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docx
- 文档编号:5384714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17.89KB
病毒学.docx
《病毒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毒学
第二篇:
病毒学
病毒(virus)是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
必须用电子显微镜发达几万至几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结构简单表现为无完整的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
外围有蛋白衣壳或包膜。
由于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生命活性,无完整细胞结构,故病毒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微生物类型,即非细胞型微生物(acellularmicroorganism)。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与形状
⒈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并有感染性。
⒉病毒体大小的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微米。
⒊多数人和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状、砖块状。
⒋测量病毒大小的方法:
①电子显微镜技术(最可靠)
②超速离心沉淀法
③分级超过滤术
④X线晶体衍射分析法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结构
⒈核衣壳(病毒的基本结构)
⑴核心:
核酸,构成基因组
⑵衣壳:
具有抗原性,由壳粒组成(根据壳粒数目和对称方式将病毒分为①螺旋对称型②20面体对称型③复合对称型)
⒉包膜:
①某些病毒有②含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脂质和少量糖类)③包膜子粒(即刺突)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
⒈病毒核酸
⑴DNA或RNA
⑵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⑶主要功能:
①病毒复制②决定病毒特性③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
⒉病毒蛋白质
⑴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⑵刺突蛋白,VAP
⑶结构蛋白功能:
①保护病毒核酸②参与感染过程③具有抗原性
⒊脂类和糖
⑴主要存在于包膜中
⑵主要功能:
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第三节病毒的增殖
一.复制周期(Replicationcycle)
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和释放。
吸附(Adsorption):
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细胞表面能吸附病毒的物质结构称为病毒受体。
穿入(Penetration):
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壳穿过细胞进入胞浆,开始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期。
主要有吞饮(Endocytosis)和融合(Fusion)两种方式。
吞饮(Endocytosis):
细胞膜内陷,整个病毒被吞饮入胞内形成囊泡。
病毒囊膜与囊泡膜的融合,病毒核衣壳进入胞浆。
融合(Fusion):
在细胞膜表面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壳进入胞浆
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合成核酸分子和蛋白质衣壳,然后装配成新的有感染性的病毒。
可分为DNA病毒的复制、RNA病毒的复制和逆转录病毒的复制。
DNA病毒的复制:
半保留方式复制核酸
RNA病毒的复制:
RNA病毒核酸多为单股,病毒全部遗传信息均包含在RNA中。
正链RNA病毒的复制,负链RNA病毒的复制
单正链RNA病毒的复制:
病毒RNA的碱基序列与mRNA完全相同,先转录出负链RNA,再由负链RNA为模板,转录出正链。
单负链RNA病毒的复制:
病毒RNA的碱基序列与mRNA互补,先正后负,再负转正。
双链RNA病毒:
仅由负链RNA转录正链RNA,类似单负链RNA病毒的复制,但不遵循DNA半保留复制原则。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
逆转录病毒又称RNA肿瘤病毒(Oncornavirus),病毒体为单股正链RNA。
组装与释放(assemblyandrelease):
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病毒结构蛋白组合成病毒颗粒的过程称为组装,而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的过程称为释放。
病毒释放的方式:
⑴宿主细胞裂解释放,见于无囊膜病毒。
⑵出芽释放,见于有囊膜病毒。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1.顿挫现象:
病毒进入一些细胞后只能合成病毒的部分成份;或者能合成却不能装配成熟,这就产生了没有传染性的病毒体成份,称为顿挫感染或流产感染。
2.缺陷病毒(defectivevirus):
病毒基因有遗传缺陷,不能合成病毒所需的全部成份,因此不能增殖为有传染性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
与辅助病毒共同培养时,又能正常增殖。
3.病毒干扰(viralinterference):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个细胞时,发生一种病毒被抑制而另一种病毒大量增殖的情况,称之为病毒干扰,有同型干扰、同种干扰和异种干扰三种类型。
