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5409854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63KB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docx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资料
1.环境监测:
a.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或综合性的方法简短或连续的测定污染因子的强度(或浓度),观测和研究这些污染因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全部工作过程。
b.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对象: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
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
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3.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
传统的常规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在线监测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站点布设→仪器安装调试→仪器运行→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4.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
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5.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6.监视性检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7.环境污染物按污染类型分类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8.环境监测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被动监测(污染监测阶段)
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
自动监测(污染防治监测阶段)
9.环境污染的特点:
(1)时间分布性
(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10.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11.环境监测的要求
为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正确判断并能科学地反映实际,环境监测要满足下面要求:
(1)代表性;
(2)完整性;(3)可比性;(4)准确性;(5)精密性。
12.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2)己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3)己有环境标准或其他依据的污染物;
(4)在环境中的含量己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污染物;
(5)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13.水体:
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的总称。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
水体是总水界的组成部分。
总水界主要由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体组成。
14.水体自净: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改变,水体自然地回复原样的过程。
自净能力决定着水体环境容量(洁净水体所能承载的最大污染物量)
15.水污染监测分为:
环境水体监测,水污染源监测
16.水污染监测的目的:
(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污染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18.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6)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17.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原则:
1 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
2 方法经过科学论证成熟、准确
3 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普及
4 试剂无毒和毒性小
18.测定水体无机污染物的主要方法:
(1)化学分析法:
重量法、容量法
(2)原子吸收光谱法:
可测定多种微量、痕量金属元素。
(3)分光光度法:
可测定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在常规检测中仍具有较大的比例。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
用于各种水体及底质、生物样品中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一次进样,可同时测定10~30种元素。
(5)电化学法
(6)离子色谱法
(7)其他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19.测定水体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方法:
(1)气相色谱(G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2)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
(3)其他方法:
在常规检测中,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非色散红外吸收法等也有一定应用
20.污染物形态:
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一定状态的污染物在环境中有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在不同条件下可转变为其他形态,具有不同程度毒性。
21.地表水监测方法的步骤:
1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查
2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3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4 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5 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2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定中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江、河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直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
23.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中需要设置哪些断面,说明每一种监测断面的位置和作用,并作图说明。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对某一河段,只需对照、控制、削减(或过境)断面。
1 背景断面:
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 对照断面:
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一个河段一般只设置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 控制断面:
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500m,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
4 削减断面:
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
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4.水样类型:
瞬时水样:
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混合水样:
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也称”时间混合水样”
综合水样:
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得到的样品。
25.水样的保存方法,并举例说明怎么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
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如,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
A、加入生物抑制剂:
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 ,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对测定酚的水样,用 H3PO4 调至 pH 为 4时,加入适量 CuSO4 ,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B、调节pH:
测定金属离子常用HNO3溶液酸化至pH为1-2,防止重金属的水解沉淀,金属被器壁吸附;测定氰化物或挥发酚的水样中加入NaOH溶液调pH至12,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
C、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HNO3(至pH<1)和K2Cr2O7(0.5g/L),保持汞的高价态;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防氧化;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则需加入少量MnSO4溶液和KI溶液固定(还原)溶解氧。
26.为什么要进行水样预处理:
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得到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分干扰的试样体系。
27.水样预处理的内容:
水样的消除:
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消解水样的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干式分解法(干灰化法)和微波消解法等。
富集与分离:
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
