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25 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的应用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5404159
- 上传时间:2022-12-1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08.53KB
版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25 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的应用解析版.docx
《版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25 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的应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25 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的应用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25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的应用解析版
2022版新高考总复习--第九单元 生物技术与工程
专题25 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的应用
。
—专题检测—
A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的黄酒是中国特产,即墨老酒是黄酒中的珍品,按照“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古遗六法)酿制而成。
下列关于我国传统黄酒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酒中的酒精是糖类经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代谢产物
B.“曲蘖”指酿造黄酒的酵母菌,在酿造黄酒过程中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湛炽必洁”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D.“火齐必得”的目的是大火升温,保持高温是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酿酒的前提
答案 D 黄酒中的酒精是糖类经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代谢产物,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A正确;在黄酒制作过程中需要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经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曲蘖”指酿造黄酒的酵母菌,在酿造黄酒过程中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正确;避免杂菌污染是酿酒过程中的必要措施,“湛炽必洁”为消除杂菌对酿酒过程的影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C正确;“火齐必得”是指控制适宜的温度保证酵母菌发酵所需,通常为18~30℃,D错误。
2.银杏叶酒具有浓郁的天然银杏叶风味,其总黄酮醇苷及萜类内酯等有效成分含量高,能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压。
银杏叶酒的酿制流程:
洗净、烘干、碾碎银杏叶→加入白腐真菌和纤维素酶发酵,加速降解→与大米粉混合搅拌、30℃恒温发酵→笼蒸后快速降温至30~35℃→加入小曲和红曲发酵,制成银杏叶酒坯→加入银杏叶和大米恒温发酵,蒸馏制成银杏叶酒。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银杏叶洗净的目的是洗去灰尘,碾碎可有效加速其降解过程
B.笼蒸的目的是进行严格消毒和利于原料发酵分解,快速降温可减少杂菌污染
C.第二、三次发酵使用的菌种相同,但环境条件、目的和产物不同
D.制酒坯时应保持半封闭环境,目的是让菌种在有氧条件下快速繁殖
答案 C 银杏叶洗净可以除去灰尘,碾碎可使银杏叶与白腐真菌、纤维素酶充分接触,可加速降解,A正确;笼蒸的目的是进行消毒,消灭上一步的菌种和利于原料发酵分解,快速降温可减少杂菌污染,B正确;第二、三次发酵使用的菌种不相同,第二次使用的是白腐真菌,第三次使用的是小曲和红曲,C错误;保持半封闭,既能为菌种提供氧气,又能减少杂菌进入,让菌种在有氧条件下快速繁殖,D正确。
3.泡菜起源于中国,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已有制作泡菜的专述:
“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
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
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着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不复调和。
”该表述说明食盐的用量非常关键。
研究小组探究泡菜制作过程中不同浓度的食盐对亚硝酸盐产生的影响,结果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腌制过程中,坛中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呼吸产生水
B.微生物无氧环境的创设主要依靠盐水的浸没,因此蔬菜不能露出水面
C.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越高,这与微生物繁殖数量有关
D.用5%NaCl处理,腌制时间为6d时,食用比较合适
答案 C 腌制过程中,坛中出现溶液量增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蔬菜在盐水中失水,A错误。
为了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
①选择的泡菜坛要密封性好;②加入蔬菜后要注入煮沸冷却的盐水,使盐水没过全部蔬菜;③盖上坛盖后要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清水,无氧环境主要依赖①③,B错误。
由于食盐用量过低,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将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因此制作泡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越高,C正确。