第四节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2.缺陷型干扰突变株
3.宿主范围突变株
4.耐药突变株
二、基因重组与重配:
1.交叉复活:
灭活病毒与另一近缘病毒同感染一宿主细胞,因基因重组而复活。
2.多重复活:
两种以上病毒感染一宿主细胞,因基因重组而复活。
三、基因整合
四、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和加强作用
2.表型混合与核壳转移
第五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
一、物理因素
⒈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⒉pH:
大多数病毒在pH5~9的范围比较稳定
⒊射线和紫外线:
如线、X线和紫外线
二、化学因素
⒈脂溶剂:
病毒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常用乙醚灭活试验鉴别有无包膜病毒
⒉酚类:
可使蛋白质变性
⒊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⒋抗生素与中草药:
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只能抑制标本中的细菌,利于病毒分离。
中草药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六节病毒的分类
亚病毒:
一类比病毒还小、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
⒈类病毒为植物病毒,单链RNA。
⒉卫星病毒与植物病害有关的致病因子,
⒊朊粒亦称朊毒体只有蛋白质,但加热极难使之变性。
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称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病毒通过宫内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杀细胞性效应: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后,一次释放出大量病毒,以致细胞裂解,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无包膜病毒感染属于这类。
2.稳定状态感染:
有包膜的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是以“出芽”方式从感染的宿主中逐个释放出来,可使细胞出现轻微的细胞病变,在一段时间内宿主细胞并不立即死亡。
包涵体形成
细胞凋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4.免疫抑制作用
㈢病毒的免疫逃逸:
即病毒可能通过逃避免疫监视、防止免疫激活或阻止免疫反应发生等方式来逃脱免疫应答,这是反应病毒毒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①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②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又分为潜伏感染(疱疹病毒)、慢性感染(乙肝病毒)、慢发病毒感染(HIV与狂犬病病毒)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病毒)。
第二节抗病毒免疫
机体抗病毒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前者指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
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一、非特异性因素的抗病毒作用
㈠机械和化学屏障
㈡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5’合成途径,PRK途径)
㈢单核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二、特异性免疫
㈠体液免疫
1.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㈡细胞免疫
1.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抗毒作用
2.细胞因子的抗病毒作用
干扰现象:
当二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则被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干扰现象(Interference),这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物质称为干扰素。
细胞凋亡:
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的生物学现象。
包涵体: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需注意:
1.采急性期标本2.抗生素处理易污染标本(痰液、粪便等标本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当培养时,细菌和真菌大量生长繁殖,从而会干扰病毒的分离培养;如果标本用抗生素处理,就可以将标本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从而有利于病毒的分离培养,提高对病毒的分离检出率。
3.病毒标本要低温保存,且尽快送检。
由于病毒耐冷怕热,在室温中容易失活,所以要低温保存。
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可以放在-70°C冰箱保存)3.低温保存,尽快送检4.血清学诊断采双份血清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动物接种
应用:
无敏感细胞培养的病毒
优点:
结果易观察,可建立动物模型
缺点:
要有饲养条件,费用高,有潜伏病毒对许多人类病毒不敏感
