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docx
- 文档编号:5368558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131
- 大小:396.48KB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
[编排说明] 为做到省时高效、循序系统复习,本书设计独具匠心,亮点有三:
①将文言文教材基础篇目及考纲规定背诵篇目置于分册Ⅱ《早间记与背》中,方便考生利用零碎时间有空就记;②本专题分两个层级,基础教材篇⇨题型高考篇,符合文言文的复习实际,实现由教材到高考的对接提升;③将教材课文篇目分为两类,一是夯基助考类,二是理解背诵类。
备考方向明确,复习针对性强。
第1讲 宏观指导——“题文齐读”法快读准做文言文
什么是“题文齐读”
为什么要“题文齐读”
顾名思义就是一边读文,一边浏览题目。
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而是协调配合、相互印证的。
在读文过程中,时不时地浏览一下题目,看一下后面的题目是否与此处的内容相关。
做到既用题目助读了文章,又能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读文。
大致方法是:
①读到断句处,别在文中硬断,看一看后面的断句题(断句题所断开的地方80%都是正确的)。
②读完一个层次或一个句群后,浏览一下古文化常识题和概括分析题,看一下题目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
③“题文齐读”的关键是:
读题时记清各选项的主要考查点、解题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和疑问在读文时寻找对应点。
①传统的先读文后看题,因为目的性不强,所以读文的关注度很难保障用在解题的关键点上;往往第一遍读文囫囵吞枣,然后再看题,当对题把握不准时再读文,造成时间的浪费。
②古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都是按照行文顺序排列的,这两题都是“三对一错”。
这些正确部分都可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甚至有的就相当于注释。
③断句题的四个选项只有1~2处不一致,80%断句正确。
如果不借助后面的断句题,在文中硬性去读去断,既不能快速读懂该处的文意,又会浪费过多时间。
怎样“题文齐读”
全国卷文言文选材大多是正史人物传记,其写作有基本的规范:
开头对传主基本信息做简单介绍,如传主姓名、字号、籍贯等,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人物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有的还介绍其死后的影响。
而概括分析题主要就是对传主人生事迹、道德品质、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考查。
因此,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时,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以及相关题目,采用“题文齐读”的方法。
读文时关注什么
读题时关注什么
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理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
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
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
如“数日”“累年”“既而”“向”“旋”等。
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
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抓选项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读题的目的,就是明确问题的指向,带着问题去读文。
其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命题人精心推敲、巧妙命制的,选项虽短,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文字虽简,但设误手法极其隐蔽。
此时的读题,因文章的大意还没有掌握,不可能记住选项的全部内容,所以此时要对选项进行有选择地记忆关键点,凭平时做题的第六感觉去预判选项有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如:
①断句题:
读文时读到画波浪线的句群时,不要在原文中过多纠缠自行断句,应马上看后面的断句题。
通读选项的同时,比对四个选项的异同点,相同之处能帮助迅速贯通阅读障碍;不同之处就是带着问题去读文的关键点。
②古文化常识题:
每个选项的关键点就是选项首的“考查词”。
在读文时,读到文中标注出(加点)的这几个词,再回看题目,并对各个选项凭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进行预判,找出各个选项有可能设误的敏感点,进行题文对照,思考判断。
③概括分析题:
它的四个选项是依照原文顺序分层设计的。
在读选项时,重点记住选项中涉及的人物、事迹、影响、评价等关键词语;读文时重点关注这些内容,再回到该选项所在层次进行聚焦思考判断。
当然,由于考生的层次、记忆能力、做题的敏锐意识不同,在读题时不可照搬上述模式,既可边读文边浏览题目,也可一气把题读完再看文,这就需要因人而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题文齐读”法解题示范
读文关注点
选项关键点、敏感点
