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宝典5年真题分类汇编之考点16 散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5368011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72.19KB
高考复习宝典5年真题分类汇编之考点16 散文阅读.docx
《高考复习宝典5年真题分类汇编之考点16 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宝典5年真题分类汇编之考点16 散文阅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宝典5年真题分类汇编之考点16散文阅读
考点16散文阅读
一、(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浣花草堂
黄 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
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
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该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上要考虑“杜诗”和“杜甫”的关系,还要考虑“杜诗”的内容和作者之间的关系,给作者的感受;“结构”上主要考虑文章开头的作用,比如引出下文,统领全文等。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评分标准】第①个要点1分;第②个要点2分,其中“统领全文”1分,具体分析1分;第③个要点1分,答“引出下文”也给1分。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分)
答: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句子的含意包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理解句子的含意关键是理解句子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和表达技巧(效果)来分析。
第
(1)句要抓住“却”“没有”“不能不说”等体现作者态度的关键词。
第
(2)句要重点抓住“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从理解作者感受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评分标准】一个小题2分,其中一个要点1分。
答案表述不必和原文一致,意思对即可。
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加以概括。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找准答题区间。
从“作者对杜甫新的认识”的角度出发,可以确定答题区间在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
找准答题区间后,勾画有关词句。
第一段: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第九段:
“草堂简朴……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最后一段: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
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最后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答案:
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评分标准】一个要点1分,答出4个即可得满分。
答案表述不必和原文一致,意思对即可得分。
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三个信息:
“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其中“认识一个诗人”是答题的方向:
是认识诗人,而不是认识画家、歌唱家等;“作者的做法”是答题的根据,思考的重点:
文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认识杜甫这位诗人的,这一点可从文中概括出;“启示”规定了答案的呈现形式:
不能照抄原文词句,而是以原文为依据,对作者的做法进行高度概括。
答案:
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评分标准】一个要点2分,答出3个即可得满分。
答案表述不必和原文一致,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二、(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鹤
陆 蠡
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气喘吁吁地从外边跑进来,告诉我邻哥儿捉得一只鸟,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
“大概是白鹤吧。
”他说。
他的推测是根据书本上和商标上的图画,还掺加一些想象的成分。
我们从未见过白鹤,但是对于鹤的品性似乎非常明了:
鹤是清高的动物,鹤是长寿的动物,鹤是能唳的动物,鹤是善舞的动物,鹤象征正直,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所不能屈的……
当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的脚上系了一条粗绳,被一个孩子牵在手中,翅膀上殷然有一滴血痕,染在白色的羽毛上,他们告诉我这是枪伤。
瞧它那种耿介不屈的样子,一任孩子们挑逗,一动也不动,我们立刻便寄予很大的同情。
我便请求他们把它交给我们豢养,答应他们随时可以到我家里观看,只要不伤害它。
大概他们玩得厌了,便毫不为难地应允了。
我们兴高采烈地把受伤的鸟抱回来,放在院子里。
复拿水和饭粒放在它的面前。
看它不饮不食,料是惊魂未定,所以便叫跟来的孩子们跑开,让它孤独地留在院子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起来观看这成为我们豢养的鸟。
它的样子确相当漂亮,瘦长的脚,走起路来大模大样,像个“宰相步”。
它的头上有一簇缨毛,略带黄色,尾部很短。
只是老是缩着头颈,用金红色的眼睛斜看着人。
昨晚放在盂里的水和饭粒,仍是原封不动。
鹤是吃什么的呢?
人们都不知道。
书本上也不曾提起。
“从它的长脚着想,它应当是吃鱼的。
”弟弟也赞同我的意见。
我们把鱼放在它的前面,看它仍是趑趄踌躇,便捉住它,拿一尾鱼喂进去。
看它一直咽下,并没有显出不舒服,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对的了,便高兴得了不得。
而更可喜的,是隔了不久以后,它自动到水盂里捞鱼来吃了。
从此我和弟弟的生活便专于捉鱼饲鹤了。
它渐渐和我们亲近,见我们进来的时候,便拐着长脚走拢来,向我们乞食。
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鹤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
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意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
我们始终不曾听到它长唳一声,不曾看到它做起舞的姿势。
它的翅膀虽已痊愈,可是并没有飞扬他去的意思。
一天舅父到我家里,在园中看到我们的鹤,他就皱皱眉头说道:
“把这长脚鹭鸶养在这里干什么?
”
“什么,长脚鹭鸶?
”我惊讶地问。
“是的。
长脚鹭鸶,书上称为‘白鹭’的。
唐诗里‘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
”
“白鹭!
”啊!
我的鹤!
到这时候我才想到它怪爱吃鱼的理由,原来是水边的鹭啊!
我失望而且懊丧了。
我的虚荣心受了欺骗。
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
舅父接着说:
“鹭肉怪腥臭,又不好吃。
”
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假充的隐士赶走。
我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
它不解我的感情的突变,徘徊瞻顾,不肯离开。
我拿竹帘打它,打在它洁白的羽毛上,它才带飞带跳地逃走。
我把它一直赶到很远,到看不见自己的园子的地方为止。
次晨踏进园子的时候,被逐的食客依然宿在原处。
好像忘了昨天的鞭挞,见我走近时依然做出亲热样子。
这益发触了我的恼怒。
我把它捉住,越过溪水,穿过溪水对岸的松林,复渡过松林前面的溪水,把它放在沙滩上,自己迅速回来。
心想松林遮断了视线,它一定认不得原路跟踪回来的。
果然以后几天内园子内便少了这位贵客了。
几天后路过一个猎人,他的枪杆上挂着一只长脚鸟。
我一眼便认得是我们曾经豢养的鹭。
这回子弹打中了头颈,已经死了。
它的左翼上赫然有着结痂的创疤。
我忽然难受起来,问道:
“你的长脚鹭鸶是哪里打来的?
