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4.docx
- 文档编号:540894
- 上传时间:2022-10-1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55KB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4.docx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4
难点解析
主要问题
说明的内容不具体
说明文语言要简明,但同时必须解说具体,只有解说具体,才能使被说明的事物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病例:
1983年全国高考作文有一段说明文字:
(图略)
有一个人要挖口井。
刚挖两锹,一看没有水,就换个地方挖。
再挖两三锹,一看又没有水,就再换个地方挖。
与前两次情况一样,挖几下没有水,又向别处走去。
在他所挖之处的地层中明明有水。
就这样,挖两锹换一个地方,又挖三锹换个地方,这样无休止地挖下……
2、病例分析:
本文的毛病是说明不具体,挖井人的形容举止欠交代,五口井未点明,井的深浅不一没介绍。
不看对象,以记叙、描写代替说明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加以科学地说明、介绍,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但又不排除记叙、描写或者议论。
但这些记叙、描写或议论应该是局部的。
应该是为说明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服务的。
另外,根据不同的要求,说明的语言也不一样。
对于实验报告、论文、说明书等一些体式的说明文,应该是准确、简明,而对一些科普性质的文章,应该生动形象,这才可以把较抽象的事物形象地介绍给读者。
因此,使用何种语言,要看说明的对象和要求。
1、病例
王二哥早就想挖一口井,拖了好几个月,在他妻子的一再催促下,他才不耐烦地吐出三个字:
“明天挖。
第二天一早,王二哥就爬起来,拿了把锹就在院子里挖了起来。
挖呀挖呀,都挖出小山似的一堆土了,怎么还不见有水呀,王二哥犯嘀咕了,这儿定准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吧。
他又开始在另一个地方挖,挖了没一会儿,又烦了:
“这院子的地底下没有水吧!
”他妻子鼓励他说:
“你就别瞎想了,准能挖出水来”。
可是还没见挖出水,王二哥又急了:
“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
”在另一个地方刚挖了两锹,他又犯嘀咕了:
“这也没水吧,再换个地方挖……”
2、病例分析:
这也是一份1983年高考答卷,考卷要求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而它的毛病是杜撰出“王二哥”、“他妻子”、“小山似的土堆”等等。
并且通篇用记叙的方式(时有描写)旨在用“形象”告诉读者“挖井不成”的过程。
以记叙代替了说明。
说明语言不准确
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简明,但作为科普小品也应该生动形象,这才可以把较抽象的事物形象地介绍给读者。
除了穿插传说故事、运用描写、选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之外,用词准确应该是使说明形象的基本功。
但在习作中,往往用词欠准确。
1、病例:
水蝎(片段)
我们在小沟旁观察蛙卵时,在沟底发现两只我们从未看到过的小动物。
这种动物分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刺吸式口器,①身体由一些体节组成,尾部有一根和身体差不多长的尾丝,好像虾的触须。
背上盖着泥土,洗去泥土,发现它的背部呈暗红色,前翅后翅有网状纹,还有坚硬的外骨骼。
根据昆虫的特征,②可以确认它是一种水生昆虫。
……后来写信请教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
他们回信说:
这种昆虫叫红娘华,又叫水蝎。
2、病例分析:
第一段中①“身体由一些体节组成”一句,较含糊。
“一些”,欠明确,“体节”,是何物?