富集与分离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方法有气提法、顶空法、蒸馏法、萃取法、吸附法(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法、共沉淀法
28.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TOC(总有机碳)、TOD(总需氧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根据所用氧化剂的不同,COD的测定方法分为重铬酸钾法(一般称为化学需氧量,用CODcr表示)和高锰酸盐法(一般称为耗氧量,又称为高锰酸盐指数,用OC或CODMn表示)
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COD与BOD的区别:
COD(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了性物质污染程度但只能反映能被氧化剂氧化的有机污染。
BOD(生化需氧量)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COD与BOD的联系:
都作为有机物质污染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
TOC(总有机碳)与TOD(总需氧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29.底质:
是指江河湖库海等水体底部表层的沉积物,它是矿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蚀和废(污)水排出物沉积,以及生物活动,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等过程的产物。
水体、底质和生物组成了完整的水环境体系。
30.底质监测的目的:
了解水体污染现状,追溯水环境污染历史,研究污染物的沉积、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影响;
为评价水体质量、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趁机污染物对水体的潜在危害提供依据。
31.如何根据活性污泥性质选择预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他们所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总称。
32.污泥沉降比(SV):
将混均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入1000ml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30min,则沉降污泥与所取活性污泥混合液体积之比为污泥沉降比(%),又称污泥沉降体积(SV30)mL/L。
33.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常见的有:
SO2 , CO, NOX (NO, NO2),CH化合物、颗粒物等。
其中包括毒重金属,3,4-苯并芘(BaP),有机、无机化合物等。
34.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常见的有:
硫酸盐、硝酸盐、臭氧、醛类(乙醛和丙烯醛等)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空气中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形成过程决定的,气象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一般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两类。
35.空气污染监测目的:
(1)通过对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
(2)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情况提供基础资料。
(3)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36.大气监测布点必须依据建设项目并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及污染物特性,布设采样站(点)的原则
1 采样点应设在高、中、低三种不同浓度的地方;
2 在污染源的下风向多布设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采样点作对照。
3 在工业区、城区要适当增加采样点,而在城郊、农村可少设采样点。
4 采样口水平线与建筑物高度的夹角不大于30℃。
交通道边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米远处。
5 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
6 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例行监测的采样口高度距地面3-15米。
37.大气采样时,常用的布点方法:
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38.大气颗粒物预处理方法
包括:
•高温灰化法•低温灰化法•湿法消解法•熔融分解
39.硫酸盐化速率
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过程
40.挥发性有机物(VOCs):
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Pa的有机物,如苯、卤代烃、含氧烃等。
测定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方法是用富集采样法采样,溶剂洗脱或热解吸出被测组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41.空气污染指数(API):
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
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
42.雨除(rain-out)•云内清除/In-cloudScavenging
•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
43.冲刷(Wash-out)·云下清除/Below-cloudScavenging
•雨滴下落过程中,冲刷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44.降水监测的目的:
为了解在降雨(雪)过程中从空气降落到地面的沉降物的主要组成,以及某些污染组分的性质和含量,为分析和控制空气污染提供依据。
45.固体废物:
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被丢弃的固体和半固态的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简称废物。
•被丢弃的非水液体,如废变压器油等由于无法归入废水、废气类,故习惯上归在废物类。
•概念具有相对性,因此也叫“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
46.危险废物:
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47.危险废物有害特征:
(1)急性毒性
(2)易燃性(3)腐蚀性(4)反应性(5)放射性(6)浸出毒性
48.确定固体废弃物采样点的原则
1 堆存、运输中的固态和大池(坑、塘)中的液态工业固体废物,可按对角线、梅花形、棋盘式、蛇形等布点法设定采样点;
2 粉末状、小颗粒状工业固体废物,可按垂直方向、一定深度的部位等分点确定采样点;
3 运输车或容器内的固体废物,选取最少采样车数,在上(表面下相当于总体积的1/6深处)、中(表面下相当于总体积的1/2深处)、下(表面下相当于总体积的5/6深处)确定采样点;
49.固体废弃物采样方法:
简单随机采样法、系统采样法、分层采样法、两阶段采样法
50.垃圾渗滤液:
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初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入、雨水的渗入及垃圾本身的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该污水称为垃圾渗滤液。
51.渗滤液的特点:
(1)成分的不稳定性:
主要取决于垃圾组成。
(2)浓度的可变性:
主要取决于填埋时间。
(3)组成的特殊性:
垃圾中存在的物质在渗滤液中不一定存在;一般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在渗滤液中不一定有,例如:
油类、氰化物、铬和汞等,这些特点影响着监测项目。
(4)渗滤液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
52.原生矿物质:
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53.土壤组成:
土壤的组成:
(1)土壤矿物质(原生、次生矿物质)
(2)土壤有机质(3)土壤生物(4)土壤溶液(5)土壤空气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种物质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和生物。
在固相物质之间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孔隙中存在水分和空气。
54.土壤的基本性质:
吸附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
55.土壤背景值(土壤本底值):
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56.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目的是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由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物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污染物土壤处理的动态监测:
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积累含量是否到达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做到既能充分利用土壤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环境背景值调查: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情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57.土壤样品的预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
土壤样品组分复杂,污染组分含量低,并且处于固体状态。
在测定之前于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预测组分转变为合适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方法: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酸分解法、碱熔分解法、高压釜密闭分解法、微波炉加热分解发)和提取法(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和无极污染物的提取),前者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58.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59.生物监测的特点:
综合性,长期性,富集性
60.为什么说生物监测是物理和化学监测的重要补充?