(说明:
用“/”分层,用“ ”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换,用“
”标注人物,从而厘清层次,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2017·全国卷Ⅱ)
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
“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
即位舞阴大姓
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
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
以为疑。
及奉败,
得憙书,乃惊曰:
“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
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
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
“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用“
”标注题目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闻宛之赵氏有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闻宛之赵氏有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闻宛之赵氏有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闻宛之赵氏有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
,然后再作
,进行犯罪事实的
。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
。
D.京师,古代指
,《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
,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
。
/
,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
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
,并
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
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曰: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5分)
译文: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5分)
译文:
★
(1)开始读文,当读到“……远相避也”时,发现此处应为一个层次,因为后面的“更始即位”(读文的关注点——人物)明显是叙述另外一件事。
此时立即浏览一下概括分析题的第一个选项A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选项是按照行文顺序命制的,先看第一个选项,若第一个没有考查,再看下一选项)。
发现第一个选项正是对此层次内容的考查,经过题文对照,相互印证,因本层次内容不存在阅读障碍,可预判A项正确。
★
(2)继续读文,发现此处是一个断句题,不要在文中纠缠,马上去看断句题。
通过比对四个选项,发现四个选项实质上只有两处不一样,即“不肯/云”“不肯云”与“孤孙憙”“孤/孙憙”(不同的地方用笔给予圈点)。
抛开这两处不同的地方,看四个选项相同的地方,就能帮我们迅速理解此处的文意(即:
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李氏不肯,愿意向信义闻名的赵氏投降)。
借助断句题理解断句处的文意,既省时间又迅速突破了此处因未断句而造成的阅读障碍,明白了断句处的大意,再继续读文,发现从“更始乃征憙……封勇功侯”这些文字均是对“招降李氏”这一事件后的封赏,后文又出现了另一事件的关键人物“邓奉”(读文的关注点——人物),所以在“邓奉反于南阳”前应是第二个层次,此时迅速浏览一下概括分析题的第二个选项,发现B项未在此处设题,到此读文可停顿一下,尝试趁热打铁做断句题。
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排除B、C两项。
“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
“孤孙”指赵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A项正确。
★(3)题越做出来越兴奋、越心安,文意也越来越明,继续信心倍增地读文。
当读到“大姓李子春”时,此时又出现了一个新人物(李子春),稍作停顿,看概括分析题选项B是否有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
发现选项B前一个层次(见选项B“/”标注处之前)是对“大姓李子春”之前内容的考查,题文对照,无误。
继续读文,读到“其年”(读文的关键词——时间),发现“其年”前应是一个层次,在此,稍作停顿,到题目中去寻找问题以寻求“帮助”,发现此层次内容是命题的重点区域,聚集了古文化常识题的3个选项,概括分析题B项的后一个层次,翻译题的第
(1)个语句。
现逐一分析。
①“下车”“收考”“车驾”3个古文化常识。
当读到“憙下车”时,若不看题目,此处理解文意感到很生硬、很费解,看到古文化常识题选项A后,就会茅塞顿开,并能迅速判定其正确。
做到读文与做题相互印证,其解题依据是:
“憙下车”前文有“拜怀令”,这不就是新任官吏就职吗?
再者,反其道而思之,命题人能考“下车”的字面意思吗?
