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 文档编号:537927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32.36KB
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
《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真题化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真题化学
2016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真题化学
一、选择题
1.物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电灯通电发光②煤制成焦炭③塑料老化④干冰升华⑤石油分馏⑥海水制镁⑦石块粉碎成石子⑧粮食酿酒。
A.②③⑥⑧
B.②⑤⑥⑧
C.①③④⑧
D.①④⑥⑦
解析:
②煤制成焦炭③塑料老化⑥海水制镁⑧粮食酿酒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
①电灯通电发光④干冰升华⑤石油分馏⑦石块粉碎成石子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A
2.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盐、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生铁、氢氧化铜、冰水混合物
B.液氧、硫酸钡、粗盐
C.天然气、纯碱、石油
D.钙片、氯化镁、海水
解析:
A、生铁属于混合物,氢氧化钠是碱,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故A错;B、液氧属于单质,硫酸钡是盐,粗盐属于混合物,故B对;C、天然气属于混合物,纯碱是盐,石油是混合物,故C错。
D、钙片属于混合物;氯化镁属于盐,海水属于混合物;故D错。
答案:
B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量取8mL液体
C.
氧气验满
D.
稀释浓硫酸
解析:
A、取用液体药品,试管和试剂瓶倾斜,瓶塞要倒放,故A错误。
B、使用滴管时,不能伸入量筒内部,要在容器口上方竖直滴落,故B错;C、验满氧气时,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C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在量筒内进行,故D错误。
答案:
C
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下列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
A.用甲醛浸泡海产品,延长保鲜时间
B.用二氧化硫熏蒸馒头,使它更白
C.用适量的小苏打做糕点,使它更松软
D.用大量的甜蜜素制作果冻,使它更加可口
解析:
A、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性,故该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
B、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故该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
C、面粉发酵时可产生酸,碳酸氢钠与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膨胀使馒头疏松多孔,故该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D、甜蜜素对人体有害,故该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
C
5.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解析: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的各种粒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答案项说法错误。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答案项说法正确。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其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答案项说法错误。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不一定能形成溶液,如植物油难溶于水,分散到水里不能形成溶液,答案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6.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火焰
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解析: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火焰产生,答案项说法错误;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应该还产生大量的热或气,才会发生爆炸,答案项说法错误;C、物质跟氧气也可能发生缓慢氧化,如铁的生锈,答案项说法错误;D、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是灭火的一种措施,答案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7.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工业制烧碱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B.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C.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
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排序,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解析:
A、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纯碱的生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故A错误;B、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B正确;C、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故C正确;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排序,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D正确。
答案:
A
8.下列关于混合物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B.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钙﹣将混合物溶于水后过滤
C.除去硝酸钾固体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蒸发结晶后过滤
D.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解析:
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答案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答案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答案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答案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答案:
D
9.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相等”,下列关于“相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食盐加入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的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一定相等
B.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曲线所代表的物质的溶液质量一定相等
C.将两种液体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一定相等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相等
解析: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将食盐加入水中,但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的质量不再改变,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的食盐和水的总质量不一定相等,答案项说法错误。
B、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曲线所代表的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相等,而不是溶液质量一定相等,答案项说法错误。
C、将两种液体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不一定相等,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答案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答案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10.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解析: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故错误;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错误;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正确;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错误。
答案:
C
二、解答题
11.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解析:
镁是一种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因此其化学式为Mg;N2是氮气的化学式,由氮分子构成的;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由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硫酸钾,其化学式为K2SO4.
答案:
MgMg氮气N2Ca(OH)2Ca2+、OH﹣硫酸钾K2SO4
12.氢能源是理想能源,氢能源开发一直是前沿科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以铝镓合金(镓:
Ga)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铝镓合金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用该合金与铝片相互刻划,发现铝片上有划痕,说明 。
解析:
铝镓合金属于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合金要比它的成分金属的硬度变大熔点变低,所以两块金属片相互刻划后,在铝片上有明显的划痕,说明硬度比合金小。
答案:
混合物合金的硬度大
(2)氢气是一种能源,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氢气被称为“绿色能源”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条件为点燃,故方程式为:
2H2+O2
2H2O。
答案:
2H2+O2
2H2O燃烧生成物只有水,不污染环境
(3)反应①中镓的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与电解水制取氢气相比,用铝镓合金和水为原料制取氢气的优点是(答出一点即可) 。
解析:
反应①中镓能使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而其质量与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反应①中镓充当了催化剂,起到了催化作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铝与水反应生成氧化铝和氢气,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电解水制取氢气需要消耗电能且反应的速度慢;镓铝合金制取氢气常温下进行不需要消耗能源,反应速度较快。
