来。
据《晋商鬼
略》记载:
“从谏还治潞……,征商人又熬盐货铜铁,收缗十万。
”表明当时潞州已是一个包括铁货在内的集散地了。
而荫城在潞州的铁业生产中又占有相当的比重。
宋代的铁业生产量居当时世界首位。
隶属东路的潞州又是山西产铁的发达地区之一。
据《宋史·食货志》载:
“河东铁货最盛。
”
明代,荫城铁业生产更为发达。
据《明史·食货志》及《续文相通考》卷二十三载,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三年),全国设立了十三个冶铁所,当时潞安荫城就是一所。
如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内,有一现存完好的明万历元年的鉄鼎,上有“山西潞安府长治县铸”字样,并铸有工匠名字。
当时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企图镇压他们,限期民间制造武器,荫城开始制造军械,主要生产铁炮、大刀、长枪、铁鞭等。
现在,有些地方仍留存有明代遗留下来的军械。
如长治市博物馆珍藏着一门铁炮(长1、97米,炮筒直径1、40毫米),炮身铸箍,箍间所铸:
“崇祯十五年造”和“长治县知县颜习孔监造”就是其中一例。
清乾隆、嘉庆年间,荫城铁业生产达到了鼎盛阶段。
据《中国·电志·山西》及本镇桑梓村西庵庙、石炭峪村玉皇庙石碑记载,当时的荫城这里已经成为铁货的重要集散中心,市井繁荣,商家云集。
各地客商在荫城镇开设的铁器栈铺达六十多家。
荫城人在全国开设的铁货店铺也有三十多家。
荫城街的留人店、旅馆上百个,镇中的一条大街至今仍叫“馆街”。
当时全村留住的外地客商,少则五、六十家,二百多人,多则七、八十家,三四百人。
经营的铁货不仅推销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而且还远销苏联、日本、朝鲜、尼泊尔、波斯、不丹等十几个国家,日销售量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年交易额达一千万两白银。
荫城镇周围的上百个村庄,几乎村村有铁炉,户户会打铁,铁炉作坊星罗棋布。
煽风声、锤击声、昼夜不停。
荫城逐步形成了一个村一种铁货,几个村一个品种。
如桑梓村主要生产铁勺,荆圪道村则铸造火炉……当时铁货的运输主要靠牲畜拉,骆驼驮。
故而“日夜铃铛响,骆驼排成行,骆驼送货到口外,黄金白银滚滚来”的民谣流传至今。
产品齐全品种繁多
荫城铁货产品齐全,品种繁多,分类细密。
从生活用品到生活用具,从建筑材料到军用需要,应有尽有。
从铁质角度讲,分铸铁、锻铁两大类:
在品种上有钉、锤、绳、锁、铃、锅、勺、壶、笼、匙、铮、盆、桶、刀、剪锯、斧、犁、镢、锄等几十类;按形状又分枣核钉、鱼眼钉、卯尖钉、水泡钉、荷花钉、绒钉、
--3--
双连钉等;依用处分有板钉、鞋钉、檐钉、椽钉等。
每类钉中又分有大小、轻重、规格。
质量优异工艺精巧
荫城铁货不仅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而且质量优异、工艺精巧、经久耐用、富有地方特色。
如桑梓生产的铁勺、铁匙,成型后,表面锻打一层黄铜,薄铜厚铁,浑然一体,光泽闪亮,坚固耐用,入水不生锈,做菜不变味,绝非铝制品可以比拟;窟窿庄铸造的铁锅,出产是灰色,使用前先用沙石磨光擦净,旺火加热,然后用棉花蘸食油擦里,草木灰熏外,经这样处理后,使用起来盛水不生锈,外面遇潮不腐烂,铁质坚硬,锅底光滑,具有不变味、不变色、不损坏营养成分,不生长金属毒性,而且保温等特点,号称“窟窿庄铁锅无窟窿;”南宋村生产的水泡钉,头圆心空,厚薄均匀,永不掉盖;荫城村生产的椽钉,人称有三绝,即:
上尺绝(长短粗细规格分毫不差),上称绝(九个一斤,手落称平),入木绝(用这种椽钉建房,即使椽子本身年长霉烂,铁钉连接处依然紧扣如初);横河村生产的娃娃绳(形同铁绳),每挂一百环,重半斤,十分精致,曾远销西藏,成为藏民喜爱的装饰品……
