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沙龙材料汇编.docx
- 文档编号:5408351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113.63KB
辅导员沙龙材料汇编.docx
《辅导员沙龙材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导员沙龙材料汇编.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辅导员沙龙材料汇编
辅导员沙龙材料汇编
(第十九期)
学生工作处制
二零一四年四月
目录
关于举办第19期“辅导员沙龙”活动的通知…………………………………
(1)
第19期参加辅导员沙龙人员名单……………………………………………
(2)
以心感人以心育人…………………………………………………………龚娜(3)
大学生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杨玲(5)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沙龙体会………………………………………………任艳(9)
第十九期沙龙感悟…………………………………………………………卢鹏(13)
“辅导员沙龙”心得体会……………………………………………………张博(15)
辅导员沙龙体会…………………………………………………………李佩鑫(18)
浅谈“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沙龙体会………………………张丽丽(20)
辅导员沙龙总结…………………………………………………………牛丹丹(22)
第19届辅导员沙龙心得体会………………………………………………翟翔(24)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养成………………………………………………和虹源(25)
适应环境把握自我赢得未来……………………………………………赵静(29)
浅议大学生心理常见问…………………………………………………常永佳(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沙龙心得………………………………………………霍雨露(36)
大学生心理辅导心得……………………………………………………崔业鑫(38)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张薇薇(40)
给心理排毒,做心灵强者…………………………………………………崔茹(4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探讨…………………………………孙小晗(4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魏建国(50)
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张琳娜(52)
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岳巧红(56)
大学生心理问题常见的辅导技巧………………………………………张安刚(58)
告别雾霾,走向阳光………………………………………………………张巧燕(60)
浅谈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李新刚(64)
辅导员角色的新定位………………………………………………………王蕾(66)
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田廷广(68)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肖莹(70)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分析……………………………………………蔡冬栋(72)辅导员沙龙发言稿…………………………………………………………郑帅(75)大学生心理咨询技巧探讨………………………………………………郝良玉(78)
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陈小伟(80)
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马创业(84)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的预防………………………………马晓洁(86)
心理咨询沙龙讲话要点…………………………………………………冯东山(88)
浅议如何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杨建波(90)
大学生如何避免产生心理问题…………………………………………盛新建(94)大学生心理疏导中的一些做法…………………………………………马小玲(96)
关于举办第19期“辅导员沙龙”活动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推动辅导员探讨工作,交流经验,共享成果,促进辅导员业务水平的提高,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第19期“辅导员沙龙”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4年4月3日下午14:
30
二、活动地点
工学院205会议室
三、组织单位
工学院
四、参加对象
工学院全体专兼职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
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及获得心理咨询资格认证的辅导员;
2014年新任辅导员;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学生处相关人员。
五、沙龙主题
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
六、活动要求
1、辅导员沙龙活动是促进学生工作发展,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请各学院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2、活动形式不限,发言要简短扼要,针对研讨大纲提出想法、建议。
3、请各学院将参加沙龙人员名单于4月2日上午12点前报至学生处思政科于晴老师处(行政楼109)。
参加沙龙人员须提前10分钟到场,按照指定位置就座。
附:
第19期辅导员沙龙研讨大纲
学生工作处
2014年3月27日
2014年参加沙龙人员名单
第19期(工学院主办,2014年4月3日):
1、医学院:
孙小晗范炎峰李锟田恒运、李源杰李乐魏建国
2、艺术设计学院:
杨玲、张博
3、交通学院:
许绍静
4、新闻传播学院:
苏珂、邵成、崔茹、冯德岭、李佩新、龚娜
5、国际学院:
常海燕,朱星星,翟翔,霍雨露,李华伟
6、商贸学院:
任艳、和虹源、常永佳、张琳娜、崔业鑫
7、外语学院:
王洪剑(心理方向)、张薇薇
8、音乐学院:
杨永兴
9、体育学院:
陈海峰、赵静
10、民族学院:
张丽丽
11、信息工程学院:
肖扬海、常森峰、卢鹏、牛丹丹
以心感人以心育人
——参加“大学生心理辅导技巧”辅导员沙龙的感想
(新闻传播学院龚娜)
今天我有幸参与了由工学院组织的以大学生心理辅导技巧为主题的辅导员沙龙。
此次活动中,来自各院的辅导员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深入交流了经验,对我们这样的新进辅导员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倾听各位辅导员的谈话,我个人也受益匪浅。
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多集中于青年阶段,并且处于生理及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表现欲,但也同时存在一定自我封闭的现象。
作为辅导员,应时刻关注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诉求,并以此为根据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
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在此次沙龙活动中所听取的经验,我做出以下两点工作预想:
第一,要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而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及方法正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而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使其进行
自主选择、自我表达、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其在心理辅导
工作中的主动参与性、自觉能动性;第二,将学生会、团委、校卫队、社团等学生团体以及普通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纳入到心理辅导工作体系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通过他们了解各班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实需求,充分发挥其桥梁和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教师及学生间的“传话筒”和心理辅导工作的“领头羊”,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要注重互联网等崭新教育手段的运用。
如今,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实时信息、开展社会交际、表达自我诉求的重要渠道,也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辟了崭新平台。
一方面,作为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感受、把握其心理特征及需求,并通过微博、微信上的加关注、转发、评论、私信、朋友圈、微活动等互动功能,结合线上、线下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及时、多元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辅导员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微博、微信建设。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自媒体营销技巧,通过塑造亲切、可信的网络形象缩短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将心理辅导工作潜移默化地落实到学生中去;
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关键任务和主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工作中仍有部分教育者存在“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的情况,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这一方面提醒高校教育者要将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另一方面更要在此项工作中以心感人、以心育人,以学生的心理和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整体效果。
大学生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如何应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
(艺术设计学院杨玲)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在千军万马上大学的热潮中,高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准确地说应该是经济贫困生(以下简称贫困生)。
身处贫困山区的他们要用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去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境遇,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的他们,要面临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的压力可能会使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尝试着采用人性化心理疏导模式进行教育,该模式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尊重人性,符合人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满足其在各方面的合理需要,全心全意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热心服务。
对他们的心理疏导,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较好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若处理不当,容易激化师生矛盾或引起学生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校园不安全稳定的事件(例如跳楼自杀、偷盗物品、心里障碍等)。
因家庭条件原因致使部分学生心理出现的自卑、不自信的状况。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有一个学生的案例:
小张同学是一个家庭条件很困难的孩子,从新生军训时就了解到,他在报到的时候因为交不起学费,已经申请了5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
在平时的生活中,小张因为言词比较偏激,是我的重点观察对象,也是在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这一方面的重点对象。
下面,是我对小张同学的案例分析全过程:
一、小张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他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
小张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好就业、高工资,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他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他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打小时零工的机会,使他的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时间紧迫、学习压力更大。
2、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