据图分析可知,用5%NaCl处理,腌制时间为6d时,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此时不适合食用,D错误。
4.养殖池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及亚硝酸,这两种物质可由硝化细菌吸收利用。
在“养殖池底泥中硝化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配制添加一定浓度铵盐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筛选硝化细菌
B.应对采集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C.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和计数时,还需与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同时培养
D.若空白对照组上长出了菌落,需要在实验组数据的基础上减去空白对照组的菌落数
答案 B 要分离硝化细菌,应该用以铵盐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培养基中不能加入牛肉膏蛋白胨,A错误;应对采集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B正确;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应该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若空白对照组长出了菌落,说明培养基受到污染,该培养基不能再使用,所得数据也应舍弃,D错误。
5.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某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是在某病原菌均匀分布的平板上,铺设含有不同种抗生素的纸片后进行培养。
图示为培养的结果,其中抑菌圈是在纸片周围出现的透明区域。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可用平板划线法或涂布平板法接种病原菌
B.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
C.形成的抑菌圈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
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答案 D 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某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应用涂布平板法接种病原菌,A错误;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在接触抗生素之前发生抗性变异,B错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形成的抑菌圈应较大,C错误;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D正确。
6.图甲为利用诱变方式选育可高产β-胡萝卜素的布拉霉菌。
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
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甲
图乙
A.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布拉霉菌不一定都能在含β-紫罗酮的培养基生长
B.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
C.要得到图乙所示的菌落,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然后培养
D.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可产生更多的β-胡萝卜素
答案 D 过程①表示利用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由于突变频率低,只有少数基因突变的菌才能生长、繁殖,因此紫外线照射的布拉霉菌不一定都能在含β-紫罗酮的培养基生长,A正确;本实验是选育可高产β-胡萝卜素的布拉霉菌,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应选择此类菌株继续接种培养,B正确;从图乙所示的菌落分布,可判断其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后培养得到的,C正确;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是突变菌,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菌不一定都能产生更多的β-胡萝卜素,D错误。
归纳提升 平板划线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
(1)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单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该过程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以便于纯化菌种。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7.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研究者从牛的瘤胃中筛选产生纤维素酶的纤维素分解菌,其筛选过程如图1所示。
将丙中的菌悬液转接于含有稻草作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若干菌落后用刚果红处理(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看到如图2所示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②过程是用涂布器取乙中的菌液并均匀的涂布在Ⅰ号培养基表面
B.甲、乙试管中的液体都属于液体培养基,主要作用是稀释菌种
C.Ⅰ号、Ⅱ号培养基都属于固体培养基,配制时先灭菌后调节pH
D.可挑取图2中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菌落,用平板划线法继续纯化
答案 ABC 可用移液枪取乙中的菌液,不可用涂布器取乙中的菌液,A错误;液体培养基的作用是让菌体增殖,而不是稀释菌种,甲、乙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样品稀释液,不是液体培养基,B错误;配制固体培养基需要先调pH,再灭菌,C错误;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若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菌可将纤维素分解,可挑取该菌落用平板划线法继续纯化,D正确。
