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docx
- 文档编号:5418195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100.04KB
四年级科学.docx
《四年级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
安定区福台路小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科学教案
班级四年级一班
执教者高东霞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科学学科教学进度表
科目
科学
教学班级
四年级
教科书名
及册数
科学四年级上册
上课日期
8月26日
每周节数
2
总授课节数
28
周次
时间
教材内容
节数
起止
1
8.25--8.28
报到、军训
2
8.31--9.4
第一单元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
2
3
9.7--9.11
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
2
4
9.14--9.18
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
2
5
9.21--9.25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第二单元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
6
9.28--10.2
国庆放假
7
10.5--10.9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
8
10.12--10.16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
2
9
10.19--10.23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2
10
10.26--10.30
复习
11
11.2--11.6
期中测试
12
11.9--11.13
第三单元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13
11.16--11.20
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2
14
11.23--11.27
5.声音的传播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
15
11.30--12.4
7.保护我们的听力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
2
16
12.7--12.11
2.骨骼、关节和肌肉3.运动体来会怎样
(一)
2
17
12.14--12.18
4.运动体来会怎样
(一)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2
18
12.21--12.25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2
19
12.28--1.1
复习
20
1.4--1.8
期末测试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天气”、“溶解”、“声音”、和“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溶解:
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声音:
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天气:
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我们的身体:
对自己的身体的了解从身体的结构开始,通过观察,采集数据和模拟实验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了解人体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二、学生状况: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四、教学难点:
溶解:
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声音:
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天气:
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观测
我们的身体:
对自己的身体的了解从身体的结构开始,通过观察,采集数据和模拟实验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了解人体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措施: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2.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3.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学习重点:
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描述。
学习难点:
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学习准备:
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
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准备好科学记录本。
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
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
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
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
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
(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
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
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
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
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
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
后天呢?
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2.天气日历
学习目标:
1.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2.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3.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4.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学习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学习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学习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提问:
你们还记得两周前的天气是怎样的吗?
谁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二、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三、制作天气日历
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老师重点指导什么地方测气温合适、如何判断云量、阴天等。
1.回教室学生交流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
2.提问:
哪些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天气?
3.学生在“天气日历”中画今天的天气符号画。
4.出示“温度记录表”。
指导学生用描坚条的方法记录当天的气温。
四、分组讨论
怎样分配记“天气日历”的任务、什么时候观察天气、周末和假期能不能间断。
五、拓展
观察一个月的天气后,要求学生思考。
这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一个季节的气候?
在这一季节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与天气有关吗?
3.温度与气温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
2.让学生知道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
3.学生会做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4.使学生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测量教室内气温变化情况。
学习难点:
做气温折线图的方法。
学习准备:
课前布置每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一支温度计。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
我们制作天气日历时还要观察一天中的什么?
讲述:
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通过观察的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天的气温。
二、探究
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测定室内外的温度时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等温度计内的液柱停止升降时,再读数。
2.读数时,视线也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3.如果长期测定室外的温度,要把温度计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
(1)师:
强调使用温度计的安全。
(2)分组观察温度计,并指出温度计上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开时的温度的刻度分别在哪里?
再指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时,温度计的温度可能在什么位置?
(3)分组活动:
学生手握温度计的液泡,待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这时的温度。
三、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思考:
你们认为今天教室和教室外的温度是否相同?
哪一个温度会高些?
是怎么知道的?
准确吗?
(2)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
注意提醒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好。
(3)学生回教室后把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并思考:
哪一个温度更能反映当天的气温?
在这个活动时,老师可以提示:
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
哪儿的温度高?
哪儿的温度低?
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天的气温?
(室外阴凉处、通风处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
四、气温的测量
(1)比较每个组刚才测得的室外不同地点的气温是否相同。
(2)讨论测量气温应选择室外的什么地点。
(3)讨论刚才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哪个小组测得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天的气温,并将这个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4)一天中温度变化情况的研究。
将各个小组收集的前一天的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填进“温度填充图”。
指导学生对温度填充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最高?
什么时候的气温最低?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5)组织学生对于每天选择什么时间测量气温进行讨论:
如果想知道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分别选择什么时间测量?
我们在完成“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时,每天测量气温的时间是不是应该一致?
五、全课总结、课外拓展
1.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的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4.风向和风速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2.让学生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学生能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4.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风有力量。
学习难点:
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风力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
风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怎样知道起风了?
2.用你们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好吗?
3.教师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在黑板上,了解学生们是怎样认识风的。
二、认识风向和风向标
1.板画“风向图”向学生介绍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老师列举风吹动旗面、树枝的情况,让学生辨别风向。
3.师出示一个自制的风向标,介绍风向标是用来测量风向的简单装置。
4.学生按照课本上自制风向标的步骤自制风向标。
5.做完后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1)选择室外空旷的地方测试风向。
(2)借助指南针确定方位。
(3)明确风向标箭头的指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
(4)采用文字或箭头来记录风向。
如果采用箭头方向记录风向,箭头的方向就是风向,在纸上记录时应遵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6.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
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中央。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指南针为每个小组确定方位,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
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测量并记录风向。
如果在测量时,风向标箭头的指向不是固定地指向一个方向,可指导学生作2分钟的观察,看看在这期间,风向标箭头指向在哪个方向的时间比较长,就把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
7.学生汇报他们刚才在室外测得风向的结果。
8.讨论如何将测得的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三、风速和风速等级
1.提问:
在刚才到室外测量风向的时候,你们觉得今天的风大还是小?
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讲述:
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来描述,气象学家是利用风速仪来测风速的。
3.学生看书上的“风力等级”表。
4.提问:
“风力等级”表是怎样描述不同级别的风的。
5.提问:
如何通过观察学校(或别的地方)的国旗被风吹动的情况来确定风的等级的?
6.讲述:
是采取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这样的三个等级还可以分别用数字0、1、2来代替。
为了测量方便,我们要每个小组或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测量风速了。
7.每个小组按照课本上的图来制作小风旗。
8.让学生举起制作的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微风、大风,并用自己的小风旗来测试他人制造的风,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9.学生到室外测量风速。
10.学生交流室外测量的风速。
将它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四、全课小结
鼓励学生使用制作的小风旗观测风速,完成以后每天的“天气日历”记录。
五、课后拓展
注意收看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5.降水量的测量
学习目标:
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3.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学习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学习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2.生自由说:
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3.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
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6.云的观测
学习目标: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学习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学习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学习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
问:
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
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学习目标:
1.把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3.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学习重点:
分析和整理天气信息,认识天气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学习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1)统计云量的组:
有多少晴天?
多少阴天或多云?
哪种天气最多?
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
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
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
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
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第二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目标:
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2.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学习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
学习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
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
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
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
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
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
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
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
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
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提醒学生注意:
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学习目标: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
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学习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
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
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