千里鹏程万里荫城
随着荫城铁货远销海内外的声誉越来越高,人人对荫城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了,知名度也增强了。
万里荫城,铁府之都,千里鹏程,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也成了过去老百姓的俗语和口头禅了。
2011年5月长治县县委、县政府又出巨资与北京凤凰电影有限公司签约了拍摄电影故事片《大铁商》,旨在揭秘在清末时期荫城的辉煌历史,重振古镇荫城的雄风。
我们深信:
荫城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上党名吃荫城猪汤
荫城猪汤是上党地区久负盛名的小吃。
早在明末清初就流行于市,至今名声越来越大。
方圆几里、几十里、就连周边县、市的好多食客都会慕名前来品尝。
现荫城镇内卖猪汤的不下几十家。
在县城、苏店、长治市区也有人在店铺、街头摆摊设点,挂的招牌都是“荫城猪汤”。
上好的猪汤都是卖汤人亲自煮制猪头,下水、脚料,再用猪骨熬制原汤。
汤汁乳白铮亮,闻之清香扑鼻,使人口水欲滴。
舀汤时,先将驴肉烧饼捏碎抓入碗中,在根据客人的需求和嗜好,或加蹄筋,或加猪肝,或加口条,或加肚肠,用滚滚的原汤原汁多吊几次,然后加佐葱花热氽(TUN),再加上上等老陈醋,即可食用。
此汤的特点是:
汤汁洁白,肉嫩鲜美,味道醇正,清香利口。
荫城猪汤,享誉上党。
--4--
德育基地 西陕惨案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在长治县西陕村,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大血案:
108人惨死在日本人的刀枪下。
其中,来西陕上坟祭祖的邻村27人也全部被日军杀害。
10余人重伤幸存,终生残疾,伤亡人数占全村人口的30%。
被杀人员中,老年36人,婴儿13人,中青年59人;7户人家被杀绝,19人逃亡他乡,5户寡妇改嫁;烧毁房屋10间,烧死大牲口两头吧,烧毁树木4000余株,抢走猪、羊、鸡200多只。
1938年农历3月5日上午,日本侵略军的一支队伍,从八义村出发,沿内王河,经羊头岭向高平建宁方向进发。
行至西陕村口,庙道会(西陕村群众迷信组织)会员李铁则,一看日军要进村,便尾随一名日军到僻静处,用大刀猛地砍下他的脑袋,将尸体投入井中。
日军在雄山脚下歇息时,发现少了一名战士,遂整顿队伍气势汹汹地返回西陕村。
正在后底院念佛的庙道会30多名会员,听到枪声,挥动长矛、大刀,向日军迎战,日军用密集的枪弹,把迎战的会员射死,随后又兵分数路,逐户围打:
他们开枪、挥刀、放狗咬,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肆意追杀;后将没有逃跑掉的村民强行赶来,集中到后底院用机枪扫射,24人全部身亡。
其中年逾古稀的李庄保之妻腿部中弹,瘫坐在地上,日军凶狠地令他站起来,一刺刀捅进腹部,他抱着挤出的肠子,放声大叫,日军举起枪托在其头上猛击,直至捣死。
日军继续在村中各户搜查追杀,不论妇孺婴童,老弱病残,见人就杀。
一位身患疾病的老太婆,坐在街门口晒太阳,日军一刀将她半个脑袋砍下,鲜血喷溅在墙上,她依偎着门框含恨死去;十八掌村一农妇,生孩子不足两月,来娘家住,母子俩被日军杀死在炕头上;村民李春根刚收工回到家里,听见枪声,便慌忙将
门关上,日军从窗口射进子弹,他应声倒在血泊里之中,其母前去拉扶,也被一枪打死,倒在儿子身上;村中驴圈里,躲藏着20人,搜寻的日军发现后,两人一组分别射杀,15人死亡,5人重伤倾刻尸骨堆积,血流满圈;郭良村李二胖之妻前去西陕村娘家上坟烧纸,她抱着刚满周岁的婴儿藏在驴圈内,日军一枪打在她的头上,鲜血顺着脸腮留下来,淌在儿子的脸蛋上,不懂事的小宝宝还在噙着奶头吃奶呢;一中年人两手扒在茅梁石上,身子悬在空中,想死里求生,不想被日军一刀将他的四指砍下,掉进粪坑,被臭气熏死......
