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docx
- 文档编号:5364313
- 上传时间:2022-12-1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4.57KB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docx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把人类精神的这一突破时期称为“轴心时代”,约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
中国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其间产生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传统。
印度出现了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
希腊哲学的诞生和繁荣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第一节 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一、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
第一,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观念,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第二,神人同形同性。
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他们的个性十分强烈,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支配。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
第三,迷狂的宗教精神。
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
第四,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人从来没有“从无到有”的创世观念,神的意欲行为和自然的生成变化被不加区分地交织成一幅世界图式。
早期的荷马神话用“命运”来概括神也不能逃脱的决定性。
二、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早期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因此,亚里士多德后来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义是“太初”。
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
“本原”的这两层意思,分别被译作“基质”和“原则”。
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世界”或“宇宙”:
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
哲学家虽然提出不同的本原学说和字宙图式,他们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
虽然有时自然被等同为神,但这不是神话里与人同形同性的神,而是统摄世界的最高抽象原则。
并且,作为本原的自然是运动变化的自因,就是说,世界依其本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
这种看待和研究世界的方式,与神话的虚构、传说和笃信的运行方式大相径庭。
自然哲学家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原因和秩序,这标志着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
他们不仅是最早的哲学家,也是第一批自然科学家。
第二节 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一、诧异与思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第一句话是:
“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他接着说明,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
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
亚里士多德正确地把“闲暇”作为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
希腊贵族祟尚的高尚活动是战争、游猎和思辨。
最后一项风尚造就了一批职业哲学家。
从词源学上看,希腊文“闲暇”(shule)派生出西文“学校”。
二、希腊哲学思辨的特点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的特点概括为五:
静观、辩证、演绎、理智和实践。
1.静观。
首先使用“哲学”这个词的毕达哥拉斯曾有这样一个比喻:
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兜售商品的小贩,有努力竞技的运动员,也有静观人生场景的观众;哲学家就是静观者。
原因是他们所思辨的对象是变化世界的不变的本原,是杂多现象的单纯本质,是流逝往复事物的永恒原因。
希腊哲学家习惯于用不变的原则统摄运动变化的世界,万事万物都被归结为静止的、永恒的存在。
尼采把希腊哲学视为日神精神的嬗变,希腊文化中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归结为追求变动和苦难的“酒神”和追求静止和快乐的“日神”这两种精神的对立。
2.辩证。
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如一和多、静和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永恒和变化、存在和生成、原因和结果、纯粹和杂多、理智和感觉、形式和质料,等等,都是对子。
对子就是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用一统摄多,以综合克服矛盾的艺术。
3.演绎。
希腊哲学的样板是欧几里德几何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科学都是证明科学,而证明科学的最高成果是几何学。
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虽然包含有归纳的成分,但它的基本形式是演绎。
演绎逻辑是几何公理体系的形式化。
4.理智。
“理智”是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理智”即希腊文的“奴斯”,译作“心灵。
第一个雅典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首次提出,心灵是万物运动的本原,苏格拉底对此大加赞赏,再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提倡,理智主义最突出、最明显地体现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
与传统宗教的“灵魂”观念相比,理智更纯粹,有更高的思辨性,而无人格的禀性。
5.实践。
希腊哲学家虽然推崇为知而知的纯思辨,但也并非不关心实践。
希腊哲学家都以“善”为价值取向,善是好处,当然有功用实效。
希腊哲学家把追求智慧的思辨作为神圣的活动,它使人获得神的知识,使人接近神。
哲学的实践精神还表现为理性伦理学,苏格拉底的名言“德性就是知识”表达了理智主义的实践精神。
哲学对于希腊城邦政治和后来的罗马大一统政治尤其重要。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第一节 伊奥尼亚派
一、水本原说
泰利斯以渊博的学识被列为当时希腊“七贤”之一。
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他的回答是:
水是万物的本原,并试图借助经验观察(水可以滋养万物)和理性思维(天上及周围都是水)来解释世界。
二、无定说
阿那克西曼德看到水本原说的局限性,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
他认为:
“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
”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作“无定”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好像《周易》描述宇宙那种“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的混沌状态。
