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某航运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537256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5.66KB
推荐精品某航运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推荐精品某航运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精品某航运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精品某航运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某航运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航服中心”)项目。
(二)承办单位概况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武汉港口总体规划》(2007年版,送审稿);
2、武汉某某经济开发区规划土地管理分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阳规选字[2009]004号);
3、武汉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关于武汉新港大厦用地的报告》(武交投字[2008]68号);
(四)项目建设背景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国内运输需求的迅速增长,铁路、公路等主要运输方式的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效应日益显著。
作为大宗商品长途运输的水运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具有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成本低的天然优势,被誉称为“绿色航运”。
武汉位居长江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是兼具经济腹地和中转型的长江港口城市。
武汉铁路、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水运通江达海,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作用。
长江水系水运量目前已占到全国内河水运总量的80%。
在长江中游北岸以某某为中心,左岸从武汉黄陂区到黄冈市蔡胡廖,右岸从武汉青山区至鄂州市长港,这片长80公里的带状区域,形成武汉城市圈核心地带,未来十五年,这里将成为中部崛起、湖北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某某港区位于某某经济开发区,上距武汉关27.4km,紧临汉施路、平江路,阳大、阳四公路直通鄂东、皖西和豫南,下游的某某长江大桥为外环线的组成部分,通过外环线可与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相连,某某电厂铁路专用线与京广铁路相接,对外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某某港区极具发展潜力。
港区河势稳定、深泓贴岸、水域开阔,可常年停靠5000t级海轮,拥有宝贵的优良深水岸线资源;集疏运条件优越,铁路、公路运输方式齐全;后方某某电厂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火电厂,武钢江北钢材深加工墓地、亚东水泥厂已部分建成投产,临港经济将逐步形成,区域极具发展潜力。
某某武汉新港区上起窑头,下至倒水河口,岸线全长10330m,其中港口岸线长8050m,陆域纵深50—800米。
现拥有堆场4.5万㎡,仓库2560㎡,泊位31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年货物通过能力350万吨。
港区上段为浅水区和深水区,深水区有泊位6个,其中:
集装箱专用泊位2个,煤炭进口泊位2个,水泥熟料泊位1个,散装水泥泊位1个。
下段为某某老港区,码头密集,除5个公用码头外,其余均为专用码头。
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50万吨,集装箱运输量10.8万TEU。
主要货种为集装箱、煤炭、成品油、天然气、矿石、砂石料和化肥、粮食等。
从“十五”期间水运行业态势看,武汉在与上海、重庆、南京等长江流域港口城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005年,上海、南通、苏州、芜湖、南京、重庆、武汉七大港口城市中,武汉港口吞吐量排倒数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排倒数第三位;在货运量上,上海是武汉的11.5倍,南京是武汉的3.5倍,重庆是武汉的1.5倍;在港口吞吐量上,上海是武汉的8.9倍,南京是武汉的2.1倍,重庆是武汉的1.1倍。
为改变武汉水运发展滞后的现状,武汉市人民政府提出抓住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重大机遇,推进以某某新港为重点的武汉新港建设,加快武汉水运现代化进程,增强武汉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把武汉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纵观国、内外快速发展的港口运营模式,信息平台的构建与港口服务区的建设是港口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某某新港的发展要彻底告别“坐地等客”的营销模式,武汉某某航服中心的开发、建设已是刻不容缓。
该项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本工程的建设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快发展的需要
长江是世界上少有的黄金水道,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外最重要、经济容量和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带。
