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5402201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97KB
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docx
《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
智慧深圳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年)
为加快推动智慧深圳建设,把深圳发展为我国领先的智慧城市示范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跑者,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以“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服务创新、产业发展、安全保障、质量提升”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为宗旨,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智力和信息资源,增强城市自主创新引领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市民生活幸福水平,助力城市发展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跨越。
(二)建设原则。
加强统筹,协同推进。
加强智慧深圳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兼顾信息化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立相关政府部门、城市公用企事业单位、通信运营及广电企业分工协作、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广泛聚合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智慧深圳建设。
重视信息化发展理念、文化氛围、信用环境、法规标准等软环境建设,形成智慧深圳健康发展的总体布局。
整合资源,共享协同。
大力推行“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建设模式,统筹建设全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应用支撑平台,实现硬件资源充分共享,有效提高信息化投资效益。
强化信息化工程间的协同运行,以增量建设带动存量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由粗放型、分散型向集约型、整合型模式加快转变,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重点先行,分步实施。
充分认识智慧深圳建设的战略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紧迫问题,正确处理当前亟需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需求导向、重点先行,分步推进,合理配置资源,优先支持基础性、关键性、先导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应用,统筹安排局部试点和整体推进,分类别、分阶段、稳步推进智慧深圳建设,切实避免贪大求全、无序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城市感知能力、网络传输环境及信息处理能力全面提升;形成集约高效的电子公共支撑体系,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取得有效突破;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应用体系,促进社会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坚持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城市支撑产业集群。
全市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公共服务更加普惠、社会管理更加高效、产业体系更加优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的智慧城市示范市基本框架。
1.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国际领先。
建成融合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WLAN(无线局域网)、宽带固网及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城域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实施“宽带深圳”战略,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访问与解析;WLAN热点覆盖广泛,全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力争实现TD-LTE(分时长期演进)网络全面商用。
2.电子公共支撑体系集约高效。
形成城市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统一顶层设计和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集约化建设机制;建成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支撑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取得突破;建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3.城市运营和民生服务智能便捷。
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适于网上申办的行政审批事项100%可在网上办理,政务服务水平有效提高;智慧交通、智慧警务、智慧环保等城市智慧管理框架基本完善,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能力显著增强,城市运行更加高效;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织网工程等民生服务项目全面推开,覆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并有效延伸到基层社区,为市民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全方位服务,公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4.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重要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安全协调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5.智慧城市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在传感网络、信息传输、平台管理、智慧应用等重要环节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建成掌握标准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支撑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形成以产值超百亿企业为龙头的若干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二、重点工作任务
加快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电子公共支撑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突出重点,加强统筹,着力推进包括城市运营管理、民生服务等应用项目的实施;创新业态,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示范带动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一)提升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加强统筹和协作,以实施“宽带深圳”战略为契机,建设下一代高速、融合、安全的泛在城域网,增强信息通信网络综合承载能力;统一建设党政机关网络平台;创新地下管线信息整合方式,加快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
1.实施宽带网络提速。
