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5370129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62.79KB
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docx
《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两型社会构建下武汉生物产业的发展:
调查、思考与建议——基于武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指导老师罗良文
主持人杨广斌
参与人胡艳施戍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两型社会构建下武汉市生物产业的发展:
调查、思考与建议
————基于武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施戍杰胡艳杨广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
生物产业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
发展生物产业与构建“两型社会”的大背景相契合,有利于产业承接转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武汉作为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科研城市,在生物产业方面一直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
对武汉而言,思考其在两型社会构建下的生物产业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文在界定生物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以武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实证研究对象,试图管中窥豹,探讨武汉一般性生物产业基地的优势和缺陷,并拟对武汉市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两型社会;生物产业;思考建议;实证研究
生物产业所彰显的产业效益、生态效益和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国家的注意,成为了各国工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2007年,我国发展改革委编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旨在推动生物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化工作。
规划中提到,要“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武汉市建立国家生物产业九峰创新基地,积极发展本地生物产业,力图使其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构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文从生物产业的产业性质出发,将发展生物产业与构建“两型社会”结合考察,探讨生物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并以武汉市九峰生物产业基地这个集群作为切入点,研究武汉市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拟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生物产业的界定问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国际上对生物产业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范畴。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生物产业的界定存在差异,甚至连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学科关于生物产业的解释也有所不同。
归纳各种观点,并按照我国的一般性解释,生物产业可定义为以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为基础的产业。
从时间和技术概念上划分,它包括传统生物产业与现代生物产业两个部分。
传统生物产业是指运用传统工艺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行加工处理,制造市场可流通商品的经济实体的一种产业形式。
而现代生物产业则是指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相关行业,制造市场可流通的商品并规模化生产的经济实体的总和。
从生物产业的定义来看,生物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本文中,所涉及的生物产业的概念更倾向于现代生物产业。
因此,按照本文对生物产业的界定,生物产业可划归为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根据《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生物产业可划分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五个方面。
从界定的生物产业概念来看,生物产业具有以下性质。
第一,高科技性。
生物产业,尤其是现代生物产业运用了大量的新兴宏微观生物技术,是将高科技融入现代生产的典型产业。
第二,低能耗性。
生物产业所运用的技术与生物密切相关,如基因工程,是利用遗传密码的通用性改造基因,典型的运用实例是抗莠型转基因大豆。
第三,高附加值性。
生物产业属于高回报产业,它的应用需要的财力较少也并不太复杂,并且在当今世界利润颇丰。
有基于此,生物产业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其内含的“资源友好型”与“环境节约型”的理念与当今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两型社会”建设也正是相得益彰。
一方面,就生态学的角度来说,生物产业代表着一种新型绿色产业的兴起。
按照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相对于第二产业中的其他产业,生物产业的宏观环境成本和微观环境成本更低。
其中,宏观环境成本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排放的废弃物所带来的损失;微观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跟环境有关的财务活动,包括环境管理支出、环境投资评价、环境污染的税费和罚款缴纳等内容。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物产业意味着一种具有潜在巨大影响力大的技术引入到生产实践中来。
产业中的技术变革代表着经济处在不均衡的状态,经济学理论中强调经济系统总是朝着新的均衡方向发展。
运用经济学来分析生物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选择。
在生物产业的现实基础上,“生物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
经济学家斯坦·戴维斯(StanDavis)和克里斯托弗·迈耶(ChristopherMeyer)于2000年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此后被一直沿用并加以发展。
托夫勒曾用“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来称呼社会历史上的三次大变革,即: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与三次革命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分别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
而当今国内学者封展旗与杨同卫则明确提出了“第四次浪潮”的概念。
其合著的《第四次浪潮:
生物经济》一书,将生物经济从知识经济中剥离出来单独考察,认为生物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由于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生物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
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由生物经济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生物产业发展对武汉两型社会构建的意义
“两型社会”是在新时期里资源供求出现矛盾与环境承载能力受到约束的条件下提出的,特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武汉作为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
从国际和国内现状来看,武汉发展生物产业对其“两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生物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就国内形势而言,“两型社会”构建下的武汉同样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必要性。
这种必要性着重体现在能源方面。
1.武汉自身能源结构状况
第一,武汉能源消费总体水平仍然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
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武汉消费的能源物质共30多种,其中主要能源物质有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油、炼厂干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外购热力和电力等12种。
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等四种能源为主,占比超过了80%。
和1999年相比煤炭、原油、电力和焦炭等占比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汽油、柴油和煤油等上升了1.9个百分点;其他以焦炉煤气、外购热力为代表的等20多种能源占比上升了8.3个百分点。
随着汽油、柴油、煤油消费量基数的增长,它们在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占比有加快上升的趋势。
1999年,武汉市能源消费量(折标煤)2189.45万吨,2006年已达3828.17万吨,7年间增长了0.75倍,年均增长8.3%。
但就能源储备而言,湖北本身并非能源大省,武汉也不是能源大市,除水能外,其他能源基本上全部依赖外省供应。
表1:
武汉市主要能源消费(折标煤)对比表(万吨)
能源
煤炭
原油
电力
焦炭
焦炉煤气
外购热力
1999年
消费量
917.01
390.49
375.89
309.28
88.27
45.68
排名
1
2
3
4
5
6
2006年
消费量
1891.64
580.95
178.24
441.93
129.05
103.87
排名
1
2
4
3
5
6
能源
燃料油
炼厂干气
柴油
汽油
液化石油
煤油
1999年
消费量
25.58
14.96
6.39
2.73
0.61
0.12
排名
7
8
9
10
11
12
2006年
消费量
29.58
26.36
42.21
44.24
0.45
2.27
排名
9
10
8
7
12
11
资料来源:
湖北省统计局http:
//www.stats-
2.武汉能耗与周边地区比较
