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 文档编号:5387668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1.01KB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课标要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的三条战线、“史里芬计划”、一战中的五大战役即马恩河会战、东普鲁士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
2、理解凡尔登战役为何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以及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战争残酷性及血腥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
分析凡尔登战役对法德双方各造成了什么影响,战争的结局更有利于两大集团的哪一方。
2、情景再现:
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坦克以及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战斗”的内涵,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性及血腥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装备和战略战术的局限,双方都无法迅速战胜对手,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2、增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残酷性的认识,加强对热爱和平、避免战争的教育。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三条战线和西线的三大战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
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教材着重强调了西线的三大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相持局面。
本课涉及大量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建议教师采取讲述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并适当放映一些有关影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多媒体导入法:
播放课件:
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单位:
人)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
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其中死亡1000多万人。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
从以上两幅图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血腥性,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与以往战争相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欧洲的三条战线:
即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
欧洲三条战线及其对峙形势
战线
地理范围
作战双方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
英法军队←→德军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
巴尔干地区
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由于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是由英法俄为主构成的和德奥为主构成的,因此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俄军与德奥军作战的东线是这次大战的主战线。
更由于西线交战双方分别是两大集团的核心,实力相对较强,所以西线的战争更有决定意义。
2、“施里芬计划”:
集中兵力进攻西线,从不设防的法比边境攻进法国。
六周内击败法国后,再东进击败俄国,打“时间差”。
【备课资料】施里芬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出生于1833年,早期曾学习法律,后从军。
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
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
届参谋总长之中,成就最高的当数辅佐俾斯麦先后打赢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统一德意志的毛奇(Moltke);而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当数毛奇的继任者、1900年出任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元帅的瓦德西。
施里芬是瓦德西的后任,任参谋总长的时间是1891年至1906年,共15年时间。
施里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
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
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
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里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
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
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
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
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施里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
在这份备忘录中,施里芬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
之后,施利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里芬计划”的基本雏形。
此后,在任期内,施里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1905年12月,施里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里芬计划”终于成形。
在一次大战发生后,德国总帅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计划。
当德国之精锐部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此计划有一弊病—完全忽视英国的存在。