”
“就在那松林前面的溪边上。
”
“鹭鸶肉是腥臭的,你打它干什么?
”
“我不过玩玩罢了。
”
“是飞着打还是站着的时候打的?
”
“是走着的时候打的。
它看到我的时候,不但不怕,还拍着翅膀向我走近哩。
”
“因为我养过它,所以不怕人。
”
“真的么?
”
“它左翼上还有一个伤疤,我认得的。
”
“那末给你好了。
”他卸下枪端的鸟。
“不要,我要活的。
”
“胡说,死了还会再活么?
”他又把它挂回枪头。
我似乎觉得鼻子有点发酸,便回头奔回家去。
恍惚中我好像看见那只白鹭,被弃在沙滩上,日日等候它的主人,不忍他去。
看见有人来了,迎上前去,但它所接受的不是一尾鱼,而是一颗子弹。
(选自《美丽中国·自然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我”为什么会以白鹭为“鹤”?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在“鹤”的身份大白之前,作者都是以“鹤”来刻画“白鹭”的,答题区域可以确定。
文章多处对“白鹭”有直观的描述,这些特征是导致“我”误判的缘由。
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
①外形接近:
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②品性相仿:
清高、耿介不屈;③食性相同:
喜欢吃鱼(符合“我”的错误猜想)。
【评分标准】共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第一个要点扣外形,第二个要点扣品性,第三个要点扣食性。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6分)
①啊!
我的鹤!
②“不要,我要活的。
”
答: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明知它是白鹭的情况下仍脱口而出“我的鹤”可以理解为惊讶,而“啊”的感叹也透露出“我”的惊讶与失望,结合上文“我”对白鹭的照顾,亦不难看出此时“我”懊恼的情绪,可谓百感交集。
②自己曾经豢养的白鹭此时已死在猎人的枪下,话语中包含着“我”的难过与愤怒。
答案:
①惊讶、失望、懊恼。
惊讶的是从各个方面看它都是“鹤”,实际却是“鹭”;失望的是如此清高耿介的“鹤”竟然不是鹤,期待落空;懊恼的是“我”因为它是“鹤”才对它关爱有加,结果错爱了白鹭。
②难过、责备。
“我”鼻子发酸,为想象中白鹭把猎人当作“我”而被杀的凄恻而难过伤心;“我”因为白鹭已死而拒绝了猎人的赠送,明知白鹭已死,却说要活的,当然饱含对猎人残忍做法的谴责。
【评分标准】每个画线处3分,共6分。
第一处要扣住惊讶、失望、懊恼,每点1分,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不得分。
第二处要扣难过、责备,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不得分。
3.文章为什么不以“白鹭”为标题,而以“鹤”为标题?
(6分)
答:
【解析】回答文章标题的作用往往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结构上的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对内容与主旨的揭示作用。
答案:
①对比,产生阅读心理反差的效果;②“鹭”之于“我”一直是“鹤”,“我”对鹤充满着感情,在“我”心中,它一直是鹤;③“白鹭”死在枪下,“鹤”死在心里,深化主旨。
【评分标准】共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要点一要扣对比的修辞,要点二要扣作者的情感,要点三要扣对主旨的作用。
三、(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独木舟之道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
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
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
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
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
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
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
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
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
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
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
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
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
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
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
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
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
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1.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
(4分)
顶风破浪:
冲过急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题的答题重点,应该根据题目要求,从文章相关段落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词句,回答问题。
根据③段内容“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可以得出“奋战抗争”;根据③段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可以得出“欢乐得意”。
根据④段内容“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可以得到“挑战风险”;根据④段内容“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可以得到“超然生死”。
答案:
顶风破浪:
奋战抗争,欢乐得意。
冲过急流:
挑战风险,超然生死。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一个点,1分。
意思符合即可。
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答: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做题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句子含意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本题的答案在下面的句子中“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此句正是对画线句子的解释,写出了“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和“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融为一体”两个特点,对句子进行概括,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
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融为一体。
【评分标准】本题3分,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和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融为一体。
每一个点1分。
意思符合即可。
(2)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答: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本题做题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句子含意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根据下文内容“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根据“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可以得出“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答案:
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本题两点。
第一个点1分。
第二个点“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每个分句1分,意思符合即可。
3.有人认为第⑤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不可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明具体理由。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要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套语要慎用,关键是要用对,用得准确,与具体内容结合。
可以答不可删去。
原因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上要考虑上下文关系,第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写,并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因此,具有过渡作用。
内容上,第⑤段重点强调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对于文章主旨是深化。
也可以答可以删去。
原因也是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上,删去⑤段,⑥段首句可以承接④段;内容上,⑤段意在强调独木舟体现的探险精神,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
答案:
(1)不可删,结构上,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写,并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⑤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复习宝典5年真题分类汇编之考点16 散文阅读 高考 复习 宝典 年真题 分类 汇编 考点 16 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