8.如图表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使用的分批培养细菌的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尿素分解菌可利用培养基中的尿素是因为能合成脲酶
B.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打开皿盖,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迅速划3~5条平行线,灼烧接种环后再划线
C.液体选择培养基通常可用于选择培养,增加目标菌种的浓度
D.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培养能提高溶氧量和养料的利用率
答案 ACD 尿素分解菌可利用培养基中的尿素是因为能合成脲酶,而其他微生物不能合成脲酶故不能分解尿素,A正确;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迅速划3~5条平行线,盖上皿盖,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再划线,B错误;液体选择培养基通常可用于选择培养,增加目标菌种的浓度,C正确;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培养既能提高溶氧量,提高有氧呼吸的速率,又能提高养料的利用率,D正确。
三、非选择题(共22分)
9.(10分)泡菜制作中乳酸菌对其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杂菌(如肠杆菌等)会破坏泡菜的品质,产生的毒素和亚硝酸盐等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在发酵过程中可添加食盐、姜片、大蒜等辅料,并增大乳酸菌的含量。
发酵容器采用洁净的500mL锥形瓶,用医用纱布包裹药棉做成塞子,加入用无菌水洗干净的140g切好的白菜和煮沸后冷却的质量浓度为9.33g/L的盐水,做5组平行实验,再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18.67g/L、28.00g/L、37.33g/L的食盐水和蒜水质量比为23.33g/L、37.33g/L的大蒜;5组实验各加入300mL的无菌水,塞上棉塞(以上操作在无菌的超净台上进行),放入干燥器中用真空泵抽气,在20℃恒温箱中厌氧发酵。
每天定时抽样检测发酵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杂菌总数、乳酸菌数、pH和肠杆菌数。
(1)亚硝酸盐、杂菌总数的测定
图1 3种质量浓度食盐和2种加蒜量处理在
发酵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
图2 3种质量浓度食盐和2种加蒜量处理
在发酵过程中的杂菌总数变化
定期抽样用 法进行接种,并置于37℃培养箱中有氧培养48h后计数(图2)。
根据图1与图2的检测结果,描述加盐与加蒜对发酵过程影响的不同:
。
(2)乳酸菌数、pH、肠杆菌数测定
图3 3种质量浓度食盐和2种加蒜量处理
在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数量变化
图4 3种质量浓度食盐和2种加蒜量处理
在发酵过程中母液的pH变化
图5 3种质量浓度食盐和2种加蒜量处理
在发酵过程中母液肠杆菌数目的变化
①结合图1、2、3分析,亚硝酸盐主要是由 产生的。
②据图3、4、5分析,肠杆菌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
答案
(1)稀释涂布平板 用食盐处理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杂菌总数出现峰值的时间比用蒜处理的早;用蒜处理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杂菌总数的峰值比用食盐处理的小
(2)①杂菌 ②随着乳酸菌数目增多,产生的有机酸(或乳酸)也增多,溶液中的pH变小,对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
解析
(1)常用的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适合计数,而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在定期抽样测定发酵液中杂菌总数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并置于37℃培养箱中有氧培养48h后计数。
分析图1与图2的检测结果,根据曲线的走势可知,加盐与加蒜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存在不同,表现为用食盐处理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杂菌总数出现峰值的时间比用蒜处理的早;用蒜处理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和杂菌总数的峰值比用食盐处理的小。
(2)①分析图1、2、3发现,发酵液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趋势和杂菌总数变化趋势相同,而与乳酸菌数目的变化趋势不同,由此可推知,亚硝酸盐主要是由杂菌产生的。
②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在一定范围内图3中乳酸菌数目逐渐增多,图4中发酵液的pH逐渐下降,图5中发酵液中肠杆菌数目逐渐减少,由此可推知,随着乳酸菌数目增多,产生的有机酸(或乳酸)也增多,溶液中的pH变小,对肠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因此肠杆菌的数量越来越少。
10.(12分)请回答下列与大肠杆菌有关的问题:
(1)如表是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培养大肠杆菌菌群的培养基配方。
成分
蛋白胨
乳糖
蔗糖
K2HPO4
显色剂
琼脂
含量
10.0g
5.0g
5.0g
2.0g
0.2g
12.0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该培养基属于 (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 。
(2)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 (填“消毒”或“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 ;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 。
(3)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加棉塞后若干支试管扎成一捆,包上牛皮纸并用皮筋勒紧放入 中灭菌,温度为121℃,时间为15min。
灭菌完毕拔掉电源,待锅内压力自然降到大气压时,将试管取出。
如果棉塞上沾有培养基,此试管应 。