一般人不一定能懂,②“可以确认”较绝对,因为作者还不知道这种昆虫的名字呢,用“大概可以确认”较好。
解决方法
方法一:
采用下定义、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事物不具体,就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特征的认识。
而事物的特征是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最主要的标志。
因此,我们要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并在说明中使用,才能具体说明。
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常用的方法。
1、下定义
下定义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用简明的语言揭示出来。
如《统筹方法》一文解释统筹方法这个概念时,指出它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又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一文给书目下的定义是“一种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供人们阅读的工具书”。
给目录学下的定义是“研究怎样编制书目、怎样利用书目的学问”。
前者从内容、编排和用途三个方面概括了书目的本质特征,后者则着重从内容方面概括了目录学的本质特征,非常简明、精确。
下定义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要注意表述准确、严密。
它不能用比喻(在定义后面为了形象的说明事物的外部和内部特点除外),不能用否定的形式(在揭示了事物的特征之后的具体说明不在此例)。
2、举例子
下定义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这时往往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因此,可以用举例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正是这样写的:
“另一种叫异养。
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他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例如,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
狼以野兔为食物,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牺牲品。
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所以兔、狼、虎、细菌,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这一部分在解释了异养这个概念之后,举兔、狼、虎、细菌的生存方式为例,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说明,使人很容易抓住它的特点。
3、作比较
事物的本质特征常常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
运用比较要抓住事物的外部和内部特征,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例如,我们要谈谈馊奶与酸奶的特征,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和味觉,把酸奶和馊奶的外观、气味和滋味作一些比较:
“从外观看,酸奶凝结的样子细腻,均匀,像一块嫩嫩的豆腐,没有渗出的液体,而馊奶像被捣碎了的豆腐脑儿泡在黄汤里,有的还带着气泡儿。
闻闻气味儿,酸奶有一股诱人的清香,吃起来,酸中有甜,清爽可口;而变酸了的奶却有一股刺鼻的馊味儿。
”这样写特征就鲜明多了。
不仅如此,我们有时还要从它们的内部特征来作比较。
所谓内部特征,主要表现在事物的成因、性质、作用等方面。
这种内部特征,由于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叫本质特征。
例如将酸奶和馊奶的内部特征比较:
“酸奶是一种加工制作的食品,它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利于消化吸收,富有营养价值;而变了酸的奶却是一种自然变质的食品,它含有大量的腐败菌,不但没有营养价值,人吃了还很容易生病。
虽然二者都有酸味儿,但这两种‘酸’与的性质是不同的”。
在这里,作者抓住了酸奶和馊奶的成因——人工制作与自然腐败,性质——有乳酸菌有腐败菌,作用--富有营养与自然腐败,这三个方面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因而十分准确。
方法二:
了解语言特点,根据需要进行说明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语言应该是简明而准确的,这是对说明文的最基本要求。
因为说明文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有所“知”,而不是有所感,这就决定了这种文体的语言要准确、通俗、具有客观性。
所谓准确,就是说,要在写作是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能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
比如,《向沙漠进军》中的“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中的“最顽强”,表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深而又难以制服的特点。
“之一”,表明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不止一个,如火山爆发,洪水等。
因为选用了这两个词语,把沙漠与人类的关系表达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中的“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这里用“鉴赏”,就比用“欣赏”的含义要更丰富,因为它多了一层“鉴别”之义。