由于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建设长江经济带应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加流域经济活力,使地区之间的差异形成互补,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与长江上下游之间的经济合作与联系,一方面作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后方基地和纵深腹地,借助下游产业和技术优势提高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作为以重庆为龙头的长江上游地区走出去的桥头堡,借助产品“西进东出”的机会进行发展。
长江航运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的建设与发展将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航运的核心环节;中部地区陆水、水水转运的主要枢纽;连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主要物流通道,从而有力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2、本工程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部崛起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加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武汉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坐拥长江与汉水两条大江,武汉新港建设条件优越,基础雄厚,前景广阔。
武汉某某航服中心的直接腹地为湖北省,间接腹地可以逐步扩大到周边的湖南、河南、陕西、山西、四川、重庆等省市。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湖北及周边省市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水运物流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
武汉新港规划中预测,未来2030年武汉某某港口货物总吞吐量将达到5194万t,为武汉22个港区之首。
建设武汉某某航服中心,不仅可以促进武汉、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呼应上海和重庆航运中心,搭建更为完善的航运、金融、贸易、口岸服务体系,使武汉成为加速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长江上、中、下游航运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水运,建设某,充分彰显武汉的水运资源优势,促进中部崛起和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本工程的实施,将构筑一个集港口、船运、物流、信息、咨询为一体的内河航运平台,通过其生产调度、交易、EDI信息平台等功能来进一步推动武汉某某港区的建设。
3、本工程的建设是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由于内河航运相比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几种运输方式,具有低资源占用、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使用成本的优势,而被称为“绿色航运”。
本项目的实施,将通过建设现代化的航运生产调度中心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三位一体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为充分利用绿色内河航运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内河航运提供了重要保证,从而推动武汉城市圈实现交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
4、本工程的建设是推进某某“港口新城”建设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五”期间,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某某开发区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大城市武汉的物流中心,建立超一流的港口、工业园区和生活综合配套区。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位于武汉城市圈及其辐身圈之间的某某经济开发区应发挥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建设成为一个以港口为依托,以交通能源为基础,以进出口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港口新城。
某航运服务中心项目的实施,将会加快港口新城的开发建设,航服中心将通过提供专业的场所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某区的航运效率和物流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按照经武汉市人民政府审批的《某某新城总体规划》中的有关内容,某某新城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深水港资源优势,建设目标为辐射华中、面向全国的区域型港口经济贸易区和工业新城。
某某新城总体功能结构为“一带”、“一心”、“三轴”、“八片”。
而项目地块所处位置正是“一心”位置所在,按《某某新城总体规划》确定,柴泊湖周边地区配套行政、商业、教育培训、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构成某某新城核心服务区。
本工程正是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服务某某新港区建设的航运配套服务项目,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建设地点:
本项目选址位于某某经济开发区内平江路以东柴泊湖以西,濒临经济开发区某某港东港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27240.39平方米(合190.86亩,为港口配套用地),其中航服中心大厦净用地13958平方米(合20.93亩)。