阿那克西曼德把“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当作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补偿原则”:
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
第一次明确地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第一次表达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
三、气本原说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是本原。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
它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
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
这种生成观是典型的转化生成观,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生成观形成鲜明对照。
四、火本原说
1.赫拉克利特认为:
“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
在这段话里,需要注意“本原”的两个意思:
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
赫拉克利特的意思似乎是这样的:
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
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被说成是火的运动:
更重要的是,火的运动是符合自身本性的运动,或者说,受一定的原则的支配。
2.逻各斯学说。
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等。
赫拉克利特并没有把逻各斯看做与火不同的本原,逻各斯与火是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
首先,逻各斯即上述引文里谈论的“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其次,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但是,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
“自然喜欢隐藏自己。
”
3.生成辩证法按照逻各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那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
当一事物生成另一事物时,意思是“生成”。
关系有四:
一是转化的关系:
事物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二是和谐的关系:
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
比如,不同的音调造成动听的曲调,琴弓和琴弦之间的张弛配合。
三是同一的关系:
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比如医生治病所用的恶的手段(割、烧等)和善的效果、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都是同一的。
四是相对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海水相对于鱼是有益的,相对于人却是有害的。
生成中事物的转化、和谐、同一和相对的关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
“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
”
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派一、灵魂观
根据这种古老的灵魂转世说,一切生物都有共同的灵魂,灵魂是不朽的;为了不失去灵魂,或死后重新获得灵魂,人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
毕达哥拉斯派把哲学思辨作为净化灵魂的一种活动。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
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因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哲学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的思索。
二、数本原说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本原是单一的,可变的;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
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二:
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就是说,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
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他们的基本想法是:
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
是点,是线,是面,是体。
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
第三节 爱利亚派一、理神论
正如泰利斯首先提出的“什么是本原”的问题突破了神话世界观的窠臼,克塞诺芬尼对神人同形同性论的批判动摇了神话世界观的基础。
神话里的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象出来的,各民族有不同的外表和性格,按照自己形状和性格想象出来的神的观念是相对的,更有甚者,神被赋予人的性格,指出了与人同形同性的神的观念的荒谬性。
克塞诺芬尼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
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的意义上所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除极少例外,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都是统摄世界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对象。
二、“是者”意义的辨析
巴门尼德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
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
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
“是者”是代替克塞诺芬尼的“神”的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是者”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
巴门尼德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
他说,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
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
”这句话说明了“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和“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相当于后来建立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两者的对立也和排中律一样,并无太深奥的哲学道理。
当巴门尼德说“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走不通时,他的意思是说,“非是者”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
因为,“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
这句话通常被缩写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巴门尼德的理由是,思想内容需要由“是”来表述,思想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
