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537317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23KB
《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
————————————————————————————————日期:
ﻩ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
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1)由于我校位于三乡镇交界处,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
(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决心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文件中还明确指出:
“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
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
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
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的界定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
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
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养成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
它必须具备“三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
”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
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
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课题研究的评价办法ﻫ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
无论谁评价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发展、鼓励的方面给以评价,同时提出建议。
自己评,每周一次;学生评,每周一次;家长评,每月一次;老师评,每月一次。
以班为单位进行。
学校少先队应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和考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3.分析法:
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
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
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
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八.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
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4.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九.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
(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
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
(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
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3)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ﻫ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
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ﻫ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
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
(1)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
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
(2)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
(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
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健康 行为习惯 养成 教育 研究 开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