面对经济贫困的经济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小张的心理特点。
他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
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
3、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
小张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贫困大学生除了像小张表现出来的问题之外,还伴有如下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
1、虚荣、嫉妒心理。
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
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
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2、行骗、犯罪心理。
个别贫困大学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
他们无视校规校纪,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对社会影响很坏。
二、导致高校贫困生异常心理的原因分析
1.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
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其作为社会上所定义的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
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者人们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贫困生带来压力。
2.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和视觉文化的冲击。
在中学时代几乎以成绩作为对学生个人评价的唯一标准,贫困大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使成绩优异就能获得社会尊重和重视,而在大学时代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贫困大学生失去成绩优势,又因为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而缺乏其他评价所需资源。
另外。
大学生中不时泛起的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社会贫富差距在校园中的反映以及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亚文化的冲击,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3、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
当今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为了保证高质量就业,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如考证、培训、考研等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而这些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贫困生如果要获得同样的机会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同时,他们面对高薪酬的渴望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条件相对缺乏与社会高薪酬对应相对综合素质较高的矛盾,目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不正之风,都使贫困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4、来自学习的压力。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那里普遍存在着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习起点低(特别是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等客观情况。
进人大学后,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取高额奖学金以改变自身经济困境。
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
5、来自人际交往的压力。
贫困大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由于整日为学习、生活奔波,而且缺乏扩大交往的经济实力,使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
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有的贫困生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另外,与普通学生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甚至艺术修养上的差异,也常使贫困大学生相形见绌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暗示。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确立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
在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中,要从单纯的经济救助逐步转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济救助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形成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资助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坚持关爱与激励相结合,以激发贫困生内在动力为重点;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着力构建贫困生资助和能力建设体系;坚持解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让所有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学习有动力,心理无障碍,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形成科学规范的贫困生工作体系。
健全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助学帮困网络,健全贫困生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贫困生工作制度,建立贫困生信息数据库,每年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库。
为学校党委、行政对贫困生工作决策及学校贫困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翔实和准确的数据;为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人员的选拔、贫困生各项评优、助学金发放等提供方便;健全贫困生工作的奖励资助体系和贫困生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贫困生奖励资助体系。
此外,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
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保持人格尊严。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导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以他们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自立自强自助奉献方面为广大贫困生树立光辉榜样。
4.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构建贫困生健全人格。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校园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
在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在坚持做好物质资助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有机结合。
只有提高贫困生自身自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
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职责。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必须要做,而且要一对一,人性化辅导,才能让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沙龙体会
(商贸学院任艳)
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
心理断奶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而自我定位高,强烈的成长欲望与个体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矛盾决定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而且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
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勇气,缺少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就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使得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虚拟世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隐,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第二,抑郁心理。
因家庭经济困难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具有自卑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导致自我封闭,患上抑郁症,另外成绩差的学生因自暴自弃也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第三,学业问题。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动力。
一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
另一部分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学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的重压,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
第四,情感问题。
大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情绪和情感不稳定,起伏大,变化快。
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心理变异甚至走上极端,这些情况近年来在各个高校频繁发生。
第五,就业心理困惑。
在择业过程中,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见异思迁,急功近利。
还有部分同学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表现为从众心理。
第六,意志不坚定。
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
第七,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困难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有些甚至承受不了挫折而产生厌学,退学甚至自杀等心理。
此外,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很多,有些是因一些突发性的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长期困扰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的技巧和方法
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辅导员在对所带班级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中有一定的优势和资源。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
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
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设立心理委员,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
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设立心理委员,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
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
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
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
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
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辅导员 沙龙 材料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