强化全市通信管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机制,严格实施通信管道建设与使用行政许可审批管理,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落实光纤到户建设国家标准,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建设,推进“光进铜退”网络改造,构建融合3G、LTE、WLAN、NGB及宽带固网的城域高速网络,大幅提升我市宽带网络承载能力和接入能力;加快公共骨干网、城域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系统、支撑系统IPv6升级改造,促进基于IPv6的宽带数据业务商用。
到2015年,形成城市全光网络,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光纤入户家庭数量达到200万户,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访问与解析,IPv4(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00万。
责任单位:
市经贸信息委、通信管理局牵头,各通信及广电运营企业配合。
2.加快无线城市建设。
完善以3G/LTE网络为主,WLAN为辅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推动3G网络优化和深度覆盖,加快4G网络规模建设和试商用进程,重点推进人流较为密集公共场所的WLAN覆盖,形成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无线宽带基础网络;市、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逐步在行政服务、市政公园、文体场馆、口岸及交通枢纽等公益性公共场所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构建无线公众信息运营平台,使市民可通过无线宽带随时随地查询交通、社保、消费等民生信息。
2014年实现TD-LTE试商用,到2015年,全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WLAN热点达到3万个,AP数量超过10万个,无线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以上,4G用户数达到100万。
责任单位:
市经贸信息委、发展改革委、通信管理局牵头,各通信及广电运营企业配合。
3.推进三网融合试点。
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资源融合,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制定深圳市通信接入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规划设计标准,实现小区和楼宇内管线资源共享,确保通信运营企业平等接入;实施“数字家庭”计划,开展三网融合智慧家庭试点示范,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
到2013年,形成全市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责任单位:
市经贸信息委、通信管理局牵头,市住房建设局、各通信及广电运营企业配合。
4.建设完善党政机关网络平台。
依托党政机关光纤传输骨干网,建设和完善全市统一的党政机关内、外网网络平台,提高网络带宽和动态感知适应能力,满足政务服务应用的可靠性要求;统筹市、区网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公共政务、医疗等服务延伸到社区;统一市、区各机关IDC和互联网出口建设;加强移动接入网络环境建设,有效支撑移动办公及其他无线宽带网络应用,满足党政机关各部门和基层社区内部办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需要。
2013年底前实现全市互联网统一出口;2015年底前实现光纤网络100%覆盖到全市街道和社区工作站。
责任单位:
市经贸信息委。
5.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
创新公共管线规划建设维护管理模式,集成自来水、电力、燃气、排污、通讯、地铁及综合管线等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建成全市综合管网信息库和统一管线信息平台,为市政工程审批、地下管线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结合各类专业管线管理的公共需求和专业需求,明确数据结构属性内容和数据更新共享机制。
2014年底前完成综合管线的管理机制及数据库标准、管线施工图数据标准;到2015年底完成我市80%区域的主次干道地下管线数据整合、建库、建模工作,完成详细层面50%支路上的管线数据整合入库及建模,基本建成管线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责任单位:
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委、住房建设局、水务局、水务集团、燃气集团、信息管线公司配合。
6.加快部署位置感知网络。
按照国家规划分两期建设约5—6个北斗系统地面差分站,提升北斗系统导航定位和时空服务性能,实现北斗系统对我市高精度信号的全覆盖,力争率先建成国内首个可以提供亚米级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的城市,为创新北斗系统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造条件,到2013年完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期建设,满足亚米级应用要求,到2014年底完成二期建设,满足厘米级测绘要求。
建设北斗时空服务平台,提供高效数据存储、海量数据挖掘、泛在精确定位和智能位置服务,支撑大规模、多样性、实时性、高并发应用,实现同一时空平台上海量的协同化管理,2013年完善北斗时空服务平台系统功能,支撑深圳北斗系统应用推广工作,“十二五”期间逐步提升服务与管理能力。
责任单位: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由市规划国土委负责;北斗时空服务平台由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牵头,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参与。
(二)构建电子公共支撑体系。
按照“统建统管、建用分离”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全市统一、集约化的电子公共支撑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实现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的“五个统一”,即统一的党政机关网络、统一的政务云计算基础设施、统一的安全和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的基础信息资源库和统一的电子公共服务门户,推动集约化建设,提高业务协同能力。
7.强化顶层规划设计。
加强全市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电子政务总体建设方案,形成统一、集约化的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党政机关网络,统一的政务云计算基础设施,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共享交换平台以及网站生成、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处理等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社会信用、市场监管等专题信息资源库,统一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门户。
各区(新区)、各部门在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总体建设方案指导下,在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基础上,重点推进业务应用,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电子政务使用效果和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责任单位:
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各有关单位配合。
8.构建政府大数据中心。
按照“一数一源、多元采集、共享校核、及时更新、权威发布”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专题信息资源库,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形成政府大数据中心。
加强大数据战略研究,提高从大量数据中采集、访问、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信息的水平。
稳步推进政务信息资源面向社会服务机构的开放,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013年底前完成人口、法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实现与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的融合;制定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2014年底建成多层次的空间信息云服务体系,提升空间信息服务能力;2015年底基本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强化政府决策分析能力。