(4)从一支试管向另一支试管接种时应注意,接种环要在酒精灯 (填“内焰”或“外焰”)灭菌,并且待接种环 后蘸取菌种,试管口不能离开酒精灯火焰附近。
答案
(1)固体 蛋白胨、乳糖、蔗糖
(2)灭菌 消毒 损伤DNA的结构 (3)高压蒸汽灭菌锅 废弃
(4)外焰 冷却
解析
(1)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该培养基中的蔗糖、乳糖、蛋白胨都是碳源。
(2)灭菌是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所以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消毒是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损伤DNA的结构。
(3)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加棉塞,包上牛皮纸,并用皮筋勒紧,再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条件下,灭菌15~30min,若棉塞上沾有培养基,此试管应废弃。
(4)酒精灯外焰温度更高,接种环要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灭菌,接种环冷却后再蘸取菌种,以防温度过高导致菌种死亡。
B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发酵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制作腐乳、泡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制作果酒、果醋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腐乳、泡菜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制作果酒、果醋、泡菜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的是胞外酶
D.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白色菌膜是酵母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答案 C 制作果酒的酵母菌和制作腐乳的毛霉属于真核生物,制作果醋的醋酸菌和制作泡菜的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制作果酒和泡菜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制作果醋、腐乳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B错误;制作果酒、果醋、泡菜主要利用的是胞内酶,制作腐乳主要利用的胞外酶,C正确;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白色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D错误。
2.某同学从植物中提取了W物质并研究其抑菌效果。
在平板中央处打孔后加入提取物W,测量抑菌圈的大小和计算抑菌圈平均增幅速率,实验方法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一定量菌液与冷却后的灭菌培养基混匀并倾倒平板可得到实验菌平板
B.在平板上打孔的钢管需要灼烧灭菌,目的是防止微生物污染平板
C.抑菌圈直径的大小与菌体浓度、提取物W的浓度和预扩散时间密切相关
D.提取物W在培养基中扩散,加入提取物W后的2小时可获得最佳抑菌效果
答案 D 菌液不能与未冷却的培养基混匀,否则会由于高温杀死菌种,A正确;在平板上打孔的钢管需要灼烧灭菌,灼烧可使钢管上的微生物死亡,进行打孔操作时可防止微生物对平板造成污染,B正确;抑菌圈直径的大小与菌体浓度、提取物W的浓度和预扩散时间有很大关系,C正确;提取物W在培养基中扩散,加入提取物W后的2小时获得抑菌圈最大平均增幅速率,说明提取物W在加入后2小时内扩散得较快,但不能确定为最佳抑菌效果,题图实验结果显示,24小时抑菌圈的直径最大,抑菌效果更佳,D错误。
3.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的肠道寄生菌,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胃肠道等局部组织感染。
检验水样中大肠杆菌数目是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其操作流程如图。
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能与伊红美蓝(EMB)培养基的指示剂反应,菌落呈黑色。
下列对实验操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测定前,滤杯、滤膜和滤瓶均可用干热灭菌法灭菌处理
B.配制好的培养基一般倒置,防止冷凝水滴至培养基造成污染
C.配制EMB培养基时,需考虑大肠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pH等条件
D.EMB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只有大肠杆菌能正常生长并形成黑色菌落
答案 D 干热灭菌法适用于对滤杯、滤膜和滤瓶进行灭菌处理,防止杂菌的污染,A正确;培养微生物时,为了防止冷凝水滴落至培养基造成污染,应将培养基倒置,B正确;配制EMB培养基时,需考虑大肠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pH等条件,C正确;EMB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没有选择作用,D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4、5题。
天津独流老醋是中国三大传统名醋之一,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齐名。
独流老醋已有300多年的酿造历史,其酿造工艺传统、独特,以优质的元米(黄米)、高粱为主要原料,经蒸煮、酒精发酵、陈酿、淋醋等工序历时3年酿造而成,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
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来促进酒精产生。
在乙酸发酵阶段,天津的独流老醋采用独特的分层固体发酵法,发酵前15天,只翻动A层,第15天时将A、B两层颠倒,之后每天只翻动B层,共发酵30天,乙酸发酵前后的装置如图所示。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酒精发酵阶段多次补充氧气利于酵母菌的繁殖
B.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下层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
C.老醋生产工艺流程中的菌体细胞内均无成形的细胞核
