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5387615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1.26KB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
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12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莒父(jǔ) 2.
(ní)3.
(yuè)4.彫(diāo)
二、通假字
1.是知也通智,聪明
2.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3.如日月之食焉通蚀
4.无欲速通毋,不要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凋,衰落
三、古今异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
四、一词多义
1.知
2.过
3.文
4.而
5.信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过而能改过:
犯了错误
2.小人之过也必文文:
掩饰
(二)使动用法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
使……弘扬,使……扩大
2.则远怨矣远:
使……远,远离
3.足食,足兵足:
使……充足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表判断)
2.是知也(“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省略状语)
2.于斯二者何先(去)(省略动词)
(三)宾语前置句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作“厚”的宾语,前置)
2.其何以行之哉(疑问代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
(四)状语后置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于人”作状语,后置)
(五)固定句式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为固定结构)
[课文·译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对应学生用书P13
1.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评析] 孔子说:
“仲由,我教你的你懂了吗?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
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也总会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评析] (做事情)贪求快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及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
这是孔子教导弟子为政的原则。
朱熹认为:
“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作为一个领导,要有远大的目光,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够做出很大的政绩来,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而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全大局,高瞻远瞩。
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来说,道理也是一样。
[问题1] 选文1与选文2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 选文1告诉我们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无知,选文2进一步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安于自己的无知,而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2]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3到选文5的主要内容。
[明确] 启示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问题3] 选文6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了哪些关系?
[明确] 阐明了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问题4] 选文7说“则远怨矣”,怎样才能做到?
[明确]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问题5] 选文9中说“大车无
,小车无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阐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比喻。
阐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问题6] 如何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这句话?
它对我们有何启发?
[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这句话是从为人处世角度来说的。
它告诫我们,人应像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问题7] 阅读第3~12则,试分析孔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明确] ①《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用言语。
如: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
②巧设譬喻,形象而蕴藉。
如: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水的流淌不断来比喻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感叹自然界万物瞬息万变,惋惜生命短暂,说明了人应该抓住每分每秒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这种以比喻来说理的话语在《论语》当中比比皆是,在学习时要认真体会。
对应学生用书P14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诲女(huǐ) 是知也(zhì) 更也(ɡēnɡ)
B.弘道(hónɡ)薄责(báo)莒父(jǔ)
C.无欲速(wú)车
(ní)无
(yuè)
D.后彫(diāo)逝者(shì)不舍昼夜(shè)
解析:
A项,“诲”读huì;B项,“薄”读bó;D项,“舍”读shě。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
C.于斯三者何先D.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
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解析:
A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B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
C项,均为动词,担任。
D项,一定;假使。
答案:
C
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浴乎沂,风乎舞雩
A.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欲速则不达
解析:
A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D项,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5.下列加点词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日月之食焉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
C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为连词,表示一件事情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其他选项古今意义相同。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6~9题。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论语·卫灵公》)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论语·子张》)
子夏曰:
“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B.过也,人皆见之
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D.更也,人皆仰之
解析:
例句与B、C、D三项中的“之”是代词“他(它)”。
A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
A
7.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②句中的“过”为名词,“过失”;③句“知”为动词,“知道,明白”;④句“知”为名词,“聪明”。
答案:
A
8.下列对选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学习知识应当虚心,实事求是,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B.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的人,他对这类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C.子贡认为,君子不要怕有过错,只要改正了,人们仍然会信任与尊敬他。
D.子夏说小人有过错,也一定是小过错,人们不必去计较它。
解析:
子夏是说小人不愿承认自己有过错,也不愿意改正,所以必然要掩饰。
答案:
D
9.对选文中孔子所说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应如何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孔子在论述如何防止犯错误和犯错后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甲)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
“敢问其次。
”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
“敢问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器量小而固执的样子)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
“今之从政者何知?
”子曰:
“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论语·子路》)
(乙)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
“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
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斗甚疾。
蒲人惧,谓孔子曰:
“苟毋适卫,吾出子。
”与之盟,出孔子东门。
孔子遂适卫。
子贡曰:
“盟可负邪?
”孔子曰:
“要盟也,神不听。
”
(《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乡党称弟焉 弟:
同“悌”。
敬爱兄长
B.要盟也,神不听要:
要挟,威胁
C.盟可负邪负:
承担
D.孔子遂适卫适:
到
解析:
C项“负”为“违背”的意思。
答案:
C
1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于”意为“到”,②“于”意为“在”。
B项①“为”意为“作为”,②“为”意为“做”。
C项①“以”意为“凭借”,②“以”意为“带着”。
D项“焉”都是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答案:
D
12.对两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孔子说,一个人“言必信”,讲了话一定要兑现。
“行必果”,做事一定要坚决果断,有始有终。
B.孔子认为一个人“硁硁然”,不问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涂,必然会陷入浅薄固执。
C.孔子强调“信”,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但从(乙)文中来看,孔子并没有遵守诚信,是因为执政者是器量狭小的人,孔子背离了自己的原则。
D.从(甲)(乙)两段文字看,孔子并没有片面地、无条件地推崇“信”,而认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只要合乎道义,按照道义行事便成。
解析:
C项不能说“孔子并没有遵守诚信”。
因为这条约是在胁迫下订的,神明都不会认可。
答案:
C
13.翻译句子。
(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
(2)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
参考译文:
(甲)子贡问:
“怎样才可以算是一个士?