由于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故英国便履行承诺,尽派精兵以协助法国。
由于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之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
3、马恩河会战(1914.9):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1914年的第一次战役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
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于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3、第4、第5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的法军。
但德第1集团军司令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
当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联军66个师108.2万人对德军51个师90万人;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的两倍。
9月5日,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
法军首次使用汽车(共1200辆)把第6集团军一部由巴黎运往前线。
克卢克发觉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8日全部撤至马恩河北岸,遂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宽50千米的防御间隙。
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1集团军的包围态势。
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
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
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
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
在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万的兵力,伤亡人数在30多万以上。
其中,法军阵亡2.1万人,受伤12.2万人;德军阵亡4.3万人,受伤17.3人。
自大战爆发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德军遵循施里芬定下的基本方针,迅速穿越比利时领土向法国本土挺进。
那时整个德国,甚至几乎全世界,都深信德军会很快胜利,巴黎即将被占领。
然而,当德国人的胜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国人的灾难迫在眉睫时,协约国军却在马恩河畔转败为胜,因而被人们称为“马恩河畔的奇迹”。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战后向德皇威廉二世说:
“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小毛奇因此战失利被撤职。
马恩河会战后,双方的主要战斗是“奔向大海”,即争夺法国北部多佛尔海峡沿岸地区,经过两个多月激战,双方都未能达成战略目的,各自挖掘战壕,修筑工事,军事进攻几乎停止,双方呈胶着状态,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
4、东普鲁士战役(1914.8):
俄军战败,但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
德军在西线的迅速胜利引起了协约国的惊恐,法国统帅部不断催促俄军在东线发起进攻,以减轻西线的压力。
俄国早在开战前就开始了总动员,至8月底,俄军已从一百二十万增加到五百三十万。
但俄国交通十分落后,集结速度实在慢得吓人。
俄军在8月中旬可立即投入东线作战的只有六十五万人,多数部队还挤在路上,远东的一些单位甚至三个月后才赶到。
鉴于西线的严峻形势,俄军统帅尼古拉大公决定提前发动攻势。
其中西北方面军负责进攻东普鲁士,西南方面军负责进攻加里西亚。
双方的交通状况差距悬殊。
德国的铁路系统包括十七条通向东普鲁士的铁路干线,每天可通行五百五十列列车;多条支线从干线分叉到许多边境地区,以迅速调动部队应付突然事件。
相形之下俄国从内地到华沙只有六条铁路干线,每天只能通行二百二十三列列车,支线也太少。
东普鲁士境内每平方公里有公路7.88公里,而华沙军区只有4公里,维尔诺军区更是只有0.72公里。
8月17日,俄第一集团军越过国境。
8月19日,俄第二集团军也开拔了。
俄军在进军中遇到了不少麻烦:
食物、弹药和其它补给物资都没有充分准备;俄国的边境地带多是被森林和灌木丛隔断的半荒芜地,未铺砌的道路下大雨时就变成一片泥浆;俄国铁路网不发达,几乎没有延伸到边境的支线;俄国铁路的轨距与德国不同,由铁路运输的物资要经过国境必须“转车”……这一切都把俄军的后勤军官搞得焦头烂额。
8月18日,在斯塔卢佩年发生了第一次交战,连宁坎普夫击退了德第一军,开始深入东普鲁士境内。
8月20日,德军在古姆宾年发起了对俄国第一集团军的进攻。
起初德军打得颇为顺手,但俄军发起了强大的反击。
先是第一军被击退,接着第十七军也遭到痛击。
第十七军在此役伤亡军官二百人,士兵八千人,元气大伤。
俄军抓了约一千名俘虏,缴获十二门火炮。
与此同时第二十军在戈乌达普与俄第四军进行了小规模接触,得知主战场失利后也撤退了。
但是连宁坎普夫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停在原地休整,错过了大好机会。
8月28日,俄军开始了反突击。
俄第十三军和第十五军猛攻德第一军阵地,战斗空前激烈,萨松诺夫亲临前线指挥。
但是饥饿又疲劳的俄军已经达到了耐力的极限,无力突破德军防御。
到傍晚,萨松诺夫只好认输,下令全线退却(实际上是让部下各自逃命的委婉说法)。
另一方面,连宁坎普夫吃过午饭后终于开始出援,俄第二军和第四军于下午开拔。
可是近百公里的路程不是说到就到的,到次日傍晚,萨松诺夫已被吃定的消息传来,援军就不得不先考虑自己的出路了。
8月29日早晨,包围圈合拢了,俄第十三军,第十五军和第二十三军的第二师被围于科慕辛森林地域。
俄军士气彻底崩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德军在发现俄国士兵时只需“给他指出俘虏营的方向”。
傍晚时分,萨松诺夫在卡罗利南戈夫的一片小树林里开枪自杀。
8月30日,代理俄第二军团军司令官的第十三军军长克留切夫率残部投降,被围俄军至此就歼,只有少数散兵逃出包围圈。
此后,德第8集团军迅速北调,得到来自西线的近卫预备军、第11军和第8骑兵师的加强后,企图以第1预备军、第11、第20和第17军发动正面进攻,以第1军和近卫预备军分别从两翼实施迂回突击,围歼俄第1集团军。
俄军大本营决定在第1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中间地带组建第10集团军,用于保障第1集团军左翼,并命令第1集团军坚守马祖里湖以北地区,以牵制德第8集团军,使其无力支援奥军。
9月6日,德军发起进攻,遭俄军抵抗,正面进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军顽强作战,突破俄军左翼防线,迫使俄第2军撤退,打开通向贡宾嫩的道路。
连年坎普夫担心退路被切断,命令所部撤退,同时以2个师的兵力从正面实施反突击,掩护主力撤退。
德军包围俄国第1集团军的企图未能得逞。
至15日,俄军全部撤至涅曼河东岸。
德军担心俄军有诈,未迅速实施追击。