鸡胚培养
优点:
对多种病毒敏感,条件易控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缺点:
无病毒增殖指标;有些病毒可致鸡胚死亡。
细胞培养
根据细胞来源、染色体特征及传代次数分类
原代细胞:
初次从组织中分离消化下来的单层细胞。
特点:
①对多种病毒敏感②来源困难,获取成本高③可携带潜伏病毒
二倍体细胞:
体外分裂50~100代仍保持二倍体染色体数目的单层细胞。
特点:
①对多种病毒敏感②不带病毒,无致癌潜能③用于病毒疫苗生产
传代细胞:
由肿瘤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来,可在体外持续传代特点:
①对多种病毒敏感②繁殖能力高,传代时间长③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生产
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指征:
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effect,CPE):
部分病毒在敏感细胞内增殖时引起的特有细胞病变
红细胞吸附(hemadsorption):
带有血凝素的病毒感染细胞后,能与脊椎动物红细胞结合病毒干扰作用
病毒干扰作用(viralinterference):
某些病毒不引起CPE,但可干扰感染同一细胞另一病毒增殖,抑制该病毒的CPE。
细胞代谢的改变
培养环境的生化改变
培养液pH发生改变
病毒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
光学显微镜:
包涵体电子显微镜:
病毒
血清学鉴定:
用已知特异性抗体对病毒进行种、型和亚型的鉴定。
方法包括:
ELISA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对病毒的蛋白抗原、核酸进行检测蛋白印迹技术、核酸扩增、核酸杂交、基因芯片、基因测序
病毒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空斑形成试验(plaqueformationtest):
原理:
将适量病毒接种单层细胞,病毒增殖使感染的细胞脱落,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空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attingunit,PFU):
由一个感染病毒增殖所致,用于测定活病毒数量
红细胞凝集试验:
原理:
测定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的最小病毒量测定病毒总量(活病毒+死病毒)
50%组织细胞感染量:
(50%tissuecultureinfectiousdose,TCID50)原理:
测定50%细胞出现CPE的最小病毒量。
以CPE作指标,判断病毒感染性和毒力,测定活病毒的数量
1.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中和试验(neutralizingtest):
病毒被特异性抗体(中和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应用:
检测血清中抗体的水平鉴定未知病毒;对病毒进行半定量;较少用于临床诊断,用于人群免疫情况的调查
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test):
病毒+特异性抗体+鸡红细胞=不凝集
应用带血凝素病毒感染辅助诊断,用来鉴定病毒型和亚型
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fixationtest)特异性低、近期感染指标
分离病毒为时已晚、无法分离或难以分离的病毒、证实分离病毒的临床意义、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形态学检查:
光学显微镜:
包涵体镜电子显微镜病毒大小及形态免疫电镜技术
病毒成分检测:
蛋白抗原蛋白印迹技术、EIA、FIA
核酸核酸扩增、核酸杂交、基因芯片、基因测序
早期抗体检测:
特异性IgM抗体:
辅助诊断急性病毒感染
早期抗原的抗体:
区别EB病毒急性和慢性感染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球蛋白血清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细胞因子、LAK细胞
第三节病毒感染的治疗
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中草药基因治疗治疗性疫苗单克隆抗体
病程
病毒成分
特异抗体
潜伏期
不常检出
无
前驱症状期
可能检出
无
发病时
多可检出
偶尔检出
急性期
可以检出
多可检出
恢复期
难以检出
可以检出
痊愈期
不能检出
可以检出
抗病毒化学制剂:
核苷类药物:
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拉米夫定等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奈韦拉平、吡啶酮
蛋白酶抑制剂:
赛科纳瓦、英迪纳瓦、瑞托纳瓦
其他抗病毒药物:
金刚烷胺;甲酸磷霉素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主要的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正粘病毒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
副流感病毒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
副粘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麻疹病毒麻疹
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
披膜病毒风疹病毒小儿风疹、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小RNA病毒鼻病毒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冠状病毒普通冠状病毒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SARS冠状病毒SARS(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