显而易见,选项A正确。
再看选项B“收考”,此选项是最迷惑考生的一个选项,命制得非常巧妙,既有助读文意之妙,又有巧设陷阱之妙。
读到“收考”时,文意难理解,再看选项解释,明白了是“拘捕关押”之意,但此时的考生若稍不注意就顺势陷入了命题人巧设的陷阱之中,选项的描述很“合理、合法”:
先拘捕→再考察→最后取证。
但由“收考”前面的“二孙杀人”“穷诘其奸”等字眼可判定其犯罪事实确凿(还作什么考察、什么取证)。
选项C“车驾”读文到此处,人物频繁出场,既有赵憙、李子春,又出现了赵王、帝,若凭字面意思,不看选项C而读文,文意就很难理解(到底是谁“车驾”),会直接造成后面翻译题的答题障碍,看完选项C后,文意迅速疏通(原来是皇帝去见赵王),选项解读正确。
②再看概括分析题B选项的后一个层次“担任怀令时……拒绝了赵王求情”。
时间是担任怀令时(命题人往往会在时间、地点、人物上设误,注意这些词,读文时要对这些词标注),事件是诛杀李子春,结果是皇上拒绝了赵王求情,与文意一致,再综合B项上一层次的邓奉事件,这两件事均体现了“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故选项B“概括”“分析”均正确。
③理解了文意,做第
(1)个翻译题就“小菜一碟”了,此时不要立刻动笔翻译,等读完全部文章内容,做完其他题目,最后再稳稳当当、字斟句酌地答翻译题。
★(4)到此,读文已大半,对题目的预判也已大半。
理解很畅通,心中很释然,读文更快速,继续往下读。
读到“二十七年,拜太尉”又出现了一个时间词,又晋升了官职,此处又是一个层次。
再看题目,本层次内容对应3个题目,一个是古文化常识题的D项,一个是概括分析题的C项,一个是翻译题的第
(2)小题。
翻译题暂且搁置。
①古文化常识题的D项“京师”,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不难判定正确。
(做到此处可用排除法印证答案,古文化常识题的A、C、D三项均由上文分析不难判定是解说正确的选项,进而判定B项是不正确的。
借此叮嘱考生们一句,“题文齐读”法做题,第一步是预判答案,等到读完全文后综合思量再最终敲定答案)。
②概括分析题的C项,所对应层次的文意不难理解,选项内容看似也正确,但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悄悄地进行了“张冠李戴”,原文是皇帝将他们(盗贼余党)迁往异地,而选项却说成了赵憙将他们迁往异地,本选项错误,所以在读文时一定要厘清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事件等重要“节点”词。
★(5)继续读余下的最后一个层次,文字虽少,时间跨度长,句句有事情。
此时应与概括分析题D项中的语句一一对应落实,发现句句无误,判定正确。
此处需要感悟的一点是:
文章最后又出现了“车驾”“往临吊”从而更进一步印证了古文化常识题对“车驾”的解说是正确的。
这也提醒考生,文未读完,不要急于下结论。
[附第4题翻译题答案]
参考答案:
(1)皇上说:
“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
年轻时有节操。
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
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
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
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
(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
“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
”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
“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
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
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
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
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
“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
”后来被封为怀令。
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
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
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
赵王说:
“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
”皇上说:
“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赵憙上书说:
“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
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
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
享年八十四岁。
谥号正侯。
第2讲 题型研究——文言文断句题
高考文言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而是对所选篇幅不长,内容浅易的文言文,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
文言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断句依然是今后考查文言文的热点。
一、何处把句断——“6点”最关键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
技法演示:
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参考答案: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应用体验]
(2015·浙江高考)用“/”给文段断句。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
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
“郡”“材”“侯”都是可以作主语的词,其前应断开;“阁”为名词,很明显在“以为”之后,作宾语,其后需断开;第一个“之”(代词)在动词“重”之后,作宾语,其后应断开;“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
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参考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参考译文:
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材已经全部准备好,王秬让人取来建造楼阁,开辟了两道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
技法演示:
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
求、利、得、取、使、淬。
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宾语,故“百金”后应断开。
参考答案: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应用体验]
(2014·浙江高考)用“/”给文段断句。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
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
加、动、逾、知、深、腾、达、谓、识等。
这些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
加、逾、知、腾、达、谓等。
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比如:
“加”,“以谦德”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是来修饰限制“加”的,不过是状语后置了,由此可以判断“谦德”后要停顿;再如“谓”,其主语应该是“时人”,宾语部分应该是“常公能识真”这个主谓短语,这样可以判断“时人”前要停顿。
参考答案: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参考译文:
(欧阳)君谦虚有德行,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逐渐在江淮地区越来越大,甚至京城人都知道他。
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英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教材示例]
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技法演示:
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
参考答案: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应用体验]
(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解析:
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
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
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等名词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参考译文:
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
茂先问老人说:
“这些是什么书?
”老人答:
“是历代史书。
”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
茂先又问:
“这些是什么书?
”老人答:
“是各国的史志。
”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
(1)句首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
(2)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4)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句。
[特别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 高考 语文 复习 专题 文言文 阅读 名篇 名句 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