俄第1集团军被俘4.5万人,伤亡约10万人,损失火炮150门。
俄军在东普鲁士失败的时候,在对奥匈军队的加里西亚战场上却大获全胜。
奥军抵挡不住俄军的进攻,接连败退。
到12月中旬,双方都停止了进攻,于是东线同西线一样,也呈现阵地战状态。
1914年的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德军虽然取得了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但这个胜利迫使它从西线调来援军,从而扩大了东线的战争规模,越来越深地陷入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
二、“凡尔登绞肉机”:
1、1915年东线战局:
德军击溃俄军计划落空,双方呈胶着状态
1915年,德国和奥匈把战争的重点放在东线。
两军合同作战,旨在击溃俄军,迫使俄国投降,然后把军队调往西线,歼灭英法军队。
所以从1915年初起,德军从西线抽调大量部队增援东线。
俄军不是对手,被德军击败,但俄军却击败了装备较差的奥匈军队。
德军被迫继续向东线增兵,5~9月,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在东线大举进攻。
俄军节节败退,损失了大片领土,战线大幅度东移。
但是德军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它没有摧毁俄军,也没能使德军统帅部抽调其东线的全部兵力转移到西线去。
为减轻东线俄军的压力,英法联军在西线发动了进攻。
但几次下来,前进的步幅不大,被迫停止了攻势,西线再次转入阵地对峙。
1915年的战局中,双方虽然都损失惨重,但战局没有太大的变化。
2、凡尔登战役(1916.2~12)——“绞肉机战斗”、一战的转折点。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
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
凡尔登是法国的军事要塞,像一只突出的拳头,深入德国阵线,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
德军选择凡尔登为主攻目标,是“攻敌所必救”,企图吸引法军精锐部队到这里来加以歼灭,使凡尔登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进而打开通往巴黎的道路。
德军调集了27万人、1000门大炮,由皇太子亲自指挥;而法国守军当时只有10万人、200余门大炮,处于劣势。
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在宽40公里的正面上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航空兵首次对法军阵地实施轰炸,摧毁部分防御阵地,并杀伤大量有生力量。
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
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
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
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
法军殊死抵抗,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了德军前进。
法国政府进行紧急增援,在一周内赶运来19万援军和2.5万吨军火物资。
这是战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
由于法军有效的抵抗,德军未获进展,至月底,德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失败了。
4~5月间,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但步兵进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线后,遭法军炮火猛烈反击,5月底停止进攻。
在东岸,法军频繁轮换作战部队,不断实施反击,与德军反复争夺,迟滞德军进攻。
6月初,德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经七天激战切断沃堡与法军其他阵地的联系,迫使沃堡守军于7日投降。
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正面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一度进抵距凡尔登不足3公里处,但终被击退。
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
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
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凡尔登战役前后历时10个月,法军累计参战兵力达60多个师,德军累计参战46个师,双方伤亡人数总计70余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要塞始终掌握在法军手里,德国想在凡尔登“让法国人把血流干”的企图失败了,法军站稳了脚跟。
这次战役不仅是战争中期阶段的决定性战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三、日德兰海战(1916.5):
一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
日德兰海战,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自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一直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它的庞大舰队耀武扬威地游戈于全球的各个海洋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尽管德国加强了海军力量,但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仍然落后于英国,火炮口径和数量也不及英方。
1916年德国公海舰队只有18艘战列舰,而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有33艘。
1916年1月,莱因哈德.谢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大洋舰队司令。
面对实力强大的英主力舰队,谢尔这位“粗暴好斗”的老水兵想出一个大胆计划:
首先以少数战列舰和巡洋舰袭击英国海岸,诱使部分英国舰队前出,然后集中大洋舰队主力聚歼,继而在决战中击败英国主力舰队。
1916年5月,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谢尔命令希珀指挥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佯动,企图诱使英国海军编队出海,然后以公海舰队主力进行截击并将其歼灭。
英国大舰队司令杰利科从截获的电报中得悉德国舰队即将出海的消息后,率舰队前往迎击,企图将其一举歼灭,以夺取波罗的海制海权,打破德国对俄国的海上封锁。
双方参战兵力为:
英舰151艘(战列舰28艘、战列巡洋舰9艘、巡洋舰34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驱逐舰78艘、布雷舰1艘),德舰110艘(战列舰22艘、战列巡洋舰5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72艘)。
战役分三个阶段
前卫战斗5月30日22时许,英前卫舰队(战列巡洋舰6艘、战列舰4艘,由贝蒂指挥)和主力舰队分别从罗赛斯、斯卡帕湾和因弗戈登出航东驶。
