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docx
- 文档编号:5412425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711.35KB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docx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武昌昙华林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的探讨
调研对象:
江汉路近现代历史建筑群
调研时间:
2012年2月
教学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
指导老师:
常建
专业班级:
建筑学0902
学生姓名:
马思雨
学生学号:
0120906220222
摘要:
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昙华林,坐落于武昌古城的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甲之间,随两山并行成东西走向。
昙花林在过去的1700年中,逐渐发展成了大武汉记忆,历史名城之根。
武古老的城墙、别致的江夏名居、歌特式的基督教堂、希腊神庙式的圣诞堂…..古韵遗风里珍藏着大武汉的城市文脉。
本文通过对昙华林的书面资料的搜集,实地的调研分析和引申到对整个历史建筑的保护的相应措施的探究。
总结出历史保护街区建筑保护的现状和现今中国对古建筑保护中还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并在一系列的分析中提出自己对于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意见。
关键词:
历史街区保护重建昙华林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历史价值
正文:
一,读书报告部分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很悠久的城市,虽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城市建设也如雨后出笋一般,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新的城市规划,新的建筑与新的街道建设,更加向西方化的方向去发展。
而中国本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大量的古代建筑遗留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随着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大量的城市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而逐渐趋于相同化,人们的目光也从新建筑的建设上逐渐转移到了对古色古香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重建上。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符号,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对古建筑的保护和重建,就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最有利的保护。
然而,在现在的中国,对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方面却有着很多不利的问题,在中国,较之于日本,韩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中古文化的传承甚至是处在渐行渐远的地步,更多的崇洋媚外,年轻人崇尚西方文化的年轻心态,都让中国的古代建筑很难得到更好的帮助。
最近,在北京历史遗留建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到人们广泛关注之时,更多的古建筑古街区保护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新一轮的关注。
经过总结,可以提出两点原因来分析中国古街区古建筑的保护问题。
第一,中国的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得不到准确的历史定位和名分。
虽然文物保护工作已逐步得到重视,但目前国家体制还是不乐观的,文物部门的工作尚不能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及大力支持。
可以说,中国对待古建筑的态度虽然有,但是在法律制定上还并不完善。
很多有历史底蕴的古建筑没办法得到自己的历史定位和相应的名分。
细数林徽因故居被拆的始末可以发现,“身份尴尬”是其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拆的一大重要原因,虽然2009年早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但这座被称为“太太的客厅”的建筑一直在“走程序”中,因而被开发商钻了空子。
第二,保护大于重建。
随着国家古建筑修复技术上的提高,很多人都抱着重建的想法对待古建筑,但是根据目前国家古建筑的遗留问题。
修复性拆除这一类的重建想法并不能保证我国古代建筑或街区的文化保存。
更重要的,可能是提高全民的古建筑古街区的保护意识。
虽然在技术上,有很多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建筑师,但是它们只能提供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工作,却不能从根本上保护这些脆弱的历史建筑。
只有在根本上提高全民对文化衰落的警惕与从内心激发对这些古代建筑街区的保护意识。
才能让这些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真正的得到好的保护,用它们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光灿烂。
二,调研部分(实地调研及分析)
1,调研目的
通过对武汉昙华林老街区老建筑的历史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搜集昙华林的历史价值历史定位和其相应的建筑特色的资料。
分析老建筑老街区在武汉古城武昌区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这一小点向外扩散,分析其他地区与整个中国的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
2,昙花林介绍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甲之间,随两山并行成东西走向。
早先,昙华林的街名只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这个街名的覆盖面便沿袭至今。
现在通常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甲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图一)
