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docx
- 文档编号:538263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87.97KB
学前儿童游戏.docx
《学前儿童游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游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游戏的定义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
第三节游戏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游戏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于儿童看待游戏的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在成人影响下来区分游戏与非游戏的,
而在目前的游戏研究中主要从文化、体育、社会学、语言学、生物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展开的,对于游戏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并未有个统一的概念。
虽然研究没有统一的游戏概念,但各个领域都对于游戏有一定的认识,如语言学研究看出:
游戏一词的语义演变有着共同的特征:
1游戏的本义都与动作或运动有关;2、游戏活动
不同于“工作”,其特点是轻松自在;3、“游戏”一词都带有“无意义的”或“无价值的”
等贬义。
这些研究对于现阶段游戏的研究与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现行对游戏定义的几种方法
(一)从行为意向的角度解释游戏
(二)从外显行为类型的角度解释游戏
(三)从诱导行为的环境来解释游戏
1游戏不同于外在目的性行为
2、游戏不同于结果性行为
3、游戏不同于手段性行为
4、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
5、游戏不同于真实生活的规则行为
6、游戏不同于闲荡
把游戏看成是一种客观的行为过程,先确定游戏的行为类型,每种类型设定一个典型范例。
皮亚杰:
依据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将游戏分为实践性的、象征性的和规则性的。
加维和赫特:
游戏分为认识性的和娱乐性的
鲁宾:
游戏分为认知性的和社会性的
1一批熟悉的同伴、玩具或其他可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材料
2、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协调
3、成人的行为是最低限度的参与和指示游戏
4、友好的气氛
5、把会产生身体压力的可能性排除
6、环境符合文化习俗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
^一^大笑——簾变形」嘻笑」微笑
」平和養1专注认真」茫跨发呆1厌烦、无聊
」哭
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一)外部可观察行为特征
表情
动作(探索、象征、嬉戏)
角色扮演(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的或虚幻性的角色)
言语(伙伴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间的交际性语言、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游戏材料
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游戏表情特征
兴奋性增强
(二)游戏的动机与体验
1、游戏的动机
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
2、游戏性体验及其构成
游戏性体验的状态:
Flow
游戏性体验的构成
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成就感体验、幽默感、驱力愉快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4、幼儿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游戏的观察指标
可以自由取放玩具;可以自选活动区;
材料丰富;可以自选伙伴;可以随意使用材料;可以决定游戏的主题、情节等没有外部评比压力;幼儿不常看老师的脸色;教师不喝斥幼儿;幼儿可以自由交谈
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一)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
(二)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三)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
(四)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
关于游戏的定义:
邱学青:
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刘焱:
游戏的实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即是一种主动性活动、独立性活动、创造性活动。
第三节游戏的理论研究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经典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
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游戏的激活(觉醒、唤醒)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游戏的生态学理论
其他的游戏研究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
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的。
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摆脱了强迫,摆脱了自然力量支配的自由活动。
游戏是充裕的精力无目的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高等动物,除生存之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与生存无关的、非功利性的活动,进行游戏和审美活动。
对游戏的分类
席勒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
人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斯宾塞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
艺术一一美学的游戏
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
模仿
【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主要观点:
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1、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动
2、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
3、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
启示与评价
启示:
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
评价:
1、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2、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3、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
4、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游戏
二、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代表人物:
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Partick,或译作柏屈克)
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主要观点:
1、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2、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
松一下,以便恢复精力;
3、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生活。
启示与评价
启示:
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
“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原则
中小学课余活动时间
评价:
1、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2、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
3、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脑力性的活动)
4、不适合解释儿童游戏,适合解释动态静态关系。
三、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
(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一一游戏是对新生儿或幼小动物在适应环境上不完善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小猫戏球一一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一一自卫的练习;男孩玩打渔一一将来养家谋生;女孩子玩娃娃将来养育子女做准备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
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
孔子的童年等
【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主要观点:
1、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2、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3、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把游戏分为两类:
练习性游戏:
包括感知运动的练习和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
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和模仿性的游戏。
启示与评价
启示:
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让儿童学习。
指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
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只用本能练习的概念是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的。
主要缺陷:
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
也不能很好的解释成人为什么需要游戏并继续游戏。
四、复演论
代表人物:
(美)心理学家,霍尔一一人类的文化发展阶段与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的关系动物阶段一一儿童的爬行、蹒跚行走期
野蛮阶段儿童玩投掷、追逐、捉迷藏
农业和家长式阶段一一使用玩具,沙滩挖掘部落阶段一一儿童小组竞赛
【复演论】主要观点:
1、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2、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启示与评价启示:
不能忽视儿童发展过程中本应经历的阶段。
1、复演说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2、复演说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内容。
3、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容的社会历史性的:
社会环境不同,儿童游戏内
容不同。
4、但是,他没有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兴趣。
经典游戏理论
名称倡导者主要观点
剩余精力说席勒/斯宾塞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
松驰说拉察鲁斯/帕特里克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并获得放松与休息
前练习说格鲁斯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
复演说霍尔复演种族进化的历史阶段四种理论的关系:
统一中蕴含着对立
稱力过剩说”
•游戏是能量的调苗形式
松弛消遣说
预演说
-游戏是一种本能
复演论J
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
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
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为游戏“正名”。
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消极。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
佛洛依德、埃里克森、帕勒和蒙尼格
理论思想:
人和动物一样,有需要发泄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但人和动物不同,社会道德规范必须限制这种发泄,当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冲动和欲望累积起来时,将会不自觉地寻找出路,以做梦、幻想、口误等潜意识表现加以发泄。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
理论基础
厂本我:
本能欲望
人格理论Y
超我:
社会规范
观点
<自我:
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1)儿童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的支配,活动主要受“快乐原则”驱使
(2)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童一一儿童在现实中受挫
(3)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
游戏的调节机制
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wishfulfillment)
学妈妈烧饭、学爸爸开汽车、学医生给病人看病
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masteryoftraumaticevents)
重复痛苦经历——“强迫重复”现象
如给娃娃打针
游戏的发展
发展结果:
以更高级的形式取代儿童的游戏一一成人游戏
打趣、玩笑、幽默、创造性艺术体育活动
儿童游戏对立面现实
成人游戏对立面工作
二、埃里克森的游戏观点
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
游戏是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成功结合的润滑剂(积极)
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
母婴游戏对良好母子关系的形成和婴儿信任感的产生有重要意义(第一阶段:
信任对不信
任)
在空间构造上
游戏中存有性别差异
-男孩一一大楼、高塔、街道、户外冒险活动、建构活动
\女孩——布置家具、户内安静活动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年龄
佛洛依德
埃里克森
0-1.5岁
口唇期
信任一-
-不信任
1.5-3岁
肛门期
自主——
-羞怯
3-6岁
性器期
主动
-内疚
6-11岁
潜伏期
勤奋
咱卑
冃春期
生殖器期
同一性一
-角色混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