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全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5402379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5.51KB
最新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全单元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全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全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全单元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题为“疑为学之始。
”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独立学习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
学会这种读书的方法,就会走进较高的阅读境界。
本单元的课文可读性很强,多出于名家之手,风格不一。
有幽默风趣的《送行》,有明快的语言中包含着悲情的《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有厚重深沉的《台阶》,有以轻松笔调写白日梦的《呼兰河传》(节选)。
详细读完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在本单元中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从而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2、能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蕴涵其中的思想。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4、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送行》2课时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2课时
《台阶》2课时
《呼兰河传》(节选)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应该反复诵读、切身感悟、大胆质疑。
《送行》是一篇幽默的散文,蕴涵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却传达了人们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教学过程着眼于勒罗人物形象的分析,幽默语言的品位和铺垫手法的运用。
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产生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将贯穿始终。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是篇书序,本文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出了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文章真情直白,亲切自然。
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换位法,回到儿童时代。
并联系实际,为社会呼唤童真。
《台阶》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不同,它通过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父亲”这个普通农民。
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敢于拼搏的精神。
抓住全文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来理解整个文章,来理解父亲的形象。
《呼兰河传》(节选)是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主要抓住文中的童真童趣、祖父的为人来理解课文。
同时要能够了解萧红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读懂这部小说;并且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合学习与探究》是在学完本单元后,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进一步培养他们在读书中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诵读欣赏是冰心的《往事》,读后进一步体会冰心散文典雅隽永、自然流畅的风格。
教学设计
《送行》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用意,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物。
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了解幽默的不同形式、内涵,学会从中提取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教学难点:
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中国古代送别的诗(强调名句)
感知:
送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叮咛;豪迈的情怀,忧伤的眼神。
一切是这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这就是中国式的送别,但难道所有的送别都是这样的吗?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一篇幽默散文《送行》,去感受另一种送别的情调,看看这样的送别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生活感悟?
二、初读课文。
读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生活哲理
1、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朗读课文:
本文中写了几种送别?
这些送别发生在什么地方?
送行者和被送行者的关系怎样的?
这些送别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请同学们划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
2、整理上述内容,并板书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说多余的话
(真情)强作欢颜
感人的表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雇)热切地说
三、研讨交流
1、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一般说来你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
(思考、交流)
2、从大家的选择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是希望幸福地被送行的,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
(启示一:
能不能说明人是怕孤独的,不喜欢尴尬痛苦的,更多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希望能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能如此,那才会有幸福快乐感。
---------人是希望获得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的。
启示二:
我和老朋友是有感情的,勒罗和美国小姐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的,但我们很痛苦尴尬,他们却令人羡慕,这说明什么?
--------交流和沟通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形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还有可以很多启示,只要同学们能说,都应该认可。
)
3、自然揭示文章的主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冷漠,人们的内心世界都十分孤独,都渴望沟通,渴望真正的情感。
并且沟通与交流是需要技巧和形式的。
三、结合生活,抒发感想
看来交流沟通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有了怎样的体会?
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和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交流和沟通感情的。
四、课后学习
再读课文,体会勒罗形象
提出对这篇文章的疑惑之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文中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勒罗却能动真情,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分析“勒罗”形象
1、根据你对课文的解读,请为勒罗写一段简单的介绍,使那些不认识他的人了解他,也希望他的生意更加兴隆。
最后一句是你对他的总体评价。
明确:
刻画勒罗的形象,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此时“我”并不知道勒罗是受雇送客,因而完全被他的形象所感动。
勒罗真诚而慈爱,充满感情,像那位美国小姐的父亲;勒罗极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像个银行家;勒罗是有教养的,他见到“我”之后的举止温文而雅;勒罗是聪明的,他选择这样一个职业,他是敬业的,他出色而认真地完成每次送行;勒罗是有主见的,他并不认为送行是纯粹的演戏;勒罗也是精明的,他可以借助这方面的的技巧来赚钱。
当然还有些细节值得注意,如他还记得在七八年前借过别人微不足道的“半克朗钱”,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他翻了翻一本精美的记事本又说道”,让人感到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三、质疑解答
古人说“疑为学之始”。
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
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
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并有选择的进行回答。
如:
1、从主旨设疑:
见课后练习四
2、从文章结构设疑: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
这两部分的的关系是什么?
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去掉?
3、勒罗的泪到底是什么泪?
惜别之泪?
同情之泪?
职业之泪?
角色之泪?
……勒罗付出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吗?