3,昙花林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
首先是昙华林在建筑方面的贡献可谓不胜枚举。
一条普普通通长仅数千米的街区,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老建筑,有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公寓、老花园、老领事馆、老城墙…
花园山北坡的太平试馆地名,让人联想到明清时期各县乡的秀才下榻于此,苦心准备,届时前往附近贡院应考的场景。
现在的昙华林小学,是清朝负责地方军事的武昌卫衙门遗址。
武昌卫的附属设施还有当年专门管理马匹的马道衙门,就设在武昌卫的右侧,由此留下的马道门这个地名现在仍在使用。
在武昌卫的正南面,当年设有负责提调兵器并以戈甲命名的营盘,后来形成戈甲营的地名也沿用至今。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了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
这里的人口相对稠密,学校和宗教场所比较多,名人住宅也较多,直至今天,百年老宅随处可见。
除去昙华林在建筑方面的贡献,其次是昙华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中国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 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 武汉人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传播***思想的演讲; 南昌起义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会谈;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首都”; 还有林立的教堂,早期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夏民居,阅尽沧桑的武昌老城墙……
4,近代建筑分布
经调研,昙华林街区显现存的历史建筑和遗迹有48处,主要分布于街道两侧,隐没于民宅和学校之中。
4.1宗教建筑
在调研中,宗教建筑可谓是很夺人眼球的一部分。
据了解,古代,昙华林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
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
加诺萨小教堂是典型的宗教建筑,建在小山坡的顶端,建筑风格为古罗马风,大门拱形尖顶,在它的旁边有现在已经损毁的天文台。
这座建筑现在被用来进行书画的展示,成为了游客观光的一站。
(图2)
瑞典教区的中式门牌坊,是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这就使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建在武昌的传教基地,现在这个大院,仍然保存着当年的大门楼,主教楼,领事馆和神职人员用房等。
(图3)
文化大学圣诞堂系希腊围廊式神庙建筑风格,建筑面积533平方米,单层砖木结构,曲尺型平面布局。
它的身上删去了基督教堂许多必备的建筑要素,它的立柱柱身,也是删减了古希腊科林斯柱头花饰后的产物。
这种素洁修长的柱身,更庄重典雅,有寓意女性美的圣母玛利亚在呵护圣子耶稣,以吸引信徒前来崇拜。
(图4)
4.2名人故居
刘公公馆为辛亥先烈刘先生公馆,坐南朝北,中式院门西式主体建筑。
院门正对昙花林街,西侧抱框凹进墙面10厘米,为的是使大门门框成整东西向朝向正北。
徐源泉公馆占地面积4230平方米,外有高墙、内有院落,上下两重,两层楼,中间建有天井,门厅有罗马浮雕立柱,室内有木质雕花转楼——融中西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为当地最为富丽的一幢建筑物。
(图5)
4.3江夏民居
在昙华林一带至今还保存了两座江夏民居。
一是昙华林81号,一是戈甲营76号。
这两座民居的年龄都在百年以上,粉壁、黛瓦、灌土墙、小天井以及木构屋顶,这些构成江夏民居独特的建筑符号。
(图6)
4.4文华大学建筑群
正是因为众多的外国教堂,昙华林一带学校也特别多,因为大多数教堂都开
办了附属的学校。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文华书院。
在今昙华林东头的湖北中医学院所在地,就是原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它是外国教会在武汉最早开办的学校。
(图7)
5,现状问题
5.1历史名街脏乱不堪
可以看到,昙华林街道上的垃圾很多,随着很多民居被拆,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剩菜剩饭等生活垃圾和砖头瓦块得不到很好的处理,混杂在一起,臭味熏天。
这些垃圾即影响了昙花林居民的正常生活,也破坏了历史名城的美感。
(图8)
5.2历史建筑损坏严重
最典型的江夏民居,这些老的街道大多沦为武汉市区百姓的使用房屋,而大多百姓不懂历史建筑的保护,因此老的街道和历史房屋破坏严重。
而很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因为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因缺少维修,出现破损问题。
(图9)
5.3拆迁得不到好的管理
许多建筑虽然历史浑厚,但是因为缺少有关部门的注意,不仅得不到良好的建筑围护,反而最终得到了拆迁的后果。
卢家老宅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落选者”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市对老房子进行调查摸底,包括卢家老宅在内,最初共选出300多处老房子;最终确定其中102处为我市优秀历史建筑。
而“落选者”只有任其自生自灭。
5.4建筑改造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多数历史建筑不再担负从前的建筑使用目的,而是用于其他所用。
但是新的使用方式必定会引来新的建筑改造。
有些建筑因改造的不合适,反而破坏了其本有的历史价值和历史韵味。
5.4城市新规划带来的尴尬
一座新的城市必定会有新的规划措施,对于这样一个新城中的老城,可以说,昙华林有这尴尬的城市地位。
作为历史街道,它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新城市的一部分,它却又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规划。
而昙花林居住着许多武昌的老居民。
这些居民生活在民居里,一方面很难真正的保护它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政府又很难给他们安排新的居所。
因此,这样一个老城,处在一个城市尴尬的位置。
5.5空间结构的无序
昙华林一代建筑风格各自有其各自的特色,而整个建筑群全长约1.2公里,建筑分布也较为零散,没有核心的建筑,也没有明确的参观路线,和系统的联系。
因此对于想要参观昙花林的游客,很难顺着一条主路参观。
5.6交通不便
因为昙华林隐没在城市中,因此,许多人都听过这三个字,却很难真正的在城市之中找到它的定位,而旅客如若想参观昙华林历史建筑群,也没有明确的公交车和明确的线路到达。
因此昙花林的历史价值虽然高,但却很难得到人们的注意力。
(图10)
5.7保护难度大
(1)居住区?
