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讲稿.docx
- 文档编号:538550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27KB
传统文化讲稿.docx
《传统文化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讲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讲稿
“真教育”传民族经典之“文”
“家文化”统与时俱进之“化”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剪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感谢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为我们提供这宝贵的交流机会,引领我们“习先进理念,悟教育真谛”。
今天能在此代表课题组实验学校汇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我感到非常荣幸。
首先,请允许我用一点时间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武汉外国语学校是我们的高中部,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是我们的初中部和小学部。
我们是一所涵盖三个学段,近6000千名师生的全日制寄宿学校。
我们的初高中是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于1964创建的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
四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72位外交官,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都有外校学子的身影。
小学部成立于1998年,是一所年轻的学校。
十年来,“真教育”是我们矢志不渝坚持的办学理念,“家文化”是我们持之以恒涵养的学校文化。
我们一直坚守传统文化教育之根,希望每一个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做一个有根的人,做一个有“中国魂”的人。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我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做法。
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们批评指正。
欲达生先立师——“真教育”传民族经典之“文”
“真者,精诚之至也。
”,“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
”。
我们的“真教育”就是坚持返璞归真,回归教育原点,回归儿童本源,不跟风、不作秀、不走捷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对学生生命成长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我们怎样传民族经典之“文”呢?
究竟什么才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种子的故事。
了解外小的前辈和同行们都知道,每年九月开学之前,即将进入外小一年级的孩子都会迎来求学生涯中的第一次家访,这就是我们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传统——“学生未进校门,老师先进家门”的新生家访。
今年八月的新生家访中,孩子们从老师手中得到了一包小小的种子,这是特别的入学礼物。
收到这个礼物,孩子们特别开心,在家人的帮助下播种、浇水,等待种子发芽、长叶,见证一粒种子的奇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种子不言,却已言尽了无法用言语传递的生命道理。
期间的盼望、落空、欢喜、挫折,点点滴滴都将成为孩子成长中永远的记忆。
多年以后,种子本身可能会被忘记,但这段经历却像另一种“种子”永远留在了孩子们身上,深入童心。
8月28日新生家长学堂第一课上,在老师的引领下数百名家长同读《安的种子》一书,分享陪伴孩子感悟生命成长的心得,分享播种和等待的教育智慧……整个过程浑然天成,震撼人心。
这是一个多么了比起的教育创意啊!
然而,想出这绝妙主意的人不是校长,更不是专家,而是即将教这批孩子的一位普通的数学教师。
是偶然吗?
这样“很中国”、“很传统”、“很有文化内涵”地“行无言之教”,是偶然吗?
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作为外小的一员,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答案是:
是必然!
激活教师持久的教育动力一直我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创新管理中,正是学校价值观的再造力,推动价值变革的领导力,敢为天下先的行动力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必然”,促成了一次又一次地“文而化之”。
这里仅举一例:
2010年1月19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扁担老加运完大米,躺下休息再也没有醒来的新闻,凭着教育人的敏感,我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走近“扁担”,走近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让身居象牙塔的老师们去体验、感受不同职业的社会担当。
“跳出教育看教育”外小教师创新体验活动应运而生。
每日7块钱的伙食,2块的房费,26个人蜗居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里,当老师们走进“扁担”的生活,看到扁担师傅孱弱的双肩挑起千斤重担,只为让孩子能读书,不禁感叹:
如果说扁担脊背上挑起的是一个家庭,那我们教师挑起的就是一个个家庭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希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走近了“大学毕业即失业,就业无望自创业”的蚁族。
目睹蚁族为梦想打拼的艰难,老师们深切体会到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创新型人才的紧迫,更强烈感受到“教孩子六年,要想孩子未来六十年”的使命之重。
此外,我们还体验了医生、记者、警察、山区教师的工作生活。
老师们和医生一起抬着担架、抢救伤员、照顾病患,忙碌了一天,才发现自己来不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有的老师在手术室甚至吐了好几次,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医生对生命的敬畏,体会到这一职业穿梭于生死之间的凝重。
老师们跟随110出警,目睹处理突发事件的迅捷,参与事故现场的调查,才体会到干警维护社会稳定的艰辛与琐碎。
老师们随同电视台记者一起走街串巷,采访、撰稿、录制、编辑,从万千信息中获取蛛丝马迹后,才感受到媒体人对公众负责的不易。
可以说,这次创新体验活动,引领教师在观芸芸众生生活相,探各行各业奋斗史,品不同人群苦与乐中,重新领悟了教师职业的价值与意义,增强了教育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更懂得了珍惜与感恩。
走进外小,典雅的红门、开放式书吧、历史故事墙,名人推介栏、励志名言板、古代典籍人手一本……这里的一切都在代表传统文化和孩子们“说话”。
环境布置、课程设置是外在的,也很容易达成,但是要让传统文化教育走得更远,走向更深,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教育的灵魂人物——教师。
教师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才是“本”,是“源”。