2.总建筑面积为33500平方米,其中航服中心大厦30000平方米;会议中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
3.项目总投资15204.7万元。
第二章市场预测
一、市场现状分析
武汉位居长江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是兼具经济腹地和中转型的长江港口城市。
武汉新港拥有广阔的腹地范围和雄厚的腹地经济支撑武汉新港所在的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核和增长极,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处于中西部前列沿江“七省二市”构成的东西向经济走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辐射带,中部六省正在形成的一体化经济区域,以及武汉城市圈经济联合体,均在武汉新港汇集交融,为武汉新港培育了广阔的腹地范围和雄厚的腹地经济。
(一)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5.8万km2,总人口2988万人。
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5557亿元,分别为全国和全省的2.2%和60.2%;人均生产总值18601元,约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5亿元,高出全省平均增速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3亿元,约占全省的70%;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4亿美元,约占全省的83%。
城市圈以占全省31%的土地面积和占全省52.2%的人口,提供了约占全省60.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69%的地方财政收入,是湖北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从工业化程度来看,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1.7:
44.5:
43.8,城镇化率46.8%,乡村非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72%,总体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中西部前列。
中部六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面积占全国的10.6%,人口占全国的28.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3.5%,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
但该区域资源相对丰富,科教基础较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生态环境承载力较高,已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武汉城市圈2015、2020、2030年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16500亿元、26500亿元、52000亿元,2020年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初步建设成为上接成渝、下联长三角、与沿海三大城市圈对接互补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中部六省以及西部四川、重庆、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地区,经济社会决速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将会明显加决,预计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8-9%的水平
(二)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港口的运输需求
1、武汉新港区域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核心区域,城市圈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宏伟的发展趋势,必将为武汉新港产生巨大的运输需求
2、武汉新港区域是中部地区的地理中心,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部六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快推进,必将为武汉新港带来巨大的物流。
3、武汉新港区域是世界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西移的直接承受地,以及向西部地区传递产业转移的传承地,必将对武汉临港产业产生巨大的中转需求
4、武汉新港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加决完善,必将激活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综合物流的集中交汇点。
(三)某某新港区的发展情况
某某港是长江中游第一深水良港,根据武汉港口总体规划,某某港未来将建成为华中地区最为重要的深水集装箱主枢纽港。
到2010年,某某港将形成以集装箱转运为主体、具有多式联运功能与强大集散能力的现代物流中心。
近年来随着长江沿线水运迅速复苏,某某港的货运吞吐量不断增长,已承接了湖南全省、湖北大多数地区的水运集装箱转运业务,是长江中游运量增长最快的港口,某某港将实现百万标箱的战略目标。
1、吞吐量现状
(l)货物吞吐量
货运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递增趋势,在巩固传统货种的基础上,将积极、决速地向集装箱运输的方向发展,据统计,自1990—2005年16年间,货运吞吐量的年增长率约为5%,“十五”期间增长速度迅猛,年均增长13.8%。
2005年,武汉港完成货物吞吐量为4938万t,其中进口量为3530.9万t,约占总量的70%以上。
2006年,武汉港完成货物吞吐量为5034.41万t,其中进口量为3582.96万t。
武汉港主要货物吞吐量现状如下:
煤炭——吞吐量缓慢上升,占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