顷刻之间,西陕村尸骨纵横,血流成河,火焰冲天,日军把人杀绝,烧毁房屋,又点燃山坡树木,把猪、羊、鸡全部抢光,才扬长而去。
3月7日,逃走的人,才返回西陕村料理后事。
当看到亲人们女抱母、子拉父、身依门、尸枕尸惨死的情景,都心肝俱裂。
悲痛欲绝。
啜泣声、痛哭声、怒骂声、充斥各家各户。
他们含着悲哀的泪珠,怀着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刨坑掩埋了亲人的尸体。
从此,一个富庶喧闹的山村,沦为路断人稀的境地。
3月8日,抗日救国牺牲同盟会派人给西陕村人民送来了救济粮,安慰父老乡亲要化悲痛为力量,振作起来,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去。
--5--
雄山八景
巍巍雄山。
位于长治县荫城镇正南方位,千百年来,它饱经风霜,历经沧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
此山,苍松叠翠,怪石嶙峋,清泉汩汩(Gu),百鸟啼鸣,景色迷人,其中,八个景点最为引人入胜,使人流连忘返。
一、石公婆:
在雄山西南方向,有两块岩石酷似年迈夫妇端坐于地。
相传,当年山下有一对青年夫妇,相敬如宾,小媳妇对长辈亦十分孝敬。
但公婆凶狠毒辣,每日里,横挑鼻子竖挑眼,稍不如意,便会大打出手。
小夫妻倍受欺凌,妻与丈夫私下商定:
尽管爹娘做事过分,我做儿媳也要尽孝心,她每日里贤淑孝顺,尊敬公婆,可善意的言行并未打动公婆的心,反而变本加厉,横加虐待,迫于无奈,小夫妻俩逃上雄山,歇息间,一阵仙风吹来,两人便化作石公石婆了。
二、酒子窝:
乃是一块独立岩石,此石长三米,宽二米,高一米,石面印有九个梅花形石窝。
相传,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赶逃至雄山,因天气炎热,筋疲力尽,口干舌燥,于是便坐在石头上把盏饮酒,杯落处,印出九个石窝。
三、卧龙松:
在雄山顶峰延伸至东南方向三华里处的一块岩石之下,此松苍劲奇特,枝条古怪,旁边独伸出檩条粗一枝,横卧于地上,远看近瞧,颇似飞龙卧地,相传刘秀与王莽争雄天下,一天傍晚,刘秀被王莽追赶,逃至雄山,由于人困马乏,便倒在一棵树下酣睡起来,醒来后,见身旁之松,酷似飞龙,十分惊讶,待他登基后特封此地为卧龙松。
四、乌龟岩:
在雄山嶙峋的岩石丛中,独有一石形同乌龟,此石长约一米,宽0、5米,伸头远眺,栩栩如生。
五、裁云剪:
在雄山西南方向,此景乃两块突兀岩石并列于悬崖之上,中间有一道石缝,形同剪状,直插云霄,故得名裁云剪。
六、雄山书院:
宋代已是一方儒学名馆,后遭兵火,元泰定、至元年间,兵部尚书李惟馨(xin)重建书院,并修建了“可已堂”“知非斋”“万松亭”。
元末明初,三位尚书李惟馨、杜学文、董程名人雅士,常在此结社唱和,吟诗作文,并广收门生,尽力施教,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文人俊杰,雄山书院也因此成为北方著名书院之一。
现在仅存遗址,有石碑、石桥、石梯。
七、龙井:
在雄山书院正房门左侧,此井围石光亮,井水清澈,约两米深,房檐下横一木梁,上雕刻有木龙,直倒映水中,水面静时则龙身显。
八、八仙树庙:
在雄山东南方向,圣井背村东,一华里处有一石庙,此庙宽一米,高0、5米,小巧玲珑,别致典雅,系砂石凿造而成。
相传,小庙周围的八棵古松各具姿态,葱郁挺拔,均已修为神仙,故筑庙以供之。
--6--
异姓祭祖
每逢清明节,荫城镇霍村附近飞安宅上、麻胡等村的郭姓人家都要到霍村祖坟上烧纸祭祖。
同姓人家上自家的祖坟上烧纸理所当然,可是外村郭姓人家为何要到霍村霍家祖坟上烧纸呢?