巴门尼德通过思辨规定了是者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
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
1.不生不灭。
“是者生成是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
“非是者生成是者”也是不可能的。
“是者既不是过去又不是将来,因为它全部是现在。
”
2.连续性。
巴门尼德说,是者是“连续的一”,这是指时间和空间中的连续性。
他说:
“是者的东西不可分割,它是完全相同的是者。
3.完满性。
当巴门尼德说是者是一,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
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当他说是者是不变的时,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
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
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
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
他的思辨和论辩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
“是者”后来超出自然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
第四节 元素派一、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分合需要用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恨”等外部原因来解释,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虽然他的学说通常被称作“四根说”,但实际上,他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是六个。
“爱”和“恨”的希腊文原意是“友好”和“争吵”,爱与愉悦和美相关,恨与痛苦和丑相关。
作用于四根的合力和斥力于是被赋予道德和审美价值,被冠以道德和审美情感的名称。
正是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说,恩培多克勒首次提出以善和恶为本原。
“同类相知”的原则:
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同类相知”是最有影响的认识论原则,它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论。
第一个明确地表达这一原则的人却是恩培多克勒,他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流射”。
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
他说:
“我们用土来看土,用水来看水,用气来看明亮的气,用火来看耗散的火,用爱来看爱,用可怕的恨来看恨。
”
“异类相知”的原则:
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认为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
那克萨戈拉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
他说:
“由于感觉的软弱无力,我们就不能辨别真理。
”他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
“感觉由相反者所产生……由热知冷,由咸知淡,由苦知甜。
一切都已内在我们之中。
”
二、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亚里士多德后来又把种子称作“同质体”。
根据上述推理,阿那克萨戈拉得出结论:
世界必然是由这样一些部分组成:
1.在数量上无限多;2.在体积上非常细微;3.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这些细微部分即他所说的种子。
阿那克萨戈拉在元素之外,又设定了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心灵。
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的概念。
我们知道,以前自然哲学所谓的灵魂指事物内部的能动力量,不一定局限在人的身体之内。
并且,灵魂也不一定与事物的物理性质和物质形态相对立,水、火、气的自发力量都可被称作灵魂;即使最富有宗教色彩的毕达哥拉斯派的灵魂概念也有表示事物内部和谐状态的意思。
与“灵魂”相比,“心灵”有两个特征:
第一是它的外在独立性:
心灵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
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总之,心灵是弥漫于世界之中,甚至超越世界之外的精神。
第五节 原子论一、原子和虚空
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虚空”的意思与“充实”相反。
原子论者于是面临着一个难题:
要么承认本原只是存在而放弃虚空,要么坚持虚空而承认本原也可以是非存在。
第二种说法虽然听起来不合理,但却是他们惟一的选择。
首先,他们以可感的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变动的。
存在的东西是充实,充实是可以分割的。
因为只有分割,才会产生出众多的充实东西;只有在众多的充实东西之间留有空隙,才会发生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的运动和变化。
第二步,原子论者又讨论了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这就是虚空。
如果没有虚空,则充实的东西之间没有间隙;如果没有间隙,则充实的东西不会彼此分开而成为众多的东西;同样,如果没有间隙,则充实的东西不会移动。
既然充实的东西的众多和运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虚空对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虚空”与“充实”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两者都是解释世界的原则:
“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的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两者都是本原。
第三步,原子论者确定了充实消失,因为存在不会变成非存在。
可分割的充实物体必然是由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这种不可分割的充实就是原子。
原子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微粒,原子的存在是思想设定的:
它既满足了本原所需要的不生不灭的性质,又符合感觉到的生灭变化的事实。
二、原子的性质
原子论者认为无数原子最初处于漩涡运动之中,重的原子在中央旋转,结合成大地,轻的原子被抛到外层。
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漩涡运动称作必然性,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如果他把“必然性”理解为与“任意性”相对立的“原因”,那么,这些话表达了万物的生成原因是原子的运动的意思。
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原子论者不再诉诸其他解释原则。
原子论可以说是元素论的最简明的理论形态,它不再包含四根论和种子论的一些不必要的设定。
德谟克利特认为,被人们当作运动源泉的灵魂和心灵,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因为“球形是最易于运动的形状”。
原子不像四根和种子那样具有丰富多样的可感性质,原子的性质只与充实和虚空相关。
早期的原子论者只承认原子的形状、位置和次序。
原子的形状是充实东西的体积大小,位置是原子在虚空里占据的位置,次序是原子在虚空里的排列。
三、流射与约定
按照流射说,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影像”是由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印象”则是这些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印记。