1990—2005年吞吐量由513.2万t增至725.0万t,年均增长2.3%,占总吞吐量的比重由22.1%下降到14.7%。
2006年吞吐量为635.09万t,比上年减少12.4%
钢铁及金属矿石——吞吐量增长较快,其所占吞吐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主要得益于武钢的决速发展。
1990-2005年吞吐量由628.9万t增至1799.8万t,年均增长7.3%,占总吞吐量的比重由27.0%增加到36.4%。
2006年吞吐量为1838.52万t,比上年增加2.1%。
矿建材料——增幅较大,占吞吐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
1990—2005年吞吐量由538.9万t增至1319.4万t,年均增6.2%,占总吞吐量的比重由23.2%增加到26.7%。
2006年吞吐量为1218.82万t,比上年减少7.6%。
石油——吞吐量缓慢增长,其所占吞吐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
1990—2005年吞吐量由347.2万t增至555.6万t,年均增3.2%,占总吞吐量的比重由14.9%下降到11.3%。
2006年吞吐量为397.26万t,比上年减少28.5%。
集装箱——发展迅猛,吞吐量增幅较大。
1990—2005年吞吐量由0。
3万TEU增至23.7万TEU,年均增长34.0%;武汉港2005年港口集装箱化率为3.7%,低于全国水平,与南京、重庆等其他内河港口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2006年集装箱吞吐量为34.8万TEU,集装箱化率为5.2%,比2005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某某港区某某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自2004年2月开港以来,发展态势良好,见表:
年份
吞吐量
增长率(%)
杨泗港
某某港
杨泗港
某某港
2001
47045
2002
78411
66.67%
2003
110562
41.00%
2004
140003
20914
26.63%
2005
175962
59098
25.68%
182.58%
2006
241339
107384
37.15%
81.70%
2007
256989
136357
6.48%
26.98%
2008
313599
160036
22.03%
17.37%
(2)旅客吞吐量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发展,水上客运逐渐失去市场,现有客运以旅游为主,辅以少量普客运输。
从1990—2005年统计资料看,武汉港客运吞吐量呈持续下滑的趋势,2004年底仅为0.4万人,2005年客运量更少。
(3)主要货种水运流向分析
武汉港各类货物中,金属矿石、水泥、石油、汽车等货种由长江中下游进口,其它货种主要来源于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腹地;出口以长江下游为主,主要集中于上海、南京等华东地区。
l)集装箱
武汉港是其经济腹地内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港口之一,腹地内生成的集装箱中,主要流向为沿江的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华东地区,约占总量的80—90%,上游的集装箱主要来自于重庆、岳阳等港口,约占总量的10—20%。
2)商品汽车
商品汽车进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武汉汽车城服务的汉阳沌口汽车滚装码头。
进口主要来源为上海、南京、芜湖和上游的重庆等汽车工业发展较快的城市,其中由华东地区流入武汉的进口量占70—80%;出口主要服务于武汉汽车城内的汽车企业,出口量的90%以上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
3)煤炭
武汉港是长江四大煤炭中转港口(枝城、汉口、裕溪口和浦口)之一,担负山西、陕西、河南等省调往长江中下游煤炭的中转任务,主要用户为沿江的火电厂。
进港煤炭主要四川、重庆及湖南煤炭中转和部分海进江煤炭;出口煤炭主要流向为上海和江苏的沿江港口,约占煤炭总量的70%左右。
4)钢铁及金属矿石
武汉港钢铁及金属矿石的进出口以服务武汉钢铁公司为主。
现有水运进口矿石主要由武钢工业港承担,其中铁矿石占绝大部分,主要由上海、南通等下游沿江港口中转运往武汉;钢材主要为成品钢材还有部分生铁水运,出港运往下游的上海、江苏等港口。
5)石油
武汉港石油运输主要服务于武汉青山石化厂、湖北天发等企业。
进口石油主要来源于长江下游;加工后以成品油的形式由武汉销往长江中下游也区。
仅有5%左右运往长江上游武汉—宜昌地区和汉江中下游地区。
6)矿建材料
武汉港矿建材料以进口为主,主要服务于武汉市基础设施建设。
由巴河运入武汉港区的矿建材料约占42%以上,剩余部分主要来源于港区上游的湖南岳阳地区、湖北其他一些港口。
(4)集疏运现状
2005年,武汉港的集疏运情况是:
管道占33%,铁路占29%,水运占27%,公路占11%,随着港口吞吐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集疏运量也不增加,主要港区各种集疏运方式承担的运量比例如下:
表:
主要港区集疏运现状表
编号
主要港区
进口
出口
公路
铁路
水路
管道
公路
铁路
水路
管道
1
杨泗港区
6%
85%
9%
4%
8%
88%
2
武钢工业港区
(含青山外贸码头)
24%
76%
72%
28%
3
某某港区
31%
16%
53%
72%
28%
4
白浒山港区
9%
10%
1%
80%
92%
8%
5
舵落口港区
81%
13%
1%
5%
9%
90%
1%
6
红钢城港区
70%
30%
20%
80%
备注:
其余港区货物集疏运量一般以公路为主。
2、到港船型
武汉港到港船舶种类繁多,既有海轮,又有长江和内河驳船;既有散货、油品、集装箱专用船舶,又有通用性船舶。
根据相关资料,武汉港所有到港船舶艘次中绝大部分为长江内河船舶,承运量占武汉港货运量的95%左右,载重吨位一般在500t以下。
船舶种类、船型大小等方面变化较小。
近年来,武汉港到港各货类船舶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大型船舶增长更加迅速。
与此同时,由于武汉港是长江内河港口,到港船舶中小型船舶占有的比重仍然较大。
3、发展态势
