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知识精华.docx
- 文档编号:541753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71.03KB
生物必修2知识精华.docx
《生物必修2知识精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2知识精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2知识精华
必修2知识精华复习
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
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等位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
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细胞质分裂
均等
2次不均等分裂
子细胞数
4个精子
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
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
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
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
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
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
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
答案:
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
第二节有性生殖
1.概念:
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
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
在有性生殖中,由于两性生殖细胞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因此,由合子发育成的后代就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相对性状
性状:
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
判断下列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是的打√,不是的打×):
1.水稻的早熟与晚熟(√)2.人的卷发与直发(√)3.棉花的长绒与粗绒(×)
4.人的五指与多指(√)5.番茄的红果与圆果(×)6.人的高鼻梁与塌鼻梁(√)
7.狗的黑毛与羊的白毛(×)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看书)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看书)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测交(看书)
例:
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AA)还是杂合子(Aa)?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
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
基因:
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8)
等位基因:
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
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
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
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
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
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
测交: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正推类型:
(亲代→子代)
亲代基因型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⑴
AA×AA
AA
全显
⑵
AA×Aa
AA:
Aa=1:
1
全显
⑶
AA×aa
Aa
全显
⑷
Aa×Aa
AA:
Aa:
aa=1:
2:
1
显:
隐=3:
1
⑸
Aa×aa
Aa:
aa=1:
1
显:
隐=1:
1
⑹
aa×aa
aa
全隐
●逆推类型:
(子代→亲代)
亲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⑴
至少有一方是AA
全显
⑵
aa×aa
全隐
⑶
Aa×Aa
显:
隐=3:
1
⑷
Aa×aa
显:
隐=1:
1
注1:
逆推类型中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同中生异:
同是显性,异是隐性.
◆异中生其一,其一是显性,另一是隐性.(条件:
后代数量足够多)
注2:
逆推类型中遗传病显、隐性的判断: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五、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Ø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
Ø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原理:
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
1-(1/2)n(注:
AA=aa)
2、指导医学实践:
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
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两种基本题型:
共同思路:
“先分开、再组合”
●正推类型(亲代→子代)逆推类型(子代→亲代)
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例:
附:
杂交育种 方法:
杂交原理:
基因重组优缺点:
方法简便,但要较长年限选择才可获得。
2、指导医学实践:
四、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
n-1对常染色体+XY雌性:
n-1对常染色体+XX
●性比:
一般1:
1
●常见生物:
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2、伴性遗传基因型的写法
先写出性染色体,男性XY,女性XX,再在X染色体的右上角写上基因(Y上不写)
3、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女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女>男②连续发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3)伴Y遗传的特点:
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
4、家族系谱图中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快速判断
无中生有为隐性→病女父或子正常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病男母或女正常为常显
附:
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X隐:
色盲、血友病;伴X显: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隐:
先天聋哑、白化病;常显:
多(并)指
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
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类型: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P43图并理解)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
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
三倍体无子西瓜
2、染色体组:
(1)概念:
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细胞中任意一种染色体条数
例1:
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答案:
32514
②染色体组数=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例2:
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
(1)Aa______
(2)AaBb_______(3)AAa_______
(4)AaaBbb_______(5)AAAaBBbb_______(6)ABCD______
答案:
223341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
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
染色体变异实例: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
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
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
染色体变异
实例:
优缺点:
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附:
育种方法小结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方法
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
杂交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粉)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优缺点
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少。
方法简便,但要较长年限选择才可获得纯合子。
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
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
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
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结论:
DNA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结论: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即:
DNA是遗传物质)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
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
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
DNA和RNA
DNA
RNA
遗传物质
DNA
DNA
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
一、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
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
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T;G≡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排列种数:
4n(n为碱基对对数)
②特异性:
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DNA的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①A=T、G=C 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
A+G=A+C=T+G=T+C=1/2全部碱基
二、DNA的复制
1、概念:
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
3、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
(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
半保留复制
6、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①模板:
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
ATP
④酶:
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9、意义:
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0、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复制出DNA数=2n(n为复制次数)含亲代链的DNA数=2
第三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
C、H、O、N、P
2、基本单位:
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
一般为单链
二、基因: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主要在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1)概念:
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注:
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
(2)过程(看书)
(3)条件:
模板:
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
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
ATP
酶:
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
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
2、翻译:
(1)概念: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密码子: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遗传密码子”。
)
(2)过程:
(看书)
(3)条件:
模板:
mRNA
原料:
氨基酸(20种)
能量:
ATP
酶:
多种酶
搬运工具:
tRNA
装配机器:
核糖体
(4)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
多肽链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
mRNA分子中碱基数:
氨基酸数=6:
3:
1
四、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
2、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计划:
完成人体24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
意义:
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
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变化。
例如: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直接原因:
组成血红蛋白的一条肽链上的氨基酸发生改变(谷氨酸→缬氨酸)
•根本原因:
DNA模板链上的碱基发生改变(CTT→CAT)
2、原因:
物理因素:
X射线、激光等;
化学因素:
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
病毒、细菌等。
3、特点:
①发生频率低:
②方向不确定(一般有害)
③随机发生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
④普遍存在
4、结果:
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5、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期)
6、应用——诱变育种
①方法:
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
②原理:
基因突变
③实例:
高产青霉菌株的获得
④优缺点:
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少。
7、意义:
①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③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基因重组
1、概念:
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
2、种类:
①基因的自由组合:
减数分裂(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②基因的交叉互换:
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
结果是导致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③重组DNA技术
(注:
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
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
3、结果:
产生新的基因型
4、应用(育种):
杂交育种(见前面笔记)
5、意义:
①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③是形成生物体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染色体变异(见第三章第三节)
第五节关注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遗传病: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先天性疾病:
生来就有的疾病。
(不一定是遗传病)
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三、人类遗传病类型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特点:
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
3、类型:
显性遗传病伴X显:
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遗传病伴X隐:
色盲、血友病
常隐:
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酮尿症
(二)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
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常见类型:
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1、概念: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类型:
常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
猫叫综合征 数目异常: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
性染色体遗传病:
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
每个人都可能携带5-6个不同的隐性致病基因,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
2、遗传咨询: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产前诊断:
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五、实验: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方法和过程: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小组成员也可以分工进行调查。
2、每个小组可调查周围熟悉的4~10个家庭(或家系)中遗传病的情况。
3、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4、调查时要详细询问,如实记录。
5、小组调查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以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4、对某个家庭进行调查时,被调查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必须写清楚,并注明性别。
5、必须统计被调查的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结果分析:
被调查人数为2747人,其中色盲患者为38人(男性37人,女性1人),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1.38%。
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1.35%,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03%。
二者均低于我国社会人群男女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结论:
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
认为生物是进化的。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
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进步性:
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要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
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
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按定义计算: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½杂合子频率
(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四)突变、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1、物种:
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
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必修 知识 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