答案:
2Al+3H3O
Al2O3+3H2↑置换反应常温下反应,节约能源
(4)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请写出镓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发生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的转化过程是 。
解析:
镓显+3价,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镓和氢气,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镓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镓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就结合成一个氢分子。
答案:
2Ga+6HCl=2GaCl3+3H2↑镓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镓离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变成氢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就结合成一个氢分子
1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来实现的,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
(1)结合图,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填序号) 。
A.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B.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到化学变化
C.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D.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解析:
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故正确;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是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到化学变化,故错误;C、碳循环过程中,有单质氧气生成,氧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错误;D、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正确。
答案:
AD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碳循环中的下列变化
①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②消耗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 。
解析:
生物体内的葡萄糖(C6Hl2O6)被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6O2
6CO2+6H2O。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答案:
C6H12O6+6O2
6CO2+6H2OCO2+H2O=H2CO3
(3)从化学的视角看物质
目前,人们对二氧化碳的评论褒贬不一,若以“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做为论题,你的观点是 ,请列举有力的证据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
①论据简洁、论证充分。
②同一论据举出一个事例即可。
③字数在100字以内。
解析:
观点一:
二氧化碳的“利”大于“弊”;观点二:
二氧化碳既有“利”也有“弊”;观点三:
二氧化碳的“弊”大于“利”论据①:
利:
A、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B、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尿素、纯碱、制碳酸饮料等;C、二氧化碳可以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人造云雾等;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论据②:
弊:
A、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所以可以使人窒息死亡;B、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
答案:
论据①:
利:
A、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B、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尿素、纯碱、制碳酸饮料等;C、二氧化碳可以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人造云雾等;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论据②:
弊:
A、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所以可以使人窒息死亡;B、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
14.化学与药品研发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并成功研制出抗疟新药,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我国的许多医学著作中都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屠呦呦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了青蒿素。
确定了它的组成、结构,并成功合成。
(1)提取过程
研究人员先是采用水煎法(将青蒿放入水中,加热煮沸、浓缩),发现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无抑制效果,而采用95%的乙醇(乙醇沸点78℃)为溶剂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为30%﹣40%,后来又采用乙醚(沸点35℃)为溶剂,得到的提取物有效率达到95%以上,课题组将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
根据青蒿素的提取过程推测青蒿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写一条) 和 等。
解析:
不溶于水(或能溶于乙醇或易溶于乙醚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
受热不稳定(或受热易变质或能杀菌或能抑制疟原虫),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
不溶于水(或能溶于乙醇或易溶于乙醚等)受热不稳定(或受热易变质或能杀菌或能抑制疟原虫)
(2)结构分析
确定中草药成分的化学结构是药物研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成功分离出青蒿素晶体后,课题组立即着手分析其化学结构。
①定性分析
取适量青蒿素,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测得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推断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用符号表示) 。
②定量分析
实验测得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8%,根据以上信息,写出确定一个青蒿素分子中氧原子个数的计算式(只列式,不计算结果) 。
③主要抗疟结构分析
青蒿素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氧化性,青蒿素分子中具有怎样的结构才使它有较强的氧化性呢?
我们熟悉的过氧化氢溶液有较强的氧化性,医疗上常用它杀菌消毒,过氧化氢分子中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有“H﹣O﹣、﹣O﹣O”两种,青蒿素分子中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有“
、H﹣O﹣、﹣O﹣O﹣”等几种,你认为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是 。
以上是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的推理,推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 进行验证。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青蒿素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物有两种,其中氧气只含有氧元素,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共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也可能来自青蒿素,不能确定;但氧气中无碳、氢元素,即青蒿素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故填:
C、H;②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8%,一个青蒿素分子中氧原子个数的计算式是
。
氧化氢溶液有较强的氧化性,医疗上常用它杀菌消毒,过氧化氢分子中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有“H﹣O﹣、﹣O﹣O”两种,青蒿素分子中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有“
、H﹣O﹣、﹣O﹣O﹣”等几种,青蒿素分子中起杀菌作用的原子间相互结合的方式﹣O﹣O﹣,推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答案:
C、H
﹣O﹣O﹣实验
(3)化学合成
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课题组于1984年成功合成了青蒿素,请你谈一谈化学合成青蒿素有哪些优点(答一点即可) 。
解析:
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化学合成青蒿素的优点有产量高、不受季节影响等。
答案:
产量高
15.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
获取知识、形成认识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
“观察”“抽象”“演绎”“归纳”“比较”“推理”等是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描述分别运用了以上哪种科学方法?
(1)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出现”,运用的是 法。
“白雾是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小液滴”,运用的是 法。
解析:
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出现”,运用的是观察法。
“白雾是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小液滴”,运用的是推理法。
答案:
观察推理
(2)“Na2CO3、K2CO3、CaC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 法;“BaCO3属于碳酸盐,因此BaCO3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 法。
解析:
“Na2CO3、K2CO3、CaCO3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推理法;“BaCO3属于碳酸盐,因此BaCO3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运用的是演绎法。
答案:
归纳演绎
16.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发现和提出问题
镁在空气中能够剧烈燃烧,铁丝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而真金不怕火炼,这说明决定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反应速率的内因是 。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这一事例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夏天,将食品放在冰箱里不容易变质,这一事例说明温度也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温度如何影响反应速率呢?