从以上市场分析可以看出,武汉货运总量快速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稳步增长;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从水运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公路和铁路路网的完善、以及民水运输的发展,中长途水路客运市场将继续萎缩,但短途观光旅游市场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
货运方面,由于我国工业的“重化”阶段仍将延续,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因此以矿建材料和煤炭为主的干散货运输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同时,轻工和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也将继续推动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
二、市场预测
武汉新港的22个港区中,某某港区以集装箱、件杂货和石油及化工品运输为主;是未来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提升的重要组成。
某某新港区设一、二、三作业区和港点。
一作业区岸线全长2075m,规划泊位8个,利用港口岸线1255m,通过能力970万t。
二作业区岸线全长2255m,规划泊位14个,利用港口岸线1900m,通过能力1812万t。
三作业区岸线全长2365m,规划泊位17个,利用港口岸线2185m,集装箱通过能力289万TEU。
港点规划泊位9个,均为保留泊位,其中煤炭泊位l个、石油及制品泊位4个、矿建泊位1个、非金属矿石泊位3个。
1、吞吐量预测的依据
根据武汉新港规划预测的数据显示,主要依据是:
(l)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长江黄金水道开发、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
(2)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产业等的发展水平及其规划;(3)综合交通现状条件和发展趋势;(4)武汉新港的承接能力和可开发程度;(5)其他相关历史资料和统计资源。
2、港口吞吐总量预测
根据预测依据,并对各种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取值,得到武汉新港规划水平年客、货吞吐量预测值。
货物吞吐总量预测结果表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货物吞吐量(万t)
14600
21650
35650
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200
500
1000
旅客吞吐量(万人)
10
15
25
3、主要货类吞吐量预测
根据武汉新港主要货类运输需求和运输组织变化情况,分析预测各规划水平年主要货类的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
2030年王要货类吞吐量:
集装箱1000万TEU、煤炭4720万t、金属矿石3730万t、化工原料及制品2500万t、钢铁2200万t、石油及制品1990万、水泥1540万t、矿建材料5870万t、滚装汽车120万辆。
4、分港区吞吐量预测
各港区2030年吞吐量预测成果是:
某某5194万t,青山4730万t,白浒山5100万t,杨泗955万t,谌家矶600万t,林四房4510万t,三江4706万t等等。
某某港区位居所有分港区之首。
三、项目分析
·项目优势
1、水运资源优势。
武汉港口资源丰富。
武汉港是华中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功能较为齐全的水路联运主枢纽港,港口岸线近70公里,现有各类港区22个,生产性泊位205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年货物综合通过能力366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0万标准箱。
某某港区河势稳定、深泓贴岸、水域开阔,可常年停靠5000t级海轮,拥有宝贵的优良深水岸线资源;集疏运条件优越,铁路、公路运输方式齐全;岸线全长12公里,陆域纵深50—800米。
拥有堆场4.5万㎡,仓库2560㎡,泊位31个,年货物通过能力350万吨。
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50万吨,集装箱运输量10.8万TEU。
主要货种为集装箱、煤炭、成品油、天然气、矿石、砂石料和化肥、粮食等。
武汉航运市场活跃。
武汉某某港口服务公司、武昌造船厂等大型运输和船舶制造龙头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拥有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中远国际货运公司、长航武汉客运公司、武汉长江轮船公司、中港二航务工程局、中交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中交二公路工程勘察设计院等中央在汉大型航运企业和水运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武汉是长江航运管理和服务的中心,是长江流域航务、水利等行业管理机构的集中所在地,长江航务管理局、海事局、航道局、通信导航局总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均设在武汉,这是建设武汉某某航服中心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
2、区位传承优势。
武汉铁路、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水运通江达海,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具有落地签证权。
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作用。
武汉是长江上、下游运输的重要节点。
长江重庆以下段为二级航道标准,常年可通行3000吨级以下船舶;长江武汉以下段已超过一级航道标准,最小水深4米,常年可通行50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通行万吨级的海轮。
武汉是连接长江上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荐 精品 航运 服务中心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