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管理制度.docx
- 文档编号:5378766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94KB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管理制度.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管理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管理制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管理制度
一、课前准备
1.制定教学计划。
要求制订学期教学计划、章教学计划,计划中应该有本学期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信息素养方面培养目标以及针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所应该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恰当的组织和调整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包括:
(1)本学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2)本学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
(3)不同层次的学生本学期应该学会的操作技能。
2.知识准备。
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掌握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情况。
通读并且理解全套信息技术教材,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以便更好地把握所教的教学内容。
3.备课要求。
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教材及学校实际条件,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步骤。
不能把所有内容讲解得面面俱到。
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备课实行学期备课、按章备课、按照知识点备课。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采用电子备课手段,必须事先制作好本节课教学所使用的课件。
在教材不变动的前提下应在修改的基础上利用以前的备课资料,但不应全部照搬。
教师所做的课件要逐年修改以达完善。
具体要求包括:
(1)熟悉教学内容。
保证不出现知识性错误。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东西不断出现,教师绝不能凭主观感觉,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同时把有关内容在计算机上操作一遍,核实教材内容。
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2)确定教学过程。
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定讲解和使用电子教室演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大体需要的时间,确定讲解详略的具体内容,确定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3)确定复习的知识。
新旧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经常复习相关的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4)确定德育内容。
教学与育人密不可分,把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正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5)确定练习内容和检查方法。
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地布置练习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检查是为了表扬优秀学生,树立好的典型,树立正气。
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6)确定复习、预习内容。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较好的也要在课下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增加自觉性,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7)教案要体现“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
(8)课前要收集和制作本节课教学所需要的素材以及教学课件,教学组织要体现信息技术的特点。
(9)条件许可时,要尽可能准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多媒体电子教案(注意:
不是目前普通意义上的课件)。
(10)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逐步过渡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网络化。
4.教案设计与撰写。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体系、确定相关的教学策略、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教案应该严格按照格式撰写,对于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课程,要在教案中反映教师和学生完成的任务。
教案中应该要有本节课教学的流程(采用流程图表述),教案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有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教案内容应该包括:
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内容小结、作业练习等。
二、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
上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实践。
同时也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亮相。
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尊重,教学效果如何,主要表现在课堂上。
1.态度和蔼。
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态度和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就好。
态度生冷,或者讽刺、训斥学生,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2.态度严肃。
严肃,主要是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能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必须认真解答。
讲课中的语言和示范,必须认真,不可以随便,不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3.语言清晰,富有启发性。
讲解是为了学生,为了传授知识。
使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
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辅导和回答学生的提问时,态度亲切,语言朴实、认真,有助于学生理解。
4.示范准确。
教师示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正确的示范操作将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有些以后纠正起来很难。
示范切忌随意性。
5.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时间。
备课时确定的时间往往与实际授课有一定的差距,不同班级的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课上必须注意调整,灵活掌握,及时变换。
6.照顾全体学生。
个别指导是必须的,但时间不宜过长,必须时刻牢记照顾全体的原则。
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从最基本的操作入手,逐步提高。
启发优秀学生主动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途径、掌握新技能。
在练习中注意补充解答新发现的共性问题。
7.充分利用微机教室的各项功能。
微机教室系统为教师上课、监视和辅导提供了方便,使教师可以直接用网络,减少巡回指导的活动。
8.注意学科方法能力的训练和优化。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培养,按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恰当的组织教材,在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研究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要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妥善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要尽可能的体现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用机习惯,保持机房安静整洁。
三、课外教学活动
1.确保课外作业质量。
要选择恰当的作业内容,起到既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够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的视野和能力,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一般不要布置书面作业。
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提交作业(如电子邮件、演示文稿、操作过程的纪录、电子作品等等),信息技术教师要为任教班级建立学生电子作品集,布置给学生制作电子作品的任务要面向学生不同的层次,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布置的作业应该尽量体现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体现学科整合思想。
试题编制要尽量体现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注意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出现的问题。
2.相机组织实践活动。
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活动,课外活动应该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外活动要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确实在信息技术的某个方面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课老师应承担课外活动小组的辅导工作,可以采取个别教学的方式,一位老师带几名学生。
要求做到期初有计划,期终有总结,有活动记录,经常有检查,竞赛出成绩。
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应采用课外小组以及俱乐部的方式进行,每个学期结束最好有课外活动成果的汇报表演(形式可以多样)。
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优先考虑信息技术奥赛的项目。
以小报编排与程序设计为活动重点。
以下提供的一些活动内容可供参考:
(1)简单的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电脑音乐等软件使用;
(2)个人网站制作与发布、电子作品的简单制作;
(3)利用计算机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
(4)开展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小课题的研究活动;
(5)其他学生感兴趣,教师比较擅长的信息技术内容。
3.总结反思。
每节课后均应进行教学小结,教师应记下本节课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所涉及的有关教学备课资料(包括课件)进行相应的修改;每个学期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教学方面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决定今后的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四、评价与测试
1.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有新的观念和方式,评价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
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评价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
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反馈与评价体系。
2.评价目的。
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自我反思、体验成功的过程;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搜集和处理处息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训练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总之,通过评价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评价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馈信息的有力工具。
3.检测要求及方法。
(1)信息技术检测以操作技能检查为主。
主要检查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而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哪些概念。
(2)每节课的练习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检查,教师要注意平时的练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心中有数。
(3)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客观地分析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埋怨学生,更不能歧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尤其要注意从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找出不足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4)教学内容不是等量的知识块,各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对集中的某部分学习后,可以安排检测,检测的时间不宜固定和过于频繁。
(5)不能只看学生的检测成绩,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的探索精神和自觉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等等。
(6)试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有些操作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操作性检测一般采取等级记分。
(7)不当众公布检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名单,不公开学生的学习名次。
尽量多表扬学习优秀生、在某些方面进步大的学生或某些方面做得好的学生。
4.检测内容。
A、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内容以及要求一览表
评价项目
考核要点
上机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客观
试题
单项选择题目
占30%
主要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多项选择题目
判断题目
占10%
操作
题目
按照规定步骤完成某些操作
占60%
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作品考试(占总成绩的30%)
电子作品、网站、主题演示文稿、小板报、电子刊物等。
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信息素养、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评价等级
评定采用等级制,设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上机和作品制作两部分成绩分别要取得合格以上才能综合评定为优或良
B、学生作品的评价内容以及指标一览表
评价内容
评 价 指 标
教师评价
学习态度(5分)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回避完成作品中遇到的困难
计划性(5分)
1、有明确的规划意识
2、能够按照规划实施
独立性(5分)
1、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有反思完成作品过程的意识
应用能力(15分)
1、能应用学习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完成当前的任务
2、敢于动手,能够通过自己的尝试学习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管理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