武汉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存在浪费现象,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表3可以知道,2005年武汉市单位GDP能耗在全国19城市中列第14位,比武汉市高的仅有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重庆五市,武汉市的能源总体效率在全国19城市中处于中下游地位。
从轻重工业结构看,武汉市重工业成份比较重也是武汉市能源居高的原因之一。
2006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了近八成,在19城市规模以上工业“重量”排名中居第7位,反之在“轻量”排名中居第13位,与武汉市综合能耗排名大体相当。
和单位GDP能耗较小的城市相比,单位GDP能耗最少的深圳市仅相当于武汉市的42.8%,厦门仅相当武汉市47.8%、广州相当于武汉市56.5%、北京相当于武汉市的58.0%、上海相当于63.8%。
从经济发展质量上看,武汉市的经济发展还较“粗放”,从能源利用形势上看,武汉市的节能降耗形势还很“严峻”。
表2:
005年全国19城市单位GDP综合能耗(单位:
吨标煤/万元)
城市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广州
深圳
南京
成都
杭州
能耗
0.80
0.88
1.09
1.42
0.78
0.59
1.36
1.02
0.87
青岛
宁波
厦门
沈阳
大连
长春
哈尔滨
济南
西安
武汉
0.96
0.94
0.66
1.43
1.51
2.05
1.75
1.28
1.11
1.38
资料来源:
湖北省统计局http:
//www.stats-
3.发展生物产业意义
对于武汉而言,探求武汉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承接转移,推进经济由“重”转“轻”;推行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
具体来说,由于武汉市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中“重”的成份比较突出。
一方面,钢铁、汽车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这些高耗能行业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和领跑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它们也是武汉市能源消费的主体。
2006年武汉市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08%,消耗了武汉绝大部分能源。
因此,随着武汉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保证支柱工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应着力引导经济向能源消费较小的“轻”产业发展。
生物产业则属于工业中的“轻”产业,适合于武汉发展方向的转移。
根据本文第一部分对生物产业的界定,生物产业可划分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五个方面。
武汉生物产业的发展对其两型社会的意义与其内涵息息相关。
(1)推动武汉绿色农业发展,引领其绿色产业变革。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可从增产和减污两方面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一批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新品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另一方面开发低毒、低残留性、高效、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生物农药,大力加速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产业化应用。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土壤肥沃,生物肥料、微生物全降解生物农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可解决或有效缓解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下降、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2)利用生物产业开发可循环再生新能源,引领武汉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武汉市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是缓解石化能源紧张、实施循环经济的迫切需要。
生物能源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等。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非粮原料替代粮食资源生产燃料乙醇;而生物柴油燃烧性能、动力性能和环保性能好,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正逐步成为新的可替代能源。
(3)通过生物产业制造可自然降解材料,直接引领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
加快发展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加速生物制造技术在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既有利于减少武汉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又有利于减少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社会和“两型社会”的一条必经之路。
(4)对武汉而言,生物产业将成为其继信息产业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全球正进入信息产业的成熟阶段和生物产业的起步成长阶段,生物产业有逐步取代信息产业的趋势。
由于生物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垄断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壁垒相对较弱,因而生物科技与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乃至国家安全竞争的焦点。
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增长率高达25-30%,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
未来20年,生物经济带来的效益预计将超过信息经济的10倍,带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
生物产业是我国高科技领域与国外差距最小、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
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增加值预计到5000亿元以上,2020年将突破2万亿元,生物产业总产值将占当时GDP的4%,生物经济将成为拉动GDP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就武汉来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生物产业,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时势所趋。
只有提前布局,抢占生物产业的制高点,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5)生物产业将全面提升武汉经济发展的质量。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优化武汉产业结构。
生物产业在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能加速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新兴工业的拓展,为各产业内部优化升级及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提供自主创新力量,在武汉由“重”转“轻”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生物产业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消耗、减轻污染、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一系列新产业群的发展,催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如可用微生物、酶发酵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洁新能源,替代工业生产中高度依赖的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用生物相容性好、可自然降解的生物基材料,取代严重环境污染的化工产品;用新型生物材料发展制造业、医药业、建筑业、信息业、包装业;用生物工程、生物环保等新兴高技术产业加速关键技术组合和核心技术开发等。
第二,有利于构建武汉自主创新体系。
生物产业是现代高技术产业中科技密集型的新兴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更依赖于创新,是最具创新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域。
2007年,我国整个生物产业销售收入为6340多亿元,70%以上的产值来源于22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因此,武汉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利用产业基地的集群优势,更有利于发挥生物产业的“发展红利”。
它不仅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设备共享的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而且降低了大型企业药物创新的科研和开发成本。
就武汉来看,其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正以生物医药为特色优势,向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为一体的生物产业体系方向发展。
产学研结合体系将全面整合科技资源和科研队伍,提高投资效益和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构建新型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自主创新科研体系。
第三,有利于协调武汉经济增长结构。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目前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的经济增长结构,既容易造成能源的紧张,又可能影响社会和谐,急需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方向转变。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生物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引导投资从低端产业向技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产业转变,一方面可从市场需求的层面带动生物产品消费的增长,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4.发展生物产业的紧迫性