31日2时许,德前卫舰队(战列巡洋舰5艘,由希珀指挥)由亚德湾出航北上,主力舰队随后跟进。
当日14时许,双方前卫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遭遇。
英前卫舰队向东南方向疾进,企图切断德舰退路;德前卫舰队转向回驶,企图将英舰引向德舰队主力。
15时48分,双方成同向异舷机动态势开始交战。
英战列巡洋舰“不倦”号和“玛丽王后”号被击沉,旗舰“狮”号受伤;德舰损失轻微。
一小时后,谢尔率公海舰队主力赶到,英前卫舰队北撤,以与大舰队主力会合。
舰队主力战斗谢尔在不明英大舰队主力出海的情况下,率德舰队追击英前卫舰队。
18时许,英前卫舰队摆脱德舰追击,与舰队主力会合。
杰利科判明德舰准确位置后,命令舰队主力成单纵队向东南方向航行,以迂回向东北方向航行的德舰。
在队形变换尚未完成时,英舰即同德舰交火。
经激烈炮战,英舰“防御”号、“无敌”号和德舰“吕佐夫”号先后沉没,并各有数艘舰只受损。
谢尔判明英大舰队主力投入战斗后,决定撤出战斗。
18时36分,德舰队同时转向,向西南方向撤退。
杰利科因担心受到潜艇和鱼雷攻击,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改向南驶,企图切断德舰向基地返航的退路。
19时许,德舰队再次同时转向,企图从英舰队尾向东突围,结果进入英主力舰队中央,遭到对方火力猛烈攻击,数艘舰只受创。
19时13分,德舰队第三次同时转向,向西而后向南撤退,并以驱逐舰向英舰实施鱼雷攻击。
英舰队为免遭德舰鱼雷攻击,于19时21分由南改向东南航行,从而丧失歼灭德舰的良机。
14分钟后,英舰队转向西南航行。
20时17~26分,双方再次进行炮战,随后德舰队向西撤退。
夜间战斗21时许,英舰队以轻巡洋舰分舰队为前卫,驱逐舰为后卫向南航行。
谢尔为突破英舰拦截,以主力舰为前卫,改向东南冲向英舰。
22时至次日凌晨2时,双方多次交战,英舰损失5艘,德舰损失2艘。
杰利科在夜间一直未判明德舰的位置和航向,直到5时40分才获悉德舰已从英舰队尾摆脱拦截,因担心遭德潜艇袭击和触雷,最终放弃追击德舰的计划而返航。
中午,德舰队驶回亚德湾。
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评判它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
此战英国舰队共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11.5万吨,伤亡6945人;德国舰队共损失了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6.1万吨,伤亡3058人。
英德双方损失比近2比1。
就战术而言,德国人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大洋舰队向强大的英主力舰队发起了勇猛的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了贝蒂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优良的航海技术,使他成攻地摆脱了占极大优势的杰利科的追击。
然而就战略而言,德国海军没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大洋舰队困在港内毫无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舰队”。
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
“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牢中。
”
四、“索姆河地狱”(1916.6~11):
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首次使用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
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
其目的是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
从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
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
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
7月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
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
英、法军于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
9月3日,英军32个师、法军26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2~4公里。
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18辆(被德军击毁10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
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使用坦克,但数量较少,收效不大。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
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
英军投入作战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为67个师。
英、法联军伤亡79万4千人,未能突破敌方防御,仅推进5—12公里。
德军损失53万8千人,虽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
但进攻方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
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备课资料】坦克的发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
英国人E.D.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
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
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
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
当时为了保密,英国将这种新式武器说成是为前线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
英军在工厂建造坦克时,总要告诉工人们说,这是为沙漠作战制造移动式“水箱”,以防止德军间谍获取坦克方面的情报。
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英军向前线总共投入了49辆“马克”Ⅰ坦克。
然而,参战的坦克编队9月13日出发后,还没抵达前线战场,就有17辆因各种原因半途抛锚。
这样,接近1/3的装甲编队尚未发射一枚炮弹就失去了战斗力。
剩下的32辆坦克驶到离德军阵地不远的目的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 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旷日持久 战争 教案 新人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