腺病毒腺病毒小儿肺炎
流感病毒的结构: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排列,单负链RNA与核蛋白RNA依赖RNA聚合酶复合体
内层基质蛋白
外层脂蛋白
包膜血凝素(hemoagglutinin,HA)
包膜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抗原结构很不稳定,易发生变异,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
正粘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主要功能:
基本功能
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
抗原性
血凝素
凝集红细胞(辅助检测和鉴定流感病毒等)
吸附宿主细胞
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神经氨酸酶
参与病毒释放
促进病毒扩散
具有抗原性,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
抗原性改变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麻疹病毒要点:
抗原性较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的发生有关。
预防麻疹,应隔离患者,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提高儿童免疫力。
第27章肠道病毒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与共同特征
㈠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1.病毒体呈球型,直径为24~30nm,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
2.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具感染性;
3.多数在易感细胞中增殖,迅速产生明显CPE;
4.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耐酸、乙醚,对湿热(56℃30min)、紫外线敏感;
5.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隐性感染为主。
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引起多种肠道外疾病。
二、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㈠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
1.所致疾病:
脊髓灰质炎。
2.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3.传播途径与致病机制:
见图27-3。
㈡其他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1.致病特点
⑴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
⑵不同型别的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疾病,同一型别病毒亦可引起几种不同临床疾病。
⑶目前尚无疫苗用于预防
2.所致主要疾病
⑴无菌性脑膜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
⑵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A组病毒某些血清型引起。
⑶手足口病:
主要由柯萨奇A16引起,新肠道病毒71型引起多次流行。
⑷流行性胸痛、心肌炎和心包炎:
常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
⑸眼病:
由A24引起急性结膜炎和新肠道病毒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三、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疫苗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类型
Salk(IPV)苗
Sabin(OPV)苗
优、缺点
优点:
易于保存、稳定性较好,不会产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
缺点:
不能产生肠道局部免疫,接种剂量大,使用不方便。
优点:
口服免疫类似自然感染,既可诱发血清抗体,又可刺激肠道局部产生SIgA,尚可对接触者产生间接免疫;
缺点:
热稳定性差,保存、运输、使用要求高,有毒力回复的可能。
免疫程序
IPV和OPV都是三价混合疫苗。
2个月龄开始连用三次,每次间隔一个月,4岁时加强一次的免疫疗程,可保持持久免疫力。
(为避免VAPP的发生,建议最初两次免疫宜使用IPV,第三次使用OPV)。
第28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大多数的急性胃肠炎由病毒引起。
急性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属于呼肠病毒科,是人类、哺乳动物和鸟类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分为A~G七个组。
A~C组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D~G组仅引起动物腹泻。
一、生物学特性
病毒体呈车轮状,直径60-80nm,二十面体对称、双层衣壳,无包膜。
基因组为双链RNA(dsRNA),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VP1~VP4,VP6、VP7)和五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5)。
二、致病性:
