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40题.docx
- 文档编号:5413683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82KB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40题.docx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4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40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40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的客观条件以及科学内涵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意义
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XX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始终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创新境界。
4.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法发展真理。
意义:
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任务:
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③革命性质: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①领导力量: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 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⑦时间不同:
1840—1919,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6.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
?
7.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利润分配
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四马分肥”。
当时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所采取的正是“四马分肥”的政策,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方红利各占利润分配的一部分。
8.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与意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要求。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理论里的讲法,是指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具备社会主义特征即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经济。
过渡时期,是指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具体指1949-1956年.这时期,无产阶级政权已经建立,但还不是完全公有制而是多种所有制并存。
所以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
所有制.前者是多种所有制,后者是公有制。
1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13.改革开放不需要考虑姓“社”与“资”的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的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是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注意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5.公有制的内涵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含的内容,包括:
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6.正确看待股份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17.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1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与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坚持扩大内国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9.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近来,低碳经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观察当前对低碳经济的探讨和认识,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研究员日前作出如上表示。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
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
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其实,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完全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我们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实际上,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
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环境友好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
低碳经济不是时髦的概念,是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
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只有低碳社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0.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P283
现代国名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23.依法治国的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亩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治国内涵的科学阐述。
依法治国的意义:
首先,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法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
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法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5.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④加快建立覆盖丞相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6.如何理解“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中的“文攻武备”方针
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同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XXXX”的图谋的。
文攻和武备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牢牢掌握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
27.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8.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30.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到了,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在于:
(1)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
(2)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
(3)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
(4)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
(5)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行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32.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也就是说,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按照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意愿,艰苦奋斗,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始终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33.判断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34.如何正确看待人权 人权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阶层的居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
人权状况受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各国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人权的认识往往不一致,落实人权的措施也各不相同。
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不能按一个模式或某个国家、地区的情况来简单套用。
在人权问题上,要求各国接受同一模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西方国家,人权的制度和实现途径也是千差万别的。
并不存在一个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的统一的具体人权标准。
对于联合国通过的一些国际公约,各国基于本国的情况,态度也不尽一致。
在人权问题上,按某一个国家的模式去衡量、评判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或者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既不恰当,也根本行不通。
如果一国按自己的标准来对待别国的人权问题,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认为别国侵犯了人权而任意加以干涉,其结果必然是纷争不断。
正因为如此,在观察和评价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时,不能割断该国的历史,也不能脱离该国的国情,更不能按一个模式或某个国家、地区的情况来简单套用。
35.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共产党宣言》指出: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忠实代表,在全国人口中只占极少数,无论是过去搞革命,还是而今搞建设,为了实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目的,就理所当然地把广大人民吸引到自己的运动中来,使自己的运动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运动。
共产党如果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作用,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参加,自己也就成不了“先锋队”。
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和共产党的性质,都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36.社会主义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37.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这是法制建设的先决条件。
有法必依是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这是法治建设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就是执法机关认真执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违法必究就是任何人不管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存在。
这是法制建设的重要保障。
以上四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①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②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③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8.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大进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①全方位: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对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开放。
但我们对外开放的重点还是发达国家。
②多层次:
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概论 期末考试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