与前面的一句的“标本”相适应,就更见其准确。
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这里的“常”、“从没”与“足见它的坚固”互相呼应,十分准确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另外,在简明准确的前提下,有时,根据需要,将说明的对象介绍得更加准确,需要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来进行说明。
其主要方法有两种:
1、适当运用一些描写。
所谓描写,就是要巧妙地运用一些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
例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桥栏杆小柱子上的石狮子时,恰当运用描写,使卢沟桥的说明形象而准确。
2、插传说和趣闻。
例如,《死海不死》在说明中穿插了神话传说,使说明生动形象。
总之,所谓生动形象地说明,实际就是抽象的事物说明具体一些,具体的事物说明形象一些。
方法三:
要了解科学小品的写法:
这一章的训练重点是科学小品,所以同学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科学小品的写法。
科学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样式。
当涉及一些科技术语,阅读的对象往往不是专业人员,增加了理解的困难。
特别是一些科普读物,需要把专业知识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需要采用这种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
它又叫文艺说明文。
例如:
一位同学在《人体世界的小公民——细胞》一文中是这样写细胞的:
“小公民——细胞,和它的主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
它们有的是‘薄命郎’,如白细胞、血小板,只能活几天,需要不断地更新;有的则是‘老寿星’,如神经细胞,能伴随人终生。
细胞死亡之快,生育之多,十分惊人。
一个健康的人体,每天大约有十亿个细胞死亡,又有十亿个细胞诞生。
不过,细胞的‘生儿育女’,可不用结婚配偶,只需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进行分裂就行了。
细胞若停止繁殖,人的生命就会终结。
由此可见,细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
这一段对细胞的说明,避免了专业术语,通俗形象,一看就明白。
科学小品的写法主要有三种:
1、自述式:
这是将物拟人,自我介绍的形式。
例如《烟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烟”。
我有旱烟、水烟、纸烟之别。
穿上那洁白的外衣,又得一美名——香烟。
那焦黄的、喷香的烟丝,还真讨人喜欢呢。
因为我对人诚恳,性格温柔,所以人缘极好。
如果你同我交上朋友,我可以常常陪伴你熬过那“烦闷”的时刻,等你心情愉快,我才化作烟雾悄悄离去,有的跟我竟成了“万能交”,说什么“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和我疏远。
他们搜集我的材料,罗列我的罪状,揭我的老底,说我化作的烟雾中,含有不少烷化四环和五环芳(劲)等致癌和促癌物质。
特别是“3,4苯并芘”的含量,100支香烟中为4.4微克。
有的说:
“吸烟者每吸入1毫克烟雾中,可吸进50亿烟尘颗粒,还有大量的纤毛赤和凝固黏液的物质。
”还有的说:
“一个人每天吸20支纸烟,除烟尘颗粒外,还能同时吸入500毫克的焦油。
”这可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含有这么多毒啊!
一次在医院里,一个“万能交”朋友叼着我,看着黑板报,透过香烟缭绕的烟雾,我瞥见几个醒目的大字:
“吸烟的危害”,上边写着:
“吸烟--慢性自杀!
……
“美国在3314个矿工中,有62人死于肺癌。
其中60人是吸烟的。
在60个吸烟者中,有56个人每天吸烟20--25支。
“英、美、加拿大等国的资料表明,每天吸一包以上香烟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人的11倍……”
看着,看着,我的朋友把我从嘴里拿了下来,像是把钳子似的手指重重的捏着我,哎呀,好疼!
他嘴里还念出了声:
“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支气管炎和肺气肿高6.1倍,喉癌高5.4倍,食道癌高3.4倍胃溃疡高2.8倍,其他循环系统疾病高2.6倍,冠心病高1.7倍……”围着黑板报的人越来越多,旁边一个人说:
“尼古丁原来就是‘烟呐碱’,这东西毒可真大呀!
只要吸进50--70毫克就可使人死亡。
”这时,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
“爸爸,你别吸烟了!
”我的朋友听着,读着,忽然,把我举在眼前说:
“你这鬼东西确实有百害而无一利呀!
……去你的吧!
”说着,狠狠地把我摔在地上,又踏上一脚!
呜呼!
我真该死!
……
这篇文章以自述的方式,做了烟的"自我"揭露。
介绍了烟的种种特点,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等有关知识。
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予了形象化的说明。
2、对话式
采用人与物、人与人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对话方式来说明。
这种方式,是针对某一事物设置问题,进行对话讨论。
说明的目的是解说事理,回答问题。
例如《看电视与用眼卫生》一文的作者正是用这种方式写的。
小王:
我是电视迷,可是最近不敢看电视啦!
张老师:
那为什么?
王:
听说,电视机会发出一种什么线的——
张:
那叫X线。
王:
对,对。
据说,那东西会伤害眼睛呀!
王:
那么,看电视如何注意用眼卫生呢?
张:
好,下面我说说。
首先,得注意眼睛与电视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动 形象 说明 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