就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生物医药产业处于产业的成长阶段,未来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是各国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
从全球范围来考察,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在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聚集区,并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目前,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
其中硅谷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销售收入占美国生物产业的57%,R&D投入占59%,其销售额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
除美国外,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大部分产值。
这些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就我国而言,总体而言,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起步仍然较晚,产业集群规模尚有待扩大,与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处于劣势地位。
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有200多家,近一半是最近5年内成立的中小公司,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技术的只有一半,其中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企业约60家,其余的厂家生产诊断试剂、血液制品和生化药物等。
从表一也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总收入仅为30.02亿美元,约占全球总收入的4.75%,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从国际的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必须要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牢牢把握生物经济浪潮的动脉,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有实力的生物医药区域集群,吸引国外优秀企业进驻,培育自身优秀企业。
对于武汉这个具有相当实力的科研城市而言,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利于发挥生物产业的集群作用,带动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步。
表3:
005年全球生物企业发展状况
转引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课题组,生物产业发展状况及创新。
原资料来源:
Ernst&Youg公司《超越界限:
2006全球生物技术报告》,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等编译,2007年10月。
三、武汉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1.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
该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垄断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助性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
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企业是为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
产业集群不仅从空间形态上现为大量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能级的提升。
通过建设产业集群,可以在垂直维度上构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交流,在水平维度上实现化工企业、中间体企业、原料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包装及辅料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套,并具有外在规模效应。
2.武汉发展生物产业的优势
武汉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
一是由于区位优势,武汉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科研资源条件,科研开发力量雄厚。
武汉地区生物技术研究实力和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
目前,武汉地区的微生物、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试验标本等自然资源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有承载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如武汉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是我国唯一专利微生物保藏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是我国唯一从事病毒保藏与分类鉴定的专业机构,拥有亚洲最大的病毒资源保藏库。
二是武汉的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已逐步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群。
从表4可以看出,湖北省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处在全国领先水平。
2007年,湖北省生物产业实现产值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增加值 126.5亿元,占全省 GDP的比重达到1.4%,成为全省经济增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在整个湖北省生物产业的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
除生物医药产业外,武汉在生物农业方面也颇有建树,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个克隆鱼、我国第一个试管猪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新品种,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此外,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形成,生物产业发展正迈入快车道。
三是武汉产业主体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一批重点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产品。
武汉拥有健民、马应龙、人福、广济、春天、天茂、安琪、潜江制药等8家上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家,过5亿元的企业7家,过亿元的企业38家;拥有“健民”、“安琪”、“红桃K”、“马应龙”、“龙牡”等5个驰名商标,“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八峰氨基酸口服液”、“健民健脾生血颗粒”、“健民咽喉片”、“民康舒心口服液”等30多个湖北名牌产品。
四是武汉科研历史悠久,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完善。
全省上百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主要集中在武汉地区。
武汉集聚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其中“两院”院士14人,同时武汉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委开放实验室17个、重点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基地之一和两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之一;已建成的全国首家认证的A3实验室和正在建设的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使武汉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方面位居全国乃至亚洲前列。
五是武汉生物产业发展的环境正日益优化。
我国已把生物产业作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湖北省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了湖北省生物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生物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全省优势特色生物产业聚集发展;启动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生物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生物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有近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落户武汉。
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表4:
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全国排名
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疫苗
眼科用药
解热镇痛药
维生素类
全国排名
5
1
2
5
资料来源:
《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湖北省发展改革委。
3.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概况调查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07年06月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2008年07月
武汉东湖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008年08月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筹备工作组成立
2008年09月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园 生物医药 产业 集群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