”孔子说:
“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又问:
“请问次一等的。
”孔子说:
“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说:
“敢问再次一等的。
”孔子说:
“说话一定讲信用,做事一定果断,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问:
“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
”孔子说:
“唉!
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啊!
”
(乙)路过蒲邑,刚好遇上公叔氏占据了蒲而背叛卫国,蒲人就留住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
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才德好,又英勇,他对孔子说:
“我以前跟着老师在匡的地方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上危难,这是命吧!
我和老师一再地遭难,宁愿跟他们拼死算了!
”于是就跟蒲人猛烈地拼斗起来。
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
“如果能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
”双方条件谈好,就放孔子一行从东门离去。
孔子脱险后却一路前往卫国。
子贡说:
“约定好的事情可以不遵守吗?
”孔子说:
“在胁迫下订的条约,神明是不会认可的。
”
对应学生用书P15
一、《论语》导读
1.[原文] 子曰:
“里仁为美①,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
[注释] ①里仁为美: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②处:
居住。
③知:
音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就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译文]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人们往往忽略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二、名家点评
辜鸿铭讲《论语》
孔子活动的时代封地建国的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是所谓的扩张时期。
当时,那些封建的、半家族性质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都需要重新设计和解构,因此在带来外界局势的混乱外,还引起人们心灵的错乱。
我曾经说过,在过去的2500年里,中国人不存在心灵和理性的冲突,但是我必须强调,在孔子活动的扩张时期,和今天的欧洲一样,中国人的心灵和理性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早就从尊敬的祖先那里继承了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和文明体系,而且每个人都处于这个体系的构成——制度、规则、教条、习俗和法律中。
然而,这个体系并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且这个体系已经不符合实际了,但是生活必须继续下去;这个体系而且是习俗的,而不是理性的。
如同现代欧洲的精神觉醒一样,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对理性的觉醒一样,包括自由主义、探索冒险、追求真理和根源的精神。
中国的这种理性追求,源于人们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的旧秩序必须和自己的生活保持一致,所以应该重新构建一种社会和文明的新秩序,前提是寻找到新秩序的基础。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寻找这个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的基础的做法都失败了:
有一些满足了头脑的需求,却忽视了心灵;另外一些重视心灵的需要,但是不够理性。
像上文说的那样,2500年前中国人的理性和心灵的冲突,和在欧洲发生的一模一样。
人们都在尝试重新构建这种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来解决理性和灵魂的冲突问题,然而当很多尝试都失败后,人们开始产生失望,以致最终转为对文明的绝望和恼怒,最后一些人甚至想要摧毁所有的文明。
以老子为代表——他的地位好比于欧洲的托尔斯泰,从心灵和理性的冲突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让他认为,社会和文明在真正的本质和结构上存在着无法更正的错误。
老子和他最杰出的门徒庄子,劝说中国人放弃所有的文明和智慧。
老子这样引诱中国人:
“放下一切,随我前行;去往群山,小屋隐居;那里有真正的生活,灵魂在生活,永远不朽!
”
虽然孔子也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秩序落后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但是他认为这种病态、不幸、苦难和罪恶并不是源于社会和文明的本质和结构,而是因为人们在错误的基础上建立了文明,并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孔子告诫中国人说不要放弃文明,因为在一个真正完美的社会和文明秩序里,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社会和文明秩序中,人们就可以过上心灵的生活——一种真正的生活。
孔子一生都在做着把社会和文明导入正确道路的尝试,希望能给它们以良好的基础,来阻止它们可能存在的突然毁灭。
当死亡来临,他已经看到了文明在未来将要被毁灭,那么他做了点什么呢?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建筑师看到了建筑开始着火,并且明确知道自己无法挽救,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保存好建筑的设计图纸,以确保能在废墟上重建。
孔子一样,当他看到中国的社会和文明的建筑不可避免走向毁灭,而且自己无力挽救时,他就只能将重建中国文明的设计图纸,保存到“四书五经”——中国的《圣经》中,这五本经典,就是孔子为挽救中国文明做的设计图纸,是孔子对中国文明做的巨大贡献。
孔子为重建中国文明保存了设计图纸,是为中华民族做的伟大工作,然而我要说,这并不是孔子为中国人做的最主要或者说最伟大的工作。
他所做的最主要或者说最伟大的工作,应该是通过这些重建的设计图纸,为社会和文明秩序作了一个新的结构和解释。
在这份新的文明设计图纸中,他为中国人给出了真正的国家信仰——一个综合的、理性的、不朽的文明存在的绝对基础。
知识链接:
辜鸿铭(1857-1928),字鸿铭,号立诚。
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自幼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含答案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教学 第一 单元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