景区?
难确定
昙华林的大量历史建筑群与其相应存在的历史简直,足可以成为历史名城武昌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够游客们的欣赏参观。
但可以注意到的是,因为昙华林地处武昌的城区之内,周围交通复杂,人流量大,又与周围民居混杂,很难真正的从民居中脱离,成为一个容易并且方便管理的景区共人们游览。
而正是这种尴尬的关系,使的昙花林建筑区很难得到相应的更为专业的保护。
却很难确定其真正的地位。
即便能够确定以历史景区来保护。
民居内生活的百姓也很难得到合理安排。
(2)建设和保护之间的冲突
百年老宅虽然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是武汉历史名城的百年见证,更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它代表了武昌过去百年的历史文化,也能体现人文的特殊情感。
其价值远远大于新建商品房的价值。
按理说,我们应该把这些具有特色的古老建筑改建,重建。
恢复原貌,改造成小区新的景点,在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利润。
但是,这样的房子既不是文物,也不是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但拆迁时面临重重阻力,不拆除的话耽误施工工期,这种后续维护由谁来承担,如果继续等待,开放商的损失又由谁来买单。
种种问题却阻碍着昙华林历史建筑群的发展。
其次,建筑的重建,翻新,又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士来完成,很难真正把握到准确的度:
既不伤害到建筑本身的历史面貌,又能让这些历史建筑得到更好的利用不至于荒废。
三,结论和思考
1,对保护与再利用历史街区及建筑的几点看法及保护整饬措施
1.1提高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
虽然对于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属于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士的工作范畴,但是,我认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历史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参与对古建筑古街区的保护任务。
除了一般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人,更应该多加宣传,提高公众对古建筑古街区的保护意识。
例如对昙花林的保护,除了有关部门应该多加注意,另一方面,对于生活在昙华林附近的那些居民,更应该提高他们的意识。
保证昙华林街道的干净整洁,并且多加注意身边老建筑的兴衰。
而对于旅客们,更应该宣传,保证古建筑的安全。
在景区内,禁止在文物古建筑上乱涂乱画。
并且保证历史文物的完整。
只有这样,提高全民的保护古建意识,才能使得整个历史街区和古代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1.2尽快制定合理的方案
应当尽快地划分区域,做好规划,明确昙华林古建筑群的城市定位,并制定出有关该地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条例。
并且加以实施,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真正的保护当地建筑。
规划局应该广泛采纳专业学者和专家的意见,扬长避短,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
在保护和重建等等矛盾中寻找出一条出路。
一方面要合理的保护当地昙华林建筑群,一方面,也要减少建筑群对整个城市的影响。
这种深刻的历史问题,只有政府真正的做出表率,才能让整个建筑区域得到更好更合理的规划。
1.3加大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历史建筑蕴含着很多的历史文化与城市记忆。
这些建筑堆积在一起。
如果处理的好,会成为一个城市历史的延续和标志。
但若处理的不好,不仅不会成为历史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即不会发挥自己的优点,反而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而最好的处理整个历史街区的方式就是,在保证其历史文化的条件下。
对其再利用。
再利用可以保证这些古建筑得到新的利用,可以不让它荒废。
让其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利用。
2,古建筑古街区的保护总结
城市的历史往往沉淀在一座座历史的建筑,历史的街道中。
这些建筑与街道透露着城市的文化和气息,也传承着历史并记载着历史。
对于这些古老的印记,我们应当学着去保护去欣赏。
本文在对武昌昙华林的实地调研之后,总结出了一系列有关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知识。
从一个地区的古建筑保护拓展到整个中国各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
本文在对古建筑街道的实地调研中发现了城市古建筑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
对于一座城市应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要去解决。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提高了全民对保护古建的意识。
才能真正的处理好这些历史给予我们的无限的宝藏。
寻求一个新时代城市与古代遗留建筑街区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张卫宁,李保峰.城市特色与近代文物建筑的保护一一武汉[租界】建筑中某些问题的反思.长江建设,1998(5)
【2】邵龙飞.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研究.规划师,2003
(1)
【3】杨林兴,樊婴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成都行政学院院报,2005(6)
【4】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i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保护 街区 现状 调研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