十年如一日,我们引领教师沉潜传统文化之中——
浸润工程,教师读《大学》、读《中庸》、读《论语》、读《庄子》,文化阅读润底蕴;暖心工程,工会为员工过生日,致电教师父母,孝亲感恩润大德;家访工程,教师节前,校长登门拜访,话感谢,道问候,关爱家人润亲情;教师社会实践,学习爱的能力,体会仁者爱人。
我想与大家分享今年外小教师的暑期作业单:
一幅书法作品——勤练书法,练字养心修内力
一篇读书心得——细读好书,点划批注涵底蕴
一周食堂菜谱——巧设菜谱,搭配营养储健康
一次实践活动——走向社会,跳出教育看教育
(备注:
以上加粗句子为课件出示内容,不讲。
)
练好一笔字,读好一本书,设计营养菜谱,养心;走向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传递善意和美好,更养心。
从历年来老师们“跳出教育看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截取了几个瞬间:
年轻妈妈郭华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女儿走进儿童福利院、走向街头铲除牛皮癣,践行身体力行;八零后教师李晴走上社区街头为环卫工人送上一瓶水,表达敬意和谢意;独生子女陈迪老师走进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剪指甲,敬老爱老;智慧妈妈邝淑艺老师带着儿子走向街头,义卖报纸,甘苦共尝;一张张捐款单、一包包寄往远方的爱心包裹……这些瞬间,只是大海里的水一滴,点点滴滴,汇聚成海。
当老师们再一次回到讲台,爱的能力在增长、爱的魅力在散发,爱的能量在辐射。
教师是传统文化得以抵达儿童心灵的桥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立己方能达人。
就像播种的农人,他对土壤、墒情、季节的选择、判断、感知,甚至是播种那一刻的手感,都直接影响着种子的成长。
而这些能力、艺术,甚至境界是需要慢慢积淀的。
传统文化教育之路,我们坚持走的是一条遥远而自然的路。
因为遥远,所以牢记“欲速则不达”、“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文火慢熬,潜心泡制,十年如一日。
因为自然,所以遵循“欲达人先立己”的规律——欲达生先立师。
立师为先就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独特做法之一。
和美一家亲——“家文化”统与时俱进之“化”
在最近非常畅销的《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
家最能触动中国人的神经。
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归宿。
这一点在外小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得到了生动的证实。
“外小是我家,人人都爱它。
”这稚气十足、宛如童谣的话,是外小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老师爱家无限创意
课堂内,课前三分钟,读古诗、诵警句是“日日坚持、水滴石穿“的课前文化。
课堂外,清晨五点,孩子们在食堂帮忙择菜、和面,煎鸡蛋、分发早餐,岗位体验中体会的是“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的朴素智慧。
小处,我们抓住“五静(净)”习惯养成:
人走净室、餐毕净桌、文明静餐、叠衣静眠、厕后净池。
事虽小,但内化的是经典,固化的是习惯;
更小处,日有所诵、端坐阅读,静心书写,举手投足间涵养的是浩然正气,君子风范。
您看,舞台上,正在进行是一节新课标教材中以综合性学习为内容的语文课“轻叩诗歌的大门”,孩子们或婉约、或豪放,传递的是入骨入心的唐风宋韵。
大路上,外小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人生远足》正在上课,小至刚入学的六龄童,大到即将毕业的美少年,每人一包榨菜、一瓶水、两个馒头,一步步丈量数千米的长路,风雨无阻。
锻炼的是意志,沉淀的是心气。
——家长爱家享受参与
外小家长们为自己取了一个很时尚也很响亮的名字叫“家长志愿者”。
人生远足时,他们是孩子们的护航者,是老师们的好助手;春日体验中,他们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导师,是引领孩子们感受真善美的使者;担任课外导员时,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走上讲台的妈妈老师、爸爸老师……家长们“爱校如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志愿服务精神成了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绝佳的教学材料。
——孩子爱家自信传播
无言之教长出翅膀,开始飞翔。
于是,我们看到——孩子们也有了一个“小红帽”志愿服务组织。
接待来宾时,他们是义务解说员,是微笑名片;新生入校时,他们是“大手牵小手”的兄长、姐姐……
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我们的肩上还有一种教育者特有的使命感——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远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每一年的人生远足“欧洲游学”“美国游学”活动中,我们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化作一种自觉地行为,为外国友人精心准备的礼物是有着浓浓中国味的中国结、手绘脸谱、书法作品。
这些无不令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惊叹不已,心生向往。
外小还会经常承担省市的外事接待工作,这个时候,也成了我们推广传统文化的绝佳时机:
展示古诗教学课,为外国友人担任校园导游,教外国友人习中国武术、学说中国话、学写中国字……此时,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
文化使者。
不需任何教导,“热爱祖国,以传统文化为傲”已化作了孩子们血液里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能换掉它,“中国印”就这样烙在了孩子们身上,更烙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田之中。
或许您在问,这一切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就藏在我们外小的“家文化”里——“守住宁静的心家、经营温馨的小家、融进和谐的大家、奉献伟大的国家”。
十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学校管理,逐渐沉淀了独具特色的外小“家文化”:
教师——有全员聘任展风采的“动力工程”,有同课研究练内功的“研径工程”,有书香浓浓教师阅读的“浸润工程”。
家长——有家访万里行的“暖心工程”,有家长志愿者爱我班家的“同心工程”。
学生——有节日文化、人生远足、全员管理组成的“体验工程”,有班级博客、学校论坛组成的“E心工程”。
就是这样,我们左手牵家长,右手牵学生,不断丰富“家文化”的内涵,行走在“真教育”之路上,让每一个外小人拥有归属感、获得尊贵感、享受幸福感。
对于今时今日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一点,相信大家深有感触,“止步于扉页之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陈琴老师)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真教育”“家文化”的教育实践之路上,我们始终还保持着一份清醒。
那就是——
求真,坚守信念去做,做得有担当。
求实,坚持年年去做,做得有恒心。
求新,坚定不移去做,做得有创意。
回首来时路,我们发现,这份清醒恰恰就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藏在优秀的传统里。
正所谓“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谢谢大家!
2011年10月19日北京延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