解析:
镁在空气中能够剧烈燃烧,铁丝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而真金不怕火炼,金属不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决定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反应速率的内因是: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或者是反应物的组成、结构等。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空气中氧气难度比氧气中的低,故这一事例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氧气的浓度。
答案: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或反应物的组成、结构等)氧气的浓度
(2)猜想与假设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收集证据
实验药品:
颗粒大小相同的锌粒;两份相同溶质质量分数。
不同温度的稀硫酸(20℃、40℃)供选仪器:
药匙、气体发生装置2套(气密性良好)、量筒2支、分液漏斗、秒表、胶头滴管、水槽、大试管2支。
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补充完成下表的实验报告。
该实验可以观察或测量的量有多种,除了上述观测点外,可以观察或测量的量还有(写一条) 等。
解析:
可利用控制变量法,其它条件相同,温度不同,测定产生相同体积(一试管)的气体所需时间,来确定温度多反应速率的影响。
可选用气体发生装置、秒表、胶头滴管、水槽、大试管、镊子(取用锌粒)、量筒(量取生成氢气的体积),可分别取相同数量、大小的锌粒于气体发生装置中,分别取相同体积、不同温度的稀硫酸加入到两套气体发生装置中,记录收集等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温度高的,收集等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短,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该实验可以观察或测量的量有多种,除了上述观测点外,可以观察或测量的量还有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或反应结束所需的时间或消耗等量的锌粒所需的时间或消耗等量的稀硫酸所需的时间等。
答案:
镊子、量筒可选用气体发生装置、秒表、胶头滴管、水槽、大试管、镊子(取用锌粒)、量筒(量取生成氢气的体积),可分别取相同数量、大小的锌粒于气体发生装置中,分别取相同体积、不同温度的稀硫酸加入到两套气体发生装置中,记录收集等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温度高的,收集等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短,说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Zn+H2SO4═ZnSO4+H2↑
(4)结论与解释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 。
解析:
从微观的角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是因为温度升高,粒子的运动的速率加快,有效碰撞机会增加。
答案:
温度升高,粒子的运动的速率加快,有效碰撞机会增加。
(5)拓展分析
根据其他测定方位,实验小组的同学绘制了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
时间0﹣t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t以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
由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0﹣t内,锌与稀硫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时间t以后,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质量减少,反应物的浓度越来越小,反应速率减慢。
答案:
锌与稀硫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越来越小,反应速率减慢。
17.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同学想了解其变质情况,称取5g样品于烧杯中,加入30g水使之完全溶解,再向烧杯中缓缓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后,生成沉淀1.97g,求: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析: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Ba(OH)2═BaCO3↓+2NaOH
10619780
x1.97gy
解得:
x=1.06gy=0.8g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21.2%
答案: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21.2%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解析: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是:
5g﹣1.06g+0.8g=4.74g
答案: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是4.74g。
考试高分秘诀是什么?
试试这四个方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生
谁都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定理和方法技巧之外,更要学会一些考试技巧。
因为一份试卷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题目的难易程度不等,再加上时间的限制,更需要考生运用考试技巧去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考试,这样才能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我们总会发现这样有趣的情形:
有的学生能超常发挥,考个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却出现粗心大意的状况,令人惋惜。
有的学生会说这是“运气”的原因,其实更深次的角度来说,这是说明考试准备不足,如知识掌握不扎实或是考试技巧不熟练等,这些正是考前需要调整的重点。
读书学习终究离不开考试,像中考和高考更是重中之重,影响着很多人的一生,下面就推荐一些与考试有关的方法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考试成绩。
一是学会合理定位考试成绩
你能在一份卷子当中考几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知识定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像最后一道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最后两道大题,如果你没有很大把握一次性完成,就要先学会暂时“放一放”,把那些简单题和中等题先解决,再回过头去解决剩下的难题。
因此,在考试来临之前,每位考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面对考试内容,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进而应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方式,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顺利完成考试,获得理想的成绩。
像压轴题的最后一个小题总是比较难,目的是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但是一般只有4分左右,很多考生都可以把前面两小题都做对,特别是第一小题。
二是认真审题,理清题意
每次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发现很多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都解错了,非常可惜。
做错的原因让人既气愤又无奈,如算错、看错、抄错等,其中审题不仔细是大部分的通病。
要想把题目做对,首先就要学会把题目看懂看明白,认真审题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素养。
像数学考试,就一定要看清楚,如“两圆相切”,就包括外切和内切,缺一不可;ABC是等腰三角形,就要搞清楚哪两条是腰;二次函数与坐标轴存在交点,就要分清楚x轴和y轴;或是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熟悉的题目,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熟悉并不代表一模一样。
三是要活用草稿纸
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有些学生一场考试下来,几乎可以不用草稿纸,但最终成绩也并不一定见得有多好。
不过,我们查看这些学生试卷的时候,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一堆,原来都把试卷当草稿纸,只不过没几个人能看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威海市 中考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