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整合版.docx
- 文档编号:5379812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8.42KB
自然辩证法整合版.docx
《自然辩证法整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整合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整合版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
在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的主题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4.《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结构体系(p.4)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
1、延安时期翻译、学习和研究活动2、建国初期自然科学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3、中国人民大学办自然辩证法研究生班,请苏联专家讲课
4、1978年1月成立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部发文规定《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必修课。
(P.22)
①有助于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增进科技创造能力。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
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理论思维。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
③自然辩证法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思考题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技术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
自然知识以科学的最初形态出现,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
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哲学是奴隶制时代科学发展的高峰。
(一)巴比伦、古埃及的科学文明
1、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灌溉、制陶2、天文学和数学:
古埃及:
太阳历巴比伦:
阴历
3.解剖学和医药学埃及:
制作木乃伊——外科、防腐技术巴比伦:
医学泥板书
4.建筑技术古埃及:
金字塔、神庙巴比伦:
巴比伦城
(二)古代印度的科学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医学对中国的藏医影响很大炼丹术——化学的原始形态
(三)古希腊罗马的科学
1.天文学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
“地球中心说”
2.生物学、医学动物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四体液说—血液、粘液、黑胆汁、黄胆汁
3.数学、力学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浮力定律、杠杆原理
(四)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农业和水利工程技术2.四大发明3.造船和建筑技术
4.医药学中医中药: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汉代)《神农本草经》;(南北朝)陶弘景《神农木草经集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26)
1、古希腊自然哲学(P.26)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万物的本原、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的涵义
(1)万物的本原泰勒斯:
水阿那克西米尼:
气赫拉克利特:
火恩培多克勒:
“四元素说”:
水气火土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恩培多克勒《论自然》:
宇宙演化的历史——“爱”和“恨”两种力量的斗争造成水、气、火、土四种元素分离和结合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3)“自然”的涵义“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2、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1)宇宙理论:
“盖天说”、“浑天说”。
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晋书·天文制》)天顶的高度是八万里,大地每边八十一万里。
难:
①圆的天与方的地不能吻合,怎么盖法?
②盖子只象个半球,白天太阳在天上,夜晚太阳到哪去了呢?
浑天说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张衡
(2)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
五行学说代表人物:
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相生相胜”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胜: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3)“元气自然论”
东汉王充的自然观:
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是元气,天和地都是从元气中分化出来的。
天气与地气交合就生出人和万物来;人和万物死后又复归于气。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特点:
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
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对自然界作直观的考察,用哲学的猜测和思辨来编制理论
(二)历史地位: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
思考题: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有哪些特点?
第二节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航海与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16世纪初,城市商业经济崛起,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探险,直接推动了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的发展和许多学科的建立。
2.文艺复兴运动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意大利的托马斯·阿奎那:
自然界是一个由目的论制约的等级制的有序整体:
上帝—天使—人—动物—植物—山川江河以重返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中世纪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文艺复兴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提倡人性,批判神性;提倡人权,鄙视神权;歌颂世俗,蔑视天堂。
3.哥白尼革命
柏拉图:
自然哲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出隐藏在自然现象后面的数学规律。
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宣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1543年,维萨留斯出版了《人体的构造》。
他指出盖仑书中有200多处错误,发现男人的肋骨与女人一样多。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近代科学的诞生,使自然科学成为真正有系统的科学实验的科学。
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
1、数学16-18世纪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折时期。
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学
2、生物学和化学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建立起了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体系。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引起化学革命。
3、经典力学体系16-18世纪,自然科学最光辉的成就是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它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
开普勒证明了天上物体的运动服从力学规律,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
伽利略证明了地上物体的运动也服从力学规律,也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1、机器的自然图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
自然界、宇宙的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运转。
笛卡儿:
“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
”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把因果律发展为绝对的机械决定论,认为:
物体运动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
应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做宇宙的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做今后接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
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1、重大贡献它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2、局限性
(1)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
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切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
(恩格斯批评:
滥用“力”的概念)
(2)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密切相关。
(3)不彻底性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陷入神学目的论
林耐:
动植物物种、人是上帝创造的牛顿:
上帝“第一推动力”
思考题: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第三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天体演化的“星云说”。
地质“渐变论”,电磁场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化学成就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
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哲学思考赫尔德发展了自然界演化的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思想,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P.40—P.43)
思考题1、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现代自然科学的起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两朵乌云”:
“以太漂移”相对论黑体辐射量子论
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1)“以太漂移”与相对论1887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风的存在,证实了光速不变。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扬弃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揭示了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2)黑体辐射与量子力学黑体辐射研究:
维恩公式:
不适应长波、瑞利-金斯公式:
不适应短波——“紫外灾难”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分子生物学20世纪40年代,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等人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的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3.系统科学20世纪40年代兴起“三论”:
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迅速发展成为系统科学。
控制论:
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控制论是最早把对象作为系统考察的学科
系统论:
加拿大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建立机体系统论1948年一般系统论
信息论:
美国数学家申农建立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处理这类对象的科学。
4、系统思维方式(P.50)※★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基本思路有四点(P.50-51)
第二节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1、“生态危机”的概念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罗马俱乐部和“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核威胁问题)
3、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科学