责任单位:
市经贸信息委、社工委、规划国土委、统计局。
9.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
整合利用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超算中心和灾备中心等资源,统筹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云计算服务平台,推进政务信息系统向集约化建设模式和云服务模式转变,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总体建设、运行和管理成本;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具有大规模公共资源整合需求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业务云服务试点,探索部门业务系统建设和运行新模式;完善深圳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破面向云服务的高性能计算、资源自主弹性管理调度等技术,为云计算在多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开展性能、可靠性等各类云计算检验检测服务。
2013年底前制定完成面向市直部门和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的云计算应用服务解决方案,2014年起向有关部门和各区提供云计算服务试点应用。
责任单位:
市经贸信息委、科技创新委。
10.推动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使其成为各部门开展各类信息资源交换的主要渠道,有效支撑资源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健全政务资源共享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能共享的信息需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理由,可用信息共享获得的信息不得再重复采集,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的使用管理、责任认定、激励约束及监察机制;重点推进证照、审批结果等政务信息在政务部门间互认和按需共享,逐步取消要求申请人提交政府部门出具的审批结果,推动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的无纸化办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建设联合征信系统平台,加快整合各职能部门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信用信息,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用信息共享,依法向社会公开和披露信用信息。
2013年底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细则,2015年底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中需由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80%以上通过网上共享方式获取。
责任单位:
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各区(新区)、各有关部门配合。
11.统一电子公共服务门户。
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市民和企业为中心,按照“整合、重构、协同、便捷”的原则,加强信息服务整合,创新内容和服务形式,建立统一的电子公共服务门户;建设完善全市网上办事大厅和行政审批系统,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推进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强化移动服务手段;创建以效果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评估体系,加大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评价的影响权重,完善网络互动和反馈制度。
到2013年底前完成市、区政府门户网站手机版和无障碍版建设;2014年底前建成集信息公开、网上办理、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网上信访于一体的市区联动网上办事大厅;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市民及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公共服务门户,整合社保、公积金、税务、医疗、水电气等多领域公共服务数据,及政府各部门发布的信息公告及提示,推进服务一体化、个性化、便捷化。
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管理办、经贸信息委牵头,各区(新区)、各有关部门配合。
12.整合共享视频和环境感知信息。
整合市公安、交通、城管、环保、三防等有关部门的视频监控需求,明确共享区域范围,制定统一的共享使用标准,推进城市综合枢纽、主要交通路口、重点区域、关键节点等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资源的统筹建设和分级共享。
整合环境、气象、水务、规划国土、城管等部门的环境感知网络建设需求,制定环境感知物联信息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交换标准,完善环境感知信息统筹建设和跨部门共享机制。
到2015年底,实现全市重点场所和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基本实现公共区域的视频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利用;初步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生态、污染源、气象、水务、海洋等环境感知网络,有效提高我市环境评价、决策、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率。
责任单位:
视频信息整合共享由市经贸信息委、应急办、综治办牵头,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委、人居环境委、城管局等单位配合;环境感知网络建设由市人居环境委、经贸信息委牵头,市规划国土委、气象局、水务局等单位配合。
(三)提高城市运营管理智慧水平。
以智慧化应用再造城市管理流程,通过一系列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建设,实现精细化、敏捷高效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提升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城市运营管理能力。
13.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建立智能化交通监测体系,实现对路网交通流监测、视频监控、交通事件监测的集成与综合,提升交通监测系统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深化智能公交综合应用,推进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和调度中心的建设,全面推广应用集定位跟踪监测、车载视频、智能报站等功能于一体的公交智能车载终端,搭建智能公交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电子站牌工程试点;拓展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建设“深圳易行网”等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创新基于互联网和广电信息网的交通信息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移动多媒体、动态路况导航仪、交通视频信息亭、可变信息牌等方式在全市重要公共场所和主要区域向公众发布交通信息,完善公交地铁换乘、站点查询、票价等静态信息服务,逐步实现路况、泊车、行驶、民航、列车、轮渡等实时动态信息服务。
到2015年,形成覆盖全市路网的智能交通综合监测体系,公交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更加广泛便捷,建成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协调、国内领先、具有深圳特色的智能交通系统环境。
责任单位:
市交通运输委牵头,市公安局、深圳广电集团配合,其中交通视频信息亭建设由深圳广电集团负责。
14.强化智慧环境监管。