1 环境监测中理化监测的不足
61.生物监测的意义:
62.生物指数:
是指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反应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变化、用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63.生态监测:
运用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功能,以及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察的过程。
不同于环境监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观察测试的过程。
64.生态监测的任务:
(1)对生态系统现状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
(2)对人类资源的开发和环境污染物引起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行监测,从而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开发治理模式及途径;
(3)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治理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恢复过程进行监测;
(4)通过监测数据的积累,研究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
(5)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的环境法规,进行有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计划)、IC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
65.生态检测的特点:
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分散性
66.生态检测指标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
生态监测指标确定原则:
(1)生态监测指标的确定应根据监测内容并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
(2)不同监测站间同种生态系统的监测必须按照统一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进行,尽量使监测内容具有可比性;
(3)各监测站可依监测项目的特殊性增加特定的指标,以突出各自的特点;
(4)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应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
(5)宏观生态监测可依监测项目选定相应的数量指标和强度指标,微观生态监测指标应包括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并能反映主要的生态过程。
67.噪声:
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称之为噪声。
68.振动:
物体围绕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
振动是噪声产生的原因。
69.放射性污染:
是一种不稳定的原子核(放射性物质)自发地衰变的现象,通常该过程伴随发出能导致电离的辐射~。
70.光污染:
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们正常生活、工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类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的污染。
广义,包括一些可能对人的视觉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事物,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书本纸张、墙面涂料的反光等。
光污染一般可以分为白亮污染、人昼污染和彩光污染三类。
71.声功率W:
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某指定面积的声能量。
单位是W。
72.声强I:
在单位时间内(s),通过垂直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声能量,单位是W/m2。
73.声压p:
由于声波的存在而引起的压强增值,单位是Pa。
74.半衰期(T1/2):
放射性核素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所需时间。
75.剂量当量H:
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有其他修正因素的乘积,即H=DQN,
D---是吸收剂量,Gy;Q---是品质因数,其值取决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始动能、射线种类及照射类型等;N---是所有其他修正因素。
76.照度:
反映光照强度的一种单位,其物理意义是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是勒克斯。
77.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的意义:
为实时获取污染物的变化信息,正确评价污染现状,为研究污染物扩散、迁移、转化规律和科学监管提供依据,必须采用连续自动监测技术。
78.突发事件:
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时间和灾难。
或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计划或认识范围以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有损害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
79.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形式多样性、发生突然性、危害严重性、处理处置艰巨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规律性。
80.应急监测的原则,应急监测不单单是事故发生后的监测,而应该将预防与应急监测相结合:
1)事先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2)成立应急事故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装备、技术、资金等方面充分落实,做好各种情况下的多种预案。
3)一旦发生事故能在最短时间内携带装备到达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监测方案,以最快速度确定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扩散范围、速度和浓度,为处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监测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