根据约定论的解释,感觉与事物的真相并不一致。
德谟克利特认为:
感觉“不是按照真理,而是按照意见显现的。
事物的真理是:
只有原子和虚空。
甜是约定的,苦是约定的,热是约定的,冷是约定的,颜色是约定的。
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约定”是与“自然”相对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人为造就,并非依事物本性生成。
对感觉的约定论解释否认感觉符合事物的本性,这似乎与把感觉的原因归结为原子运动的影像论相互矛盾。
为了摆脱上述两难处境德谟克利特诉诸感觉和理智的区分。
理智认识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真理,感觉把握可感事物的印象。
印象虽然不是真理,但真理却不能违反印象。
小结 关于自然哲学的结论
我们看到,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
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
这两对矛盾产生四种立场:
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水、气、火)是变化的一,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不变的多,爱利亚派认为本原为是者,是者是不变的一,元素论者所认作的本原(根、种子、原子)都是变化的多。
第三章 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第一节 智者运动概述一、何为智者
智慧就是用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
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
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有着鲜明的功利性,这就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
智者传授的智慧主要是修辞学和论辩学,但这些学问与其说是“学”,不如说是“术”。
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而不传授知识学理。
教学的目标是在政治和诉讼中取胜,而不是寻求真理,更不是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在这些方面,智者与早期自然哲学家形成鲜明对照。
可以说,早期哲学家是以智慧为追求目标的“爱智慧者”,智者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实用目的之手段。
柏拉图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
二、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这首先是针对神话世界观的。
智者在讨论人事问题时,特别在涉及到国家的起源和性质、个人和法律的关系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形成了自然说和约定说两种观点的争论。
自然说所坚持的“自然”来自自然哲学中的本原观念,特指人类本性。
自然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
约定说所坚持的“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
约定说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
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篇》里复述了他的观点。
据说,神在造出各种生物之后,又分配给它们适合其本性的生存手段,惟独人没有得到护身的工具。
普罗米修斯于是从宙斯那里盗火,送给人类。
人类由于分享了神圣的技艺,得到了生活必需品。
但是,人类一开始分散居住,不能抵抗凶猛的野兽,他们之间也相互为敌。
为了使人类不致灭绝,宙斯派赫尔墨斯把尊敬和正义带到人间,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
他要求把这些德性分给每一个人,不要像分配技艺那样,只让少数人所有。
在《西叙福斯》的剧本中,寡头派政治家克里底亚如此解释社会约定的过程:
最初人生活在无序的野蛮状态,为了向恶人报复,人制订了法律,让正义统治,使暴力屈服。
但法律不能阻止人们私下作恶,因此一些更聪明、赋有良好理智的人发明了对神的崇拜,用恐惧和神圣原则阻止人们邪恶的行为和思想。
自然派中有寡头派和民主派。
寡头派利用自然说为强者的权力辩护。
比如,斯拉西马库露骨地说,法律是“弱者,即大多数人”约定而成的;然而,出自本性的真理却是:
强者应该拥有比弱者更多的东西。
强者打击人,弱者遭受打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是“强权就是公理”的最早表达。
三、智者的功过
智者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
早期哲学家都以追求真理为己任。
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却否认确定的或惟一的真理标准,智者或者片面夸大感觉的相对性和主观性,把知识归结为因人而异的感觉。
在智者看来,无论感觉或理智都不能告诉人们确定的真理。
为了表明一切都可以怀疑和反驳的立场,他们往往选择普遍公认真理和哲学家认为无可置疑的原则为攻击目标,得出相反的结论。
他们是在哲学内部破坏和否定哲学成果和哲学传统的。
他们运用论辩的方法,围绕哲学家提出的问题,针对哲学家的信念,进行怀疑和反驳,直至否认解决哲学问题的任何可能答案,甚至取消这些问题。
第二节 智者代表人物
一、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世间万物相对立的人类,那么这句话表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如果“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其他人相对立的个人,那么这句话表达的是唯我主义的观点。
人究竟是按照自己的欲望,还是依据自己的认识来衡量万物的呢?
如果是后者,那么,人究竟是用感觉,还是用理智来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的呢?
苏格拉底把“人是万物的尺度”理解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
如果这是符合普罗泰戈拉的原意的,那就是一种感觉主义的真理观。
柏拉图转述普罗泰戈拉的话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尺度,世界中的一切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同于另一个人,正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存在着并向他显现的东西不同于对另一个来说存在着并向他显现的东西。
”按照这种理解,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为个人的感觉。
这样,相对主义的结论便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了。
“人是万物的尺度”于是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二、高尔吉亚
《论非存在,或论自然》的书中提出了三个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表达一种极端虚无主义和彻底怀疑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 苏格拉底
一、认识你自己
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
苏格拉底早年曾潜心研究自然哲学,但无收获,最后得出结论:
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不研究人事问题而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不通晓人事问题的人连奴隶都不如。
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由自然转向人事的主要理由还是实用的考虑。
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
因此,他的思想始终局限在道德实践领域,他习惯于社会交往的实际行动,没有提出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完整理论。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希腊 哲学 精神 问题