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对全市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放射源等进行全面感知和全过程监控;有效整合水文、气象和周边城市环境质量等信息资源,提高环境数据分析和展示水平;加强环境智能化监控、监测、监察和信息发布,构建环境质量智能评价决策体系,保障市民的环境知情权;搭建智能化现代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高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提高海洋管理智能化水平。
到2013年底,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时间提前量提高到30分钟;到2015年,实现对全市所有电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及70%的重污染企业的智能在线监控,建成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平台,提高环境的智能化分析、预警和监测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责任单位:
市人居环境委、规划国土委、气象局。
15.推进水务管理智能化。
构建覆盖包括水雨情、水量水质、大坝安全、水土流失等领域的水务感知网络,实现对水务基础设施的全方位自动化控制和感知;建设基于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技术、以水源、供水、节水、排水、水环境、减灾、水土保持管理为核心的水务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完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水务移动应用,提高水务管理智能化水平。
到2015年,实现涉水信息的自动监测及综合管理,实现三防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统一调度和决策,使深圳实现水资源、防洪减灾管理和水务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责任单位:
市水务局。
16.提高市政管理精细化水平。
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部件自动识别感知水平,扩大数字城管业务覆盖范围;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从源头到去向全程量化监控感知”物联网管理模式,提高垃圾处理工作的管理能力;通过城市照明“三遥”和环境感知技术,提高城市照明的智能控制和节能运行水平;整合共享视频监控、实景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全面提升市容秩序的可视化管控水平。
到2015年底,建成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灯光照明、爱卫环卫、市容环境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智能化。
责任单位:
市城管局。
17.构建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
开展车辆RFID(射频识别)固定基站和电子标签的试点安装工作,试点车辆电子标签应用,建立车辆电子身份标识和验证体系,实现对机动车辆轨迹信息的全面采集;推进“智能管控”,在全市推广居住证视频门禁系统,强化视频信息综合应用,推进视频监控和分析研判智能化、自动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的发生;深化大情报平台应用,充分利用RFID技术丰富智能刑侦手段,实现对涉案信息的共享和智能管理,加强发案态势主动预警;拓展社区警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加强移动警务和指挥调度。
2013年开始在出租车、公交车、营运车辆上试点开展RFID电子车牌应用;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人、屋、车等社会治安要素的标签化、轨迹采集的自动化、治安防控的智能化,科技强警水平国内领先。
责任单位:
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委等单位配合。
18.推动城市规划建设智能化。
创新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和监督等方面的智能化能力;推进土地整备信息化,建设三维地籍系统,加强对地籍、房地产、测绘行业等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及监控,支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地形市情监测和城市违法建设监测,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服务;全面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到2014年底,完成城市规划、违法建设监测等信息系统建设,到2015年底,建成地理市情分析系统和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平台并投入应用。
责任单位:
市建筑工务署负责建筑信息模型推广应用工作,其余工作由市规划国土委负责。
(四)改善民生领域信息服务。
整合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关注民生热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织网工程,建立全面覆盖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便民惠民的服务水平。
19.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水平。
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模式,实现健康档案、病历、医学影像等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提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双向转诊业务信息化管理,促进区域卫生业务协作,开展远程医疗保健系统试点工作;建设市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为市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个人健康档案查询、医疗服务资源预约的“一站式”服务。
到2014年底,全市各三级甲等医院达到卫生部电子病历应用等级4级标准,其余公立医院达到3级标准,实现健康档案全市公立医院和社康中心共享利用,逐步开展电子病历共享利用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各三级甲等医院达到卫生部电子病历应用等级5级标准,其余公立医院达到4级标准,实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全市80%以上公立医院和社康中心间共享利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责任单位:
市卫生人口计生委。
20.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
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实现各类业务数据的集中有序管理,提升数据资源服务能力;不断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应用范围,逐步实现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一卡通”,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服务;推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公职人员管理、人才服务、技能培训等业务协同,优化业务流程,深化业务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一体化发展;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资源的统筹和规范,不断优化完善服务内容,实现网上服务、12333咨询电话和窗口服务的标准化和统一。
到2015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有行政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在线办理,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以人为本、一体化发展的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格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深圳 建设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