生态理念(P.81)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
律,构成了生态思维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上最早出现于《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
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P.84-86)※★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一是代际公平:
当代人的发展要有利于后代人的发展;
二是代内公平:
发展必须满足整代人而不是一部人的需要
3、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三个层面物质生产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层面
思考题1、系统思维方式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三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和深刻论述(P.91-92)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P.93)
•达尔文: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结论。
”
•伏尔科夫:
“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生产。
”
•布莱克特:
“所谓科学,就是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
综合几种观点(P.93)
(1)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相对独立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事业
(2)科学是一种文化——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方法——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力属性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可检验性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践的检验。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4、主体际性被不同认识主体所接受、检验和讨论、交流。
第二节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教材(P.97)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的表述:
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的正确描述。
它既不是客观事实本身,也不是所学理论,而是科学与客观事实的结合。
科学事实分为两类:
事实Ⅰ:
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
事实Ⅱ:
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2、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
1.可重复性可以多次重复出现2.渗透理论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
3.系统性应该比较系统的反映事物的存在4.相对独立性一旦被确认,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
1、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2、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二、科学定律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特征: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2、简明性
科学定律的作用:
1、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2、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3、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三、科学假说
1.科学假说的概念科学假说scientifichypothesis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2、科学假说的作用①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②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③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四、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
科学理论scientifictheory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2、科学理论的特征①客观真理性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全面系统性能对与它有关的一切现象与事实做出统一的、比较精确的解释与说明
③逻辑完备性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和完备性
④科学预见性不但能解释已知,而且预见未知
思考题1、我们怎样理解科学及其本质属性?
第四章科学认识的形成
第一节科学问题的提出
一、科学问题是研究的起点
波普尔: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经验主义:
科学研究始于观察,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的归纳过程。
哲学认识论: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科学问题(p113):
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柳树滋:
应答域)
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
这23个数学问题引领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
二、科学问题的选择
1.选题的重要意义“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选题的好坏,往往决定研究工作的成败,进度的快慢,以及成果的大小。
孟子:
“学贵慎初”兵家:
“慎重初战”
2、科学问题的来源(P110-111)
3、正确选题的条件①丰富的知识储备②良好的思维品质③掌握科技发展动态
4、选题的基本原则(P.111)※★
1、创新性原则
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4、需求性原则好的选题要把握好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
第二节科学事实的获取
一、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1、科学观察的特点和功能
观察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P.115)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典型性:
一是典型的观察对象;二是典型的观察环境。
2.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3、科学实验
(1)科学实验及其特点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实验(主动地从自然现象索取所期望的东西,因而比观察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证明其客观必然性)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观察客体的,因此比观察(主要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能获得更精确可靠的科学事实。
(2)科学实验的特殊作用①简化纯化研究对象②定向强化研究对象
③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的过程④经济可靠
第三节科学假说的形成
1.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P.120-121)※★
一致对应性假说应当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相互支持。
可解释性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可预测性假说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2、科学假说的形式模型如分子、原子、原子核模型概念如质点、场、量子等。
知识形态的假定性理论如太阳系起源学说等。
3、科学假说的主要来源
①对已有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提出猜测性说明如从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等的发现到各种原子结构假说。
②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的范围外,对其他事物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如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到物质波假说③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假定性说明。
如:
光的波粒二象性假说
思考题1、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五章科学理论的创立
第一节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有:
三阶段论(如美国的奥斯本、兰德公司等)四阶段论(英国的沃勒斯、法国的彭加勒等)
五阶段论(如美国的杜威)最多的还有七阶段论者教材采用了英国沃勒斯(经典)的四阶段论
第一,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第二,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第三,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第四,验证阶段——问题或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第二节创立理论的语言
科学语言的形式化——人工语言人工语言的构造分四步:
第一步,给出初始符号,它们相当于语言中的字母;第二步,确定形成规则,它们相当于语言中的语法规则;
第三步,提出公理,它们相当于科学中的基本假设第四步,确定变形规则,它们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推理规则。
第三节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科学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一、演绎方法
演绎即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
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的根本特点是:
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二、非演绎方法
分析所谓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综合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归纳归纳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
通常认为: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法和科学归纳法。
第四节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细胞”。
形象思维主要以图像、音调、动作等形象的符号再现某类事物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共性。
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发散性思维(或称求异思维):
能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收敛性思维(或称求同思维):
尽可能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中去。
三、直觉与灵感
直觉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灵感主体对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
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心理状态。
四、创新思维(P.145)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是逻辑思维,也可以是非逻辑思维。
思考题1、评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2、评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发展
恩格斯:
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近似地正确,它们不是永恒的真理。
三种科学理论发展观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观
一、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代表人物:
培根认为:
科学的基础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
惠威尔:
把科学的进化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P.166)
19世纪末实证主义+数学逻辑分析正统观点(P.166)
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上是正确的。
积累式的科学发展途径,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
但它的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是怎样提出革命性新理论的。
第二节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
一、理论的可否证性否证原则不仅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而且还是推进知识增长的主要手段。
没有否证就没有科学革命,就没有科学知识的增长。
二、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逐渐积累的模式。
他认为,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