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练习12种群和群落.docx
- 文档编号:54210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94.93KB
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练习12种群和群落.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练习12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练习12种群和群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练习12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
1.(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 A对:
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
B对:
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
C对: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产量有可能相同。
D错: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2.(2017·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D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 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1/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
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
3.(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C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 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
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
4.2016年9月4日召开的杭州G20峰会,相关报道中提到“人口老龄化”,下列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体现了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体现了年龄组成,直接决定人口数量的变化
C.国家施行的“二孩”政策,可缓解此种现象
D.此种现象的出现,是性别比例失调的结果
[解析] “人口老龄化”体现了年龄组成,但不直接决定人口数量的变化,与性别比例失调无关,A、B、D项错误。
施行“二孩”政策,会使幼年人口增多,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C项正确。
5.(2015·广东理综卷)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000个
[解析] 初始阶段酵母菌需要适应新环境,种内斗争几乎不存在,A错误;由题干密闭条件可知,在一定时间内该种群数量变化为“S”增长,不适用“J”型增长的模型,B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用抽样检测法调查,C错误;由图1可知,该种群数量从45h后基本维持在120000个稳定不变,因此可判断该种群的K值为120000,D正确。
6.(2018·江西省南昌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D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解析] A.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C正确;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故选:
D。
7.(2018·辽宁省盘锦高中二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C )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解析] A.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如蚜虫、跳蝻等)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标记总数。
若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种群密度偏大,B错误;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D.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由于营养物质减少、代谢废弃物积累等原因而减小,不会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D错误。
故选:
C。
8.(2017·河南全国Ⅰ诊断卷A)水稻田中的福寿螺不仅会对水稻产生直接的危害,还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下图表示某地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和鱼类出现的频次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稻田中的总能量为全部水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C.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分布最密集
D.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
[解析] 稻田中的总能量包括土壤有机物和全部生物体内所含有的能量,A项错误。
福寿螺活动范围较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B项错误。
当鱼类出现频次在15~20次时,福寿螺种群密度较低,说明适当引入鱼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福寿螺种群的增长,C项错误,D项正确。
9.(2018·江苏卷)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阶段Ⅰ
阶段Ⅱ
阶段Ⅲ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 A错: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错: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错:
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
D对:
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10.(2015·全国理综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
11.(2018·郑州三模)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C.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低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项正确。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重要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B项错误。
竹子是同一物种,有高有矮,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
野兔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第二次捕捉的野兔中被标记的数量少,导致统计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高,D项错误。
12.(2014·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内物种之间的关系。
病毒传播路径是水稻→稻飞虱→水稻,青蛙是肉食性动物,它减少了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可推断出青蛙吃掉了部分稻飞虱,才出现这样的效应,因此青蛙和稻飞虱之间是捕食关系。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
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与青蛙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
13.(2018·湖南八市联考)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年
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解析] 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采样。
14.(2018·济南三模)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 C )
A.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
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
C.乔木取代灌木,确立优势
D.微生物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减少
[解析] 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好,微生物也越多,A项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增多,B项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灌木和草本植物,C项正确;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微生物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D项错误。
1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 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蛇活动能力较强,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取样方法,如方形地块可采用五点取样法,长地块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16.(2018·保定二模)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二轮 专题 练习 12 种群 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