(这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同学可以各抒己见)等等。
参考观点举例:
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
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
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
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2、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理由是:
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
(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
)职业性的泪水。
3、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
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
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
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
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拓展延伸
职业送别这一行业在中国虽然还没产生,能不能举些类似的例子,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心态?
你觉得这种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课后学习:
(1)课外收集些幽默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2)积累送别的诗句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挚爱,及他渴望回归童真而不可得的悲哀。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领会“真”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珍惜美好的童年。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谁?
什么?
(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
名仁,又名婴行。
自幼爱好美术。
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1)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明确:
作者情感:
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为什么说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憧憬、悲哀。
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
(2)理清文章思路,看一下这则序言主要分几个部分?
各部分又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失去童真的悲哀。
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
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
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
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三、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讲述过渡:
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让他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眼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把孩子骑在肩上。
看来我们只有用心理换位法,才能理解儿童的率真世界。
问题:
请研读课文第一部分,领略作者笔下孩童自然率真的天性,并与作者笔下的成人世界作比较,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明确:
对比中揣摩作者情感
对孩子:
“尤其可佩服”、“对你们更要愧死”、“不安心得很”
对成人:
“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你们(孩子)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你(孩子)一定轻视我”
总结: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
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布置课后学习:
1、你有自己的童趣小故事吗?
父母是怎样对待你的童趣的?
把它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2、你能选择其中的一则,学一学丰子恺,用简单的漫画描画出来吗?
第二课时
1、展示“我的童趣”
(1)请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童趣故事和自己绘制的漫画,挑选3则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引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无拘无束的童年纯真而快乐,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面对童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2、联系生活,体会失去童真之悲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提示学生思考:
(1)这一部分里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生活与孩子生活的?
(2)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3)有人说《子恺画集》这名太普通,如请你给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
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
例:
《黄金时代》、《金色童年》、《纯真时代》、《蜘蛛网落花》、《舐犊情深》……突出童真的可贵或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组织学生思考后交流,明确:
孩子生活:
出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和纯洁。
成人世界:
俗务缠身、身不由己、无奈随俗。
作者真正的悲哀:
看见心爱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幸福,而幸福时光就要结束,他们很快就会长大,退缩、顺从、妥协、屈服到像绵羊的地步,这种悲哀是难以克制的。
3、学会在质疑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
学贵有疑,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情感复杂,针对下列句子,请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大人之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2、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提示:
学生品味、质疑、探讨、解疑,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四、诵读课文、体会丰子恺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品味丰子恺语言风格:
真情直白、亲切自然、毫不矫饰。
课后学习:
1、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
你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同时拥有吗?
为什么?
《台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台阶,我们城里的孩子都很熟悉:
每天,踏着台阶,我们就进入了高楼大厦,迈上了更高的殿堂。
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房前也有台阶,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呢?
今天,作者李森祥就带我们去一户农家的台阶上走一走!
二、整体感知——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2、再读课文,思考: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
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
(说明:
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三、研读赏析——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三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为什么?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6)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
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师引导。
父亲:
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
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
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
(三)合作探究——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
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
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
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
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
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第二课时
一、品味阅读——赏析台阶,关爱父亲
小说向我们深刻描绘了一位农村父亲的形象,它的语言生动、自然、感人,请你阅读文章,就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谈谈你的感受。
如
(1)13段:
“专注的目光”这个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对别人家台阶的羡慕,同时又融情于景:
“摇来摇去的树枝就好像绵长的思绪”,他下定决心:
也要建高台阶!
(2)21段:
这里的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发父亲与众不同的高兴样子,表现了他谦逊的心理。
(3)30段;外貌描写,表现父亲人老了,不能劳动了的那种沮丧,让人心酸。
(4)24段,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语、一系列的动词、一系列的神态描写,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台阶要建成时父亲的兴奋心情。
二、比较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1、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
思考:
(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2、小结:
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说明:
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
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
三、拓展延伸——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父亲。
并与文中的父亲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组内部先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课外延伸
1、尤天晨《父爱昼夜无眠》,《读者》2001年19期;
2、朱自清《背影》;
3、(法)巴尔扎克《高老头》。
《呼兰河传》(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亲切朴实的语言描写花园景物,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我”眼中的祖父的形象
3、感悟文中所描绘的轻松、欢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
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2、通过读小说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需搜集有关《呼兰河传》、萧红等相关资料,对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意图、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
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板书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三、初读,把握文章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苏教版 初三 语文 九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学 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