D.乙酸发酵阶段需要持续通气的原因是促进醋酸菌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乙酸
答案 B 酒精发酵需要无氧环境,A错误;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乳酸发酵是乳酸菌进行的无氧呼吸,因此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下层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B正确;老醋生产过程中需要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等,醋酸菌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乙酸发酵阶段需要持续通气的原因是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D错误。
5.如图表示温度、乙醇浓度对该醋酸菌产酸量的影响,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变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变为乙酸
B.研究不同酒精浓度下的最高产酸量时,最好把温度控制为35℃
C.40℃时,醋酸菌体内的酶,因为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全部失活
D.酒精发酵后检测乙醇浓度,将发酵液中乙醇浓度调节到4%左右才接种醋酸菌
答案 C 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变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乙酸,A正确;据图可知,研究不同乙醇浓度下醋酸菌的最高产酸量时,最好把温度控制在35℃,B正确;40℃时醋酸菌由于高温,活性降低,但仍有产酸量证明酶并没有全部失活,C错误;必须将乙醇浓度降至4%左右的原因是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D正确。
6.油烟污染由多种有害物质组成,不易降解。
某同学从长期受到金龙鱼油产生的油烟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油烟降解菌,其筛选分离过程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③的过程称为梯度稀释
B.在④中的固体培养基加入金龙鱼油,其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
C.若要判断④固体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的作用,应设计一个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对照
D.分离得到的降解菌可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长期保存
答案 A ①~③过程是在只含金龙鱼油一种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为选择培养,其目的是初步筛选出能分解油烟的微生物,并增大其浓度,并不是梯度稀释,A错误;固体培养基中加入金龙鱼油的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B正确;因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各种微生物都能生存,若在对照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上接种等量的菌液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数显著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数,说明该选择培养基起到了选择的作用,C正确;分离得到的降解菌,可以用甘油管藏的方法长期保存,D正确。
7.如图甲、乙是探究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用于探究果醋果酒发酵时,打开阀a,转动搅拌器有利于提高产量
B.打开阀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
C.甲可用于探究果酒果醋发酵,发酵前要对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乙用于腐乳制作,应控制好温度,加盐腌制后接种毛霉菌种
答案 C 果醋发酵需要氧气,果酒发酵需要无氧条件,不能都打开阀a通O2,A错误;管口3可取发酵样液,用于酒精检测,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管口2逸出,B错误;装置甲可用于果酒果醋发酵,由于果酒和果醋发酵时对O2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进行气密性检查,C正确;制作腐乳时,应先接种毛霉,让其生长,生长达标时再加盐腌制,D错误。
8.总状毛霉和米根霉是两种常见的霉菌。
研究人员将总状毛霉和米根霉的孢子悬液分别接种到两组豆腐切块上,完成前期发酵后,分别测定两组霉菌产生的蛋白酶的活力,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总状毛霉与米根霉都能利用蛋白酶将分解产生的肽和氨基酸分泌到细胞外
B.总状毛霉与米根霉接种量与蛋白酶活力呈正相关
C.相同适宜条件下接种等量的两种菌,总状毛霉使豆腐块中的蛋白质减少更多
D.接种量为5cfu/mL时发酵制作的腐乳品质最好
答案 C 总状毛霉与米根霉都能将蛋白酶分泌到细胞外,蛋白酶将豆腐中蛋白质分解成肽和氨基酸,A错误;由曲线图可知,随着总状毛霉与米根霉接种量的增加,其蛋白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B错误;由曲线图可知,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接种等量的两种菌,总状毛霉的蛋白酶活力更高,则其使豆腐块中的蛋白质减少更多,C正确;接种量为5cfu/mL时,蛋白酶活力最高,但并不意味着发酵制作的腐乳品质最好,腐乳质量还受到香辛料、含盐量等诸多因素影响,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3分)
9.(11分)土壤中的解磷微生物能够把难溶性磷酸盐(如磷酸钙等)转化为可被直接利用的可溶性磷。
下面是实验小组筛选具有较强解磷能力菌株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培养基:
如表是1L培养基的配方,此配方不能用于分离纯化解磷菌株,原因是
。
物质
葡萄糖
MgSO4·
7H2O
羟基
磷灰石
(NH4)2
SO4
NaC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25 传统发酵技术与微生物的应用解析版 新高 生物 复习 专题 试题 25 传统 发酵 技术 微生物 应用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