致病特点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A组轮状病毒:
是婴幼儿重症腹泻(秋季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
造成微绒毛萎缩、脱落与细胞溶解死亡,病毒NSP4蛋白有肠毒素样作用,引发肠液过度分泌。
B组轮状病毒:
引起成人腹泻,可产生爆发流行。
C组:
致病性类似A组,发病率低
三、微生物学检测及特异性预防
第三篇真菌学
第36章真菌学总论
真菌(Fungus)是广布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
其主要特征是:
①具有细胞核;②无叶绿素;③细胞壁含有几丁质或纤维素;④进行孢子繁殖;⑤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⑥大多数种类为多细胞,少数种类为单细胞
特点:
1、分布广、种类多、几千属,10多万种;
2、多数对人类有益;少部分致病,包括浅部及深部真菌;
3、某些真菌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或致癌
一、结构与形态
单细胞1.酵母型无菌丝,芽生,菌落与细菌菌落相似
真菌2.类酵母型芽生,其延长的芽体可伸进培养基里,称菌丝。
菌落与酵母型相似,假菌丝体
多细胞由菌丝和孢子构成
菌丝孢子生出嫩芽称芽管,逐渐延长成丝状称菌丝。
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有隔菌丝绝大部分病原性
无隔菌丝
营养菌丝
生殖菌丝能产生孢子的称生殖菌丝
气生菌丝特殊形状可用鉴别(球拍样、螺旋及鹿角状等)
有性雌雄不同细胞(质配或核配)
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毛癣、小孢子菌表皮癣菌)
孢子小分生孢子(毛癣菌)
无性叶状孢子芽生孢子(酵母菌)
(菌丝细胞厚膜孢子(白假丝酵母菌)
直接形成)关节孢子(陈旧培养物)
孢子囊孢子(毛霉菌)
二、培养与繁殖
营养要求不高,常用沙保弱培养基(SDA)
湿度、氧气22~28℃,一周以上pH:
4.0~6.0
培养生长慢
酵母型(与细菌相似)
菌落形态类酵母型(与酵母菌相似,但有假菌丝)
丝状菌落:
形状多,棉絮、绒球、粉末、石膏样,正与背面显示不同颜色
真菌的繁殖方式:
依靠孢子及菌丝进行繁殖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1.芽生:
酵母菌及酵母样真菌
无性繁殖2.裂殖:
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
3.萌管:
萌发芽管,芽管伸延后形成菌丝
4.隔殖:
在分生孢子梗某一段落形成一隔膜,随之原生质浓缩而形成一个新的孢子。
孢子可再独立繁殖。
二相性真菌:
真菌在不同寄生环境和培养条件下出现两种菌落形态(酵母样菌落丝或状菌落)并可相互转变。
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三、真菌的抵抗力:
对热抵抗性不强;孢子一般60℃经1h即可被杀灭;对干燥、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等耐受性较强;对1-3%石炭酸、2.5%碘酊及10%甲醛液较敏感。
抗细菌抗生素不敏感!
四、真菌的检查
标本的采集浅部:
鳞屑、病发或甲屑
深部:
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痰液及血液等
形态学检查直接镜检:
标本处理(10%KOH,微加温)、涂片染色
分离培养:
培养基含抗生素和放线菌酮
培养温度:
25℃(丝状真菌)37℃(酵母型真菌)
鉴定:
乳酸酚棉兰染色(丝状真菌)
血清学检查对流免疫电泳法(CIE);荧光抗体染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核酸检测核酸G+Cmol%测定;限制性长度多态(RFLP)分析DNA特殊片段测序等
五、防治原则
皮肤癣菌:
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接触
深部真菌病:
去除诱因,提高抵抗力
第37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掌握:
皮肤癣真菌和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肺孢子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熟悉:
相关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一、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
表皮癣菌属:
培养基:
蜡状粉末状;镜下仅大分子孢子
浅部真菌皮肤癣菌属致体癣、足癣、手癣等
(寄生于角(皮肤角蛋毛癣菌属:
培养基:
性状及色泽各异,镜下大、小分生孢子
蛋白组织)白组织)小孢子菌属:
培养基:
粉末/绒毛状,灰、棕黄、橘红色,粗糙
镜下大、小分生孢子
角层癣菌
二、皮下感染真菌、地方性流行病
⒈申克孢子丝菌:
腐生性:
创伤淋巴管肉芽肿链状硬结坏死溃疡即孢子丝菌下疳
鉴定:
取溃疡边缘坏死组织、脓痰、血、脓液等革兰染色镜检
治疗:
自限性疾病,口服饱和碘化钾奶液或伊曲康唑
⒉着色真菌:
皮肤暴露部位,丘疹病损,显暗红色或黑色
⒊地方性流行真菌:
双相型:
37°C酵母型;25°C丝状型
三、机会致病性真菌:
即深部真菌,侵犯表皮及附属器以外的组织器官
菌种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防治
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革兰阳性;厚膜孢子;37°C培养类酵母型菌落;1%吐温-80玉米粉培养基形成假菌丝
①皮肤潮湿、皱褶部位:
肛门周围瘙痒症,指间糜烂症②粘膜:
鹅口疮、口角糜烂、外阴/阴道炎③内脏及中枢系统感染
无有效预防措施
治疗:
氟康唑
新生隐球菌
圆形酵母样;肥厚荚膜;芽生繁殖;酵母型菌落;鸽粪大量存在
①支气管肺炎②血行播散扩散至皮肤、眼、前列腺,尤其中枢神经系统,致慢性脑膜炎
减少鸽子,碱处理鸽黄,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
肺孢子菌
兼具原虫及酵母菌特点
肺孢子菌性间质性肺炎
复方新诺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