再则,全县庙会很多,唯有荫城是清明节举办庙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们伤心断魂祭祖之时,荫城为何要举行热闹红火的庙会呢?
这里有个悲惨的故事。
相传,明朝时,有一皇帝长期不事朝政,却热衷于游山玩。
一些没有骨鲠(GENG)之气的大臣纷纷投其所好,邀其游赏名山名川,名胜古迹,巴结奉承套近乎,以此作为晋升的台阶。
当时,霍村有一人在朝中做了大官,人称霍阁老。
一日,霍阁老上殿奏道:
“微臣故里山西潞州霍村一带,为太行山名胜之地。
那里山川河流秀丽,乌金遍地蕴藏。
山中有麻脊梁,铁尾巴。
村中有无梁楼榭,古色古香,稀世所有。
村外置门九关,固若铜墙铁壁。
臣欲请圣驾前往一游,为故里生光添辉,望圣上恩准。
”皇帝见他说的天花乱坠,美如仙境,便决定前去一游。
那年,一个春暖花开,和风拂面的日子,皇帝由文臣作陪,武将保驾,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往山西潞州的霍村而来。
行至一地,皇帝问身边大臣:
“到了何地?
”大臣答道:
“此地名难垂也。
”皇帝连日劳累,脑子里昏昏沉沉,竟将“南垂”误听为“南回”,认为此行大不吉利,怀疑是霍阁老欺君拐驾,图谋不轨,逐下令停止行进,立即返京。
回到京城,皇帝以心怀叵测、欺君拐驾、图谋不轨的罪名,立即将霍阁老处斩,并派锦衣卫到霍村灭其九族。
锦卫衣来到霍村,凡霍姓即斩,别的姓则留,一时间腥风血雨,笼罩霍村。
据传霍村有四十二户霍姓人家改姓为郭,并纷纷逃往周围的村庄隐居。
当时荫城铁货已名闻全国,成了繁华之地,霍村霍家在荫城做买卖的有钱人家,清明节时,便在荫城举办庙会,祭典祖先。
数百年过去,至今霍村周围村庄的郭姓人家,每逢清明,都要到霍村霍家祖坟上烧纸,荫城的清明庙会也一直延传了下来。
--7--
荆圪道学校校徽内涵
这个图案是荆圪道小学的标志:
设计者黎都报新闻科主任李俊祥。
标志图景是:
荆字的音节艺术体,绿色代表小草,红色代表太阳。
标志的意义是:
荆;木本植物,生长在高山之巅,幼芽葱绿、繁茂,伸出的枝干挺直强劲,枝繁叶茂。
其;荆圪道的命名就是以荆树成才而得名,其含义是荆圪道的孩子在光的关怀下,在村长的直接关心下,我们这些茁壮成长的新苗,永远沐浴着太阳的光辉。
或者说。
他点燃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
我们是幼苗,我们是花朵,